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8日-29日,由
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主辦,西安交通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西安交大科研院人文社科處、西安交大絲綢之路經濟帶研究協同創新中心、西安交大西部文化創意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協辦的“融匯與承繼:‘絲綢之路’文化研究國際論壇”在南洋酒店國際會議廳舉行。來自美國、韓國、義大利、拉脫維亞、香港、哈薩克斯坦6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教授,以及
復旦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西北大學等20多所國內高校以及西安碑林、昭陵博物館等研究所的100名學者參加此次會議。
本次論壇圍繞二戴《禮記》與功夫論研究、社會學、中國語言文學、新聞與傳播、文化藝術五個核心內容,邀請各界專家和學者進行深入的理論探討、案例解析和經驗分享。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席光教授、人文學院院長邊燕傑教授、哈薩克國立民族大學哲學政治學院副院長Meirbayev Bekzhan教授、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周樹華教授在大會上致辭,分別從不同學科背景、研究視角出發,強調了基於多學科的絲路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會議由人文學院黨委書記馬曉彬主持。大會主題發言後,人文學院各學科按計畫組織開展了主旨明確、特色鮮明、精彩紛呈的分論壇。
文化哲學分論壇
文化哲學分論壇以“二戴《禮記》與古代禮樂教化”為核心議題,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學者約30多人出席會議,各位學者、教授圍繞議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論壇分兩個單元,設“二戴《禮記》與功夫論研究”、“中國古代政治與禮樂教化”、“二戴《禮記》的成書與歷史影響”、“禮學與經學”四個議題展開,分別由國際中國哲學會副執行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教授,西安交大人文學院陸建猷教授、龔建平教授、鄧名瑛教授擔任主持人,中國經學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歷史學系彭林教授,長江學者、武漢大學哲學學院丁四新教授,西北大學張茂澤教授,丁鼎教授分別作為點評嘉賓。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所丁鼎教授首先作了題為“《禮》經附庸,蔚成大國——《禮記》的思想價值及其在儒家經典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的發言,梳理了《禮記》從附屬於《儀禮》的資料彙編上升到儒家“五經”之一的歷史過程,並從近代“小康”政治思想的實踐、當代“和諧社會”建設以及習近平總書記今年講話具體闡述了《禮記》一書的思想價值。陝西師範大學政治經濟學院丁為祥教授作了“從經史異趣到同體異用——理學對經史關係的探討及其走向”的主題發言,闡述了自己近年來研讀理學經典的思考,指出了宇宙論本體論和本體宇宙論的不同。西安交大人文學院龔建平教授討論了《禮記》中常被人忽略的“知”,他認為《禮記》中的“知”內涵豐富,但總體上以道德認識即“明善”為中心而展開。西北大學張茂澤教授作了題為“《禮記》的儒教思想”的發言,湖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鄧名瑛教授闡述了漢代儒學制度化與漢魏道德生活,蕭平以“‘教化’還是‘自化’——論老子對禮樂教化的反思與批判”為題,指出了老子對於實施禮樂教化弊端的認識,並主張以無為的方式治理天下,其實是從“教化”轉向“自化”。鄭州大學張永超從荀子出發,對荀子禮樂教化思想進行了現代省察,探討了欲望是否可以作為研究秩序與幸福的起點等問題。
廣西大學哲學系鄭朝暉教授作了題為“《春秋》、《禮運》、《周官》與《易》:
熊十力的‘新四書’說”的發言,曲阜師範大學林桂榛教授對《樂記》中的“樂”的含義進行了細緻考論,指出《樂記》中的“樂”有歌奏舞複合行為的樂形態,並有鼓樂、奏樂之樂和心動之樂三義。王虹霞教授以“釋《樂記》‘感’範疇”為題發言,對《樂記》中“感”的含義進行了認真考辨和深入分析。同時,武漢大學哲學學院任慧峰和覃力維博士也從禮樂教化和《禮記》篇目考據等方面進行了主題發言。丁四新教授作了題為“劉向、劉歆父子的五行災異說和新德運觀”的發言,他指出劉向、劉歆父子對《五行傳》進行了調整,並討論了他們採用五行相生順序的新德運觀的原因。西安交大人文學院楊鎖強教授討論了國學與當代書法創作的關係,指出書法創作需要深厚的國學底蘊作為支撐。陸建猷教授以“現代儒學實踐怎樣吸收與煥發傳統儒行觀念”為題發言,他認為,《儒行》作為小戴《禮記》中的篇目,論述了儒家社會生活思想與日常踐行方式,現代新儒家思想應當對這一思想進行現代傳承。人文學院苑文靜博士帶來了題為“大數據中國哲學深度分析”的發言,闡述了人文學院科技哲學團隊所做的面向中國哲學的文獻交流共享新平台,並演示了其平台在文獻搜尋、內容深度分析等方面的操作方式,為與會嘉賓帶來了研究的新思路。
