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2023年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是由中國氣象局於2024年1月19日公布的評選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23年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 公布時間:2024年1月19日
評選背景,公布時間,評選結果,社會影響,

評選背景

中國氣象局自2004年起啟動中國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活動,2010年增加了國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截至2023年,這項活動已成功舉辦20年,逐漸成為氣象部門每年歲末年初增強科學普及、服務社會大眾的一個重要視窗,也成為中國氣象局加強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的一項品牌活動。

公布時間

2024年1月19日,中國氣象局揭曉了2023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杜蘇芮’北上發威 引發京津冀罕見暴雨洪澇”等獲評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評選結果

1.“杜蘇芮”北上發威 引發京津冀罕見暴雨洪澇
颱風“杜蘇芮”於7月28日登入福建晉江沿海,掠過江西西部至安徽省宿松縣境內停止編報,其殘餘環流一路北上,先後影響華北、東北等13省(區、市)。7月29日至8月1日,京津冀地區出現歷史罕見極端暴雨,河北臨城縣累計雨量最高達1003毫米,相當於當地兩年降雨量。
2.雲南遭遇1961年以來最強冬春連旱
1月1日至6月9日,雲南平均累計雨量僅有138毫米,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少,發生嚴重冬春連旱。持續乾旱對雲南農業、水資源調度、生態系統產生較大影響,導致湖泊水位下降,江河庫塘水量減少,多地出現城市供水和農村人畜飲水困難。
3.12月強寒潮創多地低溫與積雪新紀錄
12月14日—17日,我國遭遇一次全國型寒潮過程,綜合強度為歷史同期最強。全國60%以上國土面積最大降溫幅度超8℃,162.5萬平方公裡面積降幅超14℃。寒潮過後寒冷天氣又持續一周。14日—25日全國平均氣溫僅有-7.0℃,為歷史同期第3低。
4.2023年全國平均氣溫創歷史新高
2023年,全國平均氣溫10.7℃,較常年(9.9℃)偏高0.8℃,打破了2021年10.5℃的紀錄,創造歷史新高。全國大部地區氣溫偏高0.5~1℃。
5.颱風“海葵”創粵港澳多地降水新紀錄
“海葵”於8月28日上午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9月5日先後在福建省東山縣和廣東饒平縣(熱帶風暴級)沿海登入。受其影響,福建、廣東、廣西及港澳地區等先後出現強降雨天氣。深圳7項累計雨量紀錄被打破。香港天文台測得158.1毫米最大小時雨量,為1884年有記錄以來香港最高紀錄。
6.河南遭遇罕見“爛場雨”天氣
5月下旬至6月上旬,河南、陝西冬麥區出現大範圍、持續性降水天氣,其中,5月25日—30日,河南遭遇1961年以來同期影響範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的連陰雨天氣過程。全省105個縣(市、區)連續6天出現降水,持續陰雨日數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陰雨過程與河南多地小麥成熟期高度重合,造成大範圍長時間土壤偏濕,小麥成熟收穫進程延遲,部分麥田出現發芽、霉變、倒伏等災情。
7.春季沙塵過程陡增 多地PM10濃度飆升
2023年我國共出現了17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5次達沙塵暴及以上強度,沙塵過程次數為2011年以來最多。大範圍的大風沙塵天氣造成空氣品質明顯下降,對交通運輸及人體健康造成較大影響,甘肅、內蒙古部分地區農業受災。
8.初夏華北黃淮遭遇多輪高溫過程
初夏,華北、黃淮地區遭遇5輪高溫熱浪過程,累計有22個國家級氣象站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49個國家級氣象站突破6月極值。高溫天氣造成多起高溫中暑、熱射病等事件發生,同時造成大面積臭氧污染,給電力部門造成了能源保供壓力。
9.廣西北海極端降水刷新多個歷史紀錄
2023年廣西北海市鐵山港區多次出現極端降水事件。6月7日—10日6小時最大雨量達440.5毫米,9月8日—14日颱風“海葵”殘餘渦旋影響期間北海市鐵山港累計最大雨量600.8毫米,10月19日—22日颱風“三巴”影響下北海市銀海僑港鎮亞平氣象站24小時最大雨量780.3毫米,均刷新廣西歷史極值。北海國家氣象站2023年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八成,刷新1953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值。
10.強對流多點散發 遼蘇皖遭遇強龍捲
2023年全國共發生33次強對流天氣過程。據不完全統計,經氣象部門災調確認的龍捲總計26個,其中達國標中等強度以上龍捲19個、強龍捲9個,中等強度以上龍捲較過去三年(平均13.3個)顯著偏多。

社會影響

2023年,我國暖乾氣候特徵明顯,極端天氣頻發強發,創造了諸多破紀錄事件。對中國和全球來說,2023年都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暖的年份。赤道中東太平洋經歷了“三重”拉尼娜向中等強度厄爾尼諾的快速轉變。氣候異常引發全球各地高溫熱浪、乾旱、暴雨洪澇、颱風/颶風和森林野火等諸多氣象災害。發布的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充分反映了中國和全球天氣氣候的主要特徵。
通過每年舉辦“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活動,廣大公眾對氣象災害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關注度不斷增加,氣象災害防禦主動性和自救互救意識進一步加強,全社會防禦氣象災害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