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滑脫是指椎體向前滑脫,個別也有向後滑脫,最常見的部位是腰4、5,其次是腰5~骶1。正常情況下,上位椎體的下關節突與下位椎體的上關節突相互絞鎖,防止了脊椎向前滑動。由於先天性、創傷或退行性變等因素,關節突關節失去絞鎖作用,就會形成脊椎滑脫。
脊椎滑脫的程度差別很大,多數較輕微,少數滑脫超過椎體一半,極少數椎體完全滑脫至下一椎體的前面。滑脫髮生與否及其速度,與外力等因素有直接關係,可因體重增加、懷孕或經常從事彎腰勞動而引起。Meyerding根據腰5椎體在骶骨上向前移位的程度,將脊椎滑脫分為四度,不超過1/4者為Ⅰ度,1/4~2/4者為Ⅱ度,2/4~3/4者為Ⅲ度,>3/4者為Ⅳ度。
脊椎滑脫較嚴重時,可產生馬尾神經牽拉和擠壓症狀。常有鞍區麻木、大小便失禁,下肢某些肌肉軟弱或麻痹,甚至發生不全癱瘓。Gill、Manning和White等認為,腰5和骶1神經根受關節突峽部纖維軟骨塊的壓迫與其粘連,以及鬆動的椎板活動均可引起神經根的充血水腫。椎體前移,在相鄰椎體後緣形成階梯,會直接壓迫馬尾神經根,更由於關節位置錯亂及移位處的軟組織牽拉而引起腰痛。
手術名稱,別名,分類,ICD編碼,概述,適應症,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術後處理,
手術名稱
Buck螺釘法
別名
Buck法螺釘固定;巴克螺釘融合術
分類
骨科/脊柱外科手術/脊椎滑脫矯形術
ICD編碼
79.8903
概述
脊柱滑脫時,有三種基本結構對脊柱的穩定性起一定作用:一是峽部的假關節,二是增生的纖維環和後縱韌帶,三是髂腰韌帶。因而,既使有滑脫也可能沒有症狀,常不需手術治療,通常採取限制病人活動,進行腰背肌鍛鍊以及使用堅韌的腰圍等保守方法治療。
伴有下腰痛等症狀時,則有手術指證,通常採用脊柱融合術。儘管後融合或雙側融合很滿意,但脊椎滑脫仍可繼續發展,腰部的畸形和腰腿痛不能改善,因而不少學者提出,對於嚴重的滑脫應先復位,再融合,以防止滑脫的加重,改善外觀和減輕腰腿痛。Harrington主張切開復位與內固定。近年來,隨著椎弓根螺釘固定技術的發展,脊柱滑脫的治療方法又有很大的改進。
手術相關解剖。
適應症
Buck螺釘法適用於:
1.腰椎峽部不連或腰椎滑脫不超過2cm,沒有明顯的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或顯著的坐骨神經痛症狀。
2.峽部不連經非手術治療無效,下腰痛影響正常工作。
3.腰痛及腰椎滑脫有進行性加重趨勢。
麻醉和體位
採用腰麻或硬脊膜外麻醉。俯臥位、半俯臥位和側臥位均可。
手術步驟
1.採用常規後正中切口,顯露病變椎體和相鄰的上下兩個椎體的棘突、椎板、關節突和橫突基部。病變棘突常有鬆動,通過搖擺棘突,確定峽部不連的椎體。
2.清除峽部充填的纖維組織,用尖嘴咬骨鉗去除硬化骨質,使峽部斷端及椎板形成粗糙面,以便進行植骨融合。
3.用粗3mm的鑽頭從椎板下緣向峽部缺損處鑽孔,鑽孔應在皮質骨板間,在直視下應看到鑽頭通過峽部缺損處約1cm。兩側鑽孔完成後,每側各旋1枚骨松質螺釘,螺釘向上旋入的角度為50°,向外約10°。
4.利用松質骨螺釘的加壓固定作用,可使較年輕病人的脊椎滑脫得到部分復位。應使用半螺紋螺釘,螺紋部分應全部通過骨缺損區,若採用全螺紋螺釘,近側螺釘孔必須粗於螺紋外徑。隨著螺紋的旋緊,峽部缺損也縮小,起到復位固定作用。
5.取少量游離髂骨塊,剪成細條狀植於峽部後外側面,防止植骨塊進入椎管和椎間孔。如果有的病人同時發現有脊柱裂,可橫行穿1枚螺釘固定,再行植骨融合術。若術中對螺釘的位置有懷疑,應去除棘突和椎板的外側部分,以顯露硬膜囊和神經根,必要時應重新定位上螺釘。
6.依次縫合切口,留置負壓吸引管。
術後處理
術後腰部疼痛在1~2d內會有明顯減輕,2~3d後允許下床活動。術後24~48h拔除負壓吸引管。單側峽部不連僅用石膏腰圍固定,多平面及缺損大者,套用石膏背心固定,固定時間為10~12周,半年後允許參加正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