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浪未來媒體峰會

2016新浪未來媒體峰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 主辦單位
  • 峰會主題
  • 地點
  • 舉辦時間
背景介紹,大會議題,峰會嘉賓,峰會回顧,創新成果,
他鵬認為,未來媒體既是技術也是藝術。他肯定了在未來的媒體報導當中技術手段的重要,但是提醒大家更要考慮表達的技術形式和思維模式。
“未來的媒體,包括日常的信息流的組織與呈現,它本身既是技術也是藝術的表達。要知道美感在什麼地方,要知道如何讓用戶獲得更好的客群體驗。所以在傳媒領域我們應該要技術,但不應該一味崇尚技術而弱化我們的價值。”周曉鵬將未來媒體需要解決的問題歸納為“信息增量、視角增量跟體驗增量”,並且給出了具體闡述。
(2)VR專家Kevin:VR技術將顛覆現有商業模式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與虛擬現實國際研究中心執行理事Kevin Geigner以VR帶來的衝擊為主題進行演講。Kevin Geiger重點從技術的角度切入,通過對VR虛擬現實的發展,為大家講解了未來媒體的演變之路,並且詳細解答了VR技術在新媒體套用當中的優勢等問題。
(3)美聯社VP陳炎權:直播行業尚在初始階段
美聯社副總裁陳炎權重點就美聯社發展歷史、未來媒體機遇等方向,深入展開關於“美聯社全球直播布局”的分享。
(4)清華教授瀋陽:未來媒體是科學和藝術結合
清華大學的博士生導師瀋陽教授就大數據與人工智慧主題展開演講。
而針對此次峰會的“浸媒體”主題,沈浩教授也帶來了他的觀點,似乎能夠從學術界的角度來給“浸媒體”一個直觀的描述:“我想,‘浸’既可以表現出用戶的體驗更加沉浸,也可以代表媒體人更專注、投入。”沈浩也強調了技術的重要性,並且表示,技術往往都遮蔽在文化中,只有當技術產生革命性變革的時候,我們才會意識到技術帶來的變化。”
(5)復旦教授周葆華:新聞內容已進化成動態
新浪新媒體實驗室聯合復旦大學周葆華教授解讀《2016網路新聞從業者生態報告》。在技術革命帶來新聞變化的形態下,他將從業者的生態鎖定在當代網路新聞從業者群體的基本特徵、職業理念、技術環境下從業者技能、如何看待新聞業面臨的競爭、從業者的生存現狀5個主題並進行了分析。
報告在全方位分析的基礎上認為,未來新聞從業者應當做創新者,同時做橋樑者,對文本、內容、計算機編程、藝術的套用來回穿梭。同時建議行業共同探討,關注新聞從業者群體,關注網路新聞人的狀態,更好地擁抱科技應對未來。
(6)矽谷專家:新聞工作者是技術套用組織者
新浪新聞聯合皮埃羅·斯加魯菲發布了《2017未來媒體趨勢報告》,揭示了未來媒體的十大趨勢。在這份報告中,既有全球視角下皮埃羅對未來媒體極富創建性的思考,也有新浪作為中國最大入口網站、站在中國立場對未來媒體的觀察。
議題二:三體-資本、科技、媒體VS相互激發的傳媒新生態
(1)真格基金合伙人李劍威:科技化的媒體市場-大而全的壟斷還是小而美的垂直
“我們已經觀察到,過去一兩年內,真正做得比較好的公司,一種是算法驅動,一種是需求驅動,他們都做得很好。算法驅動,就如《今日頭條》。用戶總是刷不完新聞,它按照用戶讀過的文章興趣不斷推送文章。這樣占用了用戶時間,所以很容易商業化,它現在可能是新媒體的超級獨角獸。內容驅動是什麼?很多新媒體的內容公司,他們就是懂內容,理解某一部分的用戶深層次的需求。”
(2)赫斯特資本中國總經理胡盈青:高價值媒體的核心是什麼?
“定位、產品和推廣:投資者最看重的三點。內容定位是什麼?服務的人群讀者到底是什麼樣一群人?這群人是否足夠大?如果細分領域,這群人黏性是否足夠高?第二則是產品本身的內容形式,即以什麼樣的形式去表達內容,形式是否新穎,是否能夠具有時代特徵?也是一個非常有決定性的因素。第三個關鍵因素則是傳播,要怎么樣高效並且精準地傳播內容。”
圓桌論壇:未來“浸媒體”是什麼模樣?
