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浪未來媒體峰會

2016新浪未來媒體峰會

2016新浪未來媒體峰會,由新浪新聞主辦,於2016年10月25日在北京召開。本次峰會主題為“迎接浸媒體時代”,各界行業大咖在新浪提供的平台上,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共同探尋在媒體行業變革大潮下,各領域從業者如何破與立,一起迎接“浸媒體時代”。峰會設定了《未來媒體VS黑科技》和《三體-資本、科技、媒體VS相互激發的傳媒新生態》兩個大的議題,發布了兩份重要報告:《2017未來媒體趨勢報告》和《網媒從業者生態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6新浪未來媒體峰會
  • 主辦單位:新浪新聞
  • 峰會主題:迎接浸媒體時代
  • 時間:2016年10月25日
  • 地點:北京國貿大酒店
背景介紹,大會議題,峰會嘉賓,峰會回顧,創新成果,

背景介紹

2016年,媒體迎來移動互聯時代下的全新變革。技術上,VR支撐下的360°全景新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眾媒介當中,而體驗上,用戶的信息接收方式也已經從傳統閱讀轉向了隨時隨地的移動終端“沉浸式”閱讀——“浸新聞”逐漸成為行業出現頻率最高的主題詞,媒體行業也正在迎來一個全民“浸媒體”時代。

大會議題

本次未來媒體峰會,針對當下媒體大生態下的科技、用戶、資本等內容,設定了《未來媒體VS黑科技》和《三體-資本、科技、媒體VS相互激發的傳媒新生態》兩個大的議題。其下分別涵蓋了VR、移動視頻直播、大數據、人工智慧和未來媒體商業模式、價值實現等內容。

峰會嘉賓

Steven Feiner 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圖形和用戶界面實驗室主任,被稱為“虛擬現實之父”
Piero Scaruffi 矽谷高科技觀察者,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客座教授
陳炎權 美聯社副總裁
宋建武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業研究方向為媒介經濟與媒介管理,媒介政策與媒介制度。
瀋陽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新聞研究中心研究員
馮大剛 36氪媒體業務總裁
周曉鵬 新浪網副總裁\新聞總編輯
何力 資深媒體人,界面聯合創始人,現任界面(上海)網路科技有限公司CEO
馬昌博 視知傳媒創始人、CEO。
李劍威 真格基金合伙人兼CIO。雲計算,大數據,智慧型硬體方向經驗豐富投資人
范衛鋒 高樟資本創始人、CEO,自媒體“范言直諫”創始人
夏葦 北京紅雲融通技術有限公司CEO
張洪忠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媒介市場、傳播效果測量、網路大數據挖掘
沈浩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傳播學研究方法、套用統計學和市場研究。
王薇 新浪新聞副總編輯
鄒悅 CCTV NEWS 新聞主播
周葆華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胡盈青 赫斯特資本中國區負責人
李鑫 梨視頻總編輯 。澎湃新聞原總編輯、《東方早報》原副總編。
申晨知名媒體評論人 ,中國新媒體行銷專家,暢銷書作者,教育部專家組成員,天使投資人。
董克平 《舌尖上的中國》總策劃,央視《中國味道》總顧問。

