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梅江區政府工作報告

2019年梅江區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9年梅江區政府工作報告
  • 類型: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2019年,我代表梅州市梅江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8年工作回顧
201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局之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和建區30周年。在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區人大常委會和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區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決策部署,找準目標、明確定位,聚焦重點、精準發力,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持續向好。全區生產總值完成83.75億元、比增0.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7.2億元、比減1.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1.6億元、比增10.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21.8元、比增6.6%。
(一)實體經濟穩步發展。始終把發展經濟作為第一要務,加快調整經濟結構,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10.7:37.2:52.1。有效投資平穩增長,32個省、市重點項目共完成投資101.71億元、完成率104.1%。工業經濟提質增效,東升工業園建設管理績效目標評價獲全市第一,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梯度轉移項目4個,培育省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2個、市級以上創新創業示範基地9個,新增規上企業9家,淨增加數居全市第一,全區規上企業增至60家,規上工業總產值67.71億元、比增5.4%。深入開展“暖企”行動,支持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爭取各類技改專項資金8000萬元,助推企業轉型升級。城市經濟繁榮發展,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4.49億元、比增7.3%,外貿進出口總額14.3億美元,商品房銷售面積95.19萬平方米、銷售額78.53億元,電子商務年交易額30.54億元。全域旅遊格局初顯,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52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10.68億元,分別比增12.6%、10.3%。特色小鎮全面布局,省級示範點東山健康小鎮、梅江珠寶小鎮、東升物聯網小鎮和市級示範點客家文化小鎮建設穩步推進。
(二)城鄉環境日益改善。投入資金2800多萬元深入開展“美麗梅州•美好家園”城鄉環境大提升行動,萬人誓師大會得到各界積極回響,先後有8萬多人次參與行動。大力推進市高職院校、東山醫院、黃塘河和周溪河水質淨化廠等15個重點項目土地房屋徵收工作,成功突破江南新城、芹洋半島徵收瓶頸,先後向市交付10塊共913畝淨地。江南新城、芹洋半島20多條市政道路建成使用,順利承接5個安置區。客都大橋東端連線線順利通車。梅江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範圍調整方案獲省政府批准,釋放發展空間20平方公里。積極探索城市更新“微改造”,完成仲元東西路、凌風西路、金山頂等歷史文化街區提升改造,再現嘉應古城風采。推行城市管理“格線化+街長制”,開展歷史文化街區百日整治行動。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順利通過複審。堅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率先在粵北地區建成運營環保能源發電項目,建成鎮級污水處理廠4個、村級污水處理設施18個,投入資金800多萬元全面完成梅江飲用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關閉問題企業43家,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城區空氣品質優良率居全省第一,圓滿完成中央第五環保督察組交辦案件任務。河(湖)長制有效落實,“五清”行動紮實開展,投入資金1300多萬元完成程江河、黃寨河、北門河流域污染整治任務,清退生豬養殖場103家。深入開展“綠滿梅州”大行動,加快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三)鄉村振興加快步伐。完成農業總產值15.1億元、比增4.4%。保護開發利用“三山三水三庫”,加快推進周溪十里梅花長廊、黃坑田園綜合體等示範精品工程建設。“三清三拆三整治”全面鋪開,直坑村、雙黃村等一批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初步建成。培育壯大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省、市農業龍頭企業增至47家。