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暨國際產能合作研討會

2016年9月7日上午,由“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組委會、“一帶一路”生態農業與食品安全論壇共同主辦,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福建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廈門市人民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廈門市會展局承辦,復旦大學華僑大學協辦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暨國際產能合作研討會”在福建省廈門市舉行,會議主題為“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互鑒·聯動·共贏”。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理事會主席郭業洲在開幕式上發表講話。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主持開幕式。來自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政要、前政要、知名智庫、世界500強企業代表以及國內相關部委、福建省及廈門市有關部門、機構和智庫、媒體代表200餘人參加了開幕式和全體會議。
郭業洲表示,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剛剛落下帷幕,本次研討會是對G20峰會和日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精神的積極回響,目的是共同探索進一步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和深化國際產能合作的科學路徑。“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和沿線國家積極回響。互聯互通網路逐步成形,產能合作加快推進,機制創新取得突破,人文交流更加緊密。為更好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進程,“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聯盟將開展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研究,推動各方發展戰略對接;推動相關各方最佳化合作方式、完善合作框架、拓展合作空間;通過溝通交流凝聚共識,塑造積極友好的社會民意基礎;注重以智庫交往帶動人文交流,不斷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凝聚共識、夯實堅實的現實基礎。
福建省副省長梁建勇在致辭中表示,千百年來,先輩們攜手共創聯通東西的海上絲綢之路對世界經濟繁榮和人類文明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表達了擴大互利合作、暢通經濟動脈、鞏固傳統友誼、促進共同繁榮的願景。本次研討會突出互鑒、聯動與共贏,契合時代發展主旋律,具有重要意義。福建省將繼續秉承“共商、共享、共建”的絲路精神,進一步鞏固和拓展與“海絲”沿線國家地區的全方位交流合作,加快推進核心區建設工作。
埃及前總理沙拉夫表示,“一帶一路”建設為推進全人類共同發展提供了黃金機遇,這是平衡包容、創新驅動、和諧共贏的發展。印尼前國會議長馬爾祖基希望印尼海洋強國戰略與中方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對接,雙方開展協商合作,讓理念變成現實,惠及周邊國家。泰國前國會主席蓬拉軍希望在東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經濟特區,擴大投資合作。伊朗前副總統加福里法爾德表示,提高發展水平、改善生活境遇、實現美好追求是人們的共同願望,“一帶一路”建設就是朝著這個方向在前進。
開幕式上還舉行了“一帶一路”專項活動基金啟動儀式。該基金由中國友好和平發展基金會成立,為“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聯盟有關研究和交流研討活動提供支持。
全體會議在開幕式後召開。外交部前部長、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名譽會長李肇星,斯里蘭卡石油資源開發部部長、前國會副議長查迪瑪·維拉科迪,澳大利亞前外長鮑勃·卡爾,湯加司法大臣武納,香港恆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總裁許連捷,土耳其愛國黨副主席伊爾德勒姆·科傑等中外嘉賓作大會發言。當日,與會代表還對“擴大持續共享的發展機遇”“推進務實共贏的產業合作”“增進友好互信的人文交流”三個議題進行了分組討論。
9月7日下午,研討會閉幕。閉幕式由華僑大學校長賈益民主持。 郭業洲在閉幕式講話時表示,在傾聽大家發言和討論過程中,形成幾點突出印象。一是“一帶一路”倡議是推動國際經濟合作的新方案。其目的是探索新的國際經濟合作模式。它是開放、包容、公開、透明的,本著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能為廣大新興市場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帶來重要發展機遇,推動世界經濟再平衡。二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猶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各具特色。前者更具海洋文明特徵,更注重海洋經濟合作,更強調陸海互聯互通綜合推進。應不斷深化對“海絲”建設自身規律的認識,結合沿線國家經濟結構、資源稟賦、發展潛力等特點,深挖合作機遇,化解合作難題,推動“海絲’’建設更快、更穩健。三是國際產能合作注重互利共贏。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可幫助開發中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項目的環境效益和社會綜合效益,將積極呼籲相關企業切實提高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注意保護生態環境,切實惠及項目周邊民眾,確保相關各方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四是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坦誠溝通、積極互動,將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等理念轉化為各國自覺行動,朝著共同方向堅定前進。
閉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英國奧雅納工程顧問公司總監、48家集團俱樂部代表皮特·巴德,緬甸國際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主席吳哥哥萊作為三個分議題代表發言。他們對“一帶一路”建設前景表示樂觀,希望共享資源、建設公開透明、合作共贏的平台,加強教育、文化、旅遊、青年、智庫、媒體等交流合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