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產77B式手槍
- 類型:外貿
- 設計:1990年
- 榮獲:1991年兵總科技進步3等獎。
手槍榮譽,手槍缺陷,危險的設計,安全性差,單手上膛性不足,扳機行程太長,握把設計不合理,比較,
手槍榮譽
77式手槍有一個十分獨特的單手上膛機構,這一機構使得該槍被國內許多書刊稱為“多次獲永戀炒獎”的“國內先進”手槍,榮獲1991年兵總科技進步3等獎。
手槍缺陷
危險的設計
沒有“待擊標記”或“彈膛有彈指示器”。
77式手槍由於沒有外露擊針,又沒有“待擊標記”,無法確認手槍的待擊狀態;沒有“彈膛有彈指示器”,無法知道膛內是否有彈,對現代手槍來說這是一種危險的設計。
安全性差
77式手槍只有一個手動保險鎖住扳機、擊針和套筒,而沒有其他的防偶發保險機構或自動保險機構,保險可靠性差,曾發生過走火事故。事後雖改進了保險機構,但仍不能達到“在膛內有彈情況下安全攜槍”的程度,只能在射提檔協擊前上膛,導致戰鬥凶習巴槓反應速度慢。幾十年前的比利時M1935大威力白朗寧手槍、美國M1911AI手槍及國外眾多的手槍都可以“彈膛有彈安全攜行”,甚至它們的槍套都設計成可以“槍彈上膛擊錘半待擊時攜帶”的形式。我國在此以前裝備的54式手槍、59式手槍、64式手槍都可以膛內有彈時安全攜槍,都有“空倉掛機”機構,這是現代自動手槍必須具備的最基本功能之一,而 77式手槍上卻都沒有,這不能不說是手槍設計的倒退,是77式手槍的不足之一。
單手上膛性不足
手上膛機構在快速戰鬥反應中並沒有優勢。
77式手槍扳機護圈前面到握把“虎口彎位”的距離長達 85.5mm。正確持槍時食指第一指節勾到扳機護圈非常困難,也就無法實現“單手上膛”。要想實現單手上膛,必須先改變持槍方式,將槍指向向右偏移45-90,食指第一指節才能勉強扣到扳機護圈完成單手上膛;食指鬆開扳機護圈,再將槍面轉回來,恢復正確的持槍姿勢;食指尖重新回到扳機上才能瞄準擊發(不駝放歸完全鬆開扳機護圈也可以直接扣扳機擊發。但此時手槍在偏轉狀態,無法瞄準射擊,並且槍的後坐力將全部由大拇指承受)。由於槍的復進簧力大約88N,一個手指勾住扳機護圈上膛很吃力,速度也很慢。這一套連續的戰鬥反應動作最快也要約2-3秒鐘。而雙手上膛擊發動作則快得多,只要0.2-0.5秒鐘即可。遇到啞彈,77式手槍不能像64式手槍一樣實現二次擊發,而單手退彈的速度遠比雙手退彈速度慢。77式手槍的單手上膛機構在快速戰鬥反應中並沒有優勢。
扳機行程太長
“單手上膛機構”的設計造成扳機行程太長、沒有“兩道火”料章姜狼等一系列缺點。
77式手槍為了讓食指能勾到扳機護圈前面實現“單手上膛”,並使扳機護圈帶動套筒向後有足夠的行程,不得不將扳機到虎口彎位間的距離縮短到52.5mm,以至於手形較小的中國人都感到太短,短到正確握持時食指第一指節根部不能正常舒服地扣到扳機。扳機行程又太長,還沒有“兩道火”,要用食指尖使勁向里摳才能擊發,影響了持槍的方向感和擊發的確實感。
握把設計不合理
人機功效比64式手槍還差。
該槍握把寬44.5mm,長35mm,與64式手槍一樣採用“半鋼式握把”設計。77式手槍的彈匣並不寬,但是彈匣的傾斜角與手槍握把的傾斜角不一致程度超過了64式手槍,彈廈匙危匣的前後都留有太大的不必要的空間,這種錯誤的設計在自動手槍中極少見。它的握把比64式手槍的握把更輕更短,長寬比例更不合理,全槍質心偏高,這是射擊時手槍震手上跳、護圈打得手指疼的主要原因之一。訓練中連續射擊時甚至有人打裂指甲或指甲流血。由於外國人的大手握不住77式手槍過短的握把,為了外貿,改進後的77-1式手槍加長了握把,彈匣也因此多裝1發彈,彈匣底部也設計了手指托,改善了可握持性。但是它的“扳機距離”還是太短,握把兩面仍為平面型,握把的橫截面近似長方形,人機功效依然不好。
比較
握把設計不合理
人機功效比64式手槍還差。
該槍握把寬44.5mm,長35mm,與64式手槍一樣採用“半鋼式握把”設計。77式手槍的彈匣並不寬,但是彈匣的傾斜角與手槍握把的傾斜角不一致程度超過了64式手槍,彈匣的前後都留有太大的不必要的空間,這種錯誤的設計在自動手槍中極少見。它的握把比64式手槍的握把更輕更短,長寬比例更不合理,全槍質心偏高,這是射擊時手槍震手上跳、護圈打得手指疼的主要原因之一。訓練中連續射擊時甚至有人打裂指甲或指甲流血。由於外國人的大手握不住77式手槍過短的握把,為了外貿,改進後的77-1式手槍加長了握把,彈匣也因此多裝1發彈,彈匣底部也設計了手指托,改善了可握持性。但是它的“扳機距離”還是太短,握把兩面仍為平面型,握把的橫截面近似長方形,人機功效依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