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ade fire

arcade fire

The Arcade Fire是來自加拿大蒙特婁的一支獨立搖滾樂隊,於2004年推出第一張專輯《Funeral》。他們的音樂風格有Talking HeadsJoy Division以及其他一些樂隊的影子。The Arcade Fire善於用吉他,手風琴,小提琴等很多樂器一起製造旋轉並跳躍的聲音陣列。他們的音樂,能讓你感受到在白色雪地上,一個人象雪一樣安靜的並不抱什麼希望的呼喊。The Arcade Fire的樂隊里有一對夫妻,還有一對親兄弟。

基本介紹

介紹,專輯,獎項,

介紹

The Arcade Fire是一支Post-Rock, Experimental Rock的夫妻樂隊,由Win Butler和Regine chassagne組成。
但是他們那充滿了激烈情感的吉他演奏和主唱那把同樣Emotional的嗓子卻讓不少人把他們當作一個Emocore的樂隊。他們的音樂會帶給聽者一種情感的衝擊——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支離破碎的,挫敗的與殘酷的浪漫主義色彩。2004年,他們的不幸之年,隨著他們的幾位親人的去世,帶給他們的是沉重的悲痛。也可以說是“化悲痛為力量”,他們毫不猶豫,創作了他們2004的《Funeral 》,通過他們毫不掩飾的心情演奏,來表達對親人離去的傷感——初聽之下,你是完全不能夠感受到他們內心的掙扎~當你真的耐心的停下來聽,你就會明白,他們用激烈和瘋狂的Indie Rock節奏之餘,卻都伴著充滿心酸的演繹——這就是他們的音樂給人的感觸,就像將你的心和他們的心緊緊地抓在一齊——“Love Does Conquer All”——他們用生活的熱情,豐富的情感,將愛發放給天堂上的親人,發放給每一位聽者。
談自己的家庭一點也不酷,談自己的親人一點也不有型。千千萬萬樂隊唱的是反叛自主,如何在爽勁的音樂中不受羈絆地放縱玩樂。即使在歌詞中提到爸爸和媽媽,談的通常是人家的雙親,而且往往出現在一個粗鄙的動詞之後,什麼「親情」自然半點兒也扯不上邊來。
根據這道理推論,來自加拿大蒙特婁的五人樂隊Arcade Fire應該一點也不酷、一點也不有型,因為他們的處女大碟“Funeral”裡面,唱的幾乎通通都是關於家庭、親人甚至鄰居的歌曲。嗯,沒錯,Arcade Fire不是趕潮流的復興者,也不是刻意前衛創新的空想家。他們有話要說,有感而發,於是把說話譜在音樂之中 - 就這么簡單。
Arcade Fire或許不是「酷」字行頭的樂隊,但他們卻肯定是感情滿溢。他們從來無懼把內心的情感赤裸裸地展露人前,令這成為一張甚是痛苦的唱片。而把唱片命名為“Funeral”,加上歌詞的內容一致地被生活中的不安所籠罩,則更令這堆歌曲聽起來格外沉重。
談到袒蕩蕩的感情渲洩,自然不能不提Xiu Xiu主音Jamie Stewart那鬼哭神號式的叫喊。反觀Arcade Fire的夫妻檔雙主音Win Butler和Regine Chassagne亦不遑多讓(尤其是Chassagne那女高音疾呼),雖然他們的音樂不及Xiu Xiu的慘白和病態,但他們在歌詞方面卻來得更切身到肉。
在錄製這唱片期間,Chassagne的祖母、Butler的祖父和另一位成員的姨姨相繼離世,因此說唱片被不安所籠罩,並沒有半點誇張。碟內有多首命名為“Neighborhood”的歌曲,似是訴說某幻想中的鄰居的故事。例如“Neighborhood #1 (Tunnels)”表面看是一首純潔的情歌,但當歌者那率真的愛情觀與其父母們失敗的婚姻並列,卻令愛情埋藏著一絲危機;“Neighborhood #3 (Power Out)”中唱到“what’s the plan? / is it a dream? / is it a lie? / I think I’ll let you decide”,勾劃出成長途上的悵惘。
