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流浪記》是漫畫大師張樂平的驚世之作。《三毛從軍記》問世以後,張樂平有感於當時上海到處可見的流浪兒,悲憤中始創《三毛流浪記》,從此三毛形象產生了質的變化。《三毛流浪記》曾影響過我國幾代讀者,曾改編成卡通片、木偶劇、電視連續劇,五次被搬上銀幕和螢屏……,據不完全統計,自三毛形象問世60多年以來,各種連環漫畫單行本便近有50種,累計印數達1000萬冊以上。[sup][/sup]
基本介紹
- 書名:三毛流浪記
- 作者:張樂平
- ISBN:978-7-5447-2809-6
- 類別:漫畫
- 頁數:261頁
- 定價:28元(精裝)
-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8月
- 裝幀:精裝
- 開本:20
圖書信息,作者,內容簡介,媒體評論,選頁,
圖書信息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4月1日)
平裝: 261頁
開本: 24開
ISBN: 7544700542
條形碼: 9787544700542
尺寸: 18.8 x 16.8 x 2 cm
重量: 481 g
作者
張樂平,浙江海鹽人,畢生從事漫畫創作,畫筆生涯達60個春秋。他所創作的三毛形象,婦孺皆知,名播海外,被譽為“三毛之父”。
三毛之父張樂平,是中國當代最傑出的漫畫家之一。1910年11月10日出生於浙江省海鹽縣海塘鄉黃庵頭村。父親是位鄉村教師。母親擅長刺繡、剪紙,是張樂平最早的美術啟蒙者。1923年,在國小老師的指導下,少年張樂平創作了平生第一張漫畫《一豕負五千元》,諷刺軍閥曹錕賄選,在當地名噪一時。1927年在家鄉反對軍閥迎接北伐軍宣傳隊作畫。1929年開始,向上海各報紙投稿。30年代初期,經常在《時代漫畫》等刊物上發表漫畫作品,逐漸成為上海漫畫界較有影響的一員。
內容簡介
《三毛流浪記》是漫畫大師張樂平的驚世之作。《三毛流浪記》問世以後,張樂平有感於當時上海到處可見的流浪兒,悲憤中始創《三毛流浪記》從此三毛形象產生了質的變化。1947年讀作問世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宋慶齡為此策劃舉辦過“三毛原作展覽會”並創設了“三毛生活樂園”,以此動員全社會救護苦難中的“三毛”……《三毛流浪記》曾改編成卡通片,本偶劇,電視連續劇,五次被搬上銀幕和螢屏……
媒體評論
前言
《三毛流浪記》是我國漫畫大師張樂平的驚世之作,這部不朽的連環漫畫曾在我國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作品的主角三毛是我國幾代讀者所熟悉所喜愛的漫畫人物。
三毛始創於1935年,最初只是一個插科打諢的諧趣漫畫人物。抗戰爆發後,張樂平懷著滿腔的愛國激情投入了偉大的抗日鬥爭行列。抗戰勝利後,他以三毛為主角創作出揭露國民黨軍隊腐朽的連環漫畫《三毛從軍記》,此後三毛形象產生了質的變化。
1947年年初的一個夜晚,大雪紛飛,北風呼嘯,張樂平頂著刺骨的寒風從報館回家,走到弄堂口,看到雪光映照的昏暗牆角里有三個骨瘦如柴的流浪兒,他們緊緊地依偎在一起,上身披著破麻袋片,下身穿著破爛不堪的單褲,圍著一個小鐵罐點火取暖,為了不使這幾塊揀來的煤渣熄滅,三個孩子輪流向罐頭盒裡吹氣。第二天清晨當張樂平外出時,發現昨晚的那三個孩子中的兩個凍死了。遠處積雪的馬路上,一輛收屍車在緩緩地行進著,一隻只僵硬的小手小腳伸出車外,隨著車的顛簸淒涼地顫動著……
“這是什麼世道!”張樂平的心在悲泣呼號。經過痛苦的思索後,張樂平開始創作《三毛流浪記》,不朽的流浪兒形象三毛終於向人們走來了……
張樂平每天都能見到許多流浪兒,他們蓬頭垢面,衣衫襤褸,遊走於上海的街頭巷尾,用洋鐵罐向路人討錢,追趕著為老爺太太們打扇,在垃圾堆里尋找食物,擦皮鞋,推車子,還時常遭警察毒打。在城市,每年的“四·四”兒童節都是市民的興奮點,人們總是擁上街頭觀看盛大的童子軍遊行。當童子軍總司令何應欽在無線電廣播中呼籲“我們要愛護兒童……”時,張樂平卻從圍觀的人群後面看到了一個被遺棄、被殘害、被驅逐的兒童世界。
