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地震分析預報人員在震情跟蹤與研判中更好地結合和運用地震地質研究成果,進而提高地震預測與震情跟蹤水平,2015年度“分析預報地震地質基礎理論和方法”培訓班於2015年10月25日-31日在河北省懷來縣順利舉行。
受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委託,本次培訓由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承辦,共安排了九場講座和一天的野外教學實習。學員由來自各省局、直屬單位預報部門的48位預報人員組成。
10月26日上午簡短的開幕式上,車時副司長出席並講話。徐錫偉副所長就培訓班的目的、意義和課程安排作了詳細說明。
26日上午,聞學澤研究員作了題為“三類斷層的地震構造與凹凸體理論”的講座。他深入淺出地為我們介紹了三類斷層的地震構造特徵,幫助大家理解不同動力學環境下強震孕育發生的特定構造條件,為判定發震構造、科學布設觀測系統、分析現有觀測系統布局的合理性以及解釋觀測異常變化等提供相關的地震構造依據。
26日下午分為兩個時段,上半時段由馬瑾院士作了題為“推進地震預測的可能突破口之一—失穩危險階段的探索”的講座。她提出認識變形場的時空演化規律、識別當前所處變形階段和尋求亞失穩階段的變形特點,是關鍵環節之一。斷層活動協同化是亞失穩階段的標誌,通過最新的實驗室結果展示了失穩前加速協同化的證據,最後給出了科學問題和努力攻關的方向。下半時段由付碧宏研究員做了“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及新構造套用研究”和“青藏高原及周邊晚新生代構造變形及河流演化過程研究”的講座,通過清晰的影像和生動的講解,讓大家了解了青藏高原周緣典型地形地貌的形成過程與機理及其與強震發生的關係。
27日,徐錫偉研究員用上午和下午兩個時段先後從基本概念、地震現場觀測事實入手,分別從現今板塊構造運動特徵與地震、中國大陸活動構造分區構造特徵和活動構造類型與異常監測試驗等幾方面詳細介紹了“活動構造與地震”。
28日,陳立春研究員和蔣漢朝研究員帶領全體學員進行了為期一天的野外教學實習。實習地點為化家嶺考察點和泥河灣考察點。經過一天的辛苦實習,結束前大家在泥河灣古人類遺址群合影留念。
29日上午,張培震院士作了題為“中國大陸活動地塊與邊界帶動力過程”的講座。他介紹中國主要強震區的構造背景和中國大陸活動地塊對強震的控制作用,並以南北地震帶為例介紹了活動地塊邊界帶動力過程。
29日下午,江國焰副研究員作了“利用庫倫破裂準則評估活動斷層地震危險性”的講座。講座主要圍繞基於庫倫破裂準則的中長期地震危險性評估理論和方法展開,並以鮮水河斷裂帶為例,對其斷裂帶的地震危險性進行了計算和評估。
30日上午,馬勝利研究員作了題為“地震復發與地震前兆機理的構造物理實驗研究”的講座,“斷層滑動失穩與強震復發和“失穩成核過程與地震前兆”,展示了一系列最新的實驗結果。
30日下午分為兩個時段,上半個時段由單新建研究員作了“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及其與發震斷層特徵研究”的講座,介紹了空間對地觀測技術的基本概況,並將其套用於發震斷層特徵研究;下半時段由馬宏生副研究員作了“我國地震預測預報發展歷程與展望”的講座,對地震預測預報發展的四個階段進行了詳細介紹和總結,並對未來的發展提出了要求。
每場講座結束後,都安排了一定時間的自由提問和討論環節。學員們結合自己實際工作中的問題,踴躍提問,各個主講人都一一做了詳細的解答。
30日下午5點的培訓班閉幕式上,蔣漢朝處長代表主辦方地質所講話。他代表地質所感謝監測司的信任,把地震地質培訓班的任務委託給地質所,感謝每位授課老師在講課之前的精心準備和課上的精彩介紹,也感謝每一位學員在一周培訓過程中對我們工作的信任和支持,並祝願大家在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一切順利。
至此,本屆培訓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