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3“自強”

台灣航空工業發展中心生產的AT-3是台灣空軍使用的一種高級教練/攻擊機,由航空工業發展中心與美國諾斯羅普公司合作研發,共生產65架。AT-3編號中的“AT”代表高級教練機(Advanced Training),“3”代表航空工業發展中心自行設計、生產的第三種軍用飛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AT-3“自強”
  • 英文名稱:AIDC AT-3 Tzu Chung
  • 服役時間:1982年
  • 定型時間:1981年
  • 國家:中國台灣地區
機型概述,主要型號,

機型概述

台灣航空工業發展中心生產的AT-3是台灣空軍使用的一種高級教練/攻擊機,由航空工業發展中心與美國諾斯羅普公司合作研發,共生產65架。AT-3編號中的“AT”代表高級教練機(Advanced Training),“3”代表航空工業發展中心自行設計、生產的第三種軍用飛機。該機被命名為“自強”,意為自立自強,這個名稱明顯反應出台灣在當時面臨窘迫的國際環境。
1975年,鑒於T-33A教練機服役久遠,機體老舊亟待更新,台灣空軍要求航空工業發展中心進行新型噴氣式教練機的研發工作。1976年2月,航空工業發展中心與美國諾斯羅普公司合作進行新型噴氣式教練機的初步設計,並定名為XAT-3,該項目被稱為“虹翔二號”計畫。1977年,美國國務院否決該項合作計畫,以免影響當時與中國大陸的友好關係,這嚴重阻礙XAT-3的設計研發工作。然而航空工業發展中心並未放棄這項計畫,仍自行展開細節設計,並利用合作生產F-5E/F“虎”Ⅱ戰鬥機之便,從諾斯羅普公司聘請資深設計人員進行短期協助指導。1977年3月,航空工業發展中心成立了“虹翔”研造處,展開AT-3高級教練機的細部設計與製造工作,全部計畫預計經費約為3.8億元新台幣。1979年6月,“虹翔”研造處完成AT-3高級教練機細部設計工作,完成4000餘張設計藍圖。

主要型號

1980年7月17日,編號0801、序號69-6001的1號原型機完成裝配出廠,被命名為“自強”號。1980年8月13日,1號原型機XAT-3從航發沙鹿廠區以陸上拖運的方式運至清泉崗基地進行試飛工作。1980年9月16日,XAT-3原型機首飛成功。1981年2月15日,編號0802、序號70-6002的2號原型機出廠。1981年10月30日,2號原型機首飛成功。1981年11月,台灣“國防部”正式核定生產60架,以取代當時台灣空軍服役中的T-33A教練機。
AT-3為傳統懸臂式下單翼結構,全動式平尾與方向舵均由液壓系統操縱。起落架為單輪前三點式,前起落架採用可伸長的起落架支柱,在起飛時可以抬高機頭增大迎角,以獲得更大升力,縮短起飛滑跑距離。機體及機翼材料主要是鋁鎂合金,少部分使用碳纖維複合材料。座艙為縱列雙座式結構,座艙罩向右側開啟,后座比前座高30厘米。
AT-3選用2台美國加雷特公司TFE731-2-2L無加力渦扇發動機,以滿足該機突出中低空性能指標的要求,以及中低速到跨聲速速度範圍內的性能要求。該型發動機主要結構包括1級風扇、4級軸流式低壓壓氣機、1級離心式高壓壓氣機、燃燒室、1級高壓渦輪、3級低壓渦輪等。TFE-731-2-2L的最大推力為15.6千牛。AT-3機內油箱的總容量為1630升,翼下掛架可掛2個568升的副油箱。
AT-3的主要航空電子設備包括超高頻通信系統(UHF)、敵我識別器(IFF)、塔康導航系統(TACAN)、姿態航向測量系統(AHRS)和迎角感測器等。
1982年3月25日,台灣當局將改裝自AT-3教練機的A-3攻擊機(又稱AT-3A)命名為“雷鳴”。這是台灣首架自製的噴氣式攻擊機。該機研發計畫始於1979年,台灣將此計畫定名為“雷鳴計畫”,要求航空工業發展中心在4年內完成2架在XAT-3基礎上改裝的XA-3原型機。主要修改重點為:雙座改為單座,加裝1門30毫米航炮,增加武器掛載能力和掛載武器種類。1982年7月8日,首架XA-3原型機在1架XAT-3的伴隨下完成首飛。
XA-3原型機機體為鋁合金半硬殼式結構,並使用較多的碳纖維複合材料以減輕重量增加強度,機翼結構加強。航空電子系統方面基本與AT-3相同,但加裝平視顯示器、射擊瞄準具及照相槍。外掛武器載荷為2727千克,機翼下及機腹共有5個掛架,可掛載火箭巢、機槍/航炮吊艙及各類炸彈,翼尖掛架則可掛載AIM-9“響尾蛇”飛彈或“天劍”1飛彈。由於改裝造成的機體增重,而發動機推力沒有相應提升,造成了XA-3原型機的性能指標要比AT-3略低。1983年7月,台灣當局在未說明原因的情形下終止A-3的發展計畫,使該計畫在製造了2架原型機(0901、0902)後結束。
1987年8月,其中1架XA-3原型機(0902)加裝了1台AN/APG-66火控雷達、2台多功能顯示器、MIL-STD-1553B數據匯流排,並增加“雄風”2反艦飛彈的發射能力,使該機具備反艦攻擊能力。該機又被稱作AT-3B。航空工業發展中心曾將AT-3B作為換裝訓練教練機向台灣空軍推銷,另外還鼓動台灣海軍成立反艦攻擊機部隊,以達到其推銷AT-3B的目的。AT-3B曾在“漢光演習”時發射“雄風”2反艦飛彈擊中60千米外的靶艦。但台灣海空軍對此仍不感興趣,結果航空工業發展中心的推銷努力以失敗告終,AT-3B計畫也就走到盡頭。目前已知有2架AT-3(0825、0902)改裝成了AT-3B。
1984年3月,首架(0803)量產型AT-3高級教練機正式移交給台灣空軍軍官學校。1989年3月27日,台灣空軍“雷虎特技小組”首次使用AT-3高級教練機取代原先使用的F-5E/F進行特技飛行表演。1989年6月30日,完成全部AT-3高級教練機生產任務。
AT-3高級教練機目前主要是在台灣空軍軍官學校作為該校戰鬥組的高級教練機使用,台灣空軍“雷虎特技小組”也使用AT-3高級教練機作為表演機。但在1990年台灣空軍曾將部分AT-3高級教練機分配給了第35夜攻中隊(羚羊中隊),以取代原先使用的T-33A,擔負夜間對地、對海巡邏及電子作戰等任務。這些AT-3機腹掛有1個雙聯12.7毫米AN-M3機槍吊艙。後來第35夜攻中隊解散,所屬的AT-3全部移交給了台灣空軍軍官學校作為教練機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