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半球東經40度危機

在2014年2月開始爆發的烏克蘭政變及武裝衝突、6月爆發的伊拉克北部內戰和6月開始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哈馬斯發生的武裝衝突都在北半球東經40度附近,所以合稱為2014年北半球東經40度危機。2014年北半球東經40度危機的爆發對美國戰略東移和實現亞太再平衡戰略帶了巨大的阻力,具有相對重要的歷史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4年北半球東經40度危機
  • 外文名:The Crises near the longitude 40°E in Northern Hemisphere during 2014
事件背景,事件過程,一、烏克蘭政變和內戰,二、2014年伊拉克北部內戰,三、2014年巴以衝突,事件結果,歷史影響,

事件背景

事件發生的背景是美國實行東亞再平衡戰略期間。
在2011年12月18日,最後一批美軍撤離伊拉克開始,美國結束了長達二十年多對中東地區重點關注,開始重返亞太,並實現亞太再平衡戰略
2012年4月,在南中國海爆發了黃岩島事件,12艘中國漁船在中國黃岩島潟湖內正常作業時,被一艘菲律賓軍艦干擾,菲軍艦一度企圖抓扣被其堵在潟湖內的中國漁民,幸運地是被趕來的中國兩艘海監船所阻止。隨後,中國漁政310船趕往事發地黃岩島海域維權,菲方亦派多艘艦船增援,雙方持續對峙長達十餘天。
2012年9月,日本發生由石原慎太郎主導的“購島”事件,在他的策劃下,日本政府實現了所謂的釣魚島國有化。事件發生後,中國人民和中國政府表達了強烈的憤慨和抗議,全國各地爆發了浩浩蕩蕩的反日遊行,憤怒的中國民眾打砸日本商鋪,焚燒日系車,在日本駐華各領事館門前與武裝警察發生衝突。這起事件與美國重返亞太具有密切的關係,美國政府雖然多次強調在中日釣魚問題上沒有任何立場,卻仍然聲明《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島海域。
2013年3月17日至4月17日美國、菲律賓在菲律賓北部蘇比克灣、呂宋島中北部地區“肩並肩”聯合軍事演習,日本在11月1日至18日在本九州沖繩地區舉行陸海空聯合“奪島”演習。雖然美菲日三國多次強調軍事演習並非針對中國,可背後的戰略意圖就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不少中國學者指出,美國戰略東移和實行亞太再平衡戰略是菲律賓出動軍艦發動黃岩島事件和日本打破釣魚島常態的關鍵因素,美國意識到東亞格局受日益強大的中國影響發生了改變,因此制衡中國變得十分重要。
2014年北半球東經40度危機在美國戰略東移的大背景之下發生,對美國實行亞太在平衡戰略帶來巨大阻力。

事件過程

2014年在北半球東經40度附近多個國家內發生的持續嚴峻化的戰爭危機:

一、烏克蘭政變和內戰

2013年底,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中止和歐洲聯盟簽署政治和自由貿易協定,而強化和俄羅斯的關係。此舉引起了烏克蘭親歐洲派在基輔展開的反政府示威。另外,總統亞努科維奇在2014年1月17日簽署新法,據親西方媒體說會“禁止幾乎所有形式的抗議活動”,而再度引發民怨。因此,抗議民眾要求政府和歐盟簽署協定、亞努科維奇下台、提前舉行選舉。
2014年2月19日到20日,烏克蘭基輔地區的暴動騷亂愈演愈烈。亞努科維奇提出要恢復2004年憲法遭到議會否決,且使暴力事件愈發激烈,19日被迫臨時與反對派達成“停戰”協定,並同意提前舉行總統大選。21日議會簽署命令下令釋放烏克蘭前總統季莫申科,亞努科維奇宣布無效,但季莫申科已被釋放並前往獨立廣場對支持她的民眾發表了演說並表示將參加5月20日的總統大選。當地時間22日,亞努科維奇在嘗試逃往國外時遭到邊境官員攔截滯留在國內,其他盟友均已逃離。議會提起對其彈劾的議案。23日,議會宣布解除亞努科維奇烏克蘭總統國家元首的職務,烏克蘭武裝部隊宣誓效忠人民,政變結束。親西方的反對派開始掌握基輔政權。隨後,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哈爾科夫和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等親俄地區爆發遊行,當地民眾不承認新政權,要求新政府下台。(相關詞條:2013烏克蘭反政府示威活動
2014年3月6日,克里米亞共和國議會通過決議,宣布克里米亞將以聯邦主體加入俄羅斯,並決定舉行公投決定自治共和國地位。9天后的公投結果不出意料,97%克里米亞民眾選擇與俄羅斯合併。俄羅斯總統普京不久後簽署法案同意克里米亞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哈爾科夫親俄地區民眾在克里米亞事件發生後紛紛拿起武器組成民間武裝與烏克蘭政府軍對立,企圖將該地區併入俄羅斯。
2014年7月17日,馬來西亞航空MH17航班在從荷蘭阿姆斯特丹飛往馬來西亞吉隆坡途中在烏克蘭東部衝突地區被不明武裝分子擊落,機上乘客及機組人員298人全部遇難。這是21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民航客機被暴力攻擊造成人員死亡的事件,國際輿論又重新對烏克蘭局勢密切關注。