2016新浪未來媒體峰會上,“浸媒體”成為了關鍵字。與會發言嘉賓發表了眾多新鮮觀點,我們或許可以從中一窺未來媒體的模樣。
峰會圓桌訪談請來了重點高校傳媒專業的教授、視頻直播技術前沿公司總裁、創投天使投資基金合伙人,聽聽他們的看法。
怎么理解浸媒體?
“我想,‘浸’既可以表現出用戶的體驗更加沉浸,也可以代表媒體人更專注、投入。中國傳媒大學已經創建了數據新聞專業,我們已經從本科招生開始錄取新生了。所以傳統高校也開始探索媒體的新技術了。”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沈浩說。“技術往往都遮蔽在文化中,只有當技術產生革命性變革的時候,我們才會意識到技術帶來的變化。”
“從程式設計師的角度來講,‘浸媒體’要解決幾個問題:一、怎么才能身臨其境?技術上的答案是,編碼過程越簡約,經驗傳達越充分,才能從信息分享轉變到經驗分享。對於我們技術公司而言,解決方法就是,如何讓海量的信息、傳送端的信息更充裕地傳達到接收端。二、“浸”在什麼時刻?是當下。我記憶里最深刻的新聞是911事件,那天我睡覺中被叫醒的時候,剛好看到電視裡第二架飛機撞樓的直播過程。眼睜睜看見了一個重大事件發生,這種衝擊力和影響力對人來說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浸媒體”要“浸”到當下正在發生的新聞和事件里,這是非常重要的。三、“浸”的核心是什麼?參與感。我願意去現場看球,因為球員踢得好我可以為他呼喊,踢得不好我會大聲發泄叫喊;我和我身邊的人鼓掌或者是喝倒彩,甚至可以影響球員、進而影響比賽的走向。這就是參與感。” 北京紅雲融通技術有限公司CEO夏葦如此表示。
紅雲是一家做了十年的技術公司,正是像紅雲這樣堅持技術的公司,才讓浸媒體時代的到來成為可能。紅云為本次峰會的數次現場視頻連線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技術帶來的各種可能性已經顛覆了傳統節目製作方式,用戶全新的媒體體驗已經到來。
技術推動下的媒體功能會怎么演變?
“客群定義不再,每個人都是傳播主體。”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宋建武說,“移動通訊和移動終端的發展,從傳播關係上第一次把特定的個人作用主體納入傳播體系。我已經告訴我的學生,網際網路時代沒有客群只有用戶。用戶是清晰、特定的主體和個人。新的傳播關係的已經產生,新的以個性化服務為主要特徵的傳播關係替代了大眾傳播,我們看到了哀鴻遍野,大眾傳播趨向崩潰,傳統的商業模式在崩塌之中。”
未來媒體的新商業模式是什麼?
“由積分轉向微分。”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宋建武說,“在一個區域內,有多少點進行計算,算出一個面積,這是積分的過程。這正像傳統媒體發展所主要依據的是,在特定的空間、特定的領域、特定的區域內,擁有多少讀者、觀眾、客群。而微分,是在一個點取到足夠小時,看它的局部細微變化。這就是現代媒體精準傳播和精準分發的模式。”
“我們所有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上的商業模式、分發模式,都是根據這樣的一種傳播模式,過去我們思想的傳者和受者,都變成了傳播的參與者,這是本質性的變化。”
未來媒體怎么才能有前途?
“浸媒體,大平台,大數據。” 宋建武表示。未來的傳播將不會是以某一種特定的技術為支撐,那是一種狹隘的表現。未來的媒體一定是一個大平台上的整體運營。第三次的技術革命帶來了平台經濟,實際上也帶來了平台型的媒體。在平台上,我們的用戶聚集起來。用戶拿出零碎的時間來獲得新聞,不再像過去那樣必須正襟危坐在電視機前。未來的媒體一定是平台型的媒體。
誰有網際網路的平台,誰有作為主體的用戶,誰就有未來。依靠大數據,只有平台才能聚合大數據並進行處理,未來傳統媒體包括網際網路媒體就要向這個方向發展:匯集原生數據,生產自身的用戶數據。
未來媒體如何滿足用戶、吸引投資?
