持續改進(持續改進(Continuous Improvement))

CI(持續改進(Continuous Improvement))一般指本詞條

持續改進是企業連續改進某一或某些運營過程以提高顧客滿意度的方法。一般步驟包括確定改進目標、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法、測定實施結果、正式採用等。要求企業營造一個全員參與、主動實施改進的氛圍和環境,以確保改進過程的有效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持續改進
  • 外文名:continual improvement
  • 釋義:增強滿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環活動
  • 結果:導致糾正措施預防措施
檢測,注意事項,消滅庫存,生產計畫,準備時間,停機時間,例行維修,預測性維修,預防性維修,利用率,持續改進三個技巧,

檢測

如果產品質量從產品的設計方案開始,一直到整個產品從流水線上製造出來,其中每一個環節的質量都能做到百分百的保證,質量檢測是產品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重要依據,只有在生產過程把防每一道工序通過檢測才能做到產品的100%保證,返工的現象自然而然就成了多餘之舉。因此,必須把“出錯保護”(Poka-Yoke)的思想貫穿到整個生產過程,也就是說,從產品的設計開始,質量問題就已經考慮進去,保證每一種產品只能嚴格地按照正確的方式加工和安裝,從而避免生產流程中可能發生的錯誤。
持續改進持續改進
消除返工現象主要是要減少廢品產生。嚴密注視產生廢品的各種現象(比如設備、工作人員、物料和操作方法等),找出根源,然後徹底解決。

注意事項

生產布局不合理是造成零件往返搬動的根源。在按工藝專業化形式組織的車間裡,零件往往需要在幾個車間中搬來搬去,使得生產線路長,生產周期長,並且占用很多在制品庫存,導致生產成本很高。通過改變這種不合理的布局,把生產產品所要求的設備按照加工順序安排,並且做到儘可能的緊湊,這樣有利於縮短運輸路線,消除零件不必要的搬動及不合理的物料挪動,節約生產時間。

消滅庫存

精益企業里,庫存被認為是最大的浪費,因為庫存會掩蓋許多生產中的問題,還會滋長工人的惰性,更糟糕的是要占用大量的資金,所以把庫存當作解生產和銷售之急的做法猶如飲鴆止渴
減少庫存的有力措施是變“批量生產、排隊供應”為“單件生產流程”(one-piece-flow)。在單件生產流程中,基本上只有一個生產件在各道工序之間流動,整個生產過程隨單件生產流程的進行而永遠保持流動。
理想的情況是,在相鄰工序之間沒有在制品庫存。當然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在某些情況下,考慮到相鄰兩道工序的交接時間,還必須保留一定數量的在制品庫存。精益生產中消滅庫存的理念和方法與準時生產JIT的理念和方法類似,請參見上一章的相關內容。

生產計畫

生產管理的角度上講,平衡的生產計畫最能發揮生產系統的效能,要合理安排工作計畫和工作人員,避免一道工序的工作荷載一會兒過高,一會兒又過低。
在不間斷的連續生產流程里,還必須平衡生產單元內每一道工序,要求完成每一項操作花費大致相同的時間,使每項操作或一組操作與生產線的單件產品生產時間(Tact time)相匹配。單件產品生產時間是滿足用戶需求所需的生產時間,也可以認為是滿足市場的節拍或韻律。在嚴格的按照Tact time組織生產的情況下,產成品的庫存會降低到最低限度。

準備時間

減少生產準備時間一般的做法是,認真細緻地做好開機前的一切準備活動,消除生產過程可能發生的各種隱患。它包括:
①列舉生產準備程式的每一項要素或步驟;
②辨別哪些因素是內在的(需要停機才能處理);哪些是外在的因素(在生產過程中就能處理)
③儘可能變內在因素為外在因素;
④利用工業工程方法來改進技術,精簡所有影響生產準備的內在的、外在的因素,使效率提高。

停機時間

消除停機時間對維持連續生產意義重大,因為連續生產流程中,兩道工序之間少有庫存,若機器一旦發生故障,整個生產線就會癱瘓。消除停機時間最有力的措施是全面生產維修(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TPM),包括例行維修、預測性維修、預防性維修和立即維修四種基本維修方式。

例行維修

操作工和維修工每天所作的維修活動,需要定期對機器進行保養。

預測性維修

利用測量分析技術預測潛在的故障,保證生產設備不會因機器故障而造成時間上的損失。其意義在於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預防性維修

為每一台機器編制檔案,記錄所有的維修計畫和維修紀錄。對機器的每一個零部件都做好徹底、嚴格的保養,適時更換零部件,保證機器不發生意外故障。全面生產維修的目標是無停機時間。要達到此目標,必須致力於消除產生故障的根源,而不是僅僅處理好日常維修任務。
立即維修
當有故障發生時,維修人員要召之即來,隨叫隨到,及時處理。

利用率

提高勞動利用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提高直接勞動利用率,二是提高間接勞動利用率。
提高直接勞動利用率的關鍵在於對操作工進行交叉培訓,使一人能夠負責多台機器的操作,使生產線上的操作工可以適應生產線上的任何工種。交叉培訓賦予了工人極大的靈活性,便於協調處理生產過程中的異常問題。
提高直接勞動利用率的另一種方法是在生產設備上安裝自動檢測的裝置。生產過程自始至終處在自動檢測裝置嚴密監視下,一旦檢測到生產過程中有任何異常情況發生,便發出警報或自動停機。這些自動檢測的裝置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質量檢測工人的活動,排除了產生質量問題的原因,返工現象也大大減少,勞動利用率自然提高。
間接勞動利用率主要是消除間接勞動。從產品價值鏈的觀點來看,庫存、檢驗、返工等環節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並不能增加產品的價值,因而這些勞動通常被認為是間接勞動,若消除了產品價值鏈中不能增值的間接活動,那么由這些間接活動引發的間接成本便會顯著降低,勞動利用率也相應得以提高。有利於提高直接勞動利用率的措施同樣也能提高間接勞動率。

持續改進三個技巧

#1 擴展反饋周期
持續改進只有了反饋可用時才有效。來自於運維到開發的反饋周期只是一個開始。想想把周期擴展到從終端用戶到設計人員的循環是否可行。這意味產著要實施新的通信和文檔系統。隨著軟體開發中消費化趨勢的漸漲,也許會有方法來使用社交媒體和大數據來識別可改進的區域。
#2不要陷入消極情緒

持續改進就像是找碴兒,不斷在找出錯誤。團隊成員可能會感到氣餒或產生牴觸情緒,如果他們感覺自己在被監控著。或者,他們會開始相互指責。確保所有改進都得到認可和回報,而不是理所當然的。每一天都要做的更好,這才能上所有人對自己工作都感覺越來越舒服,而不是越來越壞
#3 知道什麼時間該放手
思想家伏爾泰說過,“不要讓完美成為優秀的敵人。”持續改進不再有用,當它的致使經濟停滯而不是創新時。要從長遠利益考慮,而不是讓所有細節都達到完美。改進的可用的資源是有限的。在最後的分析中,在現有套用效率中增加2%可能不如提出一個全新的功能,或解決掉之前未滿足的需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