Arcade Fire唱的歌都以自身或身邊人為中心,但故事中人的所感所想,卻反映出普遍現代人在生命中面對的困境。「情歌」如“Clown of Love”,情感尤其洶湧激盪,Butler由冷靜唱至激動,高呼對愛人渴求,襯在弦樂和女聲和唱中更見真摯動人。混合英語和法語的“Haiti”,表達Chassagne對其祖家的情懷,甜美的吉他中卻唱出當地局勢的動盪不安。另一首由Chassagne主唱的歌曲“In the Backseat”是碟內另一高潮,曲中唱到這位一向只作旁觀的「後座乘客」,最終如何無可避免地要正面面對生命,學習如何為前路掌舵。
在樂器運用方面,Arcade Fire無疑非常豐富多姿:樂隊的核心成員在吉他等基本樂器外,亦有用上電子琴、手風琴、木琴、牧童笛等「另類樂器」,除此以外,他們更找來十數位樂手作友情客串,加入小提琴、中提琴、法國號、豎琴等等作配襯,令歌曲有如一首首小型的交響樂曲。配樂出色,但Arcade Fire的歌曲結構倒見非常傳統:四平八穩的鼓擊和順耳自然的吉他,沒什麼驚喜可言。雖然“Neighborhood #2 (Laika)”、“Wake Up”、“Rebellion (Lies)”等歌曲的確甚是搶耳,但卻往往有點「上個年代」,甚至流於arena rock的陳舊感覺。
也許各大傳媒把這唱片直捧上天有點誇張失實,但細聽“Funeral”中的歌詞和豐富的編曲合奏,說Arcade Fire(又)是近年加拿大另一隊深具個人風格的樂隊,則肯定真確而貼切。
2003年對於THE ARCADE FIRE來說,是打擊巨大的一年。多名樂隊成員相繼有家人去世,他們一邊出席葬禮一邊排練、錄音,並於次年為歌迷們獻上了那張激情難掩悲傷的處女作《FUNERAL》。關於這張唱片的溢美之詞已經太多,這裡已經沒有重複的必要。現在看來,無論他們做了什麼,都只能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有人認為他們是又一個搖滾樂的救星,這著實有點誇大其詞。與其說搖滾樂已經到了瀕死狀態需要這群加拿大人來力挽狂瀾,不如說THE ARCADE FIRE是又一個極富天分同時被命運之神垂青的幸運兒吧。
今年三月,樂隊萬眾矚目的新專集《NEON BIBLE》(霓虹聖經)一經推出,立即獲得了全世界的讚譽,鋪天蓋地的評論界吹捧與歌迷的肯定之聲蜂擁而至。英國《衛報》在給出的五星唱片評論的一開始,甚至動用了最高修辭級別的“偉大”一詞。
那么對於一支INDIE樂隊來說,什麼是構成“偉大”的元素呢?戴上耳機,聽聽這張唱片怎么說吧。
新專集從前作深沉的悲傷中解脫出來,轉而顯露出樂手們更加寬廣的視野(野心?):探究對人類的博愛、憐憫、傷感和救贖成了主題,以宗教和神秘主義作為切入點---這是否有點太沉重、太嚴肅了?開篇曲“BLACK MIRROR”隨著滾滾而來的節奏(很有點早期DAVID BOWIE的味道)開始了他們對戰爭的思考:“鏡子,牆上的鏡子,告訴我他們的炸彈將在哪裡落下?”
一本正經的知識分子姿態和人文主義情懷(反對者也可以說是過度的文藝氣息)並不妨礙他們的音樂所具有的娛樂性,接下來的“KEEP THE CAR RUNNING”用貫穿全曲的清脆曼陀鈴讓聽者回過神來,他們還是那個優美動人的THE ARCADE FIRE。不知道耳尖的歌迷是否會覺得像是與GOO GOO DOLLS重逢了呢?