二、2014年伊拉克北部內戰

2014年伊拉克北部內戰是由伊拉克與大敘利亞伊斯蘭國(即ISIS,下文中稱ISIS)和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兩大伊拉克民間武裝組織發起對伊拉克政府的戰爭。區區一個月內,叛軍占領了伊拉克北部大部分地區,對首都巴格達造成巨大威脅。
2014年6月6日,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於伊拉克北部尼尼微省發動攻擊。10日,伊拉克和沙姆伊斯蘭國攻占伊拉克北部尼尼微省全境及其首府摩蘇爾,在摩蘇爾銀行截獲4.29億美元巨款,並占據當地的土耳其領事館土耳其領事和職員等四十八人被挾持。武裝分子亦向其他地區推進,目前已進入煉油業重鎮拜伊吉,並進迫首都巴格達。伊拉克總理馬利基要求國會頒布緊急狀態令,摩蘇爾約有50萬居民淪為難民,緊急逃往城市東郊,尼尼微省其它地區或庫德族控制區域避難。防禦摩蘇爾的政府軍士兵被指於戰爭中拋下自已軍服和武器,並逃離自己的崗位。
6月11日又攻陷位於伊拉克北部的前總統海珊故鄉薩拉赫丁省首府提克里特市,並放走囚禁在監獄的數百名犯人。
6月12日,伊拉克庫德族(Kurds)武裝發言人指出,在政府軍棄守的情況之下,他們接管了伊拉克石油城市基爾庫克
6月14日,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在北部薩拉赫丁省一次屠殺1700名政府軍俘虜,並將處決現場照片發到網上,震驚世界。隨後,ISIS亦成攻占北部城市泰勒阿費爾,並一路南下逼近首都巴格達。政府軍與遜尼派武裝在巴格達郊外的巴古拜爆發激戰。
6月18日,ISIS攻入伊拉克最大煉油廠拜伊吉煉油廠,並連日與政府軍激戰,以爭奪煉油廠。將近所有15,000名工人和100名外國專家已經在周二離開該煉油廠。
6月21日,ISIS於黎明前奪取了邊境城鎮卡伊姆(Qaim),武裝分子因此可以攜帶武器於伊拉克敘利亞兩國間自由出入。西部城市魯特拜亦被攻占。隨後,伊拉克的遜尼派激進武裝又占領了多兩個邊界關卡。一個關卡在敘利亞邊界,另一個在約旦邊界。其後,敘利亞軍機於24日空襲了伊敘邊界加伊姆通道伊拉克一側的目標,並空襲了進一步進入伊拉克境內的西部城市魯特拜。伊拉克總理努里·馬利基敘利亞空襲ISIS武裝目標,表示歡迎。
6月28日,政府軍向北部城市提克里特的遜尼派武裝分子發動了一次反擊。雙方爆發激戰。當日,政府軍遭到頑強抵抗,被迫撤到附近一座小鎮。第二天,政府軍的地面部隊再一次向提克里特推進。

