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來源
《報告》由國家氣候中心聯合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和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編寫。
報告內容
在氣溫方面,2022年,全球大部陸地氣溫接近常年到偏高,其中亞洲北部、中亞、西亞東部、歐洲北部和西部、格陵蘭大部等地偏高1℃以上,北美洲中部部分地區偏低1℃-2℃。全球年平均陸地氣溫較1850—1900年平均值偏高1.67℃,為1850年以來第四高。2022年全球月平均氣溫距平除12月偏低0.24℃外,其餘月份均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10月氣溫距平為0.86℃。
在降水方面,2022年全球年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偏多,但空間分布差異大,東亞東北部、南亞西部、西亞東部和西南部、非洲東北部和南部、澳大利亞東南部等地偏多五成以上;非洲西北部、南美洲西部、澳大利亞西部偏少五成以上。其中,2022年1月、3—6月、8—11月全球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11月偏多14.29%;2月、7月、12月較常年同期偏少,2月偏少4.17%。
2022年,冬季北半球北極濤動(AO)呈正位相,兩個極渦中心分別位於巴倫支海和北美北部,北美北部極渦偏強。夏季,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偏強,南亞高壓面積偏大、強度偏強,歐亞中高緯高度距平場呈現“正、負、正”分布,烏拉爾山阻塞高壓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壓均偏強,北大西洋濤動處於較強的正位相。四個季節熱帶海平面氣壓距平場均表現為東太平洋為正、西太平洋為負的空間型。
全球大氣環流系統
2022年冬季,北半球和南半球熱帶至中緯度大部分地區為正位勢高度距平,北半球有兩個極渦中心,中心分別位於巴倫支海和北美北部,北美北部極渦偏強,在低緯度太平洋地區,熱帶東太平洋大部高度場偏低,而熱帶西太平洋高度場偏高。夏季,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偏強,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面積偏大、強度偏強,西伸脊點明顯偏西,南亞高壓面積偏大、強度偏強,烏拉爾山阻塞高壓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壓偏強,北大西洋濤動處於較強的正位相。
遙相關型和濤動
2022年,北極濤動指數在冬季為正位相,春季為弱的正位相,夏季轉為負位相,秋季再轉為正位相。2022年,北大西洋濤動指數在冬季為正位相,在春季和夏季均維持正位相,秋季轉為弱的負位相。南極濤動指數在2022年全年都處於較強的異常負位相,冬季和春季負位相強度均位列1979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一。大氣波列太平洋-北美遙相關型指數在2022年除夏季處於正位相外,冬季、春季和秋季指數均處於負位相,其中冬季指數位列1979年以來歷史第4強負位相。經向分布的大氣波列東亞-太平洋遙相關型指數在2022年除春季處於較強的負位相外,冬、夏和秋季均處於弱的正位相。
歐亞阻塞高壓
2022年,中高緯歐亞40°—70°E範圍阻塞高壓日數除夏季較常年同期異常偏多外,春季阻塞高壓日數接近常年同期,冬季和秋季該區域內阻塞高壓日數均較常年同期偏少。亞洲中高緯80°—110°E區域阻塞高壓日數除冬季接近常年同期外,春季、夏季和秋季該區域歐亞阻塞高壓日數均較常年同期偏少,其中夏季阻塞日數為1979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小值。與常年同期相比,120°—150°E區域亞洲中高緯度阻塞高壓日數在冬季明顯偏多,在夏季接近正常略偏多,在春季和秋季明顯偏少。
東亞冬、夏季風
2022年冬季,東亞冬季風強度指數和西伯利亞高壓強度指數均較常年同期略偏強。2022年夏季, 南海夏季風強度指數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弱,為1979年以來歷史最小值;2022年東亞夏季風強度指數較常年同期偏強。
全球其他季風
2022年,北美季風指數與常年同期相比,在冬季和夏季均偏強,其中在冬季的強度位列1979年以來歷史第五。2022年,西非季風指數與常年同期相比,在冬季為歷史第二弱,夏季略偏強。2022年,南亞季風指數在冬季和夏季均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弱,其中冬季指數位列1979年以來歷史第四弱。