“投資者關注的產品,是要滿足用戶深層次需求。算法驅動,或是內容驅動。” 真格基金合伙人李劍威說。
算法驅動是什麼?“我們已經觀察到,過去一兩年內,真正做得比較好的公司,一種是算法驅動,一種是需求驅動,他們都做得很好。算法驅動,就如《今日頭條》。用戶總是刷不完新聞,它按照用戶讀過的文章興趣不斷推送文章。這樣占用了用戶時間,所以很容易商業化,它現在可能是新媒體的超級獨角獸。”
內容驅動是什麼?很多新媒體的內容公司,他們就是懂內容,理解某一部分的用戶深層次的需求。比如說像我們參與投資的“軍迷”,用戶就是80後、90後的軍迷,他們跟60、70後的軍迷是不一樣的。“軍迷”主動了解他們的需求,從配音、節目的選題、表現形態都針對這一部分的小眾客戶,看起來小眾,但是也有幾千萬的關注。這樣的創業公司在領域內才能嶄露頭角。
讀完以上觀點,我們會發現,從事新聞的媒體人更應該主動探討未來媒體的發展趨勢,看到技術對新聞或者對傳媒所帶來的影響。我們應該熱情擁抱浸媒體形式,努力迎接媒體未來面臨的挑戰。

創新成果

《2017未來媒體趨勢報告》
新浪新聞聯合皮埃羅·斯加魯菲發布了《2017未來媒體趨勢報告》,揭示了未來媒體的十大趨勢。
2016新浪未來媒體峰會
2017未來媒體趨勢報告
 十大未來媒體趨勢:用戶體驗、人工智慧
“不管你喜不喜歡,我們有越來越多的算法,這些算法決定了新聞製作的流程。”矽谷精神布道師,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做客教授皮埃羅·斯加魯菲在2016新浪未來媒體峰會上如是說。
時下,媒體正在經歷一場由技術推動的轉型。新媒體內涵和外延在疊代與突破,傳統媒體在壓力下持續進行自我革新。未來媒體會發展向何方,皮埃羅在《報告》中提出十大趨勢:用戶體驗技術、大數據、新內容時代、流媒體、手機套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共舞、創客文化、貨幣化、新平台、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寫作。
把這些趨勢全部組合在一起會發生什麼呢?皮埃羅猜想了未來媒體的內容生產模式:不同的新聞流來自於人或機器,通過人工智慧和算法來判斷是否為新聞,隨後內容會上到所有人可以訪問的雲端。內容生成者好像創客一樣,用工具來生成新聞,這些工具是一些軟體、大數據、智慧型手機等。記者對信息進行一些組合,對新聞進行報導,他們是人工智慧的組裝設施、人工智慧的寫手。同時社交媒體也會生成新聞。把信息組合在一起得到“文章的模板”,並依據平台需求、變現需求等因素對文章進行個性化。最終用戶會獲得內容、發表評論,又回到了社交媒體,在雲端生成更多內容,並且記者可以藉此來分析是否就話題進行後續報導。
“這種技術的混合就真正地改變了新聞生成的流程。”皮埃羅說。
未來媒體全景:“體驗”新聞 新聞工作者是技術套用組織者
《2017未來媒體趨勢報告》中指出,過去一百年間,即使傳播平台在更新疊代,報紙、廣播、電視、電腦、智慧型手機出現,但新平台並沒有殺死舊平台。雖然你在用智慧型手機,但你仍在“讀”或“聽”新聞。新聞生產者的工作並沒有發生改變。
而面向未來,皮埃羅認為,未來的新聞將不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體驗”的。未來媒體將成為連線新聞敘述者和新聞製作者的橋樑。未來新聞工作者的工作內容將會被改變,媒體工作者要組織人工智慧、大數據、增強現實等技術的“套用”,新聞工作者應具備的技能是,選擇最好的設備。
“傳統的故事講述者必須要成為創客,比如你們要創造這種VR體驗。未來新聞生成人員,就是選擇合適的套用來滿足正確的需求,並且讓他們組織運作起來。”皮埃羅說。
《網媒從業者生態報告》
新浪新媒體實驗室聯合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周葆華發布的《2016網路新聞從業者生態報告》,從人的角度分析了未來媒體中最重要力量的生存現狀。
2016新浪未來媒體峰會
網媒從業者生態報告
周葆華也在峰會現場對報告進行了解讀。在技術革命帶來新聞變化的形態下,他將從業者的生態鎖定在當代網路新聞從業者群體的基本特徵、職業理念、技術環境下從業者技能、如何看待新聞業面臨的競爭、從業者的生存現狀5個主題並進行了分析。
報告在全方位分析的基礎上認為,未來新聞從業者應當做創新者,同時做橋樑者,對文本、內容、計算機編程、藝術的套用來回穿梭。同時建議行業共同探討,關注新聞從業者群體,關注網路新聞人的狀態,更好地擁抱科技應對未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