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艦載戰鬥機在航空母艦上降落要比在陸地上降落困難許多,航母甲板面積狹小,由於飛行甲板還在不斷晃動,要想成功降落可謂是非常困難。特別是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海軍航空母艦開始換裝
F9F戰鬥機等噴氣戰鬥機。由於噴氣機著陸速度快,傳統的人工引導已經無法確保其安全著陸。而且,如果遇到不良天氣,飛行員和艦面引導員都會面臨極大的壓力,降落過程更是對操作能力和心理素質的雙重考驗。為提高艦載機全天候著艦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一種不需要人工干預的全自動、全天候著艦引導系統呼之欲出。經過研製AN/SPN-10積累的經驗,在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成功研製了AN/SPN-42著艦引導雷達,並在1970年至1982年間,進行了4000餘次
飛行試驗,大大提高了艦載機在航母上的著艦成功率。
技術特點
AN/SPN-42 型雷達是一種較先進的航空母艦飛機著陸系統,可引導飛機在縱橫搖動的航空母艦上自動著陸,它是一個數字式的固態化全天候高可靠系統,是AN/SPN-10 型飛機著陸系統的改進型。它的地面型設備AN/SPN-42 T1 型訓練用系統和AN/SPN-42 T2 型遙控系統。
數字計算機和緩衝設備組成中心信息處理機,並控制AN/SPN-42 型雷達。系統,是AN/SPN-10 型飛機著陸系統的改進型。飛機位置數據的坐標變換、飛行路線的產生、指令控制方程、艦艇運動的穩定以及兩路同時控制飛機用的系統處理功能全部在中心信息處理機內完成。精密跟蹤雷達、穩定平台感測器和計算機一起為自動控制著陸提供所需的艦艇的精確運動數據和飛機的位置數據。AN/SPN-42 型雷達在航空母艦尾部7.5km~15km的上空形成一個寬250度、高1.5度、縱深360m 的搜尋區域。這個區域的中心由艦載海軍戰術數據系統或AN/SPN-42 型雷達的操作員來選擇。當一架飛機進入搜尋區時,雷達便械獲和跟蹤它,並給計算機提供測得的位置信息,直到完成著陸。計算機根據由穩定平台和
加速度計感測出的艦艇運動來修正雷達數據,並比較飛機位置和所希望的下滑斜率與中心線。計算機產生飛行路線的誤差信號和適合於受控特定飛機的自動駕駛儀的指令。這些指令和誤差信號被發射出去以控制飛機到完成自動著陸。飛行路線的誤差信號驅動飛機座艙內的十字指針指示器,以供駕駛員在自動著陸時近行監視,或在II類進場時提供按指針飛行的能力。AN/SPN-42 雷達的操作員在控制台上監視進場及著陸,並具有“通話降落”或備用的航空母艦進場控制的輔助能力。AN/SPN-42 型雷達由分成2 個相同工作通道的31個主要部件組成,其中某些部件為2個通道所共有。這些部件分別安放在下列部位: 設備室; 航空母艦
空中交通管制中心; 雷達室;主飛行控制中心; 天線平台;著陸信號員平台。
AN/SPN-42 型雷達已被更為先進的AN/SPN-46雷達取代,裝備於美國海軍的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上。
性能數據
| |
| |
| 天線方式:前偏置饋電的拋物面反射體 掃描方式:圓錐掃描 天線轉速:(6000+/-18r/min) 極化形式:圓極化或者線性極化(可選) 天線增益:48.7dB 波束寬度:max0.57度(半功率點) max0.94度(-6dB點) max1.26度(-10dB點) max1.60度(-20dB點) |
| 電 平:(1.20+/-0.2dB) 副瓣電平:第一旁瓣下降20dB 電壓駐波比:max1.3:1 初始定位:自動或手動移動限度 方位角軸線:左30度~右75度 仰角軸線:相對於水平面+32度~-30度 波導增壓:泄露速率達326立方厘米/min時, 為1.27kg/平方厘米~2.25kg/平方 厘米,峰值驟增壓強不超過2.8kg /平方厘米 |
| 頻率控制:自動或手動 峰值功率:50kW 平均功率:20W 發射方式:脈衝 脈衝寬度:0.2微秒 功率管:磁控管 重複頻率:(2000+/-100)Hz |
| 類 型:超外差式 本機振盪器 頻 率:比發射機低60MHz 中 頻:60MHz 靈 敏 度:-96dBm 增 益:100dB 增益控制:自動或手動 向有關設備 輸 出:3V~8V 輸出阻抗:100歐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