2022年,全球大部分海域海表溫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接近常年或偏高,其中北太平洋中部偏高1.0℃以上,赤道中東太平洋SST較常年偏低。前一次拉尼娜事件於2021年春季結束後,2021年9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再次進入拉尼娜狀態,並於2022年1月達到拉尼娜事件標準。此次拉尼娜事件在2022年全年持續,於冬春季節異常發展,熱帶中東太平洋冷水中心值低於-1.0℃,隨後Nino3.4區海溫指數略有回升,但仍維持在-0.5℃以下。
全球海溫
2022年,全球大部分海域平均海表溫度接近常年或偏高,北太平洋、熱帶西太平洋、南太平洋中緯度、熱帶東印度洋、南印度洋中緯度、北大西洋中緯度、熱帶大西洋、南大西洋中緯度等海域的SST偏高0.5℃以上,其中北太平洋中部、南太平洋中部和西部等海域的SST偏高1.0℃以上,局部偏高1.5℃以上。熱帶中東太平洋平均海表溫度較常年偏低,其中赤道及其以南部分海域海溫距平值低於-1.0℃。
太平洋海溫
厄爾尼諾/拉尼娜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大範圍持續異常偏暖/冷的現象,是氣候系統年際變率中的最強信號。1979—2022年,赤道中東太平洋Nino3.4海區海表溫度存在明顯的年際變化特徵。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判別方法》(全國氣候與氣候變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17),1979—2021年赤道中東太平洋共發生了13次厄爾尼諾和10次拉尼娜事件。
根據SST異常中心出現的位置,一般將厄爾尼諾/拉尼娜分為東部型與中部型事件:SST異常中心位於赤道東太平洋的,稱為東部型(或東太平洋型、冷舌型),可用EP指數來表征; 異常中心位於赤道中太平洋的,稱為中部型(或中太平洋型、暖池型),用CP指數來表征。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前一次拉尼娜事件於2021年春季結束後,2021年9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再次進入拉尼娜狀態,並於2022年1月達到拉尼娜事件標準。此次拉尼娜事件在2022年全年持續, Nino3.4指數在冬季、春季分別為-1.05℃、-0.90℃,夏季略有回升,指數值升高至-0.76℃,秋季冷水又略有加強。由於本次事件峰值對應的EP指數低於CP指數,因此判定此次拉尼娜事件以東部型為主體類型。
印度洋海溫
印度洋全區海溫一致模態(Indian Ocean Basin-Wide,IOBW)定義為熱帶印度洋區域的海溫距平,是熱帶印度洋海溫變化的最主要模態,通常在冬季開始發展,次年春季達到最強。 1979-2022年,IOBW指數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1979年至上世紀末,相較常年值熱帶印度洋海表溫度以偏低為主,本世紀以來以偏高為主。2022年,冬季IOBW指數為0.17℃,在春季達到峰值(0.19℃),夏季至秋季衰減至負位相。
大西洋海溫
北大西洋濤動(NAO)是北半球大氣中高緯度變率中的一種重要模態,而在季節尺度上,這樣的大氣振盪型在同一區域強迫出海表溫度的回響,伴隨著NAO正位相的出現在北大西洋區域由南到北呈現為“- + -”的三極子型表層海溫異常,這一特徵可用北大西洋海溫三極子(North Atlantic Triple,NAT)指數表征。近十年,NAT指數以正位相為主,2022年NAT處於持續正位相,在春季正位相達到峰值,指數值為0.85℃。
2022年,北半球和歐亞大陸積雪面積接近常年,中國積雪面積偏大。冬季中國和青藏高原積雪面積較常年同期分別增加26.07%和60.8%,位列歷史第三和第二高值。
3月、9月北極海冰範圍較常年同期分別減少2.9%和12.7%;2月南極海冰範圍較常年同期減少30.1%,為歷史同期最小值,9月南極海冰範圍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小,為歷史同期第五小值。
北半球積雪監測
1972—2022年,北半球和歐亞大陸年平均積雪面積均呈顯著的減小趨勢,平均每10年分別減小14萬平方公里和11萬平方公里,其中,2022年積雪面積均較2021年有明顯回升。
中國積雪面積為129萬平方公里,明顯大於常年和2021年,為歷史(1972年以來)第八高值。青藏高原積雪面積較2021年有大幅回升,為53萬平方公里,較常年偏大18.26%,為歷史第十一高值。新疆北部和中國東北地區(含內蒙古東部,下同)積雪面積較上一年有所減小,但仍高於常年,分別為27萬平方公里和71萬平方公里。中國東北地區的積雪面積呈顯著增大的趨勢,平均每10年約增大2萬平方公里。
