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式衝鋒鎗(79式輕型衝鋒鎗)

79式衝鋒鎗(軍事武器槍械)

79式輕型衝鋒鎗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79式衝鋒鎗(英文:Type 79 Submachine Gun,又稱:1979年式7.62mm輕型衝鋒鎗),是中國20世紀70年代末期研製的一型輕型衝鋒鎗。

79式7.62毫米輕型衝鋒鎗是我國設計製造的第一種輕型衝鋒鎗,是我軍80年代偵察兵、現今武警部隊、公安幹警的單兵自動化武器。它設計定型已20多年,到當今已生產了近30萬支,廣泛裝備部隊、武警、公安。該槍主要以單發和點射火力殺傷200米以內敵有生目標,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精度好、近距離火力強、攜帶使用方便的特點。該槍的自動方式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採用槍機迴轉式剛性閉鎖機構,迴轉式擊錘和由快慢機控制單、連發的擊發發射機構;還設有到位保險。

79式衝鋒鎗採用活塞短行程導氣式自動方式,射速高達1000發/分以上。該槍發射時後坐速度11.5米/秒,後坐力較小,便於射擊。槍身短、操作靈活、反應快,較好地為特種作戰提供便利,從而彌補了手槍及步槍存在的不足。特別是在山地、叢林、短兵相接、城市巷戰及解救人質的戰鬥中,79式衝鋒鎗的戰術地位就更加明顯。

79式衝鋒鎗使用51式7.62毫米手槍彈。該槍在槍托摺疊與展開的情況下均可實施單、連發射擊,具有良好的射擊精度。從攜行和機動能力來講,79輕沖便於乘車或狹窄地形上使用,為武警部隊、公安幹警、特警遂行戰鬥任務提供了便利條件。彈匣容量20發,槍重1.9公斤,槍長(槍托摺疊)470毫米。主要裝備武警和公安部隊。

79式衝鋒鎗於1979年設計定型,1983年生產定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79式衝鋒鎗
  • 生產定型:1983年
  • 口徑:7.62 x 25mm(托卡列夫手槍彈)
  • 射速:1000發/分
  • 有效射程:200米
  • 彈匣容彈量:20發
發展沿革,研製歷程,裝備生產,升級附屬檔案,排故改進,技術特點,總體結構,配用子彈,性能數據,服役動態,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歷程

79式衝鋒鎗的研製工作最早可追溯至1965年8月。起初,原軍械部屬下的一家研究所接受任務研製一種適合叢林地帶使用的衝鋒鎗,簡稱“叢林衝鋒鎗”。當時研製條件極端艱苦,沒有試驗室,也沒有必要的試製加工條件,而且技術人員又是剛從學校畢業不久的大中專生,缺乏工作經驗。因此初步方案樣槍是在一個民用機械加工廠進行試製的,裝配成槍後根本就沒打響。1966年5月,“文革”開始,研製工作受到很大幹擾,無法正常進行,因此停止了“叢林衝鋒鎗”的研製。1967年根據要求恢復研究,而到1969年又再次下馬。期間科研人員頻繁調動,科研工作幾乎是處於無人管的狀態。1970年3月,解放軍總參二部要求研製一種適合偵察兵、通信兵、炮兵、空降兵等特種專業分隊以及公安人員使用的便於攜行的武器。此項目交由中國兵器工業第二〇八研究所(簡稱“208所”)研製,在4月份重新組織人員繼續上馬研製“叢林衝鋒鎗”,此時改名為“7.62毫米輕型衝鋒鎗”,由劉質桐擔任項目組長。
上海仿製的衝鋒鎗(上)與79式衝鋒鎗(下)上海仿製的衝鋒鎗(上)與79式衝鋒鎗(下)
1971年12月~1972年1月,新型衝鋒鎗的樣槍第一次在國家靶場試驗,當時出現的問題是卡殼、卡彈、主要零部件強度不夠。改進後在1974年第二次進國家靶場,但仍未順利通過試驗。到1975年9月,第三次進入靶場試驗,武器仍存在一些細節問題。之後,項目組在工廠試製了100支衝鋒鎗,先後到濟南、瀋陽、蘭州、昆明等地進行部隊試用,並分別進行高溫、泥沙使用試驗,得到部隊認可。由於第三次國家靶場試驗仍遺留一些問題,在部隊試用後,1978年4~5月,新型衝鋒鎗第四次前往國家靶場進行補充設計定型試驗,這一次終於順利通過。1979年9月25日,這支衝鋒鎗被輕武器定型委員會批准設計定型,正式命名為“1979年式7.62mm輕型衝鋒鎗”。

