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國倒奶事件

2014年全國倒奶事件

2014年是中國乳業市場政策落地最多的一年,然而,卻有國內乳業迎來“寒冬”之說。國內散戶等中小規模奶牛養殖戶的“忍痛”倒奶、殺牛現象頻發,農業部不得不緊急出面遏制。2015年1月8日,農業部發文稱要採取措施幫助奶農協調處理賣奶難問題。中國的奶價從2013年的6元/公斤“跳水”到3.9元/公斤。部分乳企虧損額加大,奶農關門倒閉數量增多,中國乳業市場究竟問題出在哪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4年全國倒奶事件
  • 外文名:Pour milk incident
事件背景,事件經過,頻發倒奶,緊急通知,鮮奶回收,再現倒奶,事件歷程,事件背後,政府要求,市場預測,事件影響,專家解析,倒奶原因,採取措施,預測價格,媒體評論,

事件背景

國內散戶等中小規模奶牛養殖戶的“忍痛”倒奶、殺牛現象頻發,農業部不得不緊急出面遏制。2015年1月8日,農業部發文稱要採取措施幫助奶農協調處理賣奶難問題。
忍痛倒奶忍痛倒奶
2014年是中國乳業市場政策落地最多的一年,然而,卻有國內乳業迎來“寒冬”之說。中國的奶價從2013年的6元/公斤“跳水”到3.9元/公斤。部分乳企虧損額加大,奶農關門倒閉數量增多,中國乳業市場究竟問題出在哪裡?

事件經過

頻發倒奶

河北和山東等地奶農倒奶事件屬高發地帶。作為主管部門的農業部也不得不出面救急。2015年1月8日,農業部緊急發表檔案表示將採取多項措施解決奶農賣奶難的問題。
在國內加大乳業市場扶持的當下卻發生大規模的殺牛倒奶事件,還是給了行業不小的震動。為此,也引起了業內對引起此次事件背後原因的各種猜測。

緊急通知

農業部下發的《關於協調處理賣奶難穩定奶業生產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地要千方百計組織協調加工企業保證生鮮乳收購。密切監測生鮮乳銷售形勢,通過各種形式督促乳品企業履行收購契約,積極收購,善待奶農,力爭做到不拒收、不倒奶、少限收、少賣牛。要充分發揮地方奶業協會和奶農合作組織的作用,維護生鮮乳正常收購秩序。
通知要求,各地要切實加大奶業政策扶持和生產救助力度,抓緊落實奶牛良種補貼、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等已有的扶持政策,保護奶農養殖積極性。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出台奶粉收儲補貼、救助奶農補貼、信貸金融支持等辦法,採取多種形式幫助奶農渡過難關,切實把損失降到最低。
通知指出,各地要深入生產一線開展奶牛養殖技術指導和服務,加大養殖技術培訓,幫助奶農提高科學飼養水平,節本增效,促進增收。特別要加強對散養戶和小規模戶的技術培訓,推動散戶入區入園和老舊奶牛養殖小區改造升級,引導奶農向標準化規模養殖方向發展。
通知還要求各地密切關注生鮮乳生產、收購情況,實行奶業生產周報制度。農業部已派出督導組,赴河北、山東、山西等奶業主產省檢查指導解決“賣奶難”問題。

鮮奶回收

2015年1月1日-3日,記者走訪河北行唐縣三個奶牛養殖小區,奶農李娟(化名)稱小區建立初和旺旺集團石家莊分公司(下簡稱旺旺)簽署收購鮮奶協定,奶農把鮮奶交給旺旺。進入2014年11月,旺旺給出的解釋是企業需求量下降,只能收奶農80%鮮奶,剩下的20%奶農自己處理。
奶農只能把交不上去的部分鮮奶倒掉,甚至把剛剛懷孕的奶牛賣掉成了奶農們不得已的選擇。
養殖小區奶農張梅(化名)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小區已收到企業通知,取消原來只收80%的限制,鮮奶可以交上去了。
奶農稱,小區老闆已按約3.1元/公斤的價格收購全部鮮奶。
該縣政府一名負責人向新京報記者表示,2014年開春以來,奶業形勢急轉直下,奶價由2014年初的5.5元/公斤下降到3.6元/公斤。各乳品企業開始採取限產措施,定量收購奶源以降低自身損失。
旺旺已有兩個月產品因大量積壓無法銷售,造成企業產量下降。迫於經濟壓力,旺旺總部要求其石家莊分公司定量收購。”上述負責人稱。
該負責人表示,旺旺已經同意與其合作的小區生鮮乳從2015年1月6日起“應收盡收”。記者致電旺旺,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公司已經開始對養牛小區鮮奶應收盡收。”
對於原來企業無法消化的20%鮮奶,旺旺收購後如何消化的問題,截至發稿,記者未聯繫到企業方回應。