台灣農民創業園建成高標準茶園3500畝,梅江區茶葉產業園入選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舉辦首屆“十大農產品品牌”評選活動,18個農產品獲省級稱號。啟動實施“客家菜師傅”工程,建成一批培訓基地和食材供應基地。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752戶1482人達到“八有”脫貧標準,脫貧率95.8%。投入1.67億元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完成“暢返不暢”項目44.8公里、農村公路硬底化30公里、生命安全防護工程158公里。完成農村危房改造、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小型農田重點縣”建設任務。
(四)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民生投入占財政支出七成以上,十件民生實事基本完成。投入資金16億元改善辦學條件,風眠國小建成使用,芹洋學校、金山國小、元城國小和幼稚園、會文國小、城北中學建設有序推進。市第二中醫醫院獲評全市首家“三甲”中醫醫院,與8家鄉鎮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共建醫聯體。足球文化公園基本建成,全區新增4所“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作新國小獲省青少年足球聯賽U9年齡組第一名。區圖書館獲評國家一級圖書館,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基本實現行政村全覆蓋,開展文化惠民活動1100多場次。城鄉低保等6項底線民生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覆蓋率分別達92.4%、99.8%,失業人員再就業3100多人。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形勢持續穩定,有效防範非洲豬瘟等動物疫病。高標準推進平安梅江、法治梅江建設,“中心+格線化+信息化”建設實現全覆蓋,獲評“2018年全國社會治理創新示範城市”,民眾安全感滿意度居全省首位。國防教育、人民防空和民兵預備役建設紮實推進,外事僑務、港澳和對台工作取得新進步,民族宗教、機構編制、應急管理、打私打假、工商聯、工青婦、老幹部、統計、殘聯、檔案、方誌等工作均取得新成績。
(五)政府建設持續加強。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大力推進政府系統各方面建設。堅持向區委、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區政協通報情況,堅持依法行政,接受人大政協監督,建議、提案辦復率達100%。深化“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工作,形成13個專題調研報告和系列行動方案。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嚴厲整治“四風”。深化“放管服”改革,區級行政審批時限縮短31.8%,企業開辦時間壓減至5個工作日內,加快推進重點領域信息公開和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範化試點工作,政府公共服務總體滿意度連續多年居粵東西北前列。加強幹部培訓教育和監督管理,打造忠誠乾淨擔當公務員隊伍。
2018年,我們以“千年嘉應情•詩畫梅江夢”為主題,先後成功舉辦了一系列重大活動,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和良好的綜合效應。我們突出弘揚傳統文化和客家民俗,先後舉辦“鬧元宵”、“金山圩日”活動,吸引超10萬人參與,重現民俗盛景,喚醒遊子鄉愁。我們突出環保理念,舉辦百里徒步活動,1萬多名海內外徒步愛好者用腳步丈量梅江美景,感受千年古城無窮魅力。我們敞開圍龍、打開山門迎客來,舉辦特色小鎮招商推介會、電子商務高峰論壇、旅遊推介活動,簽約意向項目投資超500億元。我們踐行紅色精神、傳播紅色能量,舉辦“迎新年•頌黨恩•展新貌”大合唱和文藝匯演,提振全區上下幹事創業的精氣神。“詩畫梅江、文明客都”美好願景令人嚮往、未來可期。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國際形勢複雜嚴峻,國內經濟發展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空前加大。在這樣的形勢下,能取得這些進展和成績,確實來之不易。這是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結果,是市委、市政府關心重視的結果,是區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社會各界廣泛支持的結果,是全區上下攻堅克難、團結奮鬥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區政府,向全區人民、市屬駐區單位、駐區部隊,向參與支持梅江建設的各級領導、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各位代表!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經濟發展不夠充分,實體經濟發展不足,經濟總量小,產業基礎薄弱,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加強,項目儲備特別是產業項目儲備不足,影響發展後勁。二是財政收支矛盾突出,財政減收因素較多,而剛性支出不斷增加,政府債務化解任務繁重。三是公共服務存在短板,農村發展欠賬較多,“上學難”“看病難”“養老難”等問題仍然存在,民生保障能力與民眾期望還有差距。四是資源環境壓力加重,發展工業空間、環境容量有限,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仍有一系列複雜問題需要解決。五是政府建設還需加強,防範化解各類風險能力有待強化,政務服務效率有待提高,營商環境對標最高最好最優仍有很大改善空間。剖析這些問題,並不是妄自菲薄、丟掉信心;清醒認識問題,是我們端正姿態、輕裝上陣、闊步前行的基點。
