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ni(2004年生成熱帶氣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綜述,初期生成,發展,減弱及消散,

綜述

agni(英語:Severe Cyclonic Storm Agni,IMD編號:ARB 0404,JTWC編號:05A)
是2004年北印度洋氣旋季第二個獲得命名的熱帶氣旋,亦是全球最接近赤道生成的熱帶氣旋。阿耆尼於11月28日在印度西南方的阿拉伯海形成,並在向西北移動時穩定地增強。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估計阿耆尼的顛峰強度達到每小時120千米(1分鐘平均),而印度氣象局則認為其顛峰強度為每小時100千米(3分鐘平均)。達到顛峰後,在垂直風切變、乾燥空氣及較涼海水共同影響下減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12月3日在它登入索馬里沿岸後,發出最後警報。之後阿耆尼的殘餘繼續沿著索馬里的海岸線移動,直到12月5日才消散。 他是全球最接近赤道的熱帶氣旋(僅為北緯0.7度)打破了畫眉北緯1.5度的記錄。

初期生成

一個熱帶擾動於11月19日下午六時在斯里蘭卡可倫坡之東南約800千米(500英里)的孟加拉灣洋面上生成。該熱帶擾動向西移動,並逐漸地組織起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11月22日為它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它在馬爾地夫經過後組織受到破壞,並被認為沒有發展成熱帶氣旋的可能。該系統所附的環流繼續向西移,並於11月26日在阿拉伯海重新增強。儘管非常接近赤道,該熱帶擾動的對流及雷暴維持發展。在微弱的垂直風切變環境之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注意到該系統有機會發展。
在該系統正在組織時,系統中心橫跨赤道並集結在南緯0.5度,接著該系統成為南半球一個反氣旋循環,並能維持其逆時針環流(可能是與旋衡流理論有關)。這是不尋常的現象,皆因形成熱帶氣旋的條件需要有足夠的地轉偏向力(科氏力),一般需要離開赤道超過三至五個緯度,但該系統能夠在南緯0.5度處發展,可謂絕無僅有。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之後評估該系統中心仍位於北半球,所經過最南端位於北緯0.7度,或赤道以北80千米(50英里)處。環流在對流之下於同一地點進一步組織以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11月28日上午三時為它重新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三小時後,系統移至印度的南方頂端之西南約1300千米(800英里)處,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把系統升格為熱帶氣旋05A。從過去氣旋季分析中,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估計該熱帶氣旋會在六小時內增強為一熱帶風暴。同一時間,印度氣象局把該系統定為一低壓區。

發展

在被升格以後,該熱帶氣旋受到一個位於印度的高壓脊引導向西北方向移動。其向南及向北的幅散更趨清晰,縱使向南的幅散因接近赤道而受到風切變所限制。11月29日較早時間,印度氣象局把系統升格為一低氣壓,並在一天內迅速增強為一氣旋風暴。 同在該段時間,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估計該氣旋風暴的顛峰強度達到每小時120千米(1分鐘平均),最高陣風為每小時150千米。同日較後時間,氣旋稍微地減弱,翌日(11月30日)重新增強至它的顛峰強度,並發展出風眼結構,當時它正位於索馬里海岸之東南約1500千米(900英里)。在11月30日中午12時,印度氣象局為它發出第一次完整報告,並命名為強烈氣旋風暴阿耆尼。印度氣象局估計阿耆尼的顛峰強度會達到每小時100千米(3分鐘平均),並預料該風暴在減弱前會繼續向西北移動並逐漸增強。它在顛峰時期的最低氣壓為985毫巴。

減弱及消散

阿耆尼到達其顛峰後,因附近垂直風切變上升,以致它的風眼受破壞並消散,對流亦因此而明顯地減少。12月1日,因中心從對流中暴露及受破壞,印度氣象局估計阿耆尼已減弱為氣旋風暴。受風切變、乾燥空氣的出現、以及較涼水溫的共同影響,它繼續穩定地減弱。12月2日,印度氣象局將它降格為低氣壓,並為它發出最後報告。它登入索馬里海岸後,受到一個在沙烏地阿拉伯形成的高壓脊影響,轉而向西移動。儘管它遇到不適宜的環境,雷暴卻短暫地重新形成,讓風暴維持其強度。 12月3日較後時間,阿耆尼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為它發出最後報告,當時它正位於索馬里瓜達富伊角(非洲之角最東點)之東南偏南約450千米(275英里)。 12月4日早上,該系統內仍有小量對流活動,但對流範圍已難於確認。之後它轉向西南方,後再轉向南在索馬里東部陸地移動。最後於12月5日在索馬里穆杜格州賀伯尤 賽爾胡爾對開海面上消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