峰會回顧

議題一:未來媒體VS黑科技
(1)周曉鵬:媒體不應只崇尚技術 弱化人的價值
新浪網副總裁、新聞總編輯周曉鵬做了開幕致辭,在講話中,他再次強調,未來媒體既是技術公司,也將是藝術公司。
他鵬認為,未來媒體既是技術也是藝術。他肯定了在未來的媒體報導當中技術手段的重要,但是提醒大家更要考慮表達的技術形式和思維模式。
“未來的媒體,包括日常的信息流的組織與呈現,它本身既是技術也是藝術的表達。要知道美感在什麼地方,要知道如何讓用戶獲得更好的客群體驗。所以在傳媒領域我們應該要技術,但不應該一味崇尚技術而弱化我們的價值。”周曉鵬將未來媒體需要解決的問題歸納為“信息增量、視角增量跟體驗增量”,並且給出了具體闡述。
(2)VR專家Kevin:VR技術將顛覆現有商業模式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與虛擬現實國際研究中心執行理事Kevin Geigner以VR帶來的衝擊為主題進行演講。Kevin Geiger重點從技術的角度切入,通過對VR虛擬現實的發展,為大家講解了未來媒體的演變之路,並且詳細解答了VR技術在新媒體套用當中的優勢等問題。
(3)美聯社VP陳炎權:直播行業尚在初始階段
美聯社副總裁陳炎權重點就美聯社發展歷史、未來媒體機遇等方向,深入展開關於“美聯社全球直播布局”的分享。
(4)清華教授瀋陽:未來媒體是科學和藝術結合
清華大學的博士生導師瀋陽教授就大數據與人工智慧主題展開演講。
而針對此次峰會的“浸媒體”主題,沈浩教授也帶來了他的觀點,似乎能夠從學術界的角度來給“浸媒體”一個直觀的描述:“我想,‘浸’既可以表現出用戶的體驗更加沉浸,也可以代表媒體人更專注、投入。”沈浩也強調了技術的重要性,並且表示,技術往往都遮蔽在文化中,只有當技術產生革命性變革的時候,我們才會意識到技術帶來的變化。”
(5)復旦教授周葆華:新聞內容已進化成動態
新浪新媒體實驗室聯合復旦大學周葆華教授解讀《2016網路新聞從業者生態報告》。在技術革命帶來新聞變化的形態下,他將從業者的生態鎖定在當代網路新聞從業者群體的基本特徵、職業理念、技術環境下從業者技能、如何看待新聞業面臨的競爭、從業者的生存現狀5個主題並進行了分析。
報告在全方位分析的基礎上認為,未來新聞從業者應當做創新者,同時做橋樑者,對文本、內容、計算機編程、藝術的套用來回穿梭。同時建議行業共同探討,關注新聞從業者群體,關注網路新聞人的狀態,更好地擁抱科技應對未來。
(6)矽谷專家:新聞工作者是技術套用組織者
新浪新聞聯合皮埃羅·斯加魯菲發布了《2017未來媒體趨勢報告》,揭示了未來媒體的十大趨勢。在這份報告中,既有全球視角下皮埃羅對未來媒體極富創建性的思考,也有新浪作為中國最大入口網站、站在中國立場對未來媒體的觀察。
議題二:三體-資本、科技、媒體VS相互激發的傳媒新生態
(1)真格基金合伙人李劍威:科技化的媒體市場-大而全的壟斷還是小而美的垂直
“我們已經觀察到,過去一兩年內,真正做得比較好的公司,一種是算法驅動,一種是需求驅動,他們都做得很好。算法驅動,就如《今日頭條》。用戶總是刷不完新聞,它按照用戶讀過的文章興趣不斷推送文章。這樣占用了用戶時間,所以很容易商業化,它現在可能是新媒體的超級獨角獸。內容驅動是什麼?很多新媒體的內容公司,他們就是懂內容,理解某一部分的用戶深層次的需求。”
(2)赫斯特資本中國總經理胡盈青:高價值媒體的核心是什麼?
“定位、產品和推廣:投資者最看重的三點。內容定位是什麼?服務的人群讀者到底是什麼樣一群人?這群人是否足夠大?如果細分領域,這群人黏性是否足夠高?第二則是產品本身的內容形式,即以什麼樣的形式去表達內容,形式是否新穎,是否能夠具有時代特徵?也是一個非常有決定性的因素。第三個關鍵因素則是傳播,要怎么樣高效並且精準地傳播內容。”
圓桌論壇:未來“浸媒體”是什麼模樣?
2016新浪未來媒體峰會上,“浸媒體”成為了關鍵字。與會發言嘉賓發表了眾多新鮮觀點,我們或許可以從中一窺未來媒體的模樣。
峰會圓桌訪談請來了重點高校傳媒專業的教授、視頻直播技術前沿公司總裁、創投天使投資基金合伙人,聽聽他們的看法。
怎么理解浸媒體?
“我想,‘浸’既可以表現出用戶的體驗更加沉浸,也可以代表媒體人更專注、投入。中國傳媒大學已經創建了數據新聞專業,我們已經從本科招生開始錄取新生了。所以傳統高校也開始探索媒體的新技術了。”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沈浩說。“技術往往都遮蔽在文化中,只有當技術產生革命性變革的時候,我們才會意識到技術帶來的變化。”