面向未來,我們充滿了信心。我們在困難中保持了穩中向好的基本面,積累了厚積薄發的眾多因素,迎來了政策加強的大好機遇。從全國來看,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長期向好的發展態勢不會改變,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展有韌性有底氣有後勁。從全省來看,我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連續30年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台和“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格局的構建,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戰略機遇。在新出台的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省級與市縣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中,將包括我區在內的原中央蘇區列為第一檔,普通高中教育免學雜費補助、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等7項共同財政事權,由省財政承擔100%支出責任。從全市來看,市委七屆六次全會提出了建設宜居宜業宜游“世界客都·長壽梅州”目標和“123456”思路舉措,明確了“六爭六補”要求,為我們在綠色發展中實現“換道超車”指明了前進方向。市委、市政府對市區利益共同體收入分成進行重新調整,極大緩解了我區財政壓力。從全區來看,我們堅決全面徹底肅清李嘉、萬慶良惡劣影響,推進中央和省委、市委巡視巡察整改任務落實,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打掉以梁義章為首的涉黑涉惡團伙;持續開展“三好一正”活動,形成幹事創業的濃厚氛圍。區委八屆七次全會提出“1158”思路舉措,全力構建“八星璀璨”區域發展格局,打造“三宜”城市示範區,為加快建設“詩畫梅江、文明客都”吹響了衝鋒號。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埋頭苦幹,沉下身心搞建設,就一定能夠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推動梅江開創新局面,取得新成績。
2019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義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區委八屆七次全會的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23456”、區委“1158”思路舉措,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加快建設“詩畫梅江、文明客都”,努力構建“八星璀璨”區域發展格局,打造宜居宜業宜游“世界客都•長壽梅州”示範區,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打下決定性基礎,以優異成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今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5%,進出口總額增長2.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完成市下達能耗雙控目標。
實現今年的目標任務,我們將深入開展“項目建設年”“特色小鎮建設年”“鄉村振興推進年”“轉作風抓落實年”活動,重點抓好八個方面工作:
(一)突出創新驅動,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
改造提升優勢產業。推動東升工業園轉型增效,紮實做好園區道路、土地開發、標準廠房、環保擴容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引進德國雪華鈴深圳公司整體搬遷入園,加快推進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申報工作,推動園區向西陽鎮拓展延伸,致力於將西陽片區打造成為全區的工業重地。依託東升園區,建設電路板和電子元件產業基地,支持電子信息產業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整合銅箔、印製電路板、電腦主機板等產業資源,發展上中下游企業,促進上下游協作配套。以電子信息產業為引領,大力推動新一輪技術改造,加快傳統企業在設備設施、工藝技術、商業模式、經營管理等方面轉型升級,不斷強化電子信息、機械製造、生物製藥等支柱產業的支撐作用。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做強文旅產業,加快創建省全域旅遊示範區,打造長沙紅色小鎮、櫻花谷、學宮“研學旅行基地”等示範項目,推進3個國家3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活化利用南粵古驛道、古村落、古碼頭,整體提升鯉溪村等4個鄉村旅遊示範村,扶持引導星級農家樂和星級民宿建設,完善旅遊交通、遊客服務配套設施,打造國內一流旅遊目的地。做大體育產業,圍繞建設國家足球特區,承接好足球文化公園管理運營,引進一批足球、徒步、山地戶外等高端賽事,帶動體育賽事、體育運營企業等集聚發展。做精網際網路產業,出台促進網際網路產業發展政策措施,謀劃建設國威網際網路產業園、電商產業園,發展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推動傳統企業套用人工智慧、“上雲上平台”等,支持幫啦跑腿、村之翼等企業做大做強。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畫和十大工程建設,推動20戶以上自然村光纖網路全覆蓋,加快4K電視普及和5G商用步伐。