裝備生產

從1981年試生產算起,截至1992年,79式衝鋒鎗生產總量近20萬支,最高生產年份是1988年和1991年,年產量均超過3萬支。一般槍械的研製周期為5-7年,79式衝鋒鎗經長時間生產、裝備的實踐證明其性能可靠,但其所採用的自動原理和結構在同類輕型衝鋒鎗中少見,結構比較複雜。從已裝備多年的用後反映及工廠驗收記錄中看出,79式衝鋒鎗的精度和可靠性比較令人滿意。由於定型試驗考核標準嚴於驗收標準,而在生產過程中工廠經過工藝改進,使生產質量穩定,因此故障率低於驗收指標所要求的0.25%。不過79式衝鋒鎗在投產初期的質量控制做得並不好,導致連續兩年沒有生產出合格產品,於是軍方提出要求研製新的7.62毫米輕型衝鋒鎗,並在4年後定型了85式輕型衝鋒鎗微聲衝鋒鎗。而79式衝鋒鎗的生產也由於改進了生產工藝,嚴格控制生產質量,因此這兩種輕型衝鋒鎗都共同生產了十幾年,79式輕型衝鋒鎗主要裝備公安幹警和武警部隊,85式輕型衝鋒鎗主要裝備野戰部隊,85式微聲衝鋒鎗主要裝備偵察兵與特種部隊。

升級附屬檔案

TAPS79導軌護木相配合的專用戰術導軌瞄具系統。該系統由定位鎖緊裝置、國際通用皮卡汀尼導軌以及膛口裝置組成,並且可以安裝各種瞄準、照明功能配件。它彌補了79式衝鋒鎗無法配接其他光學瞄具的缺陷,極大提高了79式衝鋒鎗的戰術性能。該產品的推出,得到全國各地使用單位的大力讚賞和歡迎,在第二屆中國國際警用裝備博覽會上吸引了廣大專業人士。如今,該專用戰術導軌瞄具系統已通過了嚴格測試,並已投入批量生產。
79式衝鋒鎗戰術導軌79式衝鋒鎗戰術導軌

排故改進

拉機柄斷裂
79式衝鋒鎗理論射速在1000發/分鐘左右,射速比較高。在高速震動、前後方撞擊條件下,拉機柄的質量縱向分布必須外(稍)小內(根)大,以便儘可能地減小其轉動慣量,這就是拉機柄設計得比較尖的主要原因。但這樣一來就使拉機柄強度減小,而且由於末端稍尖,在快速操槍不注意時可能帶來劃破衣服或手指的弊端。後來採取的措施是在模鍛時增加預型槽,沿著機柄方向開槽,並了拉機柄厚度,這樣就既可增加從而增加了其強度,也能減輕其重量。
卡殼問題
51式手槍彈所配用的槍械多為自由槍機式慣性閉鎖。專項試驗中發現,使用這類槍械時,彈殼在火藥燃氣壓力作用下自動退出膛外,在無拉殼鉤的情況下也能自動拋殼。所以51式手槍彈彈底緣厚度控制不嚴,有的較薄且有斜坡,在生產質量上對此無嚴格要求,這就造成了利用79式衝鋒鎗這一導氣式武器拉殼及拋殼的困難。由於拉殼鉤抱不緊彈殼,致使其在高加速度開鎖,後坐撞擊震動過程中,容易把彈殼震掉,產生卡殼故障;大量試驗證明,當遇到彈殼底緣質量不好的批次槍彈時,卡殼故障明顯偏高。於是解決卡殼這一通常為偶然的隨機故障問題便成了一個技術難題。設計中除了儘量加大拉殼鉤簧力及力臂外,主要嚴格控制拉殼鉤對面距離和鏡面距離,甚至採用了“偏方”——使槍彈“偏火”,槍彈被抱緊後處於0.25~0.3mm的偏心和13°的傾斜,以保證尺寸在下偏差的槍彈,也能被抱緊。大量試驗證明,經過這樣“綜合治理”可以大大降低卡殼故障率。在實踐中總結出了“抱得緊、拋有力、路線對”的經驗。所謂“路線對”,指的是拋殼路線要正確,彈殼撞機匣蓋的位置儘量靠彈殼尾部,以便更容易拋出槍外,不至於撞回槍內。
卡彈故障
手槍彈彈頭為圓柱形,導引性能不好,但如果不受具體結構的限制,採用高位、小升角、短行程的進彈路線,用槍機直接推彈人膛的方法,只要彈匣內部輸彈供彈設計得當,供彈及時性予以保障,一般卡彈故障出現得比較少。由於79式採用機頭前端迴轉閉鎖結構,機頭閉鎖齒迴轉占據了槍管尾端後面的一大部分空間,迫使彈匣位置向下、向後,槍彈人膛需要走過一段“爬坡”路程,進彈行程過長,在半路上容易被卡滯。而彈匣中第一發槍彈不抬頭,特別是不抬尾也容易造成卡彈。在設計中經過多次摸索、分析原因,採用了嚴格控制甚至有意加大托彈簧最上一、二圈後部間距的辦法,加大尾部托彈力,使卡彈故障大為減少。當然,彈殼抱彈口寬窄與長短,對供彈初始位置影響很大,須加嚴格控制。在使用中切忌摔打彈匣,使彈匣特別是口部變形。
連發精度
79式衝鋒鎗剛設計時,曾仿照捷克61式微型衝鋒鎗採用過粗鋼絲槍托,其結構和工藝都很簡單,但抵肩射擊時連發精度很差。槍托剛度特別是根部剛度加大是解決連發精度問題的關鍵,於是技術人員改用雙臂薄板式槍托,但連發精度也不理想。最後採用“Π”形鋼板中間沖孔的辦法,既解決了連發精度問題,又使槍托重量不算太重。