“如果霓虹聖經是真實存在的,便不會再有更多得救的機會。”WIN BUTLER在NEON BIBLE里用一種渴求和平的真摯情懷接下來的華麗篇章做著鋪墊。動用了宏大壯麗的管風琴作為配器的INTERVENTION暴露出樂手們在新作中的音樂野心,旋律優美的古典樂器(木琴、鋼琴、大小提琴、手風琴)加上POST PUNK的連綿節奏---難道他們正在探索POST PUNK的道路?
“OCEAN OF NOISE”這首黑暗民謠式的作品以優美的鋼琴旋律開場,結尾卻用了西班牙風味的原號:“(ANTICHRIST TELEVITION BLUES)”則充斥著節奏強勁的鄉村式木琴演奏,帶來了跟前曲反差強烈的明亮色彩、可主題卻相當沉重(講述一個收入微薄的勞工祈求上帝將他女兒變作電視明星的故事):“NO CARS GO”作為專集裡最為歡快熱烈的一首歌,全隊成員的合聲、交相輝映的各式器樂都渲染出熱烈沉醉的歡宴氣憤,而WIN和REGINE兩夫妻的申請獻唱則為其賦予了豐沛的感情,使歌曲避免了華而不實的危險傾向;結束曲“MY BODY IS A CAGE”繼續用華麗的藝術搖滾呼應了之前的INTERVENTION,而這兩首歌統領了整張專集的風格走向,向世人展示了過去那個民謠味道濃厚的ARCADE FIRE經歷成功之後的變化,他們變得更加大氣,更加成熟了。而動輒配以管弦樂和餓其他古典器樂的做法則跟許多INDIE樂隊在作品中增加小提琴演奏之類的取巧行經“兇猛”多了。敢於進行這樣激進的嘗試,對於一支以首張專集大獲成功的樂隊來說,是需要相當的勇氣的。
粗略地研究了以下專集裡搶眼的歌曲---呵呵,發現幾乎每首歌都值得仔細玩味。也不奇怪,環環相扣的音樂動機、層層遞進的樂章、地道的新浪潮節拍結合豐滿恢弘的器樂演奏和嚴肅深刻的主題,我們似乎遠遠地看到了一張前衛搖滾般的概念專集!不過我還是搞不清楚,這一切到底離真正的“偉大”有多遠?
有人認為THE ARCADE FIRE活脫是TALKING HEADS的接班人,這一看似驢頭不對馬嘴的評價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當然這樣說並不只是注意到了THE ARCADE FIRE後朋克式的吉他節奏,讓人將二者聯繫在一起的,更多的是他們相似的先鋒藝術家的身份、以及對舞台演出的熱忱-----TALKING HEADS的現場自不必說,而THE ARCADE FIRE對現場氣氛的控制能力和鼓風機一般的煽動性更是讓所有冬粉心馳神往。TALKING HEADS代表了紐約朋克浪潮的興盛時期,THE ARCADE FIRE則將那個年代的搖滾節奏與新世紀興盛的對傳統搖滾樂的解構嫁接在了一起。而且他們並不是以光怪陸離令人難以接受的聲響實驗怪人的身份出現的,在他們手裡,花樣繁多的樂器只是為了創造優美動人的樂音而服務的。那么THE ARCADE FIRE是否能成為又一個音樂繁榮時期的締造者呢?至少我們現在能夠肯定的是,相較INDIE ROCK接同質現象越來越嚴重的其他樂隊而言,他們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具有不容忽視的霸氣----除了TALKING HEADS,現在人們還經常把他們同U2甚至PINK FLOYD相提並論。
