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嚴格依據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大綱,從實戰出發,對知識進行整理、歸納和提煉,精解重點、難點,真正做到高頻考點精準覆蓋,核心考點全面攻略;透過真題研究考點詳情,總結每年命題規律,突出重點、考點,讓考生精準把握,達到減負式學習;本書設計了更符合考生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體例,以及表格歸納、金題直擊、解題思路等內容,更方便考生學習理解、記憶。
本書適合報考或即將報考中醫執業(含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的考生使用。
圖書目錄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經典
中醫基礎理論/001
單元 中醫學理論體系 / 001
節 中醫學概念與學科屬性 001
第二節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助理不考) 001
第三節 整體觀念 002
第四節 辨證論治 002
第二單元 精氣學說 / 004
節 精氣學說的概念 004
第二節 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助理不考) 004
第三單元 陰陽學說 / 005
節 陰陽的概念 005
第二節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006
第三節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008
第四單元 五行學說 / 010
節 五行學說的概念 011
第二節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012
第三節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014
第五單元 藏象學說 / 017
第六單元 五臟 / 018
節 五臟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019
第二節 五臟之間的關係 028
第三節 五臟與五體、五官九竅、五志、五液和季節的關係 029
第七單元 六腑 / 030
節 六腑的生理功能 030
第二節 五臟與六腑之間的關係 032
第八單元 奇恆之腑 / 033
節 腦 033
第二節 女子胞 034
第九單元 精、氣、血、津液、神 / 035
節 精 036
第二節 氣 036
第三節 血 039
第四節 津液 041
第五節 神 042
第六節 精、氣、血、津液、神之間的關係 043
第十單元 經絡 / 045
節 經絡學說概述 045
第二節 十二經脈 046
第三節 奇經八脈 048
第四節 經別、別絡、經筋、皮部 049
第五節 經絡的生理功能和經絡學說的套用 051
第十一單元 體質 / 051
節 體質的概念和構成 052
第二節 體質的生理學基礎(助理不考) 052
第三節 體質學說的套用 052
第十二單元 病因 / 053
節 六淫 053
第二節 癘氣 057
第三節 七情內傷 058
第四節 飲食失宜 059
第五節 勞逸失度 059
第六節 痰飲 060
第七節 瘀血 061
第十三單元 發病 / 062
節 發病的基本原理 062
第二節 影響發病的主要因素 063
第三節 發病類型 064
第十四單元 病機 / 065
節 邪正盛衰 065
第二節 陰陽失調 066
第三節 精、氣、血失常 068
第四節 津液代謝失常 070
第五節 內生“五邪” 071
第六節 疾病傳變 072
第十五單元 防治原則 / 073
節 預防(助理不考) 074
第二節 治則 074
第十六單元 養生與壽夭 / 077
節 養生 077
第二節 生命的壽夭 077
中醫診斷學/079
單元 緒論 / 079
節 中醫診斷的基本原理(助理不考) 079
第二節 中醫診斷基本原則 079
第二單元 望診 / 080
節 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亂) 081
第二節 望面色 083
第三節 望形態 086
第四節 望頭面五官 087
第五節 望軀體四肢(助理不考) 092
第六節 望皮膚 093
第七節 望排出物 095
第八節 望小兒食指絡脈 096
第三單元 望舌 / 098
節 舌診原理與方法 099
第二節 正常舌象 100
第三節 望舌質 100
第四節 望舌苔 108
第五節 舌象綜合分析 115
第四單元 聞診 / 116
節 聽聲音 116
第二節 嗅氣味 121
第五單元 問診 / 122
節 問診內容 123
第二節 問寒熱 123
第三節 問汗 125
第四節 問疼痛 126
第五節 問頭身胸腹 128
第六節 問耳目 129
第七節 問睡眠 130