激活創新發展動能。發展印製電路板產業聯盟,培育產值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積極開展“保規上”“育上規”,推動一批“個轉企”,力爭全年新增“小升規”7家以上,做大產業規模。加大對企業自主研發、核心技術攻關的跟蹤服務和政策扶持力度,落實研發準備金補助措施,鼓勵申請發明專利。大力實施新一輪工業技改三年行動計畫,落實事後獎補和企業異地技改政策,持續擴大技改投資。抓好院士驛站、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省級專業鎮等平台建設,通過內設或合作建設新型研發機構、產學研結合等形式,力爭規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在35%以上。發揮中梅電商孵化港、“嘉壹度”回鄉青年創業基地等創客平台效應,孵化一批“雙創”企業,支持成長性良好的中小微企業解決發展瓶頸問題。
(二)擴大有效投資,夯實經濟成長基礎
突出項目投資建設。樹立“項目為王、企業第一”理念,以優質項目比能力、以有效投資論英雄,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夯實發展基礎。謀劃篩選一批帶動能力強的重大建設項目,及時調整完善項目儲備庫,真正做到“項目等政策”。研究吃透國家、省、市政策導向,積極爭取上級資金,確保高質量完成21項計畫投資總額45.65億元的省、市重點項目建設任務。突出抓好博敏電子增資擴產等工業投資項目,建立完善產業項目建設考核機制,吸引更多優質項目落戶,形成“儲備一批、動工一批、建成投產一批”的良性機制。
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支持上市企業擴大本地投資,推動更多優質企業到科創板、新三板等上市,重點支持國威電子、冠鋒科技在科創板上市,提升企業直接融資比重。放寬和規範市場準入,引導民營企業規範參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建設。認真貫徹國家和省對小規模納稅人“六稅兩費”減按50%徵收等減稅降費政策,全面落實省、市“實體經濟十條”,大力解決企業實際困難。專項治理政府部門下屬單位、行業協會商會、中介機構等收費行為,多途徑減輕企業負擔。推行“首席服務官”制度,建立政府與企業“雙月”定期溝通機制,幫助民營企業解決融資、用地、用工等方面問題。加大力度查處損害企業權益行為,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搭建政銀券企對接平台,支持各類金融機構開展服務中小微企業信貸業務,逐步降低融資成本。
支持擴大區域消費。把握消費升級趨勢,積極培育養老、家政、教育、托幼、文化、體育、信息等服務消費,推動生活服務業多元化發展。挖掘傳統消費潛力,支持開展家電、家居建材、食品餐飲等促銷活動。落實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優惠政策,促進二手車便利交易。努力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支持合理自住需求。落實帶薪休假制度,促進旅遊消費。實施“網際網路+流通”行動計畫,解決快遞服務“最後一公里”問題,促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建立健全重要商品追溯體系,加強市場監管和信用體系建設,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樹立長期過緊日子的思想,除“三保”和重點領域剛性支出外,對三公經費和一般性支出一律按不低於5%的幅度壓減。規範政府舉債融資行為,穩妥化解隱性債務存量,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規範財政資金管理,財政暫付掛賬壓減15%以上,對各預算單位結餘資金以及結轉兩年以上的資金一律收回。嚴厲打擊網路電信詐欺、非法集資、涉黑涉惡洗錢等違法行為,全力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深化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改革,科學調控房地產市場,防止房價大起大落。
(三)深化改革開放,最佳化投資發展環境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高質量完成機構改革,最佳化職能配置,提高政府部門行政效能。全面推開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實現政事分開。按照市深化強縣放權等“放管服”改革部署,繼續承接下放的一批市級管理許可權,最佳化權責清單,更好釐清權責關係。開展“百項疏堵”行動,持續深化減證便民。
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實施企業投資項目分類管理和落地便利化改革,圍繞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企業開辦註銷等開展專項行動,率先在粵東西北地區實施企業開辦全免費,實現開工前政府審批時間民用建築項目不超過41個工作日、工業企業不超過45個工作日,力爭營商環境進入全省前列。加快構建線上線下一體融合的公共政務服務體系,深化“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加快各級各部門政務系統遷移上雲,推動政務數據開放共享,年底前重點領域實現“一門、一網、一次”辦理。