如此看來,這支由WIN BUTLER和他的妻子REGINE CHASSAGNE組建並擔任主創的加拿大七重奏團體,似乎正在接近“偉大”或者已經“偉大”起來了。繼2005年登上《時代》雜誌封面,被稱作是“加拿大最迷人的搖滾樂隊”後,今年新專集的發布又使樂隊再次出現在《時代》的封面上----這不但意味著他們已經成為加拿大的一種驕傲,更成了加拿大文化中一個醒目的現象和符號。現在,樂隊的演出預告中已經有“你想和DAVID BOWIE一同在現場觀看THE ARCADE FIRE的演出嗎?”這樣派頭十足的廣告詞了。而接下來樂隊為新專集進行的一系列演出更是令人瞠目---為了契合專集的主題,多場演出均安排在教堂內進行,舞台上布置了夢幻般的布景,陳列著琳琅滿目的樂器,整場演出都在宗教氣氛濃厚的環境中進行,宛如布道一般。為了能在蒙特婁一鋤教堂演出,他們還邀請了教堂里所有人以嘉賓身份進入觀眾席。如果說2004年的《FUNERAL》是樂隊成員為親人獻上的一束鮮花,那新專集便堪稱是一幕向上帝祈禱的歌劇。
他們只用了兩張精製的唱片便成就了這一切。歌迷眼眶中感動的淚水----這是用貨真價實的動人作品換來的。評論界爭相吹捧的讚詞----這是除此之外無話可說的無奈,高奏凱歌的唱片銷量-----這甚至有點不合商業邏輯,首張專集在沒有展開大規模宣傳攻勢的情況下賣掉了至少75萬張,而在新專集面世後,唱片公司依舊對他們一副能不管就不管的架勢,任他們四處找教堂演出。我們對“他們為何如此成功”的懷疑似乎應該換成“一支INDIE組合能承受這種成功多久才對”。好在眼下他們還感覺不錯,在首張專集大獲成功之後,不少主流場牌公司都來宴請樂隊成員,希望能通過連哄帶嚇的方式讓THE ARCADE FIRE離開獨立場牌MERGE,但樂隊則堅持認為MERGE是一家能夠用個人品位和對音樂的興趣代替商業統計報表的公司,值得他們繼續與之合作。對於他們來說,現在一切都恰倒好處,暫時的困難可能就是奔波各地演出的舟車勞頓之苦了吧。
THE ARCADE FIRE算得上是一個傳奇,一個平淡、簡潔、文質彬彬、有足夠藝術內涵但么有多少八卦牛逼可吹的傳奇。七個加拿大人在搖滾界都是非常少見的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從搖滾樂一貫的指標來看,倘若要替他們展望未來,我會邪惡地想,如果某天他們忽然搞出一張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的、完全顛覆自己的古怪唱片出來,褪掉一些鎂光燈和鮮花掌聲的累贅,是不是會更有趣一些呢?哈哈。。。。。。祝他們好運!