第八節 問飲食與口味 130
第九節 問二便 133
第十節 問經帶 134
第六單元 脈診 / 135
節 脈診概說 136
第二節 正常脈象 141
第三節 常見脈象的特徵及臨床意義 141
第四節 相兼脈及真髒脈(助理不考) 143
第五節 診小兒脈(助理不考) 144
第六節 診婦人脈(助理不考) 145
第七單元 按診 / 145
節 按診的方法與注意事項 146
第二節 按肌膚、手足的內容及其臨床意義 146
第三節 按腹部辨疼痛、痞滿、積聚的要點 149
第四節 按胸部虛里的內容及其臨床意義(助理不考) 151
第四節 峻下逐水藥 037
第九單元 祛風濕藥 / 038
節 概述 039
第二節 祛風寒濕藥 039
第三節 祛風濕熱藥 042
第四節 祛風濕強筋骨藥 043
第十單元 化濕藥 / 044
節 概述 045
第二節 具體藥物 046
第十一單元 利水滲濕藥 / 050
節 概述 050
第二節 利水消腫藥 050
第三節 利尿通淋藥 052
第四節 利濕退黃藥 054
第十二單元 溫里藥 / 055
節 概述 055
第二節 具體藥物 056
第十三單元 理氣藥 / 059
節 概述 059
第二節 具體藥物 060
第十四單元 消食藥 / 062
節 概述 063
第二節 具體藥物 063
第十五單元 驅蟲藥 / 065
節 概述 065
第二節 具體藥物 065
第十六單元 止血藥 / 067
節 概述 067
第二節 涼血止血藥 068
第三節 化瘀止血藥 069
第四節 收斂止血藥 070
第五節 溫經止血藥 072
第十七單元 活血化瘀藥 / 073
節 概述 073
第二節 活血止痛藥 073
第三節 活血調經藥 075
第四節 活血療傷藥 078
第五節 破血消癥藥 079
第十八單元 化痰止咳平喘藥 / 080
節 概述 080
第二節 溫化寒痰藥 080
第三節 清化熱痰藥 082
第四節 止咳平喘藥 084
第十九單元 安神藥 / 087
節 概述 087
第二節 重鎮安神藥 087
第三節 養心安神藥 089
第二十單元 平肝息風藥 / 090
節 概述 091
第二節 平抑肝陽藥 091
第三節 息風止痙藥 093
第二十一單元 開竅藥 / 095
節 概述 096
第二節 具體藥物 096
第二十二單元 補虛藥 / 098
節 概述 098
第二節 補氣藥 098
第三節 補陽藥 102
第四節 補血藥 105
第五節 補陰藥 107
第二十三單元 收澀藥 / 110
節 概述 110
第二節 固表止汗藥 111
第三節 斂肺澀腸藥 111
第四節 固精縮尿止帶藥 113
第二十四單元 攻毒殺蟲止癢藥 / 114
節 概述 115
第二節 具體藥物 115
第二十五單元 拔毒化腐生肌藥(助理不考) / 116
節 概述 116
第二節 具體藥物 116
方劑學 / 118
第七單元 氣血津液病證 / 085
節 郁證 085
第二節 血證 088
第三節 痰飲 093
第四節 消渴 096
第五節 汗證(助理不考) 098
第六節 內傷發熱 099
第七節 虛勞 101
第八節 癌病 103
第九節 厥證(助理不考) 104
第八單元 肢體經絡病證 / 106
節 痹證 106
第二節 痿證 108
第三節 顫證 110
第四節 腰痛 112
中醫外科學 / 115
單元 中醫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機(助理不考) / 115
節 致病因素 115
第二節 發病機理 116
第二單元 中醫外科疾病辨證 / 117
節 辨病(助理不考) 117
第二節 陰陽辨證 117
第三節 部位辨證 118
第四節 經絡辨證(助理不考) 118
第五節 局部辨證 119
第三單元 中醫外科疾病治法 / 121
節 內治法 121
第二節 外治法 122
第四單元 瘡瘍 / 126
節 癤 127
第二節 疔 128
第三節 癰 130
第四節 發 131
第五節 有頭疽(助理不考) 132
第六節 流注(助理不考) 134
第七節 丹毒 135
第八節 走黃與內陷(助理不考) 136
第五單元 乳房疾病 / 137
節 概述(助理不考) 137
第二節 乳癰 138
第三節 粉刺性乳癰(助理不考) 139
第四節 乳癖 139
第五節 乳核 140
第六節 乳岩 141
第六單元 癭 / 142
節 氣癭 142
第二節 肉癭 143
第三節 癭癰 144
第四節 石癭 145
第七單元 瘤、岩 / 146
節 脂瘤 146
第二節 血瘤 147
第三節 肉瘤 148
第四節 失榮(助理不考) 148
第八單元 皮膚及性傳播疾病 / 149
節 概述 150
第二節 熱瘡(助理不考) 152
第三節 蛇串瘡 153
第四節 疣 153
第五節 癬 154
第六節 白屑風 155
第七節 油風 156
第八節 黃水瘡(助理不考) 157
第九節 蟲咬皮炎 157
第十節 疥瘡 158
第十一節 濕瘡 158
第十二節 接觸性皮炎 160
第十三節 藥毒 160
第十四節 癮疹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