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財富》中國ESG影響力榜於2022年8月揭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22年《財富》中國ESG影響力榜
- 揭曉時間:2022年8月
榜單解讀,制榜方法,40家上榜企業,
榜單解讀
什麼是好的企業?在人們為這個問題爭論了一個世紀後,過去十年,ESG逐漸成為一種主流的衡量尺度。ESG是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縮寫,它鼓勵企業不再緊盯盈利這一單一指標,儘可能考慮自身商業行為對環境和社會造成的影響,更積極地投身應對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貧富差距、商業道德等挑戰。
《財富》選擇在今年編制第一份中國ESG榜單,是因為近期的一系列健康、氣候、安全危機,為涸澤而漁式的增長模式敲響了最後的警鐘。我們把目光首先投向中國,是因為中國經濟巨大的體量和獨特的挑戰,意味著中國企業肩負的上述使命尤為迫切而重大,它們的集體努力,也就具有了更多審視和推廣的價值。
在編制這份榜單的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發現,儘管ESG是一個外來概念,但在中國的各個產業,尤其是在它們的頭部企業中,已經出現了不少積極的踐行者。在今年的40家上榜企業中,有32家是《財富》世界500強或《財富》中國500強企業,它們的行業地位意味著它們的實踐將對整箇中國商業世界產生引領作用。
除此之外,我們還有三個主要發現。
首先,ESG這一源自發達經濟體的理念來到中國之後,中國企業依據中國國情對它作出了回應。
比如,中國政府制定的“雙碳”目標,使得企業對環境議題中的碳排放一項展現出加倍的重視,“減排”占據了企業申報材料的大部分篇幅,過半數的企業給出了明確的減排目標。企業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減排:研發先進的光伏產品、用風和水發電、減少快遞包裝、尋找高效固碳的物種、為一個城市的每位居民增加10平方米的綠地。
再比如,大部分申報企業在理解“社會責任”時,會將它置於“共同富裕”這一中國語境下,“捐款”和“扶貧”出現在絕大多數企業的申報材料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企業也積極投身於各種抗疫行動中,包括研發疫苗、通過物流保障疫苗分發和生活資料的供給、為一線醫務人員提供餐食、用最快的速度建立隔離酒店。幾乎所有企業都有員工成為防疫志願者。
第二個發現是,ESG理念推行中的一大障礙——統一監管標準和高質量數據的缺失,在中國顯得尤其突出。儘管中國國有企業、上市企業的監管方都在制定ESG數據披露規則,但它們的速度在世界同行中略顯遲滯。根據中誠信綠金科技(北京)的最新調研,A股上市公司披露年度ESG相關報告的比例,到今年6月剛突破30%。在此次申報我們這份榜單的公司中,能夠完整精確填寫整個問卷的約占六成,其餘公司都有部分問卷缺失,或因為不願披露,或因為沒有收集相關數據。上榜的40家企業中,在碳數據中明確提及“範圍1-3”排放數據的公司,僅有三家。
第三個發現是,中國金融機構在動用金融工具引導資金投向可持續發展方面,還需發力。在全球範圍內,ESG投資規模正在迅速擴大。路孚特旗下基金分析公司理柏(Lipper)的數據顯示,2021年僅前11個月,全球流入ESG基金的資金就達到創紀錄的6,490億美元,ESG基金已經占到全球基金資產的10%。而根據申報此次榜單的金融機構的披露,這些機構的ESG投資尚處於早期階段,且高度集中於環境項目,對社會和治理議題則關注不夠。
危機總是會促使人們重新審視流行一時的價值尺度。ESG就是傳統企業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後的產物。然而值得關注的是,就在我們編制這份榜單的同時,新的危機正使得ESG在一些發達經濟體中遭遇“逆風”。俄烏衝突使得傳統化石能源和國防軍工——ESG投資通常會“繞行”的兩個產業——重新受到重視。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對ESG評級方法的猛烈抨擊,也得到了不少企業和投資機構的呼應。但在我們看來,ESG理念興起的背後,是人類邁向一種新商業文明的決心,ESG評價體系確需改進,但我們的決心不會因此而動搖。
標誌著ESG首次作為一個完整概念出現在公共視野中的,是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於2004年發布的一份報告,報告的標題是《在乎者即贏家》(Who Cares Wins)。我們向此次榜單的申報者和上榜者致敬,因為你們“在乎”。我們希望,會有更多的“在乎者”出現在未來的這份榜單上。
制榜方法
與大多數ESG評級機構只關註上市公司不同,《財富》中國ESG影響力榜對上市及非上市公司都開放申報,希望藉此鼓勵更多的中國公司收集並披露高質量的ESG數據。
我們邀請申報企業完成一份問卷。問卷包含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三個部分,每部分都包含一些定性問題——例如“公司是否制定了與ESG目標相關的薪酬計畫”,以及一些定量問題——比如“公司去年的環境研發占營收之比”。企業還可以為每個部分附加一個最佳實踐案例。
由於不同行業面對的ESG議題各有側重,因此編輯部制榜時遵循兩個原則:一、數據與案例相結合,數據提交的完整程度是制榜時的重要參考因素;二、優先圍繞與行業性質高度相關的議題做行業內部比較,再做跨行業比較。
由於這是一份“影響力”榜單,企業的規模或行業地位也是制榜時的重要考慮因素。最後,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旗下的金融市場數據提供商路孚特(Refinitiv)是本次榜單的支持合作夥伴,編輯部制榜時,參考了申報企業在Refinitiv資料庫中的數據表現。
40家上榜企業
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
順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京東集團
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
聯想集團有限公司
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浦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神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廈門鎢業股份有限公司
百勝中國控股有限公司
中國通信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建信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上汽大通汽車有限公司
海底撈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鋼鐵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
新世界中國地產有限公司
TCL
協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成都興城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鞍鋼集團有限公司
海亮集團有限公司
廈門國貿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華大集團
廣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恆力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
盛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海信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