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一帶一路”建設與地球科學前沿論壇在 雲南大學 呈貢校區舉行對地學學科如何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作用等議題進行了研討。
2016年11月23日,由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辦, 雲南大學 承辦的“一帶一路”建設與地球科學前沿論壇在 雲南大學 呈貢校區舉行,來自地學領域的二十餘位院士、專家齊聚一堂,對地學學科如何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作用等議題進行了研討。
論壇開始前,院士、專家們在校黨委書記楊林、校長林文勛、副校長張克勤、劉曉江的陪同下,參觀了 雲南大學 “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詳細了解了研究院依託 雲南大學 綜合學科優勢,緊密結合雲南和南亞東南亞地區經濟、政治等現狀,全力開展多領域研究,為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貢獻力量的情況。參觀過程中,院士、專家們對研究院設立的理念、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並希望學校能再加再勵,產出更多更好的成果,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
冬日的昆明,陽光和煦,院士、專家們漫步在澤湖步道上,感受 雲南大學 大力實施“樹木樹人”計畫,著力改善校區環境,提升辦學育人環境所取得的顯著成果。
澤湖邊上的院士林,一株株楓香樹枝繁葉茂,生機勃勃。院士林自從今年4月26日設立以來,已經吸引了國內外眾多院士到此地親植樹木,形成了良好的示範效應。此次參加“一帶一路”建設與地球科學論壇的地學部院士們對 雲南大學 院士林設立的理念給予了高度讚許,並且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持院士林的建設,用手中鐵鍬種下20多株新培植的楓香樹,為冬日的校園增添了新的綠色與活力。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第十六屆常務委員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學部主任傅伯傑院士在論壇上致辭,對論壇的舉辦表示祝賀,對 雲南大學 在論壇籌備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表示感謝。傅伯傑說,“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一項全球性戰略,在建設中涉及許多資源、環境、災害、生態方面的問題,與地球科學有著密切的聯繫。他希望通過此次論壇的舉辦,充分整合地球科學學部的科學思想庫和學術引領作用,推動地球科學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林文勛校長在論壇上代表學校向各位院士、專家表示熱烈的歡迎。林文勛說,主動融入和服務好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是 雲南大學 義不容辭的歷史和光榮使命,長期以來,學校瞄準高水平大學這一建設目標,致力於將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轉化為學科優勢,將學科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主動融入國家戰略,積極服務地方,在這其中地球科學是 雲南大學 高峰學科建設計畫的重點建設學科,希望通過此次論壇在 雲南大學 的召開,能夠汲取院士專家在地球科學學科前沿的真知灼見,不斷完善學校地學學科發展定位、目標、思路和舉措,爭取儘快培育和產出具有重大影響李的地球科學科研創新成果,實現新突破,為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地球科學學科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論壇上,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朱日祥院士、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所長郭華東院士、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崔鵬院士、蘭州大學副校長陳發虎院士、武漢大學水資源與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夏軍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長助理劉衛東教授、 雲南大學 雲南省國際河流與跨境生態安全重點實驗室主任何大明作了主題發言。
朱日祥院士以《絲路滄海與資源能源》為題,介紹了在地球科學中被稱為特提斯構造域,其空間分布與“一帶一路”所涵蓋的區域高度重合的區域,指出特提斯洋經歷了十分獨特的構造演化過程,多種性質的陸塊在相當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中單線匯聚,其動力學機制與過程是地球科學前沿問題。他提出“絲路滄海”的研究,旨在從全球的視野,高度集成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和地球化學的分析技術及探測手段,深刻認識特提斯構造域形成演化的動力學機制及其資源能源效應,並通過廣泛的國際合作,建立與“一帶一路”地緣國良好的科技合作關係,為“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提供重要科學支撐。
郭華東院士在《地球觀測:從遙感衛星到月基平台》講座中,介紹了我國遙感衛星發展進程,包括發展全球變化系列科學衛星思路基礎上提出面向巨觀地球科學現象探測、構建月基對地觀測系統的構想,論述了如何把月球作為一個對地觀測平台,研究解決“看什麼、怎么看、放什麼、怎么放”四大問題,並結合論壇主題內容,介紹了目前我國正在開展的基於空間對地觀測大數據認知“一帶一路”資源生態環境等的“數字絲路(DBAR-Digital Belt and Road)國際科學計畫”。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三大洲,沿線自然環境差異巨大,災害類型多樣,對此,崔鵬院士從“一帶一路自然災害與重大工程風險防範”為切入點,在災害危害特徵分析的基礎上,歸納了“一帶一路”重大工程亟需解決的防災減災科學及技術問題,提出了獲取基礎數據、內外發動力作用下的成災機理、災害預測與監測預警、風險分析與風險管理、跨國聯合減災機制等方面的研究內容,還介紹了可以在“一帶一路”套用的減災對策與技術。
為什麼人類會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上定居?對於這個問題,陳發虎院士在《史前東西方交流促進人類永久定居青藏高原》的發言中詳細說明了史前人類向青藏高原擴散與定居所經歷的“三步走”模式,指出了暖施氣候不是促進史前人類永久定居至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的主要動力,同時歐亞大陸史前農業傳播引發的農業技術革新,以及史前歐亞大陸的東西方交流,尤其是耐高寒大麥小麥的傳入,也促成史前人類永久定居至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
夏軍院士在《“一帶一路”開發中國家水安全戰略研究與展望》報告中結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針對開發中國家,特別是亞洲、非洲和中東等“一帶一路”聯繫的地區,從全球水安全戰略層面分析了我們面臨的水安全問題和科技需求。
劉衛東研究員在論壇上指出,“一帶一路”是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國內外形勢變化提出的長遠、重大戰略,是統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國家戰略,三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已經實現了良好的開局,但在學術研究方面稍顯滯後。對此情況,劉衛東結合自己的研究領域,在“絲綢之路”的內涵、“一帶一路”巨觀背景、戰略內涵與若干重大建設問題等方面做了學術探討。
何大明教授認為,在國際河流與地緣合作(瀾滄江-湄公河)這一領域中,國際河流合理利用與合作開發是我國西部發展、地緣合作與陸疆安全的重要議題,而瀾滄江-湄公河是先行區和關鍵區。何大明結合論壇主題,分享了他及其團隊近年來在瀾滄江-湄公河區域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副校長張克勤主持論壇。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雲南大學 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師生代表參加上述活動。
此外,省委副書記李秀領在論壇餐敘會上代表雲南省委省政府對參加論壇的來賓表示歡迎,表示雲南省將會認真消化、吸收院士專家們在此次論壇上的成果,為雲南省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