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計算機剛誕生的年代,還沒有硬碟,那時數據存儲主要靠
軟碟。
軟碟驅動器按照順序占據了A和B
盤符的位置,後來隨著硬碟的套用,它只能按順序占據C糟以後的盤符了。而
光碟驅動器和隨身碟等存儲工具作為後來者,它默認的盤符比硬碟的還要靠後。
發展歷史
世界上第一個5.25英寸的軟碟機,是1976年的時候由Shugart Associates公司為
IBM的大型機研發的。後來才用在IBM早期的PC中。1980年,索尼公司推出了3.5英寸的磁碟。到90年代初時到現在,3.5英寸、1.44MB的
軟碟一直用於PC的標準的數據傳輸方式。
5.25英寸軟碟機主要有兩種。一種為5.25英寸雙面高密軟碟機(也叫5.25寸1.2M軟碟機),可讀寫5.25英寸雙面高密軟碟(1.2M)、5.25英寸雙面低密軟碟(360K)、5.25英寸單面低密軟碟(180K)。另一種為雙面低密軟碟機,與前者的主要區別是不能讀寫5.25英寸雙面高密
軟碟(1.2M)。
B驅動器(5.25英寸軟碟機)使用說明
5.25英寸軟碟比3.5英寸軟碟更容易損壞,要特別注意防潮防磁防塵等。
使用時,將5.25英寸軟碟插入B驅動器,然後關好門(5.25英寸的軟碟驅動器有個像門把手一樣的東西,沒有盤的時候是橫著的,放入軟碟後需要將這個東西扭轉90度,讓它擋著軟碟的插入口即可)。
如果需要保護數據(唯讀操作),請使用一張專用的標籤紙,將軟碟側邊的一個缺口封住(這個缺口叫防寫口,封住後這張軟碟將作為唯讀介質,不能往裡面寫入任何數據)。要解除唯讀狀態,只須把那張標籤紙揭下來露出先前的缺口即可。從這一點可以看出,5.25英寸軟碟的使用確實沒有3.5英寸軟碟方便,後者只須把邊角的方塊拉上堵住缺口即可,不需要什麼標籤紙。
5.25英寸軟碟(示防寫缺口)現狀
隨著3.5英寸軟碟的廣泛使用,5.25英寸軟碟由於體積大,容量偏小,更易損耗等缺點而被淘汰,3.5英寸軟碟成為軟碟的主流。因此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B盤已成為歷史。
後來隨著可擦寫
光碟及
刻錄機的普及,以及隨身碟(也就是
閃盤)、
移動硬碟的廣泛使用,A盤也也漸漸的離我們而去。隨著3.5英寸軟碟及軟碟驅動器的停產,現在的電腦往往不再配置軟碟驅動器,A盤也就被淘汰了。
作為硬碟盤符的C糟,目前仍然捍衛著自己的位置。
對於A盤和B盤,只能說一句:二位一路走好。我不會忘記你們曾經的輝煌的。
特別說明
B盤的真正含義是“第二軟碟驅動器”,並非單指5.25英寸軟碟機或軟碟。
漫畫《孤獨的C糟》實際上,最早的軟碟是
8英寸軟碟,因此,最早期的A盤其實是8英寸軟碟機。
但是,8英寸軟碟由於攜帶不方便等原因,很快被5.25英寸軟碟取代,在5.25英寸軟碟盛行時期,逐漸開始在一台PC上配2個軟碟機,因此有了A盤和B盤的區分,但這兩者都是5.25英寸軟碟機。
後來3.5英寸軟碟的推出,3.5英寸和5.25英寸兩種軟碟開始共存,於是PC上的兩個軟碟機,一個是3.5英寸軟碟機(通常是A盤),另一個是5.25英寸軟碟機(通常是B盤,也有的正好相反)。
隨著3.5英寸軟碟的盛行和CD光碟機逐漸成為PC標準配置,5.25英寸軟碟停產。PC上不再配5.25英寸軟碟機,又恢復到只有一個軟碟機(A盤)的時代,B盤也就隨著5.25英寸軟碟的淘汰而成為歷史。
不過時間再往後,可擦寫光碟及刻錄機的普及,以及隨身碟、移動硬碟等移動存儲設備越來越多,且主機板也全面支持光碟隨身碟等移動設備的啟動功能,3.5英寸軟碟也沒了市場,停產了。於是A盤也成為歷史。
可以看出,實際上A盤並非單指3.5英寸軟碟機,B盤也並非單指5.25英寸軟碟機,甚至在現在的
Windows 2000以上系統可以任意更改盤符,你甚至可以把A、B兩個盤符分配給硬碟分區。
但即便如此,這兩種軟碟對計算機發展作出的貢獻不容抹殺。電腦愛好者們(尤其是老一輩的電腦愛好者)為了紀念這兩種軟碟在特定年代作出的貢獻,將名譽上的A盤(不是實際的)授予3.5英寸軟碟機,名譽B盤授予5.25英寸軟碟機,可以說A盤B盤是這兩種軟碟機或軟碟的終身榮譽。
因此在計算機領域,只要提到B盤,就自然會聯繫到5.25英寸軟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