再現倒奶

20多天過去,孟家已經倒掉了數萬斤牛奶,一小部分被他們倒進了小牛的食槽,大部分被倒進了荒地、河流和水溝,另一部分,他們送給了附近一戶養豬者,當然是免費的。
孟慶德愁壞了,他與另外一名養牛者李金根一起四處尋找著辦法,卻絲毫沒有進展。他們找到了當地的農委,甚至找了一位丹陽市的副市長,但對方給出的承諾是,與康力公司商量商量。
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孟家手忙腳亂,他們也顧不得接收外界信息了。在2014年12月15日之前,孟家接收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徑是電視機,一家人會圍坐在電視機前看看新聞聯播,看看電視劇。孟家人也有手機,但都是老舊的非智慧型手機,只能用來打電話。偶爾,孟凡森和妹夫會到鎮上的網咖去上網,偶爾也會看看中國奶業的相關新聞。
出事後,來自外界的信息就更少了,他們不知道,元旦前後,中國許多地方都發生了倒奶事件,有網友將之與政治書上的“外國經濟危機”聯繫在一起。
打開微博,能夠找到孟家的新聞,在這條新聞的下面,網友的回帖讓孟凡森心寒。
“既然能倒奶,為啥不送給山區孩子呢?”
“無良奶農,寧可倒掉也不送人,浪費是會造孽的!”
“遭報應了吧,讓你們摻水摻添加劑!”
“騙人的吧,哪怕賣一毛錢一斤,也比倒了強啊。”
看到如刀子一樣的言語,孟凡森消沉了好久,“牛奶不能不擠,因為如果不擠的話,奶牛會生病,擠出來的牛奶不好保存,要送的話,我們人手又不夠,而且新鮮牛奶不能直接喝,得加工過才行,我們也不想倒掉,但這確實是最省錢的辦法了。”

事件歷程

●2015年1月4日
河北廊坊,因為收奶糾紛,有奶農把整車原奶倒掉。
●2014年12月
央視的一則報導中,由於河北原奶滯銷,養殖戶王志國不得不把超過1.6萬元買的牛以6000塊賣掉,因為原奶沒人收就意味著每天都在賠錢。
●2014年8、9月
因為蒙牛乳業泰安有限責任公司決定從2014年8月1日起以低於成本價的價格收購青島、煙臺、威海等地市的鮮牛奶,眾多養殖合作社負責人和奶農代表選擇倒奶殺牛。

事件背後

奶農因奶價狂跌,迫不得已將鮮奶賤賣給養殖戶餵豬,仍然處理不掉的則被倒進農田。中國是傳統農業國家,歷來重視農產品生產,同時也推崇“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節儉之道,“粒粒皆辛苦”的教育自古有之。曾經發生在西方國家的倒奶現象,真實地發生在我們身邊,事件令人震驚,此種浪費更令人痛惜。
痛惜之餘,有輿論質疑,倒奶事件背後是否暗藏陰謀。數據顯示,我國2014全年進口乳品全部折算為原奶,預計約占全國用奶需求量的1/3。進口快速增長對國內乳企和奶農帶來較大壓力,基於這種現實,有業內人士認為,“洋牛奶實力雄厚,他們可以先採取低價銷售,當中國奶牛被殺掉大部分後,他們再提價”,大量舶來品湧入中國市場,已構成洋牛奶與國產奶之間一場無硝煙的戰爭,直接威脅我國的奶牛養殖業。有輿論進一步提出,為了中國乳業的長遠發展,政府部門應通過技術壁壘來減緩進口奶的數量。
“倒奶”背後真的有陰謀嗎?有關部門又是否應出手干預?要搞清楚倒奶事件的性質,首先應搞清楚遭遇“倒奶”的主體是誰。綜合媒體報導可以發現,散戶奶農是本次倒奶事件的主角。散戶在目前我國原奶市場中居於何種地位?據行業統計數據,我國原奶年需求量在4000萬噸左右,2014年乳企自有及規模化奶源生產接近3600萬噸,也就是說,散戶奶農提供的原奶約400萬噸,其市場占有率約10%。中國乳製品市場在經歷了“三聚氰胺事件”後,大型乳企的自有牧場建設已成規模,乳企對散戶奶源的需求,也隨之大幅減少。這一現狀,從相關企業發布的公開信息中也可得到印證:截至2014年3月底,乳業龍頭伊利的奶源已大部分來自自建或合作牧場,規模化集中化養殖在奶源供應比例中達95%以上。
了解了散戶奶農在行業中的地位,就可發現此次“倒奶”,是一次非典型的供給過剩事件。如果說,國內乳企自控奶源大幅提高,是“倒奶”發生的內部原因,那么,全球原奶價格暴跌,就是事件發生的外部原因。國際原奶價格從2014年3月開始下跌,至今跌幅近40%,這導致進口乳品大量進入國內市場。洋牛奶的湧入,是否會導致國內市場失去議價權?從情況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國內乳業與國際市場的融合是雙向的。許多國內大企業把目光投向了海外,通過收購獲得優質奶源和先進技術。與此同時,國外大公司也開始來華開設大型牧場,紐西蘭恆天然公司在河北的牧場群已投入運營。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雙向融合,將促進國內乳企的發展和市場的壯大,有利於增進中國乳品消費者的利益。
倒奶事件的“內幕”其實是:在國內國際多重因素影響下,散戶奶農的生存空間被急劇壓縮,他們沒有話語權,而且所提供產品的質量確實無法匹敵進口奶源,因此不得不接受企業的“挑挑揀揀”甚至是“壓迫”。倒奶事件的背後,是我國乳業發展中的陣痛,而非陰謀。在這個陣痛期,有關政府部門應主動尋找一個最大公約數,在推動我國乳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有效地保護奶農利益。

