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學術研討會

2014年1月12日,2014年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學術研討會在廣州召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4年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學術研討會
  • 舉辦地點:廣州
2014年1月12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暨《中國南海文化叢書》學術研討會在廣州召開,各路專家坐而論道,共同探討我國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意義,並為廣東如何借力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進一步經略海洋,充當我國海洋事業排頭兵提出了豐富的意見與建議。
專家們紛紛表示,要持續發掘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全方位發揮海洋文化軟實力,借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密切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全方位的往來與聯繫,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夢”的魅力與內涵。而廣東憑海而立,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是當今中國的第一經濟大省,更應該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上走在前面並大有作為。
文化軟實力值得深挖
外交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沈世順就說,發展互利共贏的兩條絲綢之路是中國新一屆領導層對新形勢下世界和地區發展的重要戰略思考。過去我們打通了這些貿易通道,現在交通、信息更便捷,重新開啟這樣的通道具備更好條件。當前提出建立新的絲綢之路概念是一個創舉。
國家海洋局宣傳交易中心主任蓋廣生表示,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背後有著深厚的“戰略內涵”。該戰略透露出的新思維,一方面體現在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的“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的工作思路,並為此提出了加強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舉措;另一方面則體現在促進中國和東協國家共同努力上,號召攜手建設更為密切的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整個絲綢之路戰略設計了一個通達五洲四海的全方位對外開放藍圖。
省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黨組書記、主任(館長)周義也表示,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在我國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特別是在當前海洋事業發展逐步升溫的背景下,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對我國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省政府參事、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偉宗認為海上絲綢之路除具有經濟往來的功能外,同時又具有政治、文化、外交、軍事等諸多方面意義。“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既是海洋文化軟實力之載體,又是海洋文化軟實力之迸發體。2007年黨的十七大引進的文化軟實力理論,完全適用於對古今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建設與開發,深具文化激活力、文化對應力、文化伸張力、文化浸潤力、文化持續力等五力。
海上絲綢之路自粵始發
在談到廣東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中應處於怎樣的地位時,各位專家學者紛紛認為廣東這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也依然應該在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沖在最前面,這是深厚的海洋發展歷史賦予廣東的崇高使命,更是廣東比鄰南海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
“廣東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具有獨特優勢,我省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最長、港口最多、航線最廣的大省,區位優勢明顯。”省海洋與漁業局局長文斌表示,廣東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上應該“當仁不讓”,“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這項工作,胡春華書記專門主持省委常務會議作出部署,要求將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作為我省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的重點專題工作之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不僅是黨中央的重大決策,更是我省建設海洋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區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廣東已被不少典籍證明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具有著得天獨厚的文化積澱。“海上絲綢之路從史料記載可追溯到漢代。當時廣東地區就出現了一些比較重要的商業城市,如番禺、徐聞、合浦等。廣東徐聞是歷史典籍明確記載的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古港,編纂於二千多年前的《漢書·地理志》就有記載。東晉時期廣州已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廣東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長張開城就表示,“到了清代,廣州又具有了‘一口通商‘的’古代經濟特區‘優勢,號稱’天子南庫‘,所以廣東一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排頭兵’。”
廣東地處南海,有與東協國家、南太平洋國家合作交往的地理優勢和強大自身實力,有通達東北印度洋、南亞次大陸國家的最短航路;有到達印度洋西岸、非洲國家的最近距離;有到達西亞和歐洲、實現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海上對接的最便捷通道。與泉州、寧波待等海上絲綢之路大港相比,廣東在海上絲綢之路西線和南線上有無與倫比的優勢。
廣州城市生態經濟研究會副秘書長葉國玉就認為,大力開發南海,推動臨港布局產業布局,意義重大深遠。比鄰南海的廣東自然應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落子。
主體應是經濟區域問題
既然因海而興的廣東具有著如此多的優勢,那么我省又將如何發力,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呢?對此,有不少專家都在提出了打造“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學術構想,而在這個構想中,廣東擁有著巨大的發揮空間。
“海上絲路經濟帶應屬區域經濟區範疇,故其內涵含區域背景、經濟結構、空間結構、商品運動、經濟布局及其經濟效應等。但海上絲路又不只是經濟交換,還有政治、外交、文化等意義,所以其內涵也涉及這些領域,但主體應是經濟區域問題。”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司徒尚紀就表示,海上絲路經濟帶與海上絲路實是一個經濟體系兩個側面,是對經濟全球化和空間一體化發展潮流的一種回響,南海北部省區更是這一新格局最前緣地帶,也最先受惠。
省政府參事、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原副總編輯王培楠也認為,廣東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更是當今中國的第一經濟大省。因此,在如何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問題上,廣東是應該走在前面並可以大有作為的,廣東並不僅僅是在改革開放時期“領先中國”,就是在絲綢之路的開闢上,也曾經“領先中國”。廣東人自古以來,就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與智慧。因此,在當下討論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時,廣東就更應該,早作籌謀。
廣東得此天時、地理、人和之便,對東協的經貿往來,可挖掘的潛力就很大。中國是東協的最大貿易夥伴,東協則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三年過去了,中國——東協自貿區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中國與東協的領導人設定到2020年,雙方貿易額要達到1萬億美元,今後8年新增雙向投資1500億美元,“有專家認為,打造中國——東協自貿區的升級版,中國與東協的合作,將迎來‘鑽石十年’。廣東不是要要振興粵東西北嗎?振興粵西,還有什麼比建立通往東協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更值得期待的呢?”
廣東海洋大學科技處副處長、海洋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白福臣的建議則更加具體,廣東要積極發揮區位優勢,首先就要使港口成為連結廣東與東南亞、中東以及大洋洲、非洲、歐洲各國的海上門戶。與此同時,他還認為,廣東應借“海上絲路經濟帶”帶來的發展機遇,在海上絲路經濟帶區域內甚至全球範圍內尋求最佳的資源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為實現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戰略目標,廣東需搶抓‘海上絲路經濟帶’發展機遇,著力打造海洋主導產業,使海洋主導產業帶動其他海洋產業發展,形成區域特色鮮明的海洋產業群。”與此同時,廣東還可依託廣闊腹地,積極打造海上絲路商貿物流大通道,切實把廣東打造成“海上絲路經濟帶”上的海上黃金通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