三、2014年巴以衝突

2014年6月12日的3名猶太青少年被巴勒斯坦哈馬斯組織綁架,這次實踐恰恰成為了此次巴以衝突2014年發生衝突的導火索。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6月14日晚間在一份公開聲明中證實,6月12日晚間失蹤的3名猶太青年被綁架。這3名失蹤的以色列青少年年齡介於16歲至19歲,是約旦河西岸猶太人定居點的宗教學校學生,且其中一人持有美國護照。
內塔尼亞胡隨後又在6月15日指認是哈馬斯成員涉嫌綁架3名以色列青少年,警告實施綁架者將面臨“嚴重後果”。
這是近幾年來約旦河西岸發生的針對以色列人的最嚴重的綁架事件,此事一出,導致巴以地區安全局勢驟然緊張。
儘管哈馬斯發言人祖赫里在15日隨即否認綁架事件是哈馬斯所為,但為了搜尋3名失蹤者,以色列國防軍從14日晚起,就已經配合安全部隊與警察,進入約旦河西岸地區,進行地毯式的大規模搜尋行動,並且逮捕了80餘名巴勒斯坦“嫌疑人”,據稱,這些人大多數是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的成員,其中還包括數名哈馬斯高級官員。
此外,以軍6月15日還發表聲明證實,以軍已全面封鎖約旦河西岸南部地區。以軍還關閉了進出加薩走廊的3個檢查站。
但是,以軍的大規模行動似乎並未取得最好的結果,3名被綁架的猶太少年後被證實遭到殺害,這一訊息引發了以色列當局的震怒,也引發了以色列人大為不滿。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以色列人剛剛為那3名遭到殺害的猶太少年舉行葬禮之後,7月2日,東耶路撒冷,一名叫做海達爾的巴勒斯坦少年遭到了以色列的猶太極端分子的綁架,並於幾小時後被發現死於耶路撒冷東區的一處森林中,死前遭到了暴力對待。
儘管殺人者的動機還未明確,但是發生在這樣一個極端敏感的時間節點,很難讓人不把這兩宗綁架兇殺案聯繫到一起。
加之在此前以軍的大規模搜捕中,有不少巴勒斯坦平民傷亡,巴勒斯坦民眾的反以情緒極度高漲。因此,當天在東耶路撒冷,數百名怒不可遏的巴勒斯坦人與以軍發生了大規模的衝突。激動的巴勒斯坦人群向以軍投擲石塊、焰火,焚燒輪胎,甚至砸毀了耶路撒冷輕軌在東耶地區的三個站點。以軍則不斷以震盪彈、橡皮子彈等驅散人群。這起衝突可謂是巴以雙方近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衝突,一直到當地時間晚上9點,以色列士兵才撤退。據統計,當天的衝突至少造成70人受傷,其中包括多名當地記者。
此後,巴以之間的衝突一再升級,位於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武裝,不斷地利用火箭彈,對以色列南部邊境地區發動了大規模的襲擊。
儘管這些火箭彈在戰略上並未對以色列構成多大的實質性威脅,但是,這些火箭彈的存在畢竟威脅到了以色列南部居民的安全。因而,以色列發動了名為“護刃行動”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以保護南部邊界的名義,進攻加沙地區。
自7月8日凌晨起,以色列軍隊已出動戰機轟炸了加薩走廊的近150個目標,並出動軍艦對加沙進行海上打擊,打擊目標包括一個哈馬斯的海軍指揮中心。
而從各方面看來,以軍此次的打擊力度是十分巨大的,“護刃行動”開始後的頭三天,以軍已向加薩走廊投射了將近900噸的炸藥,是2012年“防務之柱”行動的兩倍。
這樣高強度的轟炸,帶來的勢必是更大規模的傷亡。據新華社電,截至7月26日,以軍“護刃行動”已造成至少835名巴勒斯坦人死亡、5300多人受傷,而死傷者中多數為平民,以軍的傷亡則僅為數十人。
在襲擊中,一處聯合國的設施也遭到轟炸,該遇襲設施為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位於加薩走廊北部的學校。加沙緊急救援部門稱,至少15人身亡,超過200人受傷。
但是哈馬斯方面也不是全無動作,在以色列發動大規模空襲的同時,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武裝也不斷地在向以色列南部地區發射火箭彈,數目已經到達2000餘枚。而事實上,部分火箭彈的射程甚至已經威脅到了特拉維夫機場,部分航空公司已經停飛了去往以色列的航班。
此外,哈馬斯還利用多年以來挖掘的通往以色列境內的地道,不斷進行滲透,“饒有興致”地和以色列人玩起了“地道戰”。以色列退役將軍什洛莫·布羅姆說:“以色列知道這些地道會帶來問題……在任何時候,哈馬斯都可以派遣數十名武裝人員通過不同的地道襲擊以色列社區。”

事件結果

6月19日,據美國《華爾街日報》19日報導,美國官員稱,歐巴馬政府將收回對伊拉克總理馬利基的支持。美方確信,這位什葉派領導人無法與伊拉克占少數的遜尼派和解,也無法穩定伊拉克動盪的政局。據報導,今年4月份選舉之後馬利基嘗試組建一個執政聯盟,但美國政府希望伊拉克政黨能組建一個沒有馬利基參與的新政府。

歷史影響

距離2011年12月美軍完全撤出伊拉克僅僅2年半的時間,伊拉克爆發如此嚴峻的戰爭,可見美國人並沒有把和平民主和諧帶給伊拉克人民。東歐和中東戰火延綿,對美利堅合眾國貝拉克·歐巴馬政府實行的東亞再平衡戰略帶來強大阻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