政府要求

2015年1月8日,新京報記者從河北省政府相關渠道了解到,“從去年12月開始,政府對奶業形勢做了應對措施。”
記者了解到,河北省政府已跟當地政府、企業及小區老闆進行了協調溝通,針對乳品企業,要求共度難關。“乳品企業在當前低迷的行業形勢下要對奶農奶站讓利,大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不僅對旺旺一家,對河北省所有乳品企業都這樣要求,做到應收盡收。”相關人員向記者表示。
“目前主要對奶牛養殖場和小區提供技術指導,比如如何合理調整牛群結構等。此外,要對奶農及乳品企業加強監管,確保生鮮乳的安全。”上述相關人員表示。
農業部緊急下發通知,協調處理賣奶難的問題,穩定奶業。農業部要求各級地方畜牧獸醫部門要迅速行動起來,採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協調處理“賣奶難”,確保奶農利益、穩定奶業生產。
行唐縣政府相關負責人稱,下一步將協調其他乳企收奶,避免此類現象的發生,並引導奶牛養殖小區管理模式向牧場經營模式的轉變,加快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全面提升奶牛養殖效益。

市場預測

2014年歲末,可謂是奶業的寒冬。據農業部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12月兩周內,全國生鮮乳主產區的平均價格為3.81元/公斤,較年初均價下跌了9%,創下14個月以來的最低位。
公開數據顯示,國內多地奶價暴跌,山東、河北等地原料奶價格普遍下降。山東省原料奶收購價從2014年春節前4.1元/公斤降至2.6元/公斤,而山東奶業協會統計發現,部分地區甚至出現1.5元/公斤的收購價格。青海大通、湟中等奶牛養殖主產區也曾出現“倒奶”現象。
另一方面,隨著進口奶源的增加,奶企對國內奶源需求減少。據公開資料顯示,2005年液態奶進口量僅3800噸,2014年高達28萬噸。
乳業專家王丁棉調查公開數據顯示,從2009年起,奶農殺牛賣牛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每年退出、棄養的農戶均超10萬戶。
而2015年,奶業的日子仍不好過。來自全球乳製品企業的採購數據顯示,全球奶源主要供應地紐西蘭、歐盟的原奶價格跌幅已經達30%-40%。2014年12月上旬,占全球乳品貿易三分之一的紐西蘭恆天然也下調其對2015年產奶季原奶價格的預期。
乳業分析師宋亮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預計2015年鮮奶價仍將下跌15%至20%。
宋亮表示,國際進口奶粉的價格從2013年4月就不斷下滑,從5.5萬元/噸降到了1.9萬元/噸,伴隨國內乳業與國際接軌程度越來越深,國際市場價格對本土企業影響越來越大。

