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與會人員圍繞“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發展與全球傳播的重要意義”“探索活字印刷技藝傳承保護的方式方法”“加強活字印刷技藝保護的建議”三個議題展開研討。
內容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印刷博物館館長孫寶林在學術交流中,從發明原理和技術邏輯角度,釐清了畢昇和谷登堡在活字印刷史上的地位和貢獻。他認為,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打破了傳統整版雕刻的局限,創新使用了單字組合拼版的形式。這種技術思路,一直為後世所沿用,對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在畢昇之後,世人又研製出了不同材質的活字載體。無論是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鉛活字,或者還是其他材質的活字,都承襲了畢昇的活字發明,其技術基礎都是源自畢昇的泥活字印刷術。畢昇是當之無愧的“活字印刷術發明之祖”。谷登堡的歷史貢獻主要在於開啟機械印刷時代,對推動歐洲思想變革、文明進步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世界印刷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方曉陽建議模擬實驗開拓金屬活字研究的路徑,解決中國金屬活字印刷研究的若干問題。活字印刷研究者艾俊川梳理了近年來古代銅活字實物新發現和活字印刷文獻資料新突破等研究新進展,並對銅活字印刷品鑑定做出新嘗試。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萬安倫對早期金屬活字印刷情況進了全面、客觀的史料梳理,論證了金屬活字起源於中國觀點。西安交通大學副教授孫飛鵬對吐魯番博物館與敦煌研究院所藏西夏文印本殘件進行了比較性的內容分析,從而探討古代敦煌與吐魯番之間的文化交流。印捷文化空間創始人邢立從1724年法國皇家印刷局用中文、法文、拉丁文混排印製《中國官話》入手,探討了歐洲人開發中文活字的歷史。南京圖書館研究館員徐憶農對中國活字本歷史及類型進行了系統梳理。湖北畢昇紀念館館長鬍義斌、浙江瑞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鄭建俊、瑞安木活字研究專家吳小淮、寧波天一閣副研究館員劉雲、福建省寧化縣文旅局文化遺產股負責人戴先良和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博物館副館長余賢偉等與會專家介紹了活字印刷、家譜纂修等實踐活動和文化遺產保護情況,探討了活字印刷術在地方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價值。中國印刷博物館研究館員趙春英介紹了泥活字實證研究情況。
孫寶林在會議總結中提出:我國是印刷術發明國,推動活字研究對堅定文化自信,弘揚我國優秀文化,加強活字印刷技藝的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研究中,一是堅持正確導向,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優秀傳統文化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要求,將活字文化傳承與廣大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相結合,為豐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服務,為文化自信服務;二是抓好重點關鍵性問題研究。針對當前行業發展需要以及印刷史研究中的薄弱環節,利用學科交叉方法,挖掘新資料和新技術,開展新的研究內容,要加強對中國近現代印刷史、世界印刷史的研究;三是推動印刷出版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工作,分門別類歸納整合我國印刷文化遺產資源,形成數據資源庫,組建專家研究團隊為印刷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建言獻策,加緊推動線裝書、木版水印、年畫、活字印刷術等項目的世界非遺申報工作。
研究方向
(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發展研究,以及活字印刷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探討;
(二)活字印刷術與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關係研究,以及活字印刷術的對外傳播影響;
(三) 活字印刷現狀研究,以及活字遺產研究和保護工作;
(四) 中國活字印刷術申遺問題探討;
(五) 印刷文化的傳承和傳播研究;
論文要求
此次研討活動所徵集的研究成果應能準確反映活字印刷術發明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對重要節點、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研究。在學術上具有創新性,主題鮮明,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科學。論文撰寫通順、精煉、規範,所提交的論文必須為作者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