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2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是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投票評選的。

2023年1月12日,202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北京揭曉並對外公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2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公布時間:2023年1月12日
202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分別是:
——“中國天眼”(FAST)取得系列重要進展。中科院國家天文台李菂研究員領導的團隊,採用原創的中性氫窄線自吸收方法,首次獲得原恆星核包層中具有高置信度的塞曼效應測量結果;李菂團隊首次提出能夠統一解釋重複快速射電暴偏振頻率演化的機制,為最終確定FRB起源提供關鍵觀測證據;李菂領導的國際合作團隊,發現迄今唯一一例持續活躍的重複快速射電暴,並確認近源區域擁有目前已知的最大電子密度;FAST快速射電暴優先和重大項目科學研究團隊,對一例位於銀河系外的快速射電暴開展深度觀測,首次探測到距離快速射電暴中心僅1個天文單位(即太陽到地球的距離)的周邊環境的磁場變化,向著揭示快速射電暴中心引擎機制邁出重要一步;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徐聰研究員領導的國際團隊,對緻密星系群“史蒂芬五重星系”及周圍天區的氫原子氣體進行成像觀測,發現一個尺度大約為200萬光年的巨大原子氣體結構,比銀河系大20倍,這是迄今在宇宙中探測到的最大的原子氣體結構。
——中國空間站完成在軌建造並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並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於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入駐“天宮”,與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相聚中國人的“太空家園”,開啟中國空間站長期有人駐留時代。19個月內,中國載人航天密集實施11次發射、2次飛船返回、7次航天員出艙,4個飛行乘組12名航天員接續在軌駐留,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建造如期完成。
——中國科學家發現玉米和水稻增產關鍵基因。《科學》雜誌線上發表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楊小紅、李建生與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嚴建兵聯合團隊的研究論文,經過三代科學家18年研究發現,玉米基因KRN2和水稻基因OsKRN2受到趨同選擇,並通過相似的途徑調控玉米和水稻的產量,並進一步在全基因組層面闡明了趨同進化的遺傳規律。
——科學家首次發現並證實玻色子奇異金屬。電子科技大學李言榮院士團隊與美國布朗大學教授James M. Valles Jr、北京大學謝心澄院士等協同攻關,成功突破費米子體系的限制,首次在玻色子體系中誘導出奇異金屬態。
——中國科學家將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電子科技大學夏川課題組、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于濤課題組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曾傑課題組共同創建一種二氧化碳轉化新路徑,通過電催化與生物合成相結合,成功以二氧化碳和水為原料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糧食”提供了新路徑。
——中國迄今運載能力最大固體運載火箭“力箭一號”首飛成功。由中科院力學研究所抓總研製、中國迄今運載能力最大的固體運載火箭“力箭一號”以“一箭六星”方式成功發射,首飛圓滿成功的“力箭一號”作為中小型衛星發射優先選擇,豐富了中國固體運載火箭發射能力譜系。
——“夸父一號”成功發射並發布首批科學圖像。中國綜合性太陽探測專用衛星“夸父一號”2022年10月成功發射,首批科學圖像於12月對外發布,成果實現多個國內外首次,在軌驗證了“夸父一號”3台有效載荷的觀測能力和先進性。全稱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ASO-S)的“夸父一號”衛星科學目標為“一磁兩暴”,同時為空間天氣預報提供支持。
——新技術可在海水裡原位直接電解制氫。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和平團隊在《自然》發表論文,以物理力學與電化學相結合的全新思路,建立相變遷移驅動的海水無淡化原位直接電解制氫全新原理與技術,未來有望與海上可再生能源相結合,構建無淡化、無額外催化劑工程、無海水輸運、無污染處理的海水原位直接電解制氫工廠。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實現重大突破。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實現重大突破,創造場強45.22萬高斯的穩態強磁場,超越已保持了23年之久的45萬高斯穩態強磁場世界紀錄,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創造多項新紀錄。“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活動共有5個科考分隊、16支科考小組、270多名科考隊員參加。此次科考在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影響、巔峰海拔的強烈升溫、巔峰海拔的冰雪融化、高新技術平台觀測的水汽和溫室氣體、珠峰地區的強大氣氧化性過程、珠峰地區人體生理的特殊反應、珠峰地區變綠的生態過程等方面取得了眾多亮點成果,創下多項科考新紀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