本次論壇既有禮樂文化內容、歷史淵源及走向等方面的探討,也有以現代化工具對傳統進行發掘的新嘗試。縱觀所有發言和點評、討論,使我們清醒認識到,儘管近代以來禮教和禮學研究受到重創,但是,因為其包含的厚重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傳統,是不可能真正消融衰亡的,只要有適當的環境和條件,它又會再現生機。根本的原因在於:禮是植根於人們生命深處的,是文化修為與生命品格的象徵。人文學院哲學系的部分教師以及來自兄弟院校的青年教師列席和旁聽了研討會。
社會學分論壇
社會學分論壇以西安交通大學社會學系完成的2014年“‘社會網路與職業經歷’八城市調查”(JSNET2004)為基礎,邀請學者宣講基於本數據的學術研究成果,並對即將進行的2016年追蹤調查工作進行討論和部署。
學術研究成果宣講分為三個單元進行,分別由吉林大學王文彬教授、復旦大學李煜教授、中山大學梁玉成教授主持。
李煜教授、王文彬教授、李黎明教授依次就信任問題、居民風險感知問題以及收入差距問題的實證研究結果進行研討報告。梁玉成教授就“社會網研究前沿問題:求職者社會網內生性問題的解決”作了精彩報告,同時分析了求職者的不同類型,引起現場熱烈的討論。
會上,博士生分析了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社會現象——孫宇對於社會資本累積效應分析發現,社會資本的延時效果對於高人力資本的人具有更強的作用;楊洋的研究《機會結構、跨體制社會資本與創業》則指出了不同的機會結構下,中國城市受僱者的創業選擇差異以及資源稟賦對於創業績效的影響。祝毅和張順教授對於城市居民的流動研究的分位回歸模型分析結果則表明:雖然我國呈現出更加開放的趨勢,但是階層固化的趨勢在社會上層、中低層仍然存在。而後,高繼波分析了城市居民社會網路對於身心健康的影響;李曉光與李黎明的研究從制度分割、志願者行動——公共性再生,嘗試走出“公”與“私”的二元對立,分析了從志願者行動中找尋開拓公共性的可能。梁芳、雷鳴分別匯報了社會流動模式對於認同偏移的研究及社會資本從虛擬空間到實體空間的轉換等問題。
每一個單元的自由討論環節都能引起現場與會者的多維度討論,這些討論更激起現場師生的研究熱情,同時也使得討論更加充分。
中國語言文學分論壇
中國語言文學分論壇由中文系主任李慧教授主持。復旦大學陳尚君教授首先以“李白詩歌文本多歧狀態之分析”為題發言,梳理了存世李白文集,又對多篇目展開了具體分析,並就李白同一詩歌存在多種文本形態的問題進行了討論,探究了李白創作、修改思路。其後中央民族大學傅承洲教授作了“關於《西遊補》的幾個問題”的報告,從《西遊補》作者、成書年代和原書關係三個方面展開了論述。原西北大學文學院院長、現西安翻譯學院人文院院長李志慧教授的“敦煌寫本與文學轉型”從清光緒二十五年發現的“敦煌寫本”入手,將其視作我國古代通俗文學形成的先聲,分析了其所蘊涵的文學轉型之意義。
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王其禕老師討論主題為“般若之心:唐代刻石所見《心經》玄奘譯本比勘”,他向與會代表展示了目前所能見到的《心經》刻石版本,考證了玄奘《心經》譯書成本時間、存世祖本原貌,並對現有唐刻《心經》進行了異同比勘,還就現存歐陽詢書《心經》提出了質疑,認為其當為偽作。昭陵博物館副館長李浪濤作了“從昭陵文物中的外來文明看唐文化的引領作用”的報告,展示了百餘張昭陵博物館內多件未曾公布的珍貴文物照片,再現了唐文化閱經千載而歷久彌新的吸引力、凝聚力。
西安解放軍政治學院的程遠老師討論了“張騫鑿空”與“天下觀”的關係。韓國外國語大學朴宰雨教授追溯了韓國與西安間從古至今的文化交往,提出了“東方絲綢之路”的概念,朴教授曾將多部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韓文。在研討會中,他談到了自己與中國文壇多位知名文學家、批評家的友誼,表達了希望推進韓中兩國文化交流的美好願望。陝西師範大學柏俊才教授就絲路文明與平涼戶的文學成就展開討論,以地理、史學為根基,對平涼戶其意進行了考辨,剖析平涼戶文化根柢,並對其文學成就進行了說明。韓國外國語大學張斌博士以《忠義直言》為研究文本,討論了東流文獻對韓國漢譯學及漢語教育的影響,對《忠義直言》在漢譯學教育、漢語教育、人文教育等方面的地位以及意義作出了進一步的考察。西北大學邵穎濤教授以《金剛經》靈驗記的傳抄為研究對象,考察了敦煌地域文化下佛教故事傳抄現象,認為其與文人志怪有著密切聯繫,但也出現了有別於中原故事的傳抄特徵,在此過程中,可反觀中原文明對敦煌佛教文化之反。西安交大張勇、姚明今二位老師代表中文系在此次研討會作了發言。
新聞與傳播分論壇