擴大對外交流合作。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經貿、文化等領域的務實合作,組織企業參加廣交會、海絲博覽會等重點經貿活動和知名專業展會。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農產品供給、休閒旅遊、公共服務、青年創業等方面主動參與大灣區產業分工合作,積極承接大灣區產業技術轉移。完善招商激勵機制,面向珠三角等發達地區和大型國企、民企,加大電子信息、電子商務、商貿物流、文化創意、旅遊醫療保健等主導產業項目引進力度,重點跟進富臨集團、銅鑼灣集團項目。實施“鄉賢回鄉投資興業”工程,吸引更多鄉賢企業家回鄉投資。擴大進出口貿易,提升外經貿質量效益。
(四)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構建融合共進格局
加快中心城區擴容提質。完善江南新城、芹洋半島城市功能,推進道路管廊、學校、集貿市場等配套設施建設,打通金源路、碧桂路等一批斷頭路、大小路,實施機場路整治工程,羅樂大橋實現通車。加快市高職院校、新峰路、堤下路、學子大道延長線等重點項目用地徵收,6月底前全面完成江南新城征拆掃尾工作。推動安置區建設,做好安置房交付工作。推進江北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提升,引導轉型具有旅遊功能的步行街區、休閒夜市或特色餐飲街區。以“繡花”功夫實施金山頂小公園、老肖屋、東倉巷等“微改造”項目,謀劃老製藥廠、老華僑戲院改造,建設百歲山休閒健身公園,促老城換新貌。鞏固“美麗梅州•美好家園”城鄉環境大提升行動成效,推進“三網”整治試點,實施泮坑公園“微改造”提升項目,全面提升公園、廣場、城區出入口等重要節點的綠化亮化水平,擴大梅花、桂花等花卉苗木種植,努力建設花園城市。加快望江樓、凱旋門花園等歷史遺留問題解決步伐。提升智慧城市水平,深化城市管理“格線化+街長制”,加大力度治理交通擁堵、內澇等“城市病”。
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突出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支持各鎮、街道按照區域功能定位,依託各自歷史、人文、生態優勢和資源稟賦,打破行政區劃,加快交通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產業規劃布局等一體化建設,努力構建東升工業園區和7個鎮街“八星璀璨”的區域發展格局。推進城市與農村融合發展,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加快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提檔升級旅遊公路和縣鄉道路,完成農村公路硬底化、窄路基拓寬工程等任務,力促自然村“村村通硬底化道路”“村村通公交”。
推進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堅持規劃引領,以綠色工業、珠寶文化、健康養生、文化旅遊等為特色,科學編制特色小鎮空間規劃和產業規劃,突出政策、土地、人才、公共服務等保障,高標準、高質量推進計畫總投資達300多億元的東山健康小鎮、梅江珠寶小鎮、東升物聯網小鎮、客家文化小鎮等創建對象規劃建設,新規劃創建科教小鎮等一批市級以上特色小鎮,打造特色產業發展的基地、美麗田園的載體、宜居宜游的範例。
(五)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厚植綠色發展優勢
鐵腕推進污染治理。堅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確保全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98%以上、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國考和省考斷面水質優良率100%。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探索建立山塘水庫長制,深入開展“五清”專項行動,實施梅江入河排污口“身份證”管理,推進黃塘河、周溪河水質淨化廠建設,打造水清、岸綠、景美的城市風景線。建立“散亂污”工業企業(場所)清單並實行分類綜合整治,推進揮發性有機廢氣“一企一策”治理,建立區鎮村露天焚燒格線化監管機制,落實揚塵管理“六個100%”要求。推進城鄉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建立分類投放收運處理體系,確保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率100%。嚴格控制農業面源污染,落實限養禁養區劃,年內完成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建設。
提高生態環境質量。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做好“生態+”文章,大力推進“三山三水三庫”保護開發建設,釋放生態紅利。建立“三線一單”環境管控體系,強化“三線”管控為保障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體系,確保重要生態空間的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實施崩崗等水土流失治理、“牛肝土”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加強損毀山體、廢棄礦山地質環境和生態修復。對照國家公園創建標準,打造一批森林公園。加強造林綠化和森林撫育,完成7350畝碳匯造林任務,最佳化街頭綠地公園,推動森林進城圍城,全力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加強森林資源管護,嚴守林業生態紅線。