為了畫好《三毛流浪記》,張樂平主動去和流浪兒交朋友。當時上海的陳家木橋是流浪兒的集中地,張樂平便去那兒,坐到他們中間,試著與他們搭話,誰知他們不但不理他,甚至還向他翻白眼,最後他只得掃興而歸。原來,流浪兒看張樂平穿著一身西裝,雖然是舊的,卻認為他是有錢人,他們受盡了有錢人的欺負,當然不會去理張樂平。為了改變這種狀態,第二天張樂平穿了一身舊衣服,買了幾付大餅油條,又來到那個地方坐在地上吃起來。這回幾個流浪兒終於圍了過來,眼睛直直地盯著他手中的大餅,張樂平很自然地將大餅分給他們,於是大家坐到了一起,逐漸地熟悉起來並成了朋友。這樣,張樂平了解了許多流浪兒的悲慘經歷。這些流浪兒的經歷許多都被張樂平畫入了《三毛流浪記》。
張樂平是以眼淚和著筆墨來畫《三毛流浪記》的,他表達了對受苦孩子的深切同情,也融入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他曾經說過:“畫三毛就是畫我自己。”
1947年6月15日,連環漫畫《三毛流浪記》開始在上海《大公報》上連載。這是一個中國式的《苦兒流浪記》,是對不平等社會的血淚控訴。作品對被剝削與被壓迫的勞苦大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無情地揭露了國民黨當局的腐敗,在廣大人民民眾中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引起了輿論界的高度重視。
三毛迅速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產生了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孩子們為三毛的經歷時而憂愁,時而傷心,三毛的命運竟成了當時上海兒童生活中的大事,許多人給“三毛”寄來了絨衣,鞋襪等生活用品。張樂平常常回憶這件事:一戶人家有七個孩子,他們叫大毛、二毛、三毛……小弟弟叫做七毛。他們的生活比《三毛流浪記》里的三毛要好一點,因為他們的爸爸總算還有個工作,但也苦得很。他們看了《人非草木》、《還有好人》那幾段後,非常難過,大毛、二毛呆了半天不肯去吃稀飯,三毛、四毛把自己身上的毛背心脫下來,要送給畫裡的三毛,五毛看見畫裡的三毛因為打碎了瓶子而挨打,馬上去找了一個瓶子來,要代他賠給店裡的老闆……
《三毛流浪記》受到了人民大眾的喜愛,但國民黨反動派卻十分害怕。1947年12月30日國民黨當局的喉舌《中央日報》發表了攻擊《三毛流浪記》的文章,指責張樂平“這表現太殘酷了,太冷落了”,並列舉了勸募寒衣,提倡社會教育等“德政”來掩飾《三毛流浪記》所揭露的社會的醜惡面目。這時張樂平不斷收到匿名恐嚇信:“你拿了共產黨多少津貼?”“當心點!”並揚言張樂平如果不停止《三毛流浪記》,則“將予以不利”。張樂平毫不畏俱,他認識到,三毛挨餓受凍,饑寒交迫的根源就是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不打倒反動派,千千萬萬個流浪兒三毛是不可能解放的。於是他把家搬到嘉興,每天作畫不止。由於當時生活的艱難,他患上了肺病。他一面咯血一面掙扎著畫三毛,每天叫家人輪流到火車站秘密投寄畫稿。
1948年,以陽翰笙為首的中共地下黨領導的崑崙電影公司將《三毛流浪記》改編成電影。這部電影調動了趙丹、孫道臨、黃宗英、上官雲珠、吳茵、林默予、刁光覃、朱琳、關宏達、中叔皇、沙莉、奇夢石、蔣天流、林榛、黃晨、石炎、汪漪、王蓓、丁然、王公序、張慶芬等上海大部分的著名影星,他們都甘心為一個無名的小演員當配角,這在中國電影史上還是第一次。這部電影還是慶祝新中國成立的第一部國產片,在中國電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49年春,因戰爭和天災無家可歸的難童大批地湧進了不夜的上海,當時報載:“現實中的三毛散布在上海各個角落,多不勝數,他們衣不遮體,食不飽腹,在死亡邊緣上掙扎……”宋慶齡先生看在眼裡,痛在心頭,她向難童們伸出了慈愛之手,策劃舉辦“三毛原作展覽會”,創設“三毛生活樂園”,以動員全社會救護“三毛”。中國福利基金會遵照宋慶齡的囑託與張樂平聯繫,張樂平欣然應命,夜以繼日地揮動畫筆,一個月內趕出了三十餘幅三毛水彩畫。此後,宋慶齡通過報刊公布了創設“三毛樂園會”的宗旨及章程。為使各界人士了解三毛的苦難,伸出援助之手,當年3月宋慶齡借滙豐銀行大樓,舉辦了三毛原作預展,邀請各界名流參觀,她還親臨現場,並會見了張樂平,以地道的上海話與之交談,並讚許道:“張先生為流浪兒童做了一件大好事,真該謝謝您,全國的三毛不會忘記您!”
