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9日,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和重慶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了《2021年度重慶市區域與行業科技競爭力評價報告》(下稱《報告》),對全市38個區縣和8大重點產業的科技競爭力進行了分析。
內容解讀
《報告》顯示,2020年全市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渝北區、沙坪壩區、江北區。重點行業中,汽車(含新能源及智慧型汽車)行業的科技競爭力處於全國第4位,電子信息行業處於全國第5位。
區域科技競爭力
16個區綜合得分高於全市平均水平
據悉,科技競爭力是衡量科技創新發展情況的重要指標,反映的是區域和行業科技創新資源、政策環境、人才技術、產業優勢和發展潛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競爭力的能力與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支撐指引。
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和重慶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從2014年開始,持續開展全市區域與行業科技競爭力評價研究工作。此次發布的《報告》在以往報告評價體系上,進一步最佳化了評價指標體系,從科技競爭基礎、科技創新投入、科技創新產出、行業科技發展、科技高質量發展成效等方面對各區縣進行了綜合評價。
《報告》按照100分的總分,對區縣科技競爭力進行評分,並將38個區縣劃分為六類。其中,渝北區、沙坪壩區、江北區等16個區科技競爭力綜合得分高於全市平均分61.61,同時,渝北區連續4年排名全市第一,科技創新“領頭羊”實力凸顯。
從“一區兩群”來看,《報告》顯示,主城都市區排名前10位的依次為渝北區、沙坪壩區、江北區、北碚區、九龍坡區、璧山區、長壽區、南岸區、江津區、涪陵區;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排名前5位的區縣分別為萬州區、忠縣、墊江區、開州區、梁平區;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排名前3位的區縣分別為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黔江區、秀山縣。
行業科技競爭力
汽車行業排名保持全國第4位
行業科技競爭力可以反映行業科技資源、政策環境、技術發展、行業優勢等情況,是評價行業創新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報告》選取汽車、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材料、化工、生物醫藥、能源、消費品八大重點行業,從科技競爭基礎、創新成果、經濟發展效益3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據悉,2020年,重慶在汽車(含新能源及智慧型汽車)行業排名全國第4位,與2019年持平,是重點行業排名最高的,其餘行業排名均在中游水平。與2019年排名相比,汽車(含新能源及智慧型汽車)行業的排名保持穩定,電子信息、化工、生物醫藥、材料、裝備製造5個行業的排名有所上升。
《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汽車生產企業41家,其中整車生產企業21家,改裝車生產企業20家,綜合生產能力達到年產400萬輛。汽車零部件企業上千家,具有70%以上的汽車零部件本地配套化率。與此同時,在新能源汽車方面,重慶已形成了“9+3+5+30”新能源產業集群,包括9家乘用車企業、3家客車企業、5家專用車企業以及以比亞迪動力電池為代表的約30家核心技術企業,全年產量達到5萬輛。這為重慶汽車行業逆勢而上、保持競爭力打下了堅實基礎。
此外,重慶電子信息行業的科技競爭力居全國第5位,較2019年上升1位。《報告》指出,2020年,重慶圍繞構建“芯屏器核網”產業生態圈,通過招商引資,形成了包含計算機整機及配套、通信設備、積體電路、新型顯示、汽車電子、智慧型家電、LED及光伏、電子材料和新型元器件等在內的產業鏈體系,初步構建了多點開花、錯位發展、齊頭並進的產業結構。
發展建議
推動中心城區產業高端化發展
“總體來看,重慶的行業科技競爭力個別領先,大多數居於中游。”重慶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劉蘭表示,針對“十四五”時期如何提高行業科技競爭力,《報告》提出如下建議:
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發揮重點區縣的旗艦作用,推動中心城區產業高端化發展,強化主城新區產業配套功能,加快形成研發在中心、製造在周邊、鏈式配套、梯度布局的現代產業體系。
培育優質的市場主體。培育具有產業生態主導權的領軍企業和“鏈主”企業,推動中小企業“專精特新”轉型,增強科技型企業生存能力,促進各類企業融通發展。
提升產業創新發展能級。聚焦產業共性技術需求,布局大科學裝置和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和技術創業中心等國家級平台,鼓勵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新型研發機構落戶重慶。聚焦重點領域薄弱領域、產業鏈缺失環節和關鍵環節,篩選一批“卡脖子”技術,建立產業共性技術清單。實施“揭榜掛帥”等攻關機制,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圍繞清單開展聯合攻關。
提升人才服務能力。打造人才綜合服務平台,以“人才+科技+產業+資本”模式,支持人才團隊創新項目。持續建設一批重點行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加強技能型人才培養。
促進區域協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深化兩地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融合,共建國家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深入推進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相關省市的合作,用好我市的市場、通道和人力成本等優勢,積極承接產業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