技術特點

總體結構

79式衝鋒鎗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槍機迴轉式閉鎖機構。這種機構具有工作可靠安全,運動平穩,閉鎖支撐面在發射時受力均勻等特點。槍機前端有左右對稱的閉鎖突筍,開閉鎖定型槽設在機心上,減小了自動機的高度和寬度,使活動件的質心接近彈膛軸線,有利於提高射擊精度。79式衝鋒鎗還設有緩衝機構,由緩衝墊座和橡膠墊組成,用以吸收自動機多餘的後坐能量,起到緩衝後坐的作用。槍彈擊發後,火藥燃氣推動彈頭向前運動,一部分燃氣經導氣孔進入氣室衝擊活塞,活塞撞擊槍機框使其獲得動量向後運動。槍機框走完自由行程,帶動機心完成開鎖後,繼續後坐,完成抽殼、壓倒擊錘、壓縮復進簧、拋殼、後坐到位。然後,在復進簧作用下,槍機框向前復進,完成推彈入膛、閉鎖、解脫到位保險,並復進到位,至此,完成自動機整個循環過程。
79式衝鋒鎗與54式衝鋒鎗一樣,採用51式7.62mm手槍彈,所不同的是,54式衝鋒鎗採用彎彈匣,79式衝鋒鎗則採用直彈匣。這是考慮到51式手槍彈錐度較小而採取的結構,實踐證明,這種彈匣與51式手槍彈非常相配,便於使用。79式衝鋒鎗採用剛性摺疊槍托,不論展開或摺疊,均能可靠地進行射擊。另外,槍托摺疊時,恰好被氣塞前卡銷卡住,便於固定。握把的彎形設計便於握持,且握把內裝有沖子、毛刷等附屬檔案。
在研製前期,開始論證時的主導思想是超過國內曾經裝備過的同等威力的仿蘇衝鋒鎗——54式衝鋒鎗。54式衝鋒鎗也是發射51式手槍彈,有效射程200m,但重量卻有3kg多。當時提出要搞1.8kg左右與54式同等威力的輕型衝鋒鎗,確實感到是在搞“大躍進”。既要減輕重量,又要保證武器堅固耐用、性能可靠,在設計中遇到不少難題,主要問題是:拉機柄易斷裂,抽殼鉤抽殼不利,以及易卡彈等。這些問題經過技術攻關後逐一得到了解決。

