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背景
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成為“十四五”時期的主旋律。在深刻複雜變化的環境下,如何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已成為縣域亟需破解的難題。
百強縣作為縣域經濟的排頭兵,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領航員”、縣域社會治理水平提升的“探路者”、縣域營商環境最佳化的“試驗田”、區域協同發展的“加速器”。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深耕縣域研究領域十餘年,對縣域產業發展具備較強的頂層設計和資源連結能力。中心自2016年起連續發布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成果,力求借力縣域經濟百強標桿,引導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發布目的
研究分綜合篇、百強縣篇、案例篇,其中,綜合篇從經濟體量、產業結構、財政實力等多維度對中國縣域經濟進行全方位透視;百強縣篇聚焦新時代百強縣高質量發展新擔當、新作為、新舉措、新動力、新機制,全面解碼2021賽迪百強縣新特徵、新趨勢特徵、新方略;案例篇從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等維度分析典型縣域發展經驗,以期為其他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借鑑。
主要內容
一、多維透視縣域經濟新發展
2016-2019年,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呈現六大變化:從區域格局看,我國縣域經濟分布失衡問題持續存在,東部地區縣域恆強,在經濟體量、財政實力、質量效益等維度領先其他區域縣域;中西部地區縣域逐步崛起;東北地區縣域整體實力較弱。從戶籍人口看,縣域戶籍人口數量逐年減少,但仍占我國戶籍人口總數六成之多。從經濟體量看,縣域GDP穩定增長,但占全國GDP比重持續下降,且縣域間GDP差距顯著。從財政實力看,縣域財政實力不斷增強,但對全國財政收入貢獻率有所下降。從產業結構看,縣域二產主導地位漸失,三產占比穩步提升,四成省(區)縣域以二產為主導,六成省(市、區)縣域以三產為主導。從質量效益看,江蘇省縣域GDP均值高居首位,縣域間兩級分化嚴重。
二、全方位解讀2021賽迪百強縣
(一)新評價體系
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圍繞高質量發展主題,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遵循科學性、系統性、權威性及可操作、可對比的原則,從經濟實力、增長潛力、富裕程度、綠色發展四大維度構建了包含24個三級指標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對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進行全面解析。
(二)新發展特點
1、2021年賽迪百強縣區域分布不均,東部優勢明顯
中國縣域經濟的區域發展極不平衡。百強縣東部地區占65席,中部地區占22席、西部地區占10席,東北地區占3席。與2020年相比,東部地區席位減少2席,西部地區增加2席,中部及東北地區保持不變。在百強縣前10名中,江蘇省獨占一半,並包攬前3位。江蘇省、浙江省、山東省三省表現搶眼,分別占25席、18席和13席。
2、百強縣近三年來區域分布格局變化較小
東部地區入榜縣域數量達到65個,仍以絕對優勢搶占鰲頭,但呈現出逐步下降的趨勢;中部地區縣域上榜數量維持22個,但總體看年均有所增長,上漲勢頭較強;東北地區趨於平穩,上榜百強縣的縣域數量保持3個;西部地區波動中保持增長,2021年新增2個。
3、百強縣規模實力突出,“千億縣”達到38個
2020年,百強縣中GDP突破千億級別的縣域達到38個,較上年增加5個。“千億縣”中,江蘇省共斬獲16個席位,占比42.1%,浙江省跟隨其後,獲得9個席位,福建省4個席位,其餘省數量均不超過3個。
4、百強縣發展水平較高,可與“粵蘇浙魯”並肩
與部分經濟大省相比,2020年,百強縣GDP、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略低於廣東省和江蘇省,高於浙江省和山東省,彰顯出百強縣強勁的經濟實力與較高的發展水平;而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僅高于山東省,遠低於廣東省,略低於江蘇省和浙江省,另一方面,百強縣進出口總額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低於廣東省和江蘇省,高於浙江省和山東省,彰顯出百強縣強勁的外貿能力和居民消費能力。
5、百強縣投資拉動增長顯著,工業支撐經濟發展
2020年,百強縣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速平均水平為3.9%,高於全國水平2.7%。與經濟強省比,百強縣高於江蘇省、山東省,但低於廣東省和浙江省。但不可忽視的是,固定資產投資對於整體縣域來說仍然是拉動經濟成長重要的力量。2020年,百強縣第二產業增加值及第二產業占比都超過廣東省、江蘇省、浙江省和山東省;百強縣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及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均超過廣東省,略低於江蘇省、浙江省和山東省。
6、百強縣富民與強縣並舉,城鄉走向共同富裕
2020年,百強縣人均GDP達到11.2萬元,百強縣人均GDP已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2020年,百強縣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國分別高出25.8%、13.9%、60.3%,充分體現了百強縣對於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所做出的努力與成效。2020年,百強縣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城鎮居民比重遠高於廣東省、江蘇省、浙江省和山東省,表明百強縣城鄉人均收入相對均衡。
(三)新趨勢特徵
“十四五”時期,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呈現六大特徵趨勢:一是縣域經濟發展定位從國際大循環“供給泵”向雙循環末端“壓艙石”加速轉變;二是縣域經濟發展主體從產業配套的承載地向工業經濟的主陣地加速轉變;三是縣域經濟發展空間從城鄉二元發展模式向城鄉深度融合發展加速轉變;四是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從孤立封閉發展向區域協同一體化發展加速轉變;五是縣域經濟發展任務從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向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加速轉變;六是縣域經濟發展方式從資源環境粗放消耗向可持續的綠色縣域加速轉變。
(四)新躍升方略
面對“十四五”時期的新形勢新機遇,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深入實施“2345”發展方略,即構建兩大體系、樹立三大新縣域觀、激活四大動力、搭建五個平台。
構建兩大體系。構建先進制造產業體系,承接中心城製造轉移,培育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構建新型城鄉功能體系,加快縣城補短板強弱項,建設一批重大城市功能平台,提升縣城綜合服務承載能力。
樹立三大新縣域觀。樹立新價值觀,創新、綠色、人本、安全等是縣域要遵循的新價值觀。縣域正從提供單一加工產品價值向提供創新產品、生態產品、安全產品演進。樹立新發展觀,在製造強國、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主導下,堅持新發展理念,強化主體功能、融入城市群都市圈成為縣域發展的新方向。樹立新要素觀,隨著人口等要素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縣域人口正從生產者向消費者、從勞動力向新市民轉變。
激活四大動力。創新驅動方面,縣域要以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為主線,加快建設重大創新載體平台,成為新興產業成長的加速器。營商引領方面,縣域要圍繞制約產業發展、重大項目、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等方面機制體制展開突破創新,打造改革試驗田。數字轉型方面,縣域加快建設“新基建”,以數位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協同開放方面,縣域要抓住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和城市群、都市圈建設等機遇,積極提升開放度,融入區域一體化發展,培育發展新動能。
搭建五個平台。搭建創新公地平台,發揮政府作用,引進、培育大學創業園、產業研究院、產業創新中心、眾創空間等,建設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創新公地。搭建園區集群平台,推動“築巢引新鳳”,實現新興產業規模化、集群化落地發展,提升園區能級;搭建產業大腦平台,以主導產業為依託,建設本地特色的產業大腦,拓展“產業大腦”在招商引資、營商服務、要素配置等套用場景,以“產業大腦”助力產業轉型升級;搭建產業金融平台,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加大投入力度,積極探索產業基金運營新模式,發展園區投融資平台,構建起服務縣域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金融平台。搭建生態價值平台,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和“兩山”理論,全面推進環境綜合治理,提升生態經濟發展水平。特別是承擔生態功能的縣域,把發展重點放到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上,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