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 貝耶爾
- 外文名:Baeyer
- 出生日期:1835
- 逝世日期:1917
中文拼寫: 貝耶爾 名字含義: 名字來源: Adolf von Baeyer 阿道夫·馮·拜耳: (1835~1917),德國有機化學家,獲1905年諾貝爾化學獎。 1885年提出了張力學說。 ...
Baeyer張力學說,偏轉角越大,角張力就越大。從能量來講,張力大的結構能量比較高,比較不穩定。...
Baeyer-Villiger是將酮氧化成相應的酯的一類氧化反應,也叫做 Baeyer–Villiger重排 。Adolf Baeyer等第一次於1899年報導了Baeyer–Villiger重排反應,他們選擇過硫酸鈉...
Baeyer-Villige 氧化反應過程 編輯 酮類化合物用過酸如過氧乙酸、過氧苯甲酸、間氯過氧苯甲酸或三氟過氧乙酸等氧化,可在羰基旁邊插入一個氧原子生成相應的酯,其中...
von Baeyer–Drewsen靛藍合成(馮·拜耳-德維森靛藍合成),也被誤稱為“Baeyer–Drewson靛藍合成”鄰硝基苯甲醛與丙酮用稀氫氧化鈉水溶液處理得到羥醛反應產物,該...
拜耳-維利格氧化重排反應(Baeyer-Villiger oxidation rearrangement)是過氧酸將酮氧化成酯的氧化反應,反應中發生親核重排,反應中常用的過氧酸為過氧乙酸、過氧三氟乙酸...
阿道夫·馮·貝耶爾(Adolf Von Baeyer,1835—1917年)德國有機化學家,1835年10月31日生於柏林。由於合成靛藍,對有機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獲得...
拜耳-維立格氧化重排反應(Baeyer-Villiger氧化重排反應)是酮在過氧化物(如過氧化氫、過氧化羧酸等)氧化下,在羰基和一個鄰近烴基之間引入一個氧原子,得到相應的酯的...
有機化學中,通常將立體效應歸類為三種張力:Prelg張力、Baeyer張力和Pitzer張力。Prelg張力是由大體積的原子或基團擁擠在一起而產生的相互排斥力;Baeyer張力是由鍵角...
界面張力學說是1885年德國化學家拜耳(A.vonBaeyer)提出用來解釋碳環化合物穩定性的學說。...
拜耳張力學說是1885年德國化學家拜耳(Baeyer)提出用來解釋碳環化合物穩定性的學說。拜耳假定碳環在同一平面上,這樣碳的鍵角勢必l 正常鍵角(1U9.少)產生偏差,...
2-氨基-2-甲基丙醇或1,2-二氨基丙烷與丙酮反應合成有位阻嗎啉酮和哌嗪酮。以廉價苯乙烯為起始原料,依次經成環、Friedel-Crafts醯化、Baeyer-Villiger重排、醇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