同年4月4日兒童節,“三毛生活展覽會”在上海大新公司四樓隆重開幕,展出了張樂平的三毛原作及水彩畫新作330餘幅,平均每日觀眾多達2萬餘人,大廳里迴響著著名話劇演員尹青極富感染力的聲音:“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救救三毛!”許多女士看了畫上三毛的悽苦遭遇後落下了同情的眼淚。當日下午舉行三毛畫義賣,主持者被裡三層外三層地團團圍住,頃刻之間,30餘幅水彩畫被搶購一空,最高有出至800美元的,三毛樂園會的會徽及張樂平簽名的《三毛流浪記》畫冊也都成了供不應求的搶手貨。在宋慶齡的號召下,許多人以當三毛樂園會會員為榮,紛紛捐錢捐物。當時一個中年男子一下認捐了四個三毛,他自豪地對記者說:“我有四個孩子,一個孩子幫助一個三毛……我寧可吃穿得艱苦也要這樣做。”還有許多孩子伸出他們的小手,送上了一把把父母給的零用錢及許多學習用品……
4月9日“三毛生活展覽會”結束,所得款救助了數以千計的苦難兒童。這次畫展給中國漫畫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當時上海民眾對此義舉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三毛樂園運動使無數窮苦孩子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同情與援助。
隨後《三毛流浪記》電影還跟隨宋慶齡參加慶祝解放的義影義演、募捐慈善活動。這部影片在上海和南京等地上演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與電影一起推出的還有張樂平的三毛漫畫冊與漫畫卡。當時宋慶齡主持的義演與募捐場面十分熱烈,影片與漫畫的收入後來全部捐獻給了上海與南京的孤兒院。
三毛漫畫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據不完全統計,自三毛形象問世60多年以來各種連環漫畫單行本近50種,累計印數達1千萬冊以上,1996年《三毛流浪記》全集在香港發行,銷售量每月占三聯書店十大暢銷書之首,1997年滬版圖書訂貨會上該書又以10萬訂數名列第一,同年全國圖書銷售排行榜再次雄踞榜首。而《三毛流浪記》多媒體光碟問世後,首批6000張,一上市即爭購一空……
1995年江澤民同志在聽取廣電部工作匯報時,點名提到《三毛流浪記》等作品,指出:“這些優秀的作品為什麼經久不衰?是因為它有益於人們的心靈。”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也曾指出:“我們小時候受三毛這個形象的影響很大,《三毛流浪記》、《三毛從軍記》教育了一代人,現在就缺少這樣的形象。”
《三毛流浪記》曾五次被搬上銀幕和螢屏,輿論界認為此片堪與卓別林的《尋子遇仙記》媲美,在中國電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1年該片在巴黎上映時引起轟動,後被評為葡萄牙國際電影節特別獎。《三毛流浪記》的卡通片、故事片、木偶劇、電視連續劇等相繼完成,其中木偶劇在海外演出反響強烈。《三毛流浪記》還被改編成大型舞劇、長篇系列故事廣播等其它藝術形式……