從2022年逐月變化來看,北半球積雪面積在6月明顯偏小,11月明顯偏大,其餘月份接近常年同期。歐亞積雪面積偏大偏小月份各占一半,其中6月和12月偏小超過100萬平方公里,11月偏大100萬平方公里以上。中國積雪面積在1-2月和11月明顯偏大,春、夏季和12月偏小,青藏高原積雪面積變化基本與之一致。
據風雲衛星監測,2019年以來,青藏高原冬季平均積雪面積年際變率顯著增大。2020年冬季青藏高原積雪面積東部為2005以來最大值,西部和全區則為次大值;2021年冬季青藏高原西部積雪面積為2005以來最小值,東部和全區為次小值;2022年冬季青藏高原西部和全區積雪面積為2005以來最大值,東部則為同期第三大值。
積雪日數監測表明,2022年北半球中高緯大部分地區的積雪日數在90天以上。與常年相比,中歐大部、俄羅斯北部部分地區、西亞北部、中亞南部、青藏高原北部、格陵蘭島、加拿大北部,美國中部積雪日數明顯偏少;俄羅斯大部、中亞北部、中國東北部、青藏高原大部、北美中部和西部積雪日數偏多,其中青藏高原和北美西部有大範圍地區偏多25天以上。
海冰監測
2022年逐月北極海冰範圍監測顯示,除了1月和5月接近常年同期外,其餘各月均小於常年同期。2022年全年最小值出現在9月,最大值出現在2月。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北極海冰範圍總體呈顯著的減小趨勢。2022年3月北極海冰範圍為14.59百萬平方公里,較常年同期偏小2.9%,9月北極海冰範圍也顯示出顯著的下降趨勢。2007年北極海冰範圍出現跳崖式減小後進入了持續偏小的階段,2022年9月北極海冰範圍為487萬平方公里,較常年同期偏小12.7%。
2022年南極海冰持續小於常年同期,全年最大值出現在9月份,最小值出現在2月,與常年一致。其中,2022年2月南極海冰範圍為216萬平方公里,較常年同期(309萬平方公里)偏小30.1%,為歷史同期最小值;2022年9月南極海冰範圍為1801萬平方公里,較常年同期(1861萬平方公里)偏小60萬平方公里,為歷史同期第五小值。
2022年,全球氣象災害多發頻發,主要表現為北半球夏季高溫乾旱以及全球區域性暴雨洪澇災害。歐洲、中國、美國、日本、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地遭遇創紀錄的高溫熱浪,其中英國、法國、羅馬尼亞和中國等國遭受乾旱,巴基斯坦、巴西、澳大利亞東部、印度、孟加拉國和韓國等地遭受嚴重暴雨洪澇。
暴雨洪澇
在亞洲地區,2022年6—8月,巴基斯坦頻繁遭遇強降水襲擊。巴基斯坦全國平均降水量6月偏多68%,7月偏多180%,8月偏多243%,其中7月和8月降水量均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8月7—11日,韓國首都圈遭遇極端暴雨事件。印度和孟加拉國在季風季節不同階段也發生了嚴重洪水。
在歐洲地區,9月15—16日,義大利中北部連降暴雨,馬爾凱地區幾小時的降水量就達到常年年降水量的一半。
在大洋洲地區,澳大利亞年降雨量比1961—1990年平均高25%,持續降雨導致大面積洪水泛濫,全年多次發生暴雨洪澇災害事件。
在美洲地區,南美洲北部陸續發生暴雨洪澇災害,巴西1—5月發生4次重大暴雨洪澇災害事件。
在非洲地區,4月南非東部夸祖魯-納塔爾地區遭遇特大洪水,11—12日的24小時降水量高達311毫米。6—10月,奈及利亞遭遇十年來最嚴重洪澇災害。
高溫熱浪、乾旱和野火
在亞洲地區,2022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印度和巴基斯坦遭遇異常高溫,多地創下新的最高和最低溫度紀錄。6月,日本經歷了自1875年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連續高溫天氣,6月25日群馬縣伊勢崎市最高氣溫達到40.1℃,刷新了6月日本最高氣溫新紀錄。6月13日至8月30日,中國中東部地區出現了大範圍持續高溫天氣過程。此次高溫事件持續79天,為1961年以來中國區域性高溫過程持續時間最長。重慶北碚連續2天日最高氣溫達45℃。高溫少雨導致中國長江流域氣象乾旱快速發展。8月18日至11月16日,中央氣象台和國家氣候中心聯合發布氣象乾旱黃色、橙色預警90期。中國此次乾旱過程影響遍及川渝至長江中下游地區,其過程強度、最大範圍、單日最大強度和範圍以及重旱、特旱站數比例等指標均為歷史第1強(多)。
在歐洲地區,歐洲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夏季,法國、葡萄牙和西班牙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月;6月,高溫繼續席捲歐洲多個地區,7-8月,高溫天氣持續,造成歐盟超半數地區處於乾旱“預警”狀態。