深化文明城市創建。開展城鄉“三級聯創”,推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常態化。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文明出行、文明交通、文明旅遊、文明餐桌等活動,深化民眾性文明創建。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為主抓手,全面提升志願服務質量,創新開展新時代民眾工作。開展民眾性“最靚屋夸”創建活動,建設與鄰為伴、與鄰為善、守望相助的社區生活共同體。加大公共文化服務投入,建設梅江區博物館,完善區鎮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對南粵古驛道、重點文物、革命遺址、客家古民居、古村落及名人名居的保護開發,突出嘉應古城和攀桂坊、紅杏坊“一城兩坊”升級改造,延續歷史文脈,彰顯人文特色。推進區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積極發展數字出版、網路文化服務等文化新業態。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西陽鎮、長沙鎮爭創“國家衛生鎮”。
(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激發農村內生動力
培育做強富民興村產業。實施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工程,以清涼山茶產業園為示範,帶動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示範區,促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力爭全年新增省、市重點農業龍頭企業3家以上,培育一批種養大戶、新型職業農民。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完善冷鏈物流、農電商等服務,推進農業與旅遊、文化、食品、康養、體驗等融合發展。實施“客家菜師傅”工程,推動“客家菜博物館”落戶梅江。積極引導發展林下種植、養殖等林下經濟,推動珍貴樹種培育種植,培育1家以上省級林業龍頭企業。
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大力開展“百企扶百村”行動,支持新鄉賢通過參與投資興業、鄉村治理、招才引智、行醫辦學、捐資捐物等方式服務鄉村,全力補齊鄉村道路、水利、信息、農網改造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完成村莊規劃編制,強化宅基地和農村建房規範管理。加快鎮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施農村飲用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深入推進“廁所革命”,農村無害化戶廁普及率達98.5%。基本完成村莊“三清三拆三整治”,全區60%以上的村莊達到乾淨整潔村標準,加快推進省定貧困村創建新農村示範村。深入推進省級新農村連片示範工程,多村聯動開展“農村景區化”改造,積極創建一批特色精品村。
全面推進精準脫貧工作。開展機關幹部結對幫扶貧困戶活動,深化到村到戶到人的精準分類施策,重視支持貧困村外分散的貧困人口,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大力發展特色種養、金融扶貧、鄉村旅遊扶貧等產業扶貧項目,重點實施光伏扶貧產業化貸款貼息項目,引導貧困戶積極創辦、參與、共享。組織貧困人口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做好教育、醫療、住房等保障性扶貧,使低保政策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健全脫貧長效機制,解決因病返貧、因學返貧、因災返貧等問題,確保長期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一相當”目標。
(七)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增進人民民眾福祉
辦好民生實事。按照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的原則,從老百姓最關注的領域和最關心、最迫切、最亟待解決的問題著手,按照省、市部署,在提高底線民生保障水平、扶持創業就業、促進教育公平均衡發展、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關心關愛特殊群體、完善城區公共服務設施、改善農村生活生產條件、保障食品藥品安全、提升政務服務效能等方面花力氣、下功夫,辦好十件民生實事。同時,結合區情實際,想方設法籌集資金近2億元,實施一批“微民生”實事,讓人民民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加強社會保障。堅持就業優先,加強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群體就業服務,不斷擴大就業創業新渠道。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深入實施汽車維修工等特色技能培訓就業工程。實施全民參保計畫,落實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和工傷保險制度,推進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省級統籌、醫保支付制度等社保改革。健全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優撫安置等。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的關愛服務,提高城鄉低保、特困人員供養和醫療救助標準。
