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東部村莊發展記錄》是2009年10月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仕東。
基本介紹
- ISBN:9787109135758
- 定價:45.00元
《60年東部村莊發展記錄》是2009年10月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仕東。
60年東部村莊發展記錄 《60年東部村莊發展記錄》是2009年10月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仕東。內容介紹 60年東部村莊發展記錄,ISBN:9787109135758,作者:
《新中國60年農村發展之路》是由 2009-9出版的圖書,內容介紹 《新中國60年農村發展之路》主要內容:1949年新中國誕生以來,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歷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農村、農民和農業問題,對中國...
第十五章 鎮村建設體制的變遷 第一節 改革開放前的鎮村建設體制 第二節 鎮村建設體制改革的歷程 第三節 鎮村建設體制改革的評價和展望 第十六章 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變遷 第一節 改革開放前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第二節 農村社會...
《克松村60年: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改革發展紀實》是2019年3月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苗運長。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在2012和2016年先後兩次在克松村實地調查的基礎上撰寫而成,本書運用人類學研究方法,對克松村60年的發展...
該村設黨員總數2人,黨員中男黨員2 人。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有團員2人。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主要是交通閉塞,信息不通,電、人畜飲水還未解決,望上級領導能給予解決,人民民眾水平較低,由於自然氣候惡劣,導致...
發展歷史 相傳明永樂年間王氏祖道安率五子自雲南遷此立村,其後妻弟劉成陽從雲南遷來,曲氏六世祖從姜哥莊遷來,當時因此村比周圍村戶數較多,故名大村莊。後分成兩村,此村位東故名東大村。東大村的王姓是兩個王。這頭一個是自雲南...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東批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平河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5公里,距離中學17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4人,其中小學生10人,中學生4人。村務發展 村務 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9份,農村土地...
即墨區金口鎮轄村。在南阡南偏西2.8公里,店集河南岸。全村總面積1337.9畝,2009年耕地面積為764畝,有居民278戶,956人,其中60歲以上136人,占總人口14.23%;。有華、盧、孫等9個姓氏。經濟發展 截止到2006年,村民擁有大...
村情簡介 村委會積極抓好村道建設,圳道各項基礎設施,積極支持程旼文化,程旼故居建設,對程旼故居道路兩旁實行“穿衣戴帽”工程,對村道分步實施水泥硬底化改造。該村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發展農村經濟,力促致富,把油茶、大蒜、生薑等...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蔬菜、經濟林果、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蔬菜、經濟林果、養殖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1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3%。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辣椒、核桃、梨、漆樹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養殖業和經濟林果產業。村今後...
西潘鄉東頭村位於盂縣西北部,距縣城60公里,全村現有耕地面積1192畝,村民186戶,518口人,是西潘鄉較大的村之一。全村共有黨員9名。東太國防路穿村而過,交通便利,資源豐富,環境優美。主導產業快速發展 東頭村地處烏河下游,...
20世紀50-60年代,楊家村的經濟來源主要靠捕撈業,一個壯勞力年收入在200多元,這在當時全國也屬高收入。改革開放後,楊家人轉變思想觀念,因地制宜的發展了“海洋牧場”,養殖業、低播業和捕撈業成為村支柱產業,使經濟實現了跨越式...
東青村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虞山鎮,是由東湖、青州兩個村於1999年10月合併而成,位於虞山鎮莫城東南部。村級支道路已硬化,新建老年活動室兩處,新建衛生保健服務所一座。發展 村級支道路已硬化,新建老年活動室兩處,新建衛生保健...
組建的農村產業協會在促進東觀村產業發展方面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如今,東觀村已發展養鴨500隻以上大戶60餘戶,年出欄肉鴨20萬隻、肉鵝2萬隻,存欄蛋鴨5萬多隻、蛋鵝1萬隻;蔬菜種植大戶21戶,種植面積320多畝。僅此兩項,全村...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和養殖業,農產品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主全村產品銷售總收入 9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7.7%。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種植業、養殖業。計畫大力發展甘蔗、桑蠶、茶葉。計畫城建農民鹹菜專業合作社1個,參加農民專業...