“從程式設計師的角度來講,‘浸媒體’要解決幾個問題:一、怎么才能身臨其境?技術上的答案是,編碼過程越簡約,經驗傳達越充分,才能從信息分享轉變到經驗分享。對於我們技術公司而言,解決方法就是,如何讓海量的信息、傳送端的信息更充裕地傳達到接收端。二、“浸”在什麼時刻?是當下。我記憶里最深刻的新聞是911事件,那天我睡覺中被叫醒的時候,剛好看到電視裡第二架飛機撞樓的直播過程。眼睜睜看見了一個重大事件發生,這種衝擊力和影響力對人來說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浸媒體”要“浸”到當下正在發生的新聞和事件里,這是非常重要的。三、“浸”的核心是什麼?參與感。我願意去現場看球,因為球員踢得好我可以為他呼喊,踢得不好我會大聲發泄叫喊;我和我身邊的人鼓掌或者是喝倒彩,甚至可以影響球員、進而影響比賽的走向。這就是參與感。” 北京紅雲融通技術有限公司CEO夏葦如此表示。
紅雲是一家做了十年的技術公司,正是像紅雲這樣堅持技術的公司,才讓浸媒體時代的到來成為可能。紅云為本次峰會的數次現場視頻連線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技術帶來的各種可能性已經顛覆了傳統節目製作方式,用戶全新的媒體體驗已經到來。
技術推動下的媒體功能會怎么演變?
“客群定義不再,每個人都是傳播主體。”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宋建武說,“移動通訊和移動終端的發展,從傳播關係上第一次把特定的個人作用主體納入傳播體系。我已經告訴我的學生,網際網路時代沒有客群只有用戶。用戶是清晰、特定的主體和個人。新的傳播關係的已經產生,新的以個性化服務為主要特徵的傳播關係替代了大眾傳播,我們看到了哀鴻遍野,大眾傳播趨向崩潰,傳統的商業模式在崩塌之中。”
未來媒體的新商業模式是什麼?
“由積分轉向微分。”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宋建武說,“在一個區域內,有多少點進行計算,算出一個面積,這是積分的過程。這正像傳統媒體發展所主要依據的是,在特定的空間、特定的領域、特定的區域內,擁有多少讀者、觀眾、客群。而微分,是在一個點取到足夠小時,看它的局部細微變化。這就是現代媒體精準傳播和精準分發的模式。”
“我們所有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上的商業模式、分發模式,都是根據這樣的一種傳播模式,過去我們思想的傳者和受者,都變成了傳播的參與者,這是本質性的變化。”
未來媒體怎么才能有前途?
“浸媒體,大平台,大數據。” 宋建武表示。未來的傳播將不會是以某一種特定的技術為支撐,那是一種狹隘的表現。未來的媒體一定是一個大平台上的整體運營。第三次的技術革命帶來了平台經濟,實際上也帶來了平台型的媒體。在平台上,我們的用戶聚集起來。用戶拿出零碎的時間來獲得新聞,不再像過去那樣必須正襟危坐在電視機前。未來的媒體一定是平台型的媒體。
誰有網際網路的平台,誰有作為主體的用戶,誰就有未來。依靠大數據,只有平台才能聚合大數據並進行處理,未來傳統媒體包括網際網路媒體就要向這個方向發展:匯集原生數據,生產自身的用戶數據。
未來媒體如何滿足用戶、吸引投資?
“投資者關注的產品,是要滿足用戶深層次需求。算法驅動,或是內容驅動。” 真格基金合伙人李劍威說。
算法驅動是什麼?“我們已經觀察到,過去一兩年內,真正做得比較好的公司,一種是算法驅動,一種是需求驅動,他們都做得很好。算法驅動,就如《今日頭條》。用戶總是刷不完新聞,它按照用戶讀過的文章興趣不斷推送文章。這樣占用了用戶時間,所以很容易商業化,它現在可能是新媒體的超級獨角獸。”
內容驅動是什麼?很多新媒體的內容公司,他們就是懂內容,理解某一部分的用戶深層次的需求。比如說像我們參與投資的“軍迷”,用戶就是80後、90後的軍迷,他們跟60、70後的軍迷是不一樣的。“軍迷”主動了解他們的需求,從配音、節目的選題、表現形態都針對這一部分的小眾客戶,看起來小眾,但是也有幾千萬的關注。這樣的創業公司在領域內才能嶄露頭角。
讀完以上觀點,我們會發現,從事新聞的媒體人更應該主動探討未來媒體的發展趨勢,看到技術對新聞或者對傳媒所帶來的影響。我們應該熱情擁抱浸媒體形式,努力迎接媒體未來面臨的挑戰。