新聞與傳播分論壇以學術探討的形式進行,共有12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參會,學者們就其相關研究作介紹,評審點評穿插其中。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克朗凱特新聞傳播學院吳旭教授帶來題為“‘一帶一路’:中國文明的三重回歸”的報告,認為學術界對絲綢之路的相關研究應當跳出狹隘化、短視化及衝動化的誤區,避免將“一帶一路”的重大戰略做成搭便車、湊熱鬧式的一哄而起,他重點闡述了“一帶一路”對中國文明的歷史、文化、信仰的三重回歸。美國阿拉巴馬大學傳播與信息學院周樹華教授認為,“絲綢之路是人類好奇心的一座紀念碑,是對新知識永無止境的渴求,是文化交流的本質所需。”他從可衡量的角度講解文化,作了“絲綢之路、文化和實證研究”的報告,認為如果處理得當,文化可以成為實證研究的顯著變數。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羅文輝教授及其團隊經過三十年的潛心調研,分析比較研究了台灣新聞人員的社會經濟背景與工作狀況,使與會人員直觀深刻地了解了台灣新聞人員及其新聞事業。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魏然教授認為,雖然網際網路傳播日益全球化,但由於世界各國的語言不同和文化差異,“跨文化傳播”要求更高。本土化的人文新媒體是國際文化有效傳播的基礎。他探討了如何利用全球化的網際網路媒體平台,傳播本土的文化機會,同時提出區域性跨文化傳播的本土化策略。此外,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譚天教授、西北師範大學新聞學院莊金玉副教授、韓國韓南大學郭德煥教授、哈薩克斯坦學者Meirbayev Bekzhan,西安交大萬翔、申楠等學者也都參會並進行發言。
西北大學王曉梅教授及西安交大外國語學院郭繼榮教授作為嘉賓評審,與作報告的學者展開探討交流,並適時做出點評。三個多小時的學術探討帶來了豐富的信息量和強烈的頭腦風暴,思辨與爭鳴構成了本次新聞與傳播分論壇的整體氣氛。論壇最後,李明德教授總結並感謝學者們精彩深入的報告,認為未來應多些此類學術探討,並對與學者們的再次交流探討表示期待。
文化藝術分論壇
文化藝術分論壇由西安交通大學藝術系主任張伏虎教授主持召開。會議以學術報告和自由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義大利都靈理工大學研究生學術委員會主席Maria Adriana Giusti教授發表了題為“‘Silk Road’ Architecture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的學術報告,她以絲綢之路的發展歷史為線索,深入分析了絲綢之路影響下的義大利建築風貌以及其背後折射出文化化內涵。Maria Adriana Giusti教授認為,對絲綢之路的研究不僅僅要致力於對現有文化遺產的保護,對館藏檔案的認真解讀,更應該建立絲綢之路的信息共享網路,讓中國與義大利,乃至與整個歐洲在信息層面上建立當代的“絲綢之路”。作為著名建築師,Maria Adriana Giusti教授對於絲綢之路建築的現代性也給出了自己的見解,即通過對主要貿易商品——絲綢的製作工藝的研究,建立silk garden,使之成為絲綢文化的傳播載體和活動場域。對於Maria Adriana Giusti教授的發言,與會嘉賓進行了熱烈討論。
沙武田教授作了題為“絲綢之路交通貿易圖像——以敦煌畫商人遇盜圖為中心”的發言,他結合彩繪壁畫與古代文獻,逐步解讀了絲綢之路上敦煌商人遇盜的歷史事件,步步深入論證了官匪勾結的歷史事實,解答了壁畫中匪著官服甲冑的奇特現象,沙老師的發言生動而嚴謹,引人入勝,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博得與會嘉賓的陣陣掌聲。西安交大藝術系的苗祥瑞副教授作了題為“絲路遺珍——拴馬樁的審美文化內涵探究”的報告,從渭北拴馬樁的造型出發,逐步挖掘拴馬樁背後潛藏的深厚的民間傳統觀念,揭示了拴馬樁上諸如猴子、獅子、麒麟等形象背後人們趨利避害、趨吉避凶的生活願望。蔣維樂副教授以“新絲綢之路背景下關於佛教建築文化遺產保護及發展的建議”為題作了發言。蔣老師注意到作為絲綢之路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的佛教建築遺產正面臨著嚴峻的保護問題,前瞻性地提出了切實可行的保護方案和建議。Maria Adriana Giusti教授指出,蔣維樂教授的研究方法嚴謹紮實,具有很強的實證性,是十分值得借鑑的。熊雯老師以“涅槃與生死——唐慶山寺地宮宗教、藝術與文化”為主題,探討了宗教、藝術、文化之間的微妙聯繫,道出了對涅槃與生死的深刻體悟。蘆芸老師作了“明清時期的閩浙海防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報告,詳細介紹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脈絡。
會議間歇,各學科專家還應邀分別在“學而”講壇、“新新”論壇和系裡為師生作專題講座,為師生帶來了一場場學術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