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宜商城市競爭力報告

2014年中國宜商城市競爭力報告

2015年6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了《2014年中國宜商城市競爭力報告》。雖然排名肯定有主觀性,但這個排名還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引起外界關注。因為現在各個城市都很關心自己宜商的環境如何,自然對這個排名很是關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4年中國宜商城市競爭力報告
  • 發布時間:2015年6月15日
  • 發布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
具體排名,報告分析,總體格局,區域格局,六維度指標,主要問題,未來趨勢,城市點評,香港:制度環境優越,營商監管透明,北京:高端人才集聚,發展後勁十足,上海:市場規模巨大,擁有廣闊前景,深圳:科技創新引領,城市轉型升級,廣州:企業富有活力,商業地位穩固,天津:基礎設施最佳化,發展勢頭強勁,武漢:交通優勢凸顯,經濟腹地廣闊,南京:企業本體活躍,開發前景廣闊,重慶:主體聯繫廣泛,投資潛力巨大,成都:西部航空樞紐,商務環境優良,

具體排名

2015年6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了《2014年中國宜商城市競爭力報告》。雖然排名肯定有主觀性,但這個排名還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引起外界關注。因為現在各個城市都很關心自己宜商的環境如何,自然對這個排名很是關心。
排名
城市
排名
城市
排名
城市
排名
城市
排名
城市
1
香港
41
東莞
81
蕪湖
121
銅陵
161
吉安
2
北京
42
南通
82
烏魯木齊
122
烏海
162
淮北
3
上海
43
唐山
83
襄陽
123
日照
163
汕頭
4
深圳
44
包頭
84
邯鄲
124
贛州
164
遵義
5
廣州
45
蘭州
85
南平
125
遼陽
165
棗莊
6
天津
46
呼和浩特
86
泰安
126
常德
166
景德鎮
7
武漢
47
徐州
87
綿陽
127
德州
167
濮陽
8
南京
48
濰坊
88
嘉峪關
128
寶雞
168
宣城
9
重慶
49
洛陽
89
湖州
129
齊齊哈爾
169
白山
10
成都
50
泉州
90
鹽城
130
安慶
170
通遼
11
杭州
51
威海
91
馬鞍山
131
營口
171
懷化
12
長沙
52
銀川
92
三亞
132
北海
172
阜新
13
濟南
53
東營
93
惠州
133
撫順
173
渭南
14
瀋陽
54
金華
94
淮安
134
張家口
174
衡水
15
西安
55
舟山
95
湛江
135
湘潭
175
菏澤
16
寧波
56
貴陽
96
九江
136
韶關
176
朝陽
17
蘇州
57
台州
97
麗水
137
攀枝花
177
臨汾
18
青島
58
鹹陽
98
延安
138
莆田
178
邢台
19
合肥
59
淄博
99
萊蕪
139
巴彥淖爾
179
六安
20
鄭州
60
揚州
100
酒泉
140
濱州
180
玉溪
21
大連
61
柳州
101
保定
141
盤錦
181
廣元
22
福州
62
中山
102
南陽
142
朔州
182
運城
23
無錫
63
鞍山
103
滄州
143
金昌
183
雞西
24
廈門
64
秦皇島
104
牡丹江
144
丹東
184
永州
25
溫州
65
大同
105
龍巖
145
赤峰
185
佳木斯
26
哈爾濱
66
榆林
106
廊坊
146
岳陽
186
鄂州
27
佛山
67
西寧
107
吉林
147
衡陽
187
平頂山
28
澳門
68
大慶
108
阜陽
148
克拉瑪依
188
商丘
29
長春
69
濟寧
109
呼倫貝爾
149
荊門
189
荊州
30
太原
70
泰州
110
江門
150
德陽
190
許昌
31
石家莊
71
嘉興
111
晉城
151
郴州
191
張家界
32
珠海
72
鎮江
112
晉中
152
宜賓
192
通化
33
煙臺
73
紹興
113
揭陽
153
十堰
193
三門峽
34
昆明
74
桂林
114
黃山
154
蚌埠
194
瀘州
35
南昌
75
臨沂
115
三明
155
承德
195
漳州
36
鄂爾多斯
76
長治
116
淮南
156
新鄉
196
鷹潭
37
南寧
77
衢州
117
聊城
157
新余
197
肇慶
38
海口
78
株洲
118
本溪
158
忻州
198
葫蘆島
39
常州
79
錦州
119
黃石
159
漢中
199
防城港
40
宜昌
80
連雲港
120
陽泉
160
焦作
200
婁底