張樂平是浙江海鹽人,1910年11月出身於一個貧窮的教師家庭,國小畢業後便離家當學徒,由於自身的勤奮,30年代初便成為專業漫畫家。在他近60年的創作生涯中,創作了大量的漫畫作品。他筆下的三毛形象贏得了一切善良人們的共鳴,真正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藝術典型,他被人們譽為“三毛之父”、“三毛爺爺”。他的作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的近代史,表達了人民大眾的思想感情,他的成功贏得了“人民畫家”的稱號。1992年9月27日張樂平因患帕金森氏症久治無效與世長辭,身後留下了不朽的三毛。
《三毛流浪記》與《三毛從軍記》是張樂平的兩部代表作,曾影響過我國幾代讀者,現編入《世界系列連環漫畫名著叢書》,供讀者永久珍藏。
我怎樣畫三毛的
——為“三毛義展”寫/張樂平
十五年前我開始動手畫三毛,那時中國的漫畫工作者似乎還甚少嘗試不用文字對白的漫畫創作,就是讀者似乎也沒有養成欣賞不用文字說明的漫畫的風氣。特別是長篇連載的漫畫,作者似乎必須添上若干文字以補畫筆的不足,而讀者也似乎習慣於通過文字的媒介來了解畫面的意義。
我畫三毛,當然是一個冒險的嘗試!我想儘可能減少藉助文字的幫助,要讓讀者從我的畫筆帶來的線條去知道他所要知道的。但我對人生的體驗太少,就拿我所要創造的三毛來說,雖然環繞在我周圍的正是成千成萬的三毛,我從小就和這些識與不識的三毛身貼著身,心貼著心;我甚至可以這樣說:“我就是從三毛的世界長大的!”即使這樣,我還不能說,我已徹底了解三毛的生活相。我還不敢保證我的畫筆如實地把三毛的真面目毫無遺憾地傳達給讀者。
但我畢竟勇敢地捨棄運用連篇累牘的文字說白來創作三毛了。我每次新到一個地方,甚至我每天離開自己的屋子走到每一條大街上,我都可以看到我所要創作的人物,他們永遠是瘦骨如柴,衣不蔽體,吃不飽,穿不暖,沒有以避風雨的藏身之處,更談不上享受溫暖的家庭之樂與良好的教育。我們這個好社會到處就是充斥著這些小人物,充斥著這些所謂中國未來的主人翁,充斥著所謂新生的第二代。我憤怒,我咒詛,我發誓讓我的畫筆永遠不停地為這些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小朋友們控訴,為這些無辜的苦難的孩子們服務!儘管我的技巧還沒有成熟,儘管我的觀察還有遺漏,但我愛人類,愛成千成萬在苦難中成長的孩子們的心是永遠熱烈的!十五年來,我把我對他們的同情,友愛,通過我的畫筆付與三毛!我從未措意自己的勞苦,我更未計及自己的成敗,我只一心一意通過三毛傳達出人生的愛與恨;是與非;光明與黑暗……
十五年來,在我創作三毛的過程中,最使我感到安慰的,就是成千成萬識與不識的小朋友們都愛看三毛;特別是在抗戰勝利後,我先後在《申報》和《大公報》所發表的《三毛從軍記》和《三毛流浪記》,曾經獲得廣大的讀者支持,他們為三毛的痛苦而流淚,也為三毛的快樂而雀躍。千千萬萬識與不識的小讀者們常常隨畫中人三毛的喜怒哀樂而喜怒哀樂。我就常常接到這樣的讀者投書:“茲寄上毛線背心一件,祈費神轉與張樂平先生,並請轉告張先生將此背心為三毛著上。近來天氣奇冷,而三毛身上僅著一破香港衫,此毛背心雖小,三毛或可能用,俾使其能稍驅寒冷,略獲溫暖,千萬讀者亦能安心矣。”這是成百成千感人心肺的例子之一,我常常為這些純潔偉大的愛心所感動,我知道我的辛勞並沒有白費,這也正是說明為什麼我成年累月不眠不休地創造三毛的理由。
十五年來我畫三毛,我忘不了開始時的孤單和寂寞,但現在卻有著成千成萬識與不識的朋友結伴而行。路本來是沒有的,有人走才有路。畢竟我為自己開闢一條創作的路,三毛是不會孤獨的,我自己也不再是孤獨和寂寞的了。
孫夫人主辦的兒童福利會,為了救濟跟三毛同一命運的小朋友們舉辦“三毛義展”。我抱歉我的作品還沒有成熟,特別是三十張彩色義賣作品,都是在帶病中趕畫的,但是想起千千萬萬的三毛們因為孫夫人這一義舉而得到實惠,作為三毛作者的我,還會有比這個更快樂的經驗么?