創新成果

《2017未來媒體趨勢報告》
新浪新聞聯合皮埃羅·斯加魯菲發布了《2017未來媒體趨勢報告》,揭示了未來媒體的十大趨勢。   十大未來媒體趨勢:用戶體驗、人工智慧
2016新浪未來媒體峰會
“不管你喜不喜歡,我們有越來越多的算法,這些算法決定了新聞製作的流程。”矽谷精神布道師,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做客教授皮埃羅·斯加魯菲在2016新浪未來媒體峰會上如是說。
時下,媒體正在經歷一場由技術推動的轉型。新媒體內涵和外延在疊代與突破,傳統媒體在壓力下持續進行自我革新。未來媒體會發展向何方,皮埃羅在《報告》中提出十大趨勢:用戶體驗技術、大數據、新內容時代、流媒體、手機套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共舞、創客文化、貨幣化、新平台、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寫作。
把這些趨勢全部組合在一起會發生什麼呢?皮埃羅猜想了未來媒體的內容生產模式:不同的新聞流來自於人或機器,通過人工智慧和算法來判斷是否為新聞,隨後內容會上到所有人可以訪問的雲端。內容生成者好像創客一樣,用工具來生成新聞,這些工具是一些軟體、大數據、智慧型手機等。記者對信息進行一些組合,對新聞進行報導,他們是人工智慧的組裝設施、人工智慧的寫手。同時社交媒體也會生成新聞。把信息組合在一起得到“文章的模板”,並依據平台需求、變現需求等因素對文章進行個性化。最終用戶會獲得內容、發表評論,又回到了社交媒體,在雲端生成更多內容,並且記者可以藉此來分析是否就話題進行後續報導。
“這種技術的混合就真正地改變了新聞生成的流程。”皮埃羅說。
未來媒體全景:“體驗”新聞 新聞工作者是技術套用組織者
《2017未來媒體趨勢報告》中指出,過去一百年間,即使傳播平台在更新疊代,報紙、廣播、電視、電腦、智慧型手機出現,但新平台並沒有殺死舊平台。雖然你在用智慧型手機,但你仍在“讀”或“聽”新聞。新聞生產者的工作並沒有發生改變。
而面向未來,皮埃羅認為,未來的新聞將不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體驗”的。未來媒體將成為連線新聞敘述者和新聞製作者的橋樑。未來新聞工作者的工作內容將會被改變,媒體工作者要組織人工智慧、大數據、增強現實等技術的“套用”,新聞工作者應具備的技能是,選擇最好的設備。
“傳統的故事講述者必須要成為創客,比如你們要創造這種VR體驗。未來新聞生成人員,就是選擇合適的套用來滿足正確的需求,並且讓他們組織運作起來。”皮埃羅說。
《網媒從業者生態報告》
新浪新媒體實驗室聯合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周葆華發布的《2016網路新聞從業者生態報告》,從人的角度分析了未來媒體中最重要力量的生存現狀。
2016新浪未來媒體峰會
周葆華也在峰會現場對報告進行了解讀。在技術革命帶來新聞變化的形態下,他將從業者的生態鎖定在當代網路新聞從業者群體的基本特徵、職業理念、技術環境下從業者技能、如何看待新聞業面臨的競爭、從業者的生存現狀5個主題並進行了分析。
報告在全方位分析的基礎上認為,未來新聞從業者應當做創新者,同時做橋樑者,對文本、內容、計算機編程、藝術的套用來回穿梭。同時建議行業共同探討,關注新聞從業者群體,關注網路新聞人的狀態,更好地擁抱科技應對未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