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1日,繼昨日第二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分論壇“敦煌畫派”論壇的順利舉行,與會嘉賓們又齊聚莫高窟,就“敦煌畫派——敦煌藝術的傳承創新”議題在敦煌研究院進行座談,進一步深入而廣泛地討論了如何挖掘敦煌石窟壁畫彩塑藝術的創作技法、製作材料及其所蘊含的精神價值,並據此探討傳承創新敦煌藝術的途徑和方法,為逐步搭建敦煌畫派的理論體系和實踐路徑貢獻了他們的智慧。
座談會由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趙聲良主持,中國文聯副主席、上海美術學院院長馮遠,法國國家人類學博物館研究員柯孟德(Comentale Christophe),甘肅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李寶堂,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侯黎明,韓國同德女子大學教授、韓國敦煌學會會長徐勇,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教授王見,甘肅省畫院院長李偉,中國人民大學文獻書畫保護與鑑定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張繼剛,甘肅省畫院原副院長、著名畫家段兼善等嘉賓,以及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的美術工作者參與了座談會。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教授王見認為,敦煌畫派的萌發大環境已經具備了,他暢談了對未來敦煌畫派的機構設定、研究環境、理論體系的構想,並鼓勵年輕的研究者加入敦煌畫派的研究實踐中來,對敦煌岩彩的創作和研究要以深厚的理論支持為基礎。
中國藝術研究院工筆畫研究院唐珂認為,敦煌畫派要有核心群體,而敦煌畫派的核心人群必須具有深厚的臨摹經驗並具有長期紮根敦煌的經歷,從這一點上講,敦煌畫派最終落腳在敦煌研究院是實至名歸的。另外,敦煌畫派要注重公共藝術性,公共藝術承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甘肅省文聯副主席、甘肅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馬剛說,敦煌畫派的建立是歷史的必然。敦煌畫派不應該僅僅在視覺系統方向發展,而應該從它的歷史淵源、文化系統、文化主體等方面的系統性構建,要注重它的崇高性和文化自覺情懷。
法國國家人類學博物館研究員柯孟德(Comentale Christophe)說,東西方學者對臨摹的認識是不同的,但又不是完全不同的。21世紀的藝術家們,也會注重臨摹,但不同的是,他們從臨摹中反而獲得了更自由的風格。
中國文聯副主席、上海美術學院院長馮遠認為,敦煌畫派的創作如果能夠融入當代中國和世界宗教的元素,並更進一步地創想未來世界的要素,那便是對歷史文化的珍惜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這樣的創作精神讓人敬重。
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青年畫家黃留芳、鄒雨芹、王思朦為嘉賓們展示了並解讀了此次美術研究所為獻禮第二屆文博會而創作的三幅大型岩彩畫《絲路文明》、《錦繡絲路》、《佛教東來》。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青年畫家韓衛盟講述了敦煌壁畫對自己創作之路的影響。
侯黎明介紹了美術研究所陶瓷創作的情況,他主張,敦煌藝術要進入到生活中,敦煌圖案的套用和教學要繼續下去。美術研究所副所長馬強介紹了上述三幅大型岩彩畫的創作緣起,在不斷地對中亞、絲路歷史深入了解中,大家對畫面的創作和定位也從優美上升到了崇高。
其他嘉賓也就敦煌畫派的議題發表了各自的看法,促進敦煌藝術走進生活,打通美術學、歷史學、考古學的研究,對中國傳統進行全面而接地氣的體驗和研究,注重青年人才的培養,也成為專家們對敦煌畫派的建立和中國藝術復興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