一九四九年四月四日
三毛之父與我/三毛
中國漫畫大師張樂平先生,一直是我多年來心目中非常感念的一位長者。這件事情並不是因為今日海峽兩岸的開始交流而產生的情懷,而是我在三歲時期,今生手中捧著的第一本“孩子書”就是張樂平先生所創造的一個漫畫人物——那小小的、流浪的“三毛”。
記得當時,我方三歲,識字兩三百個,並不懂得人間的一切悲歡,但是借著《三毛流浪記》的漫畫書,使我幼小的心靈,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社會形態與意識,也使得我在那南京“大宅第”的童年生活里,多少懂得了:在這個社會裡,尚有許多在遭遇上極度悽苦無依的孩子們,流落街頭、無爹無娘,掙扎著在一個大都會裡生存的辛酸以及那露天宿地、三餐無繼的另一個生活層面。
我看了《三毛流浪記》之後,又看《三毛從軍記》。這兩本漫畫書,其中有淚有笑、有社會的冷酷無情,但同時又有著人性光明面的溫暖、同情和愛。成長後又看三毛,看出了書中更多的諷刺以及對於四十年前中國社會的批判。
許多年過去了,十九歲時我離開了成長的台灣,在異國生活了二十年。二十年的日子,飄泊的心,以及物質上曾經極度貧苦拮据,使我常常想起:雖然時代不同了,但那漫畫中的小三毛,好似在我無依無靠的流浪生活中,又做了一次或多或少的重演。雖然我本身的生長背景比起漫畫中的三毛來說,是幸福太多了。但是在我成長的歲月中,我也遇見過各色各樣的人。
張樂平先生,在中國大陸可說是“漫畫書”的始創者,他筆下的小三毛,連頭髮都只有三根,可見這個孩子一切的缺乏。可是三毛是一個很有個性、意志堅強、富有正義感,經歷了很多折磨卻堅持人生光明信念的孤兒。我們經由這本漫畫書,得到的體驗,何止是娛樂而已。看《三毛流浪記》內心的滋味十分複雜。
等到有一日,我也拿起筆來寫作的時候,我只有一個堅持,那就是:在我的筆下,我所觀察、我所記錄的人生面目,即使平凡,如我的,但那人性的光輝與高尚,在沉默的大眾里,要給這些同類一個肯定、欣賞、認同和了解,甚而理所當然的生活中繼續實踐我們的真誠。
於是,在我決定筆名的時候,我選擇了“三毛”。
經過了十五年的寫作生涯,並沒有忘記過那創造“三毛”的父親——張樂平先生。去年夏天,我在台灣的《國語日報》上看見了一則小訊息,報上說“大陸的三毛之父張樂平先生,透露了他的心愿,但願在有生之年,能夠和台灣的三毛見面”。我不知道這則訊息的來源,可是內心非常快樂。
我托親友帶了一封信到上海去。找到了住院在上海“華東醫院”的張樂平先生。當時,張樂平先生已經得了“帕金森綜合症”住在醫院,這種病症,頭暈目眩,雙手發抖,多半時間躺在床上。
當我的親友將我的信交給張樂平先生時,他坐了起來,情緒有些激動,但極度的欣慰與快樂。張先生手抖,不能寫信,他立即口述,由我的外甥女志群錄下了一封長信給我。過了幾天,志群再去醫院,樂平先生握緊了筆,畫下了一張“三毛”——手裡拿著一支好大的筆,雙眼炯炯有神,嘴唇的表情堅毅,雙腳踏踏實實的分開站穩,左腳長褲上一個補丁,三根頭髮很有力量的豎在頭上——送給了我。這就是他的三毛精神。
從那時起,我的心思,對於這位“三毛之父”產生了一種十分微妙的父女般的感覺。在我們的通信中,親如家人。我們自然而然地話家常,那一份家人的倫理和愛,十分溫暖的在我們中間滋長。張樂平先生有七個孩子。樂平先生說,而今因為我加入了他們的家庭,他的七個孩子,等於音符上的1234567,而我,是那個高音i。譜成了一條愉快的音譜。
《三毛流浪記》這本漫畫書,在台灣中年以上的遷台同胞,可說無人不曉。雖然時代已經不同,可是這本書對於中年人重溫逝去的時代,對於青少年了解一個過去的時代,仍是有它再度出版的價值。這本漫畫書,在中國大陸至今一版再版,而且還在繼續出版中。中國的“小三毛”永恆了。
欣見《三毛流浪記》能夠在台灣與我們相會,是一件令人欣喜的出版大事,我想說的話還有很多,但請讀者進“三毛”的世界,比起我的介紹來,是更貼切的,在此就不再多言了。謝謝。
一九八九年二月 台灣
選頁
(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