專輯

Funeral(葬禮)& neon bible
FUNERAL
2004
據外電報導,據2005年底的一次在樂評人中進行的調查顯示,《Funeral》被評為2005年的最佳專輯.在這次的評選中,虛擬卡通樂隊街頭霸王(Gorillaz)的專輯《Demon Days》位於《Funeral》之後,名列第二位。美國金牌說唱製作人兼歌手坎耶·維斯特(Kanye West)的第二張個人專輯《Late Registration》名列第三,Sufjan Stevens的專輯《Illinoise》名列第四,而Elbow樂隊的專輯《Leaders Of The Free World》和“安東尼與詹森”(Antony & The Johnsons)獲得2005英國水星獎的專輯《I Am A Bird Now》分列第五和第六位。
NEON BIBLE
2007
The Arcade Fire的第二張專輯《Neon Bible》超越了所有聽眾的期盼。在兩名樂隊成員管弦樂的伴奏下,同名歌曲“Neon Bible”充滿了不羈的PUNK演奏錯誤,嚴謹流暢的木製管弦樂聲,曼陀林聲,時而低沉時而高亢的隆隆聲。不單此首,整張11首歌曲樂隊都對自己十分滿意。更棒的亮點包括甜美隆重的民謠“Ocean of Noise”,激進的主鍵的“Keep the Car Running”和“The Well and the Lighthouse”,貧困潦倒的“(Antichrist Television Blues)”,以及充滿Butler熱情回憶的“Born To Run”。“No Cars Go”,是Butler和Chassagne相互的心靈寫照,也清楚的顯現樂隊自2004年《Funeral》專輯以來的跨越和蛻變。
這個帶有實驗色彩的獨立搖滾五重唱組合一開始是在他們家鄉的Concordia大學舉辦的一次地方藝術展覽上演出,那時Win Butler還在演唱舞蹈風格的爵士流行曲。2003年樂隊和Merge唱片公司簽約,準備出版首張專輯。儘管帶有嚴肅的存在主義色彩,他們的音樂依然蓬勃向上,混合著The Flaming Lips的劇院流行樂,Joy Division的帶勁節奏,Bjork的極樂快感,以及其他千萬種影響,生機勃勃,令人想往。
“每一個故事的結局就是另一個故事的開端”——《Funeral》並不意味著The Arcade Fire的盡頭,他們出色的音樂創作,必定給他們帶來一片嶄新的發展天地。《Funeral》 在2004年很出名,是pitchforkmedia的年度最佳。 一般而言,像這種音樂中的古典成分不會很多,但是The Arcade Fire做得不錯,而且他們不是簡單的把古典和搖滾交替出現,而是同時的,你可以同時聽到小提琴、鼓聲、吉他還有搖滾唱法,好像小提琴的松香味變成了主唱高亢而沙啞的聲音。 而就歌曲本身而言也是很不錯的。轉承起伏很到位,該收、該放的地方很到位。而且合聲給歌曲的基調打上了一層很好的底子,再配上一些縹緲的唱法,是歌曲瀰漫在空氣中,餘音繞樑。
除了awesome,別的形容詞一下子短缺。一個 awesome就夠了。The Arcade Fire is really Awesome.這是一個沒有語法錯誤,也沒有歧異的句子。
重要的是這個句子是對的,因為我明確地感受到了這句話里所表達的意思。
傳說有一次現場的時候The Arcade Fire上了9個人,今天他們來了7 個。他們穿著簡潔的西裝,帶來兩把小提琴,一架鍵盤,一架手風琴,一架巨大的低音大提琴,還有一個機車頭盔。後來我才知道,那是一件特殊的打擊樂器。它的用法是戴在頭上往音箱上撞,或者用鼓棒敲打。同樣可以作為打擊樂器的還有William Butler的腦袋。他們交換樂器非常頻繁,Richard放下系在腰上的鼓以後必須跑到舞台的另一段撿起地上的手風琴,Win的妻
子則從手風琴的位置跑到我頭頂的鍵盤前。Win的聲音聽起來比唱片裡沙啞一些,象早春的微風一樣吹過的和聲在他和我們的耳邊經過,我們只有閉上眼睛。
