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廣州市科技創新委員會政府信息公開年度報告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規定,由廣州市科技創新委員會編制的2016年度政府信息公開年度報告。全文包括概述、主動公開政府信息情況、依申請公開政府信息情況、政府信息公開收費情況、因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行政複議、提起行政訴訟和投訴舉報的情況,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改進措施,並附相關的說明和指標統計表。
一 概 述
2016年,我委按照政府信息公開法律法規和市委、市政府政務公開工作的總體部署,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關於推進政務公開的要求,不斷拓展和深化政務公開廣度、深度,完善新聞宣傳及輿論引導機制,以政務網站、微信、微博為信息公開主要平台,利用傳統新聞媒體,及時、主動公開政府信息,全面提升政務公開水平,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主要的做法及亮點:
(一)不斷拓展政府工作信息公開的廣度。
一是全流程推動公開,打造陽光政務體系。率先在全國實現科技計畫項目從評審到結題驗收的全流程公開公示制度,推行全流程公開、全流程時間管理。包括:申報指南徵詢公眾意見和專家意見、指南發布、受理結果、網評專家名單、要件審查結果、論證專家名單、論證結果、立項結果、中期檢查、終止驗收等。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公開公示了282批次科技計畫項目信息,含申報與受理階段公開信息37批次,評審與立項階段公開公示信息129批次,實施與管理階段公開公示9次,驗收與終止階段公開公示12次,專家名單公示信息95批次。
二是多種渠道推動公開,彰顯社會影響力。1. 利用新媒體助力政府信息公開,打造“網際網路+”政務體系。進一步整合、最佳化委入口網站、政務微博和政務微信新聞宣傳平台,結合重大政策、重大活動等時機,實現“一體式”的聯動、聯發。除了通過官方網站發聲之外,還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與委官方網站形成網際網路領域“三駕馬車”並駕齊驅的工作態勢。通過微博快速傳遞政務動態信息,通過微信重點傳輸權威資訊,通過網站全面展示工作成效,合力打造新媒體新聞發布渠道,探索“指尖上的科技服務”,提高新聞發布水平,建立正面輿論的“聯播機制”,集中發聲,取得了顯著效果。目前,微博、微信冬粉數量穩中有增,發布模式和內容日趨成熟穩定。截至12月31日,我委政務微博冬粉數達73425人,2016年發布各類信息2546條,收到@信息和評論共1503條,收到點讚419次;政務微信冬粉數達16050人,發布各類信息1250條。在2016年11月由南方都市報組織的“2016廣州市直部門政務新媒體榜”中,我委微信公眾號“廣州創新”在參與排名的36個市直部門官方微信中排名第9,獲“勤奮號”稱號。2.利用傳統媒體“刷”亮點,提升社會影響力。繼續與《南方日報》合作推出“創周刊”。主要圍繞“1+9”政策體系、科技計畫項目改革、後補助、孵化器、眾創空間、科技金融、生物健康產業等重點工作以及院士高峰論壇、全市科技創新大會、第五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等重大活動,連續推出有深度、有高度的系列報導。2016年,廣州市“兩會”、省創新驅動發展大會召開期間在南方日報、廣州日報整版報導廣州科技創新工作成效;5月《自然》雜誌全文刊登新華社特稿,稱廣州正在由貿易中心城市轉變為創新熱土,城市創新創業吸引力大幅提升;協辦新華網思科會、創客會;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以整版篇幅報導廣州科技創新成果;與南方日報合作,以廣州創新驅動的“北斗七星陣”為題,推出專版報導;會同南方日報“創周刊”以《穗科技金融半年考成績亮眼》為題,整版宣傳廣州科技金融亮點,社會反響強烈;配合市委宣傳部在人民日報-海外版A5版作題為《“廣州之夜”閃耀達沃斯》的整版宣傳;組織駐穗主流媒體對德勤高科技高成長20強系列新聞發布會、小蠻腰科技大會、國際工程師論壇等重大活動進行宣傳報導,特別是圍繞第五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州賽區)挖掘和打造一批代表積極向上的雙創精神的典範和楷模,營造良好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
(二)不斷探索政府工作信息公開深度。
在政務公開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的理念,積極向社會推送廣州市科技創新政務信息,特別是在公開的深度上不斷開展探索。
一是公開內容更為詳細。為了不讓信息公開流於形式,方便全社會對我委以及專家、中介機構的全方位監督,我們在信息公開的內容、形式上作了前瞻性的探索。比如專家名單公布方面,從以前的不公開改為公開,從評審後公開到評審前公開,從一個科技計畫專題公布一批專家,改為一個專題分若干組,每組對應固定的專家。通過這種“強曝光”,推動專家在評審過程中接受全社會的監督,逐步形成專家的誠信機制。
二是公開時間更為剛性。我們在推行全流程公開的過程中,同步實施全流程時間管理,即每項工作均必須明確時間節點,並向社會公布。比如科技計畫項目申報過程中,申報時點一旦截止,申報視窗便立即關閉,體現對各申報單位的公平、公正,同時通過剛性的時間節點,避免工作工程中的自由裁量權以及“走後門”。
三是公開形式更為“人性化”。對民眾關注的重點領域進行整合分類,將原來較為分散的科技計畫項目各環節的公示信息,整合到“科技管理和項目經費”欄目中,下設“管理制度”、“徵集指南建議”、“申報指南”、“申報項目”、“立項信息”、“中期管理”子欄目,對科技計畫項目實施全流程公開公示,不斷最佳化信息公開設定的實用性及便捷性,提升主動公開規範化水平,全力打造陽光科技。