優先發展教育。加快推進芹洋學校、金山國小、元城國小和幼稚園、會文國小、城北中學等項目建設,謀劃建設江北碧桂園片區學校,增加城區優質學位供給,進一步緩解“大班額”問題。大力推進學前教育,增加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幼稚園,加強幼稚園規範化建設。強化義務教育質量評估管理,推動優質均衡發展。適應新高考改革,完善高中教育的設備設施和招生、教研、培優激勵機制。支持社會力量投資辦學。減輕學生負擔,規範校外培訓,重視校園安全,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輔導。統籌推進校長“職級制”和教師“區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大獎教獎學力度,培育名校長、名教師隊伍。
建設衛生強區。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以市第二中醫醫院成功創建“三甲”為契機,積極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先進縣。最佳化醫療衛生機構布局和職能,推進市第二中醫醫院住院綜合大樓建設,籌建區人民醫院,加快建設東山醫院、紫合醫院,為民眾提供更多優質醫療資源。以建設緊密型醫聯體為抓手,紮實推進鎮院村站規範化、標準化建設,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落實疾病防控措施,實施最嚴格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制度,保障公共衛生安全。
打造平安之城。深化平安梅江建設,打造全省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探索創新社會治理新模式,完善“中心+格線化+信息化”平台建設,實施“楓橋經驗”創新項目,力爭在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市前列。強化法治梅江建設,推進“七五”普法工作。依法加強民族宗教事務管理。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持續開展重點領域專項整治,提高防災減災救災水平。大力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突出抓好國防動員、國防教育、擁軍優屬、軍民融合工作,紮實做好退役軍人服務管理工作,維護退役軍人合法權益。
(八)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打造人民滿意政府
加強政府系統黨的建設。把加強政治建設作為政府系統黨的建設的首要任務,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旗幟鮮明講政治,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持續開展“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工作。繼續落實巡視整改,做好“後半篇文章”。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涵養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建設法治政府。綜合運用法治的思維、手段和方式推進工作,強化規範性檔案監督管理,推動依法治統和審計監督全覆蓋,促進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推進行政複議體制機制改革,嚴格公正文明執法。堅持向區委、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支持政協履行職能,主動加強與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溝通協調,廣泛接受社會監督,大力提高代表建議和委員提案辦理質量,確保政府科學決策、民主決策。
堅持廉潔從政。大力弘揚蘇區精神,拉高標桿爭一流,轉變作風抓落實。強化督查問責,整治庸政懶政怠政和不作為、亂作為。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實施細則,集中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持續糾正“四風”。嚴格履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持之以恆推進正風肅紀反腐,堅決整治民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強化源頭治理,加強政府系統廉政文化建設,深入推進政府系統模範機關創建,打造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公務員隊伍。
各位代表!使命呼喚擔當,實幹成就夢想。讓我們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按照省委、市委、區委工作部署,堅定信心、迎難而上,腳踏實地、真抓實幹,以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努力開創梅江發展新局面!
