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事
敕復佛寺
大中元年(八四七)三月,宣宗敕復佛寺,凡會昌五年所廢佛寺,如有僧能修復者,任其住持,不得禁止。
黠戛斯大破室韋
回紇殘部遏捻可汗依詫奚王碩舍朗為生,及大中元年(八四七)七月,
幽州節度使張仲武大破奚眾,遏捻等衣食無所得,日漸離散,所存貴人以下不滿五百人,依附室韋。室韋以遏捻之眾分屬其七姓部落。二年正月,黠戛斯遣其國相阿播率諸
胡兵七萬大破室韋,盡收遏捻餘眾北歸。回紇別部龐勒居
甘州(今甘肅張掖),亦自稱可汗。
王起,字舉之,太原人。貞元十四年(七九八)登進士,授集賢校理,累遷中書舍人。長慶元年(八二一),拜
禮部侍郎。時進士請託偽濫,奉詔與白居易複試。奏進士考卷先送中書宰相審閱,然後放榜。以失職出為河南(今河南洛陽)尹。太和(八二七—八三五)初,遷
戶部尚書、判度支,奏於
靈武、邠寧置營田,以省饋運。歷河中、山南東道
節度使,關心民生疾苦,修治江漢塘堰,制水法,遂無荒年。九年,召拜
兵部侍郎,判戶部事。開成三年(八三八),入翰林為侍講學士。武宗朝,仍掌貢舉,選士以公直聞名。會昌四年(八四四),出鎮山南西。大中元年(八四七)四月卒,年八十八歲。
張仲武大破諸奚
大中元年(八四七)五月,幽州(今北京)
節度使張仲武出兵深入,大破北部奚族及山奚,俘獲大批雜畜。時回紇殘部立
烏介可汗之弟
特勒遏念為可汗,復集其眾達五千餘人,食糧、牛羊皆取給於奚王碩舍朗。及仲武大破奚眾,無所取給,日漸離散。
吐蕃論恐熱乘武宗卒後,唐廷忙於治喪,誘党項及回紇餘部侵擾
河西(今寧夏、甘肅中部地區)。宣宗命河東
節度使王宰率代北諸軍討擊。宰以
沙陀酋長
朱邪赤心為前鋒,與論恐熱戰於
鹽州,恐熱率眾逃奔。
武宗會昌五年(八四五 )四月,以李拭為冊黠戛斯可汗使,詔冊封黠戛斯可汗為宗英雄武誠明可汗。後以武宗卒,治喪未行。大中元年(八四七)六月,宣宗以
鴻臚卿李業為冊黠戛斯可汗使,持節赴黠戛斯冊封其王子為英武誠明可汗。
大中元年(八四七)九月廿三日,前永寧尉吳汝納告前
淮南節度使李紳與前宰相
李德裕朋比為黨,欺罔武宗,於會昌五年(八四五 )枉殺其弟吳湘,請召前審案人崔元藻證實真像。廿五日,宣宗
敕命御史台重新審查此案。十二月十九日,御史台奏稱吳汝納所告屬實。廿七日,貶
太子少保、分司東都
李德裕為潮州司馬。次年正月,西川節度使
李回、
桂管觀察使鄭亞、中書舍人崔嘏皆以與此案牽連而遭貶。
李讓夷,字達心,隴西人。元和十四年(八一九)登進士,歷藩鎮幕僚。太和(八二七—八三五)初,翰林學士
宋申錫薦入朝,為右拾遺,拜翰林學士。累遷
諫議大夫。讓夷為李黨重要成員,開成元年(八三六),宰相
鄭覃薦為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後牛黨成員
李珏、
楊嗣復為相,讓夷久未遷。武宗即位,
李德裕入朝拜相,累擢任
尚書右丞,拜同平章事,支持武宗削藩伐叛及廢除佛教。宣宗即位後罷相,出鎮淮南,大中元年(八四七)卒於任。
日僧圓仁歸國
日僧圓仁於開成三年(八三八)隨遣唐使來唐求法。歷經九載。大中元年(八四七)九月二日,圓仁攜佛經七百九十四卷及佛像、佛具等,從
登州(今山東蓬萊)乘船回國。回國後,他將在唐日記整理成書,取名《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該書共四卷,用漢文寫成。它詳實記載了唐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地理風俗等多方面內容,是研究唐代歷史和中日關係史的第一手寶貴資料。該書與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和
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又名《馬可·波羅遊記》)並稱“東方三大旅行記”,日本學者稱它為“東洋學界至寶”。現通行本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的校點本。
大中元年(八四七),
張彥遠撰成《歷代名畫記》十卷。彥遠,字愛賓,河東人,乾符(八七四-八七九)初,官至