(三)不斷完善新聞宣傳及輿論引導機制。
一是加強新聞宣傳制度建設。我委於2015年機構改革時成立科普宣傳處,負責全委新聞宣傳工作,明確宣傳崗位工作內容及工作流程;印發了《2016年市科創委主題宣傳工作方案》,確定了我委全年新聞宣傳工作的重點和方向,並對各處室和單位年度新聞宣傳工作提出了具體的任務指標;於2016年11月印發了《廣州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宣傳工作制度》,對新聞發言人職責及新聞發布流程、信息審批流程、接受記者採訪流程、輿情監控與應對、科技評論員隊伍建設等工作內容進行規範。
二是加強本系統內部新聞隊伍的建設。建立了系統內的信息員交流群,將各處室、直屬單位和各區科技主管部門統一納入信息員隊伍,實現市區聯動、內外聯動,達到信息員隊伍共建、宣傳資源共享、宣傳成效共贏的局面。
三是建立日常輿情搜報工作機制。委託專業機構開展日常輿情監控,定期編制輿情監控報告,針對特別事件在特別時間節點開展重點輿情監測,積極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通過設定網上辦事大廳、政務公開熱線、領導信箱、網上互動、微信公眾號諮詢建議欄目等,全方位接收民眾的諮詢建議和投訴,暢通政民互動渠道,及時解決企業及民眾的問題。
二 政府信息主動公開情況
本單位2016年全年主動公開政府信息916條,其中:組織機構類信息19條、部門檔案類(包括規章、規範性檔案等)信息448條、動態類信息125條、財政預決算信息2條、建議提案辦理結果類信息12條、其他信息309條。
在主動公開信息工作中,通過不同渠道和方式公開政府信息情況:政府網站公開信息916條、微博微信公開信息3796條、新聞發布會公開信息5條,新聞媒體公開信息657條,政府公報公開信息1條。
回應公眾關注熱點或重大輿情0次。通過不同渠道和方式回應解讀情況:舉辦新聞發布會1次,組織政府網站線上訪談0次,發布政策解讀稿11篇,通過微博微信回應事件0次,通過新聞媒體等其他方式回應事件0次。(我委2016年無重大輿情事件)
三 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情況
本單位2016年共受理信息公開申請2件,其中通過本單位網站“政府信息公開”欄目提交的網上申請1件,通過市政府網站信息公開申請渠道轉來依申請公開件1件,網上申請占100%。
從申請的信息內容來看,100%屬於本單位業務類信息。
在已經答覆的2件申請中,“同意公開”的2件,占總數的100%,主要涉及科研經費分配情況及科技項目公示情況等信息。
四 政府信息公開收費情況
本單位2016年度依申請公開收取的費用為0元。
五 因信息公開引起的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情況
本單位2016年度發生針對本單位有關政府信息公開事務的行政複議案0宗;發生針對本單位有關政府信息公開事務的行政訴訟案0宗。
六 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改進措施
2016年,本單位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新形勢下公眾對政務信息公開的時效、形式新穎多樣等期待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政務信息公開及新聞宣傳等方面還可以有進一步的提升。2017年,我委將採取以下措施,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開展。
(一)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握工作重點。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省政府、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對政務信息公開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圍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樞紐及國家重要城市,宣傳好廣州科技創新生態,創新人才、創新政策措施及創新的成效,營造良好創新創業氛圍。
(二)進一步升級自動化辦公系統,最佳化工作流程。對目前OA系統的操作環節進行最佳化,刪減繁瑣流程,使得從擬稿、審核、審批、公開各環節緊密相扣,加快公文流轉速度,最終實現政務信息實時公開的目標。實行擬稿人跟蹤到底的責任機制,加強考核和監督,建立定期通報制度,加大問責力度,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開展。
(三)進一步創新政務信息公開的形式及宣傳模式,擴大宣傳的力度和廣度。在微信、微博、政務網站的政務信息公開模式中,嘗試增加圖片解讀,把政策條框分解成簡單易懂的圖片或流程圖,方便民眾及企業了解廣州科技創新的政策;善於利用好媒體,在重大宣傳事項和輿情應對上發揮媒體的優勢,重點管理和利用好“廣州科技創新傳媒”微信平台,建立長效、常態的信息發布機制和合作機制。此外,我委積極嘗試與捷運電視合作,利用捷運電視“政務直通車”欄目積極發布我委重要政策、重大活動等信息,擴大政務信息及新聞宣傳的覆蓋面。
(四)進一步完善政務宣傳輿論機制建設。綜合運用新聞分析會、記者碰頭會、通報會、專場發布會等渠道,做好輿情研判和應對,在政策措施擬定過程中和政策措施出台後,評估民眾、媒體、利益各方的接受度和可能存在的輿論風險,積極謹慎應對輿情,積極回應社會和媒體關注的熱點問題。
七 說明與附表
(一)其他說明:以下數據統計時間為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
(二)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