事件影響

中北藍海FMCG品牌行銷策劃機構首席項目運營總監王子恆認為,這一輪的殺牛倒奶風波是多方因素綜合發力使然,一邊上游奶源供應量持續增量,另一方面是消費相對疲軟。大量進口乳製品瘋狂湧入,導致國內原奶生產相對過剩,在國際大包粉奶源的低價刺激下,國內液態復原乳重新抬頭,加上大批進口嬰幼兒奶粉、液態奶的進入,使得國內鮮奶源乳品加工企業的原奶消化量驟減,這樣勢必引起連鎖反應,導致出現低價收購,甚至拒收,奶農無奈只得殺牛倒奶。
即便業內對此次奶農倒奶有種種分析原因,但最終都將重要矛頭指向奶價的下調和進口乳製品的增加。
在這其中,首當其衝的便是全球最大乳業出口國紐西蘭的乳企恆天然。由於紐西蘭沒有歐盟那樣的產量限制,所以產量增加得特別明顯,而在下游企業方面,有些則是進一步增加原料粉的庫存。所以,2014年開始,恆天然開始大幅下調原奶收購價格。

專家解析

倒奶原因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接軌速度過快,當市場已經與國際基本完全對接的時候,國內還沒有足夠的措施來保護散戶以及小規模養殖業的利益,導致國內原奶價格不斷下跌,出現了倒奶現象。
其次,企業庫存“儲水池”作用失效。2014年進口奶粉大量湧入中國市場,占據了中國大部分消費市場,國際原奶價格出現下跌,最終導致國內企業減產停產,收購的大部分原奶都噴粉入庫儲存。而國內企業的庫存其實起到了“蓄水池”的功能,庫存滿了之後“蓄水池”的功能就失效了,庫存高漲的直接後果就是企業收奶的積極性下降。
第三,從國際因素來看,中國乳品市場經過2011、2012、2013年快速發展之後,已經基本上與國際市場接軌,有很大部分企業使用進口奶粉生產產品,產品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而2011、2012年國際市場奶粉價格大幅下跌,原因就是乳製品主要生產國對於需求增長比較快的國家給了一個非常樂觀的評估判斷,認為這些國家的需求會高速度增長,這樣的判斷就促使他們的產量進一步增加、產能進一步釋放。當2013年中國出現“奶荒”的時候,讓他們覺得“奶荒”進一步證實了這個判斷的正確性,進而造成國際原奶的供應量大幅增長。但是事實上這些國家的需求增長並沒有那么快,特別是經過2012、2013年之後新興國家的消費需求實際上大幅下滑。一方供應量增加,一方需求下滑,造成了供過於求,傳導到國內就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事實上,從世界乳品格局來看,歐美等傳統乳品消費國家市場已經趨於飽和,因此乳品消費增長更多依靠中國、俄羅斯、印度、中東、南非等新興市場的增長,但是2008年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對這些新興國家的市場影響比較大,造成這些國家的經濟出現大幅波動,乳品消費明顯放緩,國際市場出現嚴重的供過於求,原奶價格大幅下跌,對國內市場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是中國市場卻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奶荒,這種非常不合理的現象背後折射出的是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全面接軌的一些負面影響。

採取措施

第一,從長遠來看,從產業健康發展來看,從解決國內奶業和進口矛盾的方向來看,我希望政府可以提高國內產品的技術指標,引導企業使用國內原奶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另外,面對進口過快增長的局面,在不違反WTO原則的基礎上,政府可以用一些技術指標加以限制,通過技術壁壘延緩進口過快增長,提升國內乳業品質,在國內奶農養殖業和進口之間形成一個平衡。正如我以前提出的“資源分工”概念,就是指通過技術性指標引導國內奶源走高附加值產品之路,進口奶源走相對較低附加值產品之路,這樣既能保護國內奶源,又能積極促進進口,從而保證需求穩定。
第二,對於政府來說,一方面要加快發展家庭牧場合作社模式,同時還應該加快土地流轉、農村融資等方面的制度改革步伐。另一方面政府還應該加快農業配套服務設施的建設。中國奶牛養殖業正在處於轉型發展階段,從以前的小農養殖向規模化養殖的發展階段過度。在這個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有兩個問題比較關鍵,第一就是養殖的產業組織模式不合理,第二是整個系統性轉型的成本過高。
第三,面對當前倒奶頻發、庫存高漲的情況,建議政府設立臨時奶粉儲備庫,幫助企業消化奶粉庫存,提高企業收奶的積極性,防止倒奶情況發生。企業庫存滿了,“蓄水池”功能消失了,那么政府建一個新的更大的“蓄水池”來發揮作用。

