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一帶一路倡議與全球化新模式”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6“一帶一路倡議與全球化新模式”國際學術研討會是2016年10日至11日在廣州市舉辦的研討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6“一帶一路倡議與全球化新模式”國際學術研討會
  • 舉辦地點:廣州市
2016年10日至11日,“‘一帶一路’倡議與全球化新模式”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廣州召開。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由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廣州日報社聯合主辦,開放時代雜誌社承辦,匯聚了來自印度、尼泊爾、韓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斯里蘭卡、黎巴嫩委內瑞拉、巴西、衣索比亞、英國、美國等國家以及海峽兩岸的高校、研究機構和政府部門的50位學者和官員。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院長郭凡在開幕致辭中說明了舉辦本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的目的和意義。郭凡院長指出,2008年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封閉主義、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有所抬頭,以至英國脫歐等種種逆全球化的事件相繼發生。世界各國的全球化的紅利是否如一些經濟學家所言已經衰竭耗盡?全球化是否處於一個十字路口,或是面臨轉向呢?如何縮小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的發展差距?世界前行與和平發展的動力在哪裡?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期間及時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的宏偉構想,站在當代全球化發展的新高度,著眼於中國與世界各國更緊密聯繫,把中國經濟同沿線國家的利益結合起來,提出了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互聯互通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全新發展模式。“一帶一路”倡議在國際社會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在短短三年里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30多個沿線國家和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定,短期成果和長期前景舉世矚目。目前,“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不少國家也提出了類似的全球化發展戰略和倡議,國際社會和更多的國家熱切的希望能理解並參與到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之中,以新一輪全球化動力機制與發展框架的確立來推動更健康的全球化發展。為此,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和廣州日報社邀請了多個國家的著名專家學者,共同研究討論“一帶一路”倡議將如何更好地聯接內陸與海洋、幫助南方國家實現現代化,其行動方案將如何對接不同國家的發展需要,共同推動世界經濟再平衡,並以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建構來助推人類文明的共同復興,打造更包容的全球化。
本次研討會分為主題發言、專題討論與圓桌論壇三個環節展開。50位國內外學者專家從“一帶一路”倡議與全球化4.0、“一帶一路”的政治經濟學、“一帶一路”的合作網路與模式、一帶一路:世界歷史與文化發展,以及“一帶一路”與區域發展這五個不同的角度來展開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研究和討論,同時,就廣州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應當如何進一步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勢,對接國家戰略,匯聚海內外優勢資源,在把握新機遇、謀劃新發展的同時,發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以排頭兵的擔當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建設。
專家們認為,加強世界經濟一體化,加強國家間聯接、理解與共享的“一帶一路”倡議,將會是改變世界未來走向的大計畫,它的動力在於因應全球經濟發展的新趨勢、第三世界國家求發展和人類和平的意願。
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劉建興博士通過具體的數據和確切的案例,介紹了“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最新建設成果,倡議目前面臨的制約因素,和如何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理論思考。他指出,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體系當中,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的構成之間具有很大的差異性的情況下,用一種發展方式做模板是不夠的,“一帶一路”是一種多元、多樣、包容、和平和共贏的發展,是全球化發展新模式的一種積極探索。
馬來西亞戰略和國際研究院首席教授,原聯合國政經部助理秘書長卓墨?夸梅?孫達拉姆(Jomo Kwame Sudaram)做了題為“從TPP到RCEP:給'一帶一路'的啟示”的主題發言。卓墨指出,2008年經濟危機後,各國政府都意識到必須要有一個新的合作方式,以幫助世界各國走出困難。“一帶一路”倡議對於現代社會國際格局來說有很大的建設性,尤其是倡議重點考慮要將第三世界國家、開發中國家囊括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來,這對東南亞地區來說尤其重要。中國秉承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這五項原則深受東南亞各國尊重。為了與中國建設更新型的和諧夥伴關係,應當將吸取TPP的教訓和RCEP的啟示,尊重各國共同的原則和價值觀,求同存異,將彼此的優勢發揮出來,尤其是將中國的經驗傳遞到東南亞,讓中國奇蹟在世界更多的地區發生。卓墨說自己更願意將“一帶一路”的英文縮寫OBOR讀為“歐吧”,因為它與印度尼西亞語的api幾乎同音,api的一個意思是火焰,火焰為人類帶來新的生活方式,但若不小心也可能造成破壞;api的另一個意思是火炬,為人們照亮前行的道路。希望OBOR變成我們的選擇,讓這個火炬照亮亞洲和世界的發展。
台灣交通大學陳光興教授和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拉什米?戴亞?拉然薩蒂教授、韓國聖公會大學的白元淡教授從不同的角度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歷史脈絡、政治資源和推行基礎做了深刻的研究分析,都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對第三世界國家的關注、對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的強調,與萬隆會議精神一脈相承,因此在情感和價值認同上對開發中國家、亞非拉國家具有獨特的吸引力。“一帶一路”倡議是在克服資本主義危機的過程中,社會主義中國將傳統文明、近代的政治文化資源與未來的世界發展進行相互連線,因此,在推行“一帶一路”倡議過程中應當重提萬隆精神,打通改革開放前後三十年,打通中國積累在開發中國家的資源脈絡,這必將形成新的全球化模式,開啟超越以往歷史路徑的未來之路。
非盟非洲同行評審機制名人委員會委員,模里西斯的原文化部長曾繁興認為,“一帶一路”倡議開創了不設定排他性規則,不限制國別範圍,不搞封閉機制,有意願的國家和經濟體均可共商、共建、共享的包容性新型國際合作模式。
廣州市社科院黨組書記張躍國在閉幕致辭中表示:廣州市社會科學院作為一家地方研究機構和城市智庫,其主要目標是服務所在城市的改革發展,本次研討會選擇了一個龐大的議題,本意是理解並把握全球化新趨勢,找準廣州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角色和定位,提升廣州國際化水平和開放型經濟水平。廣州是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要在國家戰略中承擔使命和責任,也要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當然也包括競爭,廣州的發展得益於開放,也十分願意融入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當前廣州正在建設樞紐型網路城市,致力於建成國際航運樞紐、國際航空樞紐、國際科技創新樞紐。廣州要在“一帶一路”中發揮重要樞紐城市的作用,要成為國際城市,必先具備全球視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