大理寺卿。該書前三卷通論各派畫家風格異同,並記述長安、洛陽兩京和外州的寺觀壁畫,以及古書畫的跋尾押署、宮廷和私人收藏印記等。後七卷記軒轅至唐會昌元年(八四一)三百七十餘畫家小傳,資料均註明出處,並收錄若干畫家的畫論,為古代畫史名著。
張彥遠還撰有《法書要錄》十卷,收載東漢至唐元和(八0六—八二0)時各家書法理論文字及著名法書著錄等,系研究古代書法史的重要著作。
牛僧孺,字思黯,安定鶉觚(今甘肅靈台)人。永貞元年(八0五)登進士第。元和三年(八0八),與
李宗閔等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得高等,策文指斥時政,觸犯宰相
李吉甫,主考官貶謫,僧孺授伊闕(今河南伊川西南)尉。元和朝不得志。穆宗即位,累遷
御史中丞、
戶部侍郎。拒宣武(今河南開封)節度使
韓弘賄賂,得穆宗讚賞,
長慶三年(八二三),拜同平章事。
寶曆元年(八二五),出任武昌軍
節度使。太和四年(八三0),
李宗閔當政,薦引僧孺再入朝為相。時朝臣各為朋黨,
牛僧孺與
李宗閔為牛黨領袖,排擠
李德裕及其黨羽,在政見上也屢發生分歧。對於河朔
藩鎮長期世襲割據和吐蕃侵占唐大片國土,
牛僧孺都主張消極妥協,維持現狀,反對
李德裕積極進取,收復失地的方針。五年,幽州將
楊志誠逐帥自立,僧孺認為此事無關大局,主張任命楊志誠繼任
節度使,被文宗採納。同年,吐蕃
維州(今四川理縣東北)守將降唐,西川節度使
李德裕派兵入據維州,奏陳用兵事宜。僧孺認為唐與吐蕃結盟,不宜違約。文宗遂命德裕撤兵,送還降將。後維州事為李黨所訟,文宗亦後悔。六年,出為淮南節度使。會昌四年(八四四),
李德裕當政,以其交結
叛鎮罪名,貶循州(今廣東惠州)長史。宣宗即位,李黨盡貶,量移僧孺衡州長史,還為
太子太師,大中初(八四七)卒,年六十九歲。僧孺愛好文學,著傳奇集《玄怪錄》。
史料記載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下大中元年(丁卯,公元八四七年)
春,正月,甲寅,上祀圓丘,赦天下,改元。
二月,庚午,加盧龍
節度使張仲琥同平章事,賞其屢破
回鶻也。
癸未,上以旱故,減膳徹樂,出宮女,縱鷹隼,止營繕,命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盧商與
御史中丞封敖疏理京城繫囚。大理卿
馬植奏稱:“
盧商等務行寬宥,凡抵極法者,一切免死。彼官典犯贓及故殺人,平日大赦所不免,今因疏理而原之,使貪吏無所懲畏,死者銜冤無告,恐非所以消旱災、致和氣也。昔周飢,克殷而年豐;衛旱,討邢而雨降。是則誅罪戮奸,式合天意,雪冤決滯,乃副聖心也。乞再加裁定。”詔兩省五品以上議之。
閏三月,敕:“應會昌五年所廢寺,有僧能營葺者,聽自居之,有司毋得禁止。”是時君、相務反會昌之政,故僧、尼之弊皆復其舊。
己酉,積慶太后蕭氏崩。
吐蕃
論恐熱乘武宗之喪,誘党項及回鶻餘眾寇
河西,詔河東節度使
王宰將
代北諸軍擊之。宰以沙陀朱邪赤心為前鋒,自麟州濟河,與恐熱戰於
鹽州,破走之。
上請白敏中曰:“朕昔從
憲宗之喪,道遇風雨,百官、六宮四散避去,惟山陵使長而多髯,攀靈駕不去,誰也?”對曰:“
令狐楚。”上曰:“有子乎?”對曰:“長子緒今為
隨州刺史。”上曰:“堪為相乎?”對曰:“緒少病風痹。次子綯,前湖州刺史,有才器。”上即擢為考功郎中、
知制誥。綯入謝,上問以元和故事,綯條對甚悉,上悅,遂有大用之意。
秋,八月,丙申,以
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李回同平章事,充西川節度使。
葬貞獻皇后於光陵之側。
上敦睦兄弟,作雍和殿於十六宅,數臨幸,置酒,作樂,擊球盡歡。諸王有疾,常親至臥記憶體問,憂形於色。
突厥掠漕米及行商,振武節度使史憲忠擊破之。
九月,丁卯,以金吾大將軍鄭光為平盧節度使。光,潤州人,太后之弟也。
乙酉,前永寧尉吳汝納,訟其弟湘罪不至死,“
李紳與
李德裕相表里,期罔武宗,枉殺臣弟,乞召
江州司戶崔元藻等對辨。”丁亥,敕
御史台鞫實以聞。冬,十二月,庚戌,
御史台奏,據崔元藻所列吳湘冤狀,如吳汝納之言。戊午,貶
太子少保、分司
李德裕為潮州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