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論壇

2014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論壇是2014年2月27日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舉行的論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4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論壇
  • 舉辦地點: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2014年2月27日,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學術論壇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舉行。六位學者從經濟戰略、貿易投資、國際關係、互聯建設、文化歷史等方面探討如何構建21世紀海上絲路廣東“橋頭堡”。
學者們指出,廣東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應率先做好“東協文章”,大力發展與陸路比翼齊飛的對外貿易海上經濟帶。
率先做好“東協文章”
省社科院歷史所所長李慶新表示改革開放以來,廣東與歐美發達經濟體的聯繫成就斐然,然而作為中國發展對東南亞關係的主力,不及鄰近省區廣西、雲南、海南等做得有聲有色。他呼籲道,廣東應該通盤統籌,遠近兼顧,做好“東協文章”和“海洋文章”。
怎么做好這兩篇文章?李慶新列出“政府主導、民間參與”的八字方針,在做好頂層制度設計的同時激活企業、民眾參與的活力。另一方面,利用廣交會平台,打造與“博鰲論壇”相匹配的國家“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論壇”,大力發展龍甩牛對外貿易與海洋經濟。
減少貿易規則障礙
中山大學港珠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毛艷華作了以“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投資便利化與政策安排的演講。據統計,2012年我國與海上絲路沿線各宙府邀駝國貿易總額高達6900多億茅尋跨美元,占全國外貿總額的17.9%。隨著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合作進一步加深,中方正爭取2020年雙方貿易額達1萬億美元。
毛艷華建議,從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AFTA(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等貿易協定借鑑經驗。他認為,協商貿易投資便利化合作的首要工作是便利化能力的培養,本著先易後難的原則,構建多層次雙向協同機制。
打造“環南海經濟合作圈”
省社科院產業所所長向曉梅建議打造升級版的中國-東協自貿區的核心區——“環南海經濟合作圈”,把南海建成南海經濟合作圈的“內海”,讓廣東發揮雙向橋頭堡的作用。
她指出,未來5年的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橋頭堡戰略有4個重點:外逼改革、產業合作、文化弘揚、生態共建。圍繞新海上絲路深化改革,為廣東再創對外政策新優勢;推動環南海經濟圈合作,為廣東產業轉型升級拓新路院屑鑽;打造“四點一線”絲路游,為潮州古巷、廣州十三行、陽江南海一號、徐聞古巷申報海上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
建設海上碼頭綜合體
廣州市社科聯主席顧澗清列出三個構想:探索第三亞歐大陸橋建設,連線東亞、東南亞、南亞,橫貫亞歐非。首先設計一條以廣州南站為起點,連線河內、萬象、金邊、曼谷、吉隆坡,直到新加坡的高鐵路線,建設一條“廣州-新加坡經濟走廊”。
第二是建設“海上驛站”。利用“鞏蘭海洋建築物新型海洋平台”技術,在廣東和東協的港口城市分步實施和打造新型的海上碼頭綜合體,先在汕頭、汕尾等進行試點。第三是推廣廣州捷運的成功經驗,探索參與東協國家城市的捷運建設。
與東協交“新朋友”“好朋友”
省社會科學院國際經濟所所長丘杉,從國際關係的角度向與會人員講解了“海洋夥伴關係”的內涵,即深化戰略互信,拓展睦鄰友好,加快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艱請戒囑金融合作與風險防範,穩步推進海上合作,密切人文、科技交流,“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丘杉認為,廣東和東協關係的性質,在相當大程度上將決定我國是否能夠在亞太地區扮演一個“領導者”的角色。廣東應首先集中在東協中的“大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等國交出“新朋友”、辨棕喇交深“好朋友”。
省社會科學院國際經濟所所長丘杉,從國際關係的角度向與會人員講解了“海洋夥伴關係”的內涵,即深化戰略互信,拓展睦鄰友好,加快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金融合作與風險防範,穩步推進海上合作,密切人文、科技交流,“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丘杉認為,廣東和東協關係的性質,在相當大程度上將決定我國是否能夠在亞太地區扮演一個“領導者”的角色。廣東應首先集中在東協中的“大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等國交出“新朋友”、交深“好朋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