Win說,我們來自蒙特婁,以它為首都的省叫魁北克。那裡就象嵌在一個國家裡的另一個國家,那裡的人們講一種瘋狂的語言,叫做法語。他的妻子Régine就是說法語的。她長的並不美麗,但是在舞台上她的身體在發光。她承擔了樂隊的所有和聲,2首歌曲的演唱,手風琴和鍵盤。她的聲音象佛過你皮膚的一條薄莎絲巾。同時她也是一個舞台表演者,雖然她的動作不能完全算做舞蹈。 The Arcade Fire 是來自加拿大蒙特婁的一支獨立搖滾樂隊。他們去年剛剛出了第一張專輯叫funeral,葬禮。他們的音樂是Talking Heads,GY!BE, Joy Division以及其他一些樂隊混居以後生下來的,沒有父親也沒有母親的孩子。曼徹斯特是他們英國巡演的第一站,在同一天我的一個朋友邁出了她背包亞非游的第一步——搭計程車去飛機場。
整個晚上主唱Win完成了兩次舞台跳水。第一次是唱完歌曲 Neighborhood #3 (Power Out)以後。他的身體被無數雙手托回了舞台。在他背後人群里有一位兄弟騎在另一位兄弟的肩膀上試圖爬上舞台。但是他剛一摸到舞台的邊沿就被保全拽了出去,經過我面前的時候我看到那位兄弟的身體在飛。第二次是反場後唱完最後一首翻唱 The Talking Heads的歌后,Win帶著吉他跳了下去,同時也把舞台上的和聲帶到了舞台下的人群里。當舞台上的人全部離開以後,那端旋律還在人群里傳遞。然後Win就消失了。當然,最好聽也最受歡迎的歌還是Neighborhood #1 (Tunnels),這首歌告訴我們,即使整個城市被雪覆蓋,你還是可以挖一條雪裡的隧道,去和你想見到的人會面。但是這不妨礙大家在樂隊唱My Heart Is An Apple之前要求的那樣完全安靜下來,整個劇場裡能聽到的只有小提琴和Win的情歌。回到開頭的表達,多餘的修辭手段以及過於主觀的描述應該被刪除。The Arcade Fire is really Awesome.就是這個意思。
The Suburbs
2010
加拿大獨立搖滾樂隊拱廊之火(Arcade Fire)即將於8月2日發行專輯《郊外》(The Suburbs)。在推出兩張成功的專輯之後,拱廊之火的第三張錄音室專輯非常讓歌迷期待。
《郊外》華麗的開篇唱到:“當我年輕的時候,希望有個女兒,我想牽著她的手,給她看美好的事物,在一切被破壞以前。”這種閒聊式的獨白通常會以民謠來表達,拱廊之火卻將它與體育館搖滾結合起來,鼓點和鍵盤的旋律就像洪水一樣滾滾而來。看來這才是趕時髦和尼爾揚結合的方式。和他們的音樂導師U2、布魯斯·斯普林斯汀不同,拱廊之火對生活細節不感興趣。當巴特勒唱到開車去休斯頓時,他只是說“我們聽到引擎失靈的聲音”,而斯普林斯汀則會告訴你到底是哪個零件出了問題(例如《Racing in the Street》<街頭比賽>)。但這正是拱廊之火廣受歡迎的原因之一,他們邀您共同體驗解決問題的經過和成功後的喜悅。
《郊外》中的很多歌曲描繪了樂隊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在《洛可可》中,夏莎妮和隊友們用和聲絕妙演繹了熱情消退的過程。《準備開始》是獨立樂隊為名望所累的寫照,巴特勒在歌中埋怨:“生意人,他們喝我們的血/就像藝術學校的孩子們一樣。”讓他失去信任的不只是藝術學校的孩子們,還有混亂的世界:“他們在70年代建造的所有房屋最終倒塌/毫無意義”。說到70年代,拱廊之火的音樂家們顯然是從父輩收藏的德國藝術搖滾唱片中獲得了靈感,這使得《準備開始》和《五月》這樣的快歌顯得格外簡潔和均衡。《五月》這樣描述那些不買賬的搖滾觀眾:“孩子們緊抱著胳膊站著那裡”。這句歌詞原本會變成一個類似“滾出我的草坪”的長句,結果只用一個生動的畫面就表達出來了。《深藍》用華麗的鋼琴來營造情緒,很像大衛·邦威的《Hunky Dory》(匈牙利漁船)。在那張專輯中,邦威用非常私人的視角講述了父母和子女的關係。《郊外》的結尾是充滿柔情和憐憫的,因為儘管有太多的哀與怒,拱廊之火從來沒有遠離過那些父母和孩子們。

獎項

53屆格萊美年度專輯大獎:《The Suburbs》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