2019年區十件民生實事
一、提高底線民生保障水平。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從每人每月148元提高到170元。城鎮、農村低保對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補差水平,分別從每月505元、360元提高到560元、380元。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按不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1.6倍、且不低於當地現行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確定。孤兒基本生活最低養育標準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水平,分別從每人每月1560元、950元提高到1685元、1025元。城鄉低保對象、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政策範圍內基本醫療救助比例達到80%。
二、扶持創業就業。為符合條件的創業者提供最高30萬元、最長3年的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培訓“客家菜師傅”100名。實施勞動力技能晉升培訓補貼、失業保險技能提升補貼政策,對按規定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符合條件的省內外城鄉勞動者發放補貼1500人次。將生活困難的應屆高校畢業生求職創業補貼標準從每人1500元提高到2000元。工傷保險在全面實施浮動費率的基礎上,階段性下調繳費費率,全區平均費率再下降30%左右。
三、促進教育公平均衡發展。建立學前教育、公辦普通高中生均撥款制度及逐步增長機制,公辦幼稚園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標準不低於每生每年300元,對符合條件的普惠性民辦幼稚園參照給予補助;公辦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標準不低於每生每年500元。繼續落實義務教育公用經費、中等職業教育生均撥款制度,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國小不低於每生每年1150元,國中不低於每生每年1950元,中等職業教育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不低於每生每年3000元(不含免學費補助)。規劃建設元城國小和幼稚園,完成芹洋學校建設。
四、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年度累計最高支付限額從10萬元提高到11萬元;補充險最高支付限額從28萬元提高到30萬元;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起付標準從0.8萬元降為0.7萬元、年度最高支付限額從16萬元提高到20萬元;提高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符合計畫生育政策分娩補助標準,順產補助從1000元提高到1300元、剖宮產補助從1300元提高到1500元。培訓全科醫生24名、產科醫生(含助產士)7名、兒科醫生2名,為10個省定貧困村衛生站配備 8 類健康監測儀器的設備包。
五、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實施古民居活化開發項目。配合實施《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深化拓展“千年嘉應情•詩畫梅江夢”系列活動,打造梅江客家風情文化旅遊節、金山圩日、金山廟會等特色民俗品牌。升級改造嘉應古城和攀桂坊、紅杏坊“一城兩坊”,打造客家風情歷史文化街區。推進梅江區博物館建設。
六、關心關愛特殊群體。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分別從每人每月157.5元、210元提高到165元、220元。為重度殘疾人、精神和智力殘疾人繳納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費標準,從每人每月10元提高到20元。
七、完善城區公共服務設施。改造建設金山頂小公園、北門河小公園、百歲山桂花園、百歲山公園登山步道及觀光棧道。新建和提升改造城市公廁22座,新建旅遊廁所5座。升級改造西區市場、瓜園市場、美苑市場等城區集貿市場。
八、改善農村生活生產條件。新建和提升改造一批鄉村公廁,農村無害化戶廁普及率達到98.5%。建設臨水臨崖、急彎陡坡和安全事故多發路段的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123公里,完成  涉及19個建制村89.6公里“暢返不暢”農村公路整治,完成旅遊公路和縣鄉道路提檔升級86公里、農村公路硬底化45公里、窄路基拓寬工程項目30公里,優先做好連線現代農業產業園、歷史文化古村落、南粵古驛道沿線、3A 級以上旅遊景區和鄉村旅遊點等道路的改擴建。支持4個省級農業特色專業村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提高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每畝補償標準。
九、保障食品藥品安全。完成不少於1400批次食品抽檢任務,食品檢驗量達到每年每千人3.5批次;在全面開展監督抽檢的基礎上,加強對不少於32家的食用農產品集中交易市場開展以蔬菜類、水產品類和肉類為主的快速檢測,及時公示快速檢測信息,不合格產品處置率 100%,全年快速檢測不少於63000批次。
十、提升政務服務效能。依託“粵省事•梅州”移動政務服務平台,積極承接省統籌在戶政、安全技防、醫療救助、勞動仲裁、社保醫保等領域高頻政務服務事項的落地實施,推動我區更多特色服務事項進駐。最佳化平台已上線服務事項業務流程,實現民眾填寫表格、提交材料、跑動次數減少50%以上,已上線服務事項“零跑動”超過80%。依託“粵省事•梅州”平台支撐,提升公共法律服務水平,實現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