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陰道病(細菌性陰道病)

BV(細菌性陰道病)一般指本詞條

近年來認為細菌性陰道病(BV)的發生是由於陰道菌群失調,乳酸桿菌減少而導致其他病原如加德納菌、各種厭氧菌、彎曲弧菌等的大量繁殖,BV實際上是以加德納菌為主的一種混合感染。自1954年報導以來,因對其病原認識的不清而曾稱為嗜血桿菌陰道炎、棒狀桿菌陰道炎和非特異性陰道炎,直至1984年在瑞典的專題國際會議上正式命名為BV。

基本介紹

發病率,病因,臨床表現,症狀,體徵,診斷,疾病治療,全身用藥,局部用藥,

發病率

多發生於15-44歲之間的婦女,在不同人群中發病率不同,一般在10-25%之間,但在性工作者中高達61%,故被認為是性傳播疾病之一。

病因

近年來認為BV的發生是由於陰道菌群失調,乳酸桿菌減少而導致其他病原如加德納菌、各種厭氧菌、彎曲弧菌等的大量繁殖,BV實際上是以加德納菌為主的一種混合感染。

臨床表現

症狀

約有10-50%的患者無任何症狀。有症狀者多訴白帶增多,有味,可伴有輕度的外陰瘙癢或燒灼感。

體徵

檢查見白帶為均勻一致的量較多的稀薄白帶,陰道黏膜無紅腫或充血等炎症表現,無滴蟲、念珠菌或淋菌感染。清潔度多為I度。

診斷

無症狀者易被忽視,以下4項中符合3項者即可診斷BV,其中線索細胞陽性必備。
a.陰道分泌物為均勻一致的稀薄白帶。
b.陰道pH>4.5(由於厭氧菌產氨所致)。
c.氨試驗陽性,取少量陰道分泌物於玻璃片上,加入10%氫氧化鉀液1-2滴,若產生一種爛魚樣腥臭味即為陽性。
d.線索細胞(clue cell)陽性,懸滴法在高倍顯微鏡下見到20%以上的clue cell。Cluecell即陰道脫落的表層細胞表面貼附大量顆粒狀物(即加德納菌等),使細胞邊緣不清。

疾病治療

全身用藥

甲硝唑500mg, 每日2次,共用7日,有效率可達98.8%;克林黴素300mg,每日2次,共用7日,有效率達94% 。

局部用藥

甲硝唑200mg, 置於陰道內,共用7日;2%克林黴素膏劑300mg,塗擦陰道,共用7日。療效較口服略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