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中央無線電台(491電台)

中國海軍中央無線電台

491電台一般指本詞條

四九一電台舊址是北京市朝陽區一處近現代廣播發射電台日式建築群,又名為雙橋電台,又稱民國海軍通信基地舊址。屬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位於中國北京市朝陽區豆各莊鄉雙橋村,始建於公元1918年2月21日,於1923年7月底竣工。共建鐵塔6座、高200多米,發射機樓一座,及7座宿舍小樓,占地面積近20萬平方米。均為日式建築風格。主樓為二層小樓,周圍是配套建築,周邊有發射塔。截止到2013年5月存有5座建築。四九一電台舊址是中國最早的電台,歷經了北洋軍閥、日偽統治和國民黨政權統治。並於1949年10月1日向世界各地的報導中國開國大典的情況,1997年被定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1月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九一電台舊址
  • 文物單位編號:7-1615-5-008
  • 文物單位類型: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始建年代:1918年2月21日
  • 開放程度:不開放
建築範圍,建築特點,歷史背景,入選名錄,

建築範圍

該建築群於2004年被公布為劃定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系東起1號樓東牆南北延長線,西至3號樓西牆南北延長線;南起4號樓南牆東西延長線,北至2號樓北牆東西延長線;西起8號樓西牆南北延長線,東至7號樓東牆南北延長線;南起8號樓南牆東西延長線,北至7號樓北牆東西延長線。 Ⅰ類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範圍起分別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擴展25米。
四九一電台舊址保護範圍及建築控制地帶四九一電台舊址保護範圍及建築控制地帶

建築特點

此建築群屬日式別墅式建築風格,樓基用花崗岩和紅色磚砌成,桔黃色的牆體,鑲嵌著白色水泥的門窗框,不規則多面坡的樓頂,覆蓋著紅色片瓦。7座小樓獨立坐落在庭院的東南西北,如今只存有5座。六號樓、七號樓已不存在。
一號樓:建築面積430平方米,舊時為電台官員住舍。截止2013年稱廣發閣1座;此樓坐落於院的南端,樓門朝北。一層有房屋8間,二層有房屋4間,木質樓梯,室內地面均為實木地板鋪裝。並設有歐式鑄鐵壁爐,保存完好。樓的基石為花崗岩,樓體為桔黃色,樓頂為不規則多坡式頂,上面覆蓋著紅色片瓦。門窗的框線以水泥砌成拱形和方形均為白色。錯落有序,方圓結合。樓的建築形狀為丁字形東西走向。始建於1920年。
二號樓:建築面積230平方米。舊時為住地官兵俱樂部舊址。坐落於庭院的南端。樓門朝北。一層有房屋3間,如今室內已改成為電台展覽廳。順木質樓梯進入二層,有房屋5間。室內地上均為實木地板鋪裝。樓基為花崗岩石堆砌,有的高達2米。門窗框有圓形、拱形、長方形。
三號樓:建築面積167平方米,坐落於庭院的西端。樓門朝東。為民國海軍通訊基地的官舍舊址。一層有房屋7間,二樓有房屋3間,木質樓梯,室內地面上均鋪實木地板。有鑄鐵壁爐。桔黃色樓體高低結合,南北走向,樓基為花崗岩,樓頂為多面坡,紅色片瓦。
四號樓:建築面積759平方米,舊時為官兵和技術人員的住舍。坐落於庭院的北端。樓體東西走向。一層東面房屋7間,西面房屋7間,中間為樓門洞,坐北朝南。二層東面房屋6間,西面房屋6間,中間房屋3間。室內均為木質樓梯,實木地板,有歐式鑄鐵壁爐。此樓的基石為紅磚砌成。樓頂為兩面坡式,上面覆蓋著紅色片瓦
五號樓:建築面積409平方米,坐落於庭院的北端,樓基為紅磚砌成。舊時為工程技術人員住舍。樓頂為兩面坡式,樓門坐北朝南。分隔成三個門洞,東門洞內一層有房屋4間。二層有房屋3間,中門洞內一層有房屋4間,二層有房屋3間。西門洞內一層有房屋4間,二層有房屋3間。均為木質樓梯,室內地面上均鋪有實木地板,有鑄鐵壁爐。為複式結構。六號樓、七號樓已不存在。
機房:建築面積2767平方米。樓門朝西。樓體南北走向約50米長。仿軍艦形狀。舊時為民國海軍通訊處。樓高6層為塔式,登高望遠,俯瞰四周,周圍一切盡收眼底。樓內設有一個約900平方米的大廳。如今已成為教學大廳。室內發射設備均為日本製造。樓基為花崗岩石,樓體為鋼石結構。樓的整體顏色為桔黃色。門窗為長方形、拱形,以水泥鑲砌成白色窗框。樓前有一個大型的日式噴淋圓形涼水池。現此樓為廣播系統培訓中心。

歷史背景

電台始建於始建於公元1918年2月21日,當時皖、直、奉系三路軍閥混戰,段祺瑞政權妄圖借日本的援助擴充自己,從而達到稱霸中國之目的。根據1918年2月21日,民國海軍部與日本三井洋行株式會社簽訂的《無線電台借款契約》,而建設的海軍長波通信台,號稱中國海軍中央無線電台,實際上,是位歐美國家在京官員和商人與本國通訊用的聯絡台。由於日本不滿中方的經營狀況,一收不到契約款額為由,強行收管。1920年4月開始動工。建鐵塔6座、高200多米,發射機樓一座,及7座宿舍小樓。電台設備均為日本製造。於1923年7月底竣工。1937年有日本政府內閣決定,改為廣播發射台,將本土使用的東京電器公司產50KW中波機拆卸後,運送安裝。1939年,日本又趕製出100KW機代替50KW機。1937年“七·七事變”後,成為日本侵華的宣傳陣地。此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無暇顧及廣播事業,直至1948年,雙橋中短波發射基地一直處於房屋破敗,技術人員逃離,發射設備廢棄的狀態。
1945年9月國民黨政權接管。1948年12月15日深夜,解放軍荷槍實彈進駐雙橋台,承擔起保衛電台的工作,第二天,冀東軍區“長城部”也叫“城工部”(實際上就是中共北平市委)接管雙橋電台。1949年3月8日,雙橋台先後修復了10KW短波發射機、100KW中波機,分別以10260KHZ、680KHZ的頻率全方向播出,並更名為北平新華廣播電台,9月更名為北京新華廣播電台。10月1日開國大典的情況即從這個電台傳送到世界各地的。1949年後,周恩來、劉少奇、朱德曾來此視察指導工作,並做出指示。國家投資對電台進行多次改擴建。1950年前後稱為“中央廣播事業局四九三台”。1955年6月6日改稱“中央廣播事業局九四二台”。1965年1月1日改稱“中央廣播事業局四九一台”。1997年被定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入選名錄

2018年1月27日,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入選理由:我國第一個大功率發射台,第一個對國際廣播電台,第一個對台灣廣播電台,第一個使用自己設計架設最高塔的電台;當時中國最大的中短波發射中心,進行過我國最早的長距離無線電通訊,最遠達歐洲和大洋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訊息由此發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