在北美地區,4月開始席捲南部平原的熱浪一直持續到夏季。持續的高溫導致美國中西部發生嚴重乾旱,加州至少97%的土地處於嚴重乾旱狀態。
在非洲地區,北非地區和東非大部分地區在過去三至四年里一直處於乾旱狀態。2022年,東非經歷了連續第4年乾旱的雨季,導致多國遭遇40年來最嚴重乾旱。
嚴寒和大雪
2022年1月2-7日,冬季風暴從美國中部橫掃到大西洋沿岸的大片地區。2月18—19日, 強風暴“尤尼斯”襲擊西歐等地多個國家,英國南部、英吉利海峽、北海南部、西歐及中歐北部沿海等地普遍出現8級以上大風,英國南部、英吉利海峽等地陣風超過10~12級。12月17—18日,莫斯科出現特大暴雪,降雪量達到莫斯科12月平均總降雪量的三分之一;積雪厚度達38厘米,創當地同期最高紀錄。12月下旬,“史詩級寒潮”席捲美國。23日,美國中西部局部地區最低溫度降至-40℃以下,費城遭遇近20年來最寒冷的聖誕節。
熱帶氣旋
2022年,全球共生成40個熱帶氣旋,數量和強度均低於歷史平均水平。北大西洋、東太平洋和南印度洋的氣旋活動接近正常,其他地區的氣旋活動都低於正常水平,其中西太平洋連續3年低於正常水平。
在北大西洋,颶風菲奧娜於9月24日在加拿大登入,成為加拿大近20年以來最強、造成損失最慘重的颶風。
在東太平洋,5月30日,颶風阿加莎在墨西哥登入,是自1949年有記錄以來5月襲擊墨西哥沿岸最強的太平洋颶風。
在西太平洋,4月10日,颱風鮎魚在菲律賓登入。9月6日,颱風軒嵐諾在韓國南部慶尚南道南岸登入,是韓國歷史上最強的颱風之一。颱風奧鹿在9月25日和28日分別登入菲律賓和越南,給菲律賓以及東南亞造成了嚴重破壞。10月29日,颱風尼格襲擊菲律賓。
在南半球,馬達加斯加受到前所未有的6次熱帶氣旋影響。澳大利亞和西南太平洋地區的熱帶氣旋活躍程度低於歷史平均水平。
強對流
在北美地區,據美國國家環境信息中心統計,2022年美國記錄了1329次龍捲過程,高於1991—2020年美國年平均1225次龍捲風水平。
在亞洲地區,2022年中國共記錄到25次龍捲過程,包括中等強度以上龍捲11次、強龍捲6次,與前三年均值持平。5月14日, 黑龍江五常市遭遇短時大風襲擊,判定為弱到中等強度的龍捲;7月颱風暹芭影響期間,廣東省記錄到5個龍捲發生;7月20日和22日,黃淮江淮等地出現兩次大範圍強對流過程,極端性為入汛以來最強,江蘇北部、河南東部先後出現5個龍捲風。據印度政府公布數據, 2022年印度經歷240場強對流天氣過程,超過111次雷擊事件發生。
報告解讀
《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大部陸地氣溫接近常年至偏高,其中,亞洲北部、中亞、西亞東部、歐洲北部和西部、格陵蘭大部等地偏高1℃以上。全球年平均陸地氣溫較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偏高1.67℃,為1850年以來第四高。全球年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偏多,但空間分布差異大,東亞東北部、南亞西部、西亞東部和西南部、非洲東北部和南部、澳大利亞東南部等地偏多五成以上;非洲西北部、南美洲西部、澳大利亞西部偏少五成以上。
2022年,歐洲、中國、美國、日本、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地遭遇創紀錄的高溫熱浪,法國、葡萄牙和西班牙經歷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5月,歐洲經歷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夏季,中國出現持續79天的大範圍高溫天氣過程,為1961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區域性高溫事件;英國、法國、羅馬尼亞和中國等地遭受乾旱,中國發生的乾旱影響遍及川渝至長江中下游地區,其過程強度和影響範圍等指標為1961年以來第一;巴西、澳大利亞東部、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韓國等地遭受暴雨洪澇;北美和歐洲遭受嚴寒和暴風雪侵襲。
《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大部分海域海表溫度接近常年或偏高,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較常年偏低。2022年1月形成的拉尼娜事件全年持續,於冬春季節異常發展,熱帶中東太平洋冷水中心值低於-1.0℃。北半球和歐亞積雪面積接近常年,中國地區積雪面積偏大,冬季中國和青藏高原積雪面積位列歷史第三和第二高值。北極和南極海冰範圍均較常年偏小。
報告作用
《報告》可為各級政府制定氣候相關政策提供科技支撐,並為國內外開展科研與技術交流以及氣候科普宣傳提供基礎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