預測價格

2015年國內原奶的價格會進一步下跌,降幅或將達到15-20%,整個市場需求增長速度預計會保持平穩,行業集中度會進步一步提升。
從進口方面來看,成品形式的進口量將保持快速增長,其中UHT奶的增長量預計同比增幅至少達60%,嬰幼兒配方奶粉預計將同比增長至少40%,大包裝奶粉的增長量可能會持平,甚至有可能會下降。整體來看,進口的表現形式就是原料型產品進口增長放緩,甚至下降,而成品型進口快速增長。
從2015年整個企業的業績增長情況來看,伊利、蒙牛等大企業將仍然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國內乳製品生產企業的“兩極化”現象將會比較嚴重,就是大型企業將仍然保持較好增長,但是中小企業將面臨複雜情況,可能會停產、破產甚至是倒閉。
最後我想提到的一點就是,政府、企業和媒體都要加強對消費者乳製品的宣傳和教育,這已經到了一個特別急迫的階段了。特別是關於高品質乳製品的教育,讓消費者真正知道什麼是高品質的乳製品。

媒體評論

從現實看,導致倒奶事件發生雖與奶質及養殖規模有一定關係,但這不是奶農的錯,而是政府與市場、奶產品價格與生產等方面深層矛盾的總暴露。倒奶事件至少拷問了三大問題:
一是政府是不是更應該主動把伸向市場的手縮回來、不片面追求GDP政績?倒奶事件凸顯出政府不自覺地充當了直接“參與者”角色,人為導致了養殖規模脫離市場需求實際。很多奶農之所以多買奶牛,恰恰受到一些地方政府“蠱惑”。比如內蒙古和河北等省一些地方政府,除了熱衷發展奶業,還“親自”為奶農引進奶牛。據內蒙古家畜改良站檢驗科透露,當地政府積極為農民貸款,由政府或銀行、財政統一去買。而且,地方政府熱衷奶農多養奶牛,除了追求光鮮政績之外,一方面為完成上級下達的養牛考核指標,另一方面是買牛過程中有回扣。
二是奶農養殖觀念是不是該有新的轉變、不再依據傳統模式盲目擴大養殖規模?倒奶事件再次讓奶農家庭式、分散養殖方式與市場需求信息脫節的矛盾更加暴露無遺。每次類似事件發生,大都由於奶農分散性、自發性、盲目性、缺乏市場意識造成,小農經營觀念仍在左右奶農養殖,無法跳出奶牛養殖“奶價高時、一哄而上”的泥潭。如此養殖模式,難以有效對接市場需求信息,出現生產供過於求的現象在所難免。而我國彌補農民養殖業盲目跟風缺陷,在主要農副產品基地和牧區推行“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已運行數十年了,但至今在一些牧區仍難得到推廣,這是造成奶農生產過剩的直接動因。
且這種單一分散的養殖模式,無法保證奶源質量,每當市場有風吹草動,必然導致滯銷和價格暴跌,這是被現實反覆證明了的“血和淚”的教訓。對此,政府要發揮市場經濟運行中那隻“有形之手”的作用,幫助奶農組建養殖產業協會,或與大乳業生產公司簽訂奶牛養殖契約,接受專業養殖指導,有效解決奶農與加工企業之間利益關係,使之成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形成專業化、規模化養殖,增強抗禦風險能力。同時,建立各種網路信息平台,及時為奶農提供準確的市場生產信息和銷售信息,增強奶農養殖市場針對性,確保生產與市場需求基本平衡,徹底跳出暴漲暴跌的奶價“周期性怪圈”,避免奶農形成新的損失。
三是有利於保護奶農利益的價格收購保護新機制是不是該即時推出?倒奶事件發生,與我國各級政府在奶業生產方面收購價格保護機制缺陷存在很大關係,表現為缺乏有效價格平抑機制,奶價暴漲和暴跌時,政府沒有相應補貼機制,使奶農生產和消費者始終處於“靠天消費”狀態。對此,各級政府應把“惠農”工作落到實處,想奶農之所想,急奶農之所急,正確引導奶農生產,解決奶農生產過程中實際問題,如對市場行情把握不準,動員奶農參加農業保險、減少風險損失;建立中央或地方財政對奶農損失補償或救助機制,在牛奶滯銷、奶農蝕本的情況下,及時實施補償和救助,以便奶農能維持基本生活,有效遏制倒奶悲劇重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