配用子彈

簡介
51式手槍彈全名為“1951年式7.62mm手槍彈” ,該彈是我國以蘇聯7.62mm托卡列夫手槍彈為基礎仿製的,於1951年通過生產定型,命名為1951年式7.62mm手槍彈,簡稱51式7.62mm手槍彈,或7.62×25mm手槍彈。該彈配用51式、54式、80式7.62mm手槍時,可殺傷50m內的有生目標;配用50式、54式、79式及85式7.62mm衝鋒鎗時,可殺傷200m內的有生目標;必要時還可用於64式7.62mm微聲衝鋒鎗。 該彈彈殼原為黃銅材料,1964年改為覆銅鋼。彈殼為瓶形,無突緣,採用伯爾丹式無鏽蝕底火。將彈頭中的鉛心換成鋼心即為DAP51B式7.62mm手槍彈。
性能
51式7.62mm手槍彈全彈質量9.9~10.7g,全彈長34.4~34.9mm,初速420~450 m/S,最大膛壓平均值210MPa。用54式7.62mm衝鋒鎗發射,100m處射擊密集度R50不大於10cm;用54式7.62mm手槍發射,25m處射擊密集度R50不大於5.0cm,R100不大於15cm。
種類
該彈除普通彈、曳光彈、空包彈外,1982年還研製了鋼珠彈,1984年為八一電影製片廠提供了效果彈(供影視劇用的空包彈)等彈種。鋼珠彈彈頭頂端加裝有一鋼珠,具有一定的穿甲威力,且彈頭頂部類似於空尖彈的頂部,具有空尖彈的殺傷效果。效果彈彈殼口部不加裝彈頭,採用收口的形式。 51式7.62mm手槍空包彈全彈質量4.8g,全彈長30.9mm,彈殼質量4.4g。該彈不會擊穿距槍口7m處的紙幕,主要用於射擊訓練。 DAP51B式7.62mm手槍彈全彈質量10.0~11.2g,全彈長34.8ram,初速41 0~43 0m/S,最大膛壓平均值220.6MPa。

性能數據

口徑: 7.62 x 25mm(托卡列夫手槍彈)
全槍長:740毫米(槍托展開)
槍管長:225毫米
瞄準基線長:215毫米
空槍重(不帶彈匣):1.75千克
彈匣容彈量:20發
射速:1000發/分
有效射程:200米
初速:515米/秒
理論射速 1000 RPM
戰鬥射速 單發 40 RPM

服役動態

79式衝鋒鎗畢竟是上世紀70年代設計出來的槍械,其時代局限性也導致它在現在使用起來不那么的方便。
例如:沒有預留加裝手電筒和瞄準鏡的槽位,而這兩樣東西,對於現代特警作戰是極為重要的。但現在,通過使用模組化套件,79式衝鋒鎗已經可以安裝先進光學瞄準鏡、手電筒、雷射指示器和戰術槍托等部件,使其可以滿足現代特警的戰術要求,並且使用起來較為舒適,這也是大家經常所說的“79魔改”。

總體評價

在我國文革時期,任何事情也都和政治有關係。在這種莫名其妙的政治環境下,一款莫名其妙的武器誕生了,這就是一款有深深政治烙印的野戰叢林輕型衝鋒鎗,79式衝鋒鎗!
一份資料中寫道:一般槍械的研製周期為5-7年,主要研製人員為4到10人,而79式衝鋒鎗的研製時間長達15年之久,參加研製的主要人員多達幾十人。
從誕生開始,對於79衝鋒鎗的各種質疑聲音就不絕於耳!
武裝警察部隊雲南總隊司令部訓練處李興洪參謀回憶:我第一次接觸79式衝鋒鎗是在1984年,當時我在唐山市公安局防暴隊當內勤。這年冬天,我赴石家莊市的河北省公安廳領取配發的催淚彈。當我在河北省武警總隊門口看到哨兵胸挎79式衝鋒鎗時,心情非常激動。看慣了蘇式輕武器的我,見到外型“別致”的新型衝鋒鎗,內心激動也是自然的。因當時除了56式、81式槍械,尚無新型衝鋒鎗問世。酷愛新槍的我當晚便找到裝備79式衝鋒鎗的武警中隊,憑著警察一家的情分,請武警將79式衝鋒鎗分解,觀其構造。當槍分解完畢後,我失望極了,這哪裡是什麼新槍啊!整個一個56式衝鋒鎗的縮小版。接觸了十幾年56式衝鋒鎗的我,對其構造、原理、性能、特點都爛熟於心,好不容易看到一種新槍還是仿造。以前我們常常責怪國外有些輕武器專家說中國的槍一亮相,就能在國外找到原型,其實,仿造的槍,自己人一看也明白。
79式衝鋒鎗的外形是仿造MAT-49衝鋒鎗。MAT-49衝鋒鎗性能不錯,在法軍中一直使用到70年代末,法國警方一直保留。至於結構完全仿造AK47自動步槍,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說,79式衝鋒鎗的外形和結構都是山寨的拼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