東鮑村發展前景 編輯 本村做苗木園林生意的個體已經超 過了全村總戶數的60%,全國各大城市道路和廣場等主要場所的綠化工程,都有著他們純樸而又不斷進取的腳印。也就在全村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吸引了眾多投資都目光,2001年2月在東鮑村...
發展概況 2006年3月,東寮村被定為廈門市舊村改和新村建設首批試點村後,該村兩委緊緊圍繞“抓好新村建設,促進經濟發展”的思路,成立了新村建設項目組織管理機構,明確分工到人、責任到人。在全村村民的熱情參與和共同努力下,通過統一...
發展建設 下一步,我村打算成立三文果品批發市場。為了加強果品市場體系建設,建立穩定的產銷聯繫,搞好果品流通,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斷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大做強。我村的蘋果產業從而在縣東片形成一個重要的果品集散地,是我村...
5公里處立村,稱袁家柞樹莊。後來,三村合併為東柞樹莊。政區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積60畝。2006年,全村共有230戶,總人口為844人,其中勞動力人數有320人。經濟發展 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為998萬元,人均純收入為5702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濟基本以農業為主,60年代末70年代初,全村大力發展漁業生產,進行海洋捕撈、近海養殖。1984年至今,發展養殖蝦場400畝,發展大馬力船(240馬力)、小馬力船(40-120馬力)共40多艘,增加了集體以及農民收入。...
嶺東村位於莊河市 桂雲花鄉東部,碧流河水庫上游,現有農戶1178戶,人口4080人,26個村民組,一個黨總支,下設四個黨支部,七個黨小組。耕地面積5400畝,山林面積8萬畝。發展狀況 多年來,在政策的扶持下,桂雲花鄉嶺東村與大連...
瀝東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經濟、改善和提高村民的生活素質為己任,正確把握上級的部署和要求,努力搞好農村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在發展集體經濟的同時,搞好以醫療衛生為核心的福利事業,推動和諧社區建設。為了實現...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人居環境差,宅基擁擠;公益事業基礎建設薄弱,人畜飲水水源不足,飲水管網嚴重老化,急需改造;農村電網沒有進行農網改造,用電安全難以保證;鄉村道路晴通雨阻;村內道路硬化程度較低,需要...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5人,黨員中男黨員4 人,女黨員1人。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人畜飲水困難,希望有關部門給予解決。2、加強法制教育和培訓中心、3、調整土地,修建鄉村道路。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995年,東阜公路通車,道路交通有較大改善。村積極發展“三來一補”企業,把發展個體、私營企業作為增強村經濟實力的途徑。當年,共有企業8家,企業職工133人,工業總產值530.7萬元,占社會總產值的26.38%,是1990年的2.5倍。
東水廠村發展 穿芳峪鄉東水廠村,距縣城20公里,總面積1600公頃,森林覆蓋率95%以上,該村群山環抱,林海蒼茫,怪石奇峰,花果飄香,泉水叮咚。村莊山、水、石、林保存著淳樸的自然風貌,是個原汁原味的小山村。全村46戶,178口人,...
經濟發展 東陡崖村歷史上以農、牧業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等。解放前村民生活非常貧窮。 解放後,該村農牧業生產逐年發展,並相繼興辦了工副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突飛猛進。2005年全村種植大蔥、大姜、...
村莊由來:明萬曆年間(1573—1620),劉姓擇此建村,取名劉家莊。地外普查時,因重名,經縣政府批准於1982年改名東劉家莊。經濟狀況:該村以農林果為主,糧油全面發展,種植花生450畝,收入達27萬元,蘋果園160畝,產優質蘋果60萬...
蔡家寺村東接南疃村,西和西蔡家寺相連,南北分別與李家河頭村和馬店鎮的宋家屯村相鄰,村內共有197戶。經濟狀況 建國前,東蔡家寺村的經濟基本上是以農業為主,60年代村中期村里發展了工、副業,建起了油坊、磨坊,辦起了雛雞孵化...
東湖門村發展 原先,該村沒有一米水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交通十分不便,較好的企業都搬到荷葉塘開發區,有時連計程車都不願進村。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眾提出了修建進村水泥路的要求。此時,村集體經濟帳面上幾乎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