報告分析

總體格局

——重點城市遙遙領先,其他城市整體偏低
1、十強城市總體未變,但位序發生明顯調整
宜商城市競爭力指數的前十名分別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天津、武漢、南京、重慶、成都。與去 年相比,進入前十名的城市沒有發生變化,但排序有了重大變化:北京超過上海躍居第二位,天津由去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6位,重慶由去年的第10位提升到第9 位,成都由去年的第7位下降到第10位。而前年位列前十名的佛山、蘇州、青島和杭州等已經連續兩年未上十佳榜。從具體指數上看,前四名指數在0.8以上, 廣州、天津緊緊隨後,高於0.7。武漢超過了0.65,隨後的幾個城市相差不大,均在0.6以上。從所屬區域上看,東南四個、環渤海灣和西南各兩個、中部 一個,東南區域的城市在宜商競爭力上的表現明顯領先於其他區域。
2014年中國宜商城市競爭力報告
2、整體水平下滑,城市差距擴大。
最新年度的結果顯示,289個城市的宜商競爭力指數均值是0.262,宜商城市競爭力整體水平不高,而且與去年指數均值0.299相比,整體指數有所下降。另外,289個城市的宜商競爭力指數的中位數為0.227,一半城市的宜商競爭力指數位於中位數以下,只有23個城市的宜商競爭力指數在0.5以上,宜商競爭力指數較高的城市將全國均值拉到中位數以上,均值高於中位數,城市之間指數差距較大。

區域格局

——東南強西北弱有所改變,競爭力越強的區域內部差距越小
1、七大區域明顯分為三大梯隊,西南區域墊底
對各區域均值進行排列,從大到小依次是:港澳、環渤海、東南、西北、中部、東北和西南。對照去年結果 可知,西北區域超過了中部和東北,不過這三個區域的指數差別很小。從指數來看,各區域很明顯地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是港澳區域,指數均值為0.728, 一如既往保持遙遙領先態勢;第二梯隊是環渤海和東南區域,兩區域指數較為接近,分別是0.348和0.344;第三梯隊為其餘四個區域,指數小於0.3。
2、宜商競爭力越強的區域,離散程度越低。
從各區域指數的離散程度看(以變異係數指標來衡量),除港澳特殊區域外,中部和環渤海區域的城市宜商競爭力指數相對勻質,變異係數均為0.467,在各區域中城市差異最小;而西南區域變異係數最大,城市間的差距較大。
從省級區域來看,除幾個直轄市外,並排除青海這樣僅有1個樣本城市的省份,城市宜商競爭力均值排在前五位的省份分別是:浙江、江蘇、海南、山東、福建,廣東省由於城市間差異較大,整體均值排在第六位。排在後幾位的省份是:甘肅、廣西、四川、寧夏、雲南。在離散程度上,除了個別特殊省份(如廣東、河北、新疆等)外,指數越高的省份,離散程度相對較小。
2014年中國宜商城市競爭力報告
3、前50名城市東部超過一半,後50名城市東部僅有3席。
各區域的前後50名的城市數量基本上體現出各區域的宜商競爭力強弱。從宜商城市競爭力排序前50名看,香港澳門均名列前五十。其他幾個區域相比較,東南區域遙遙領先,有將60%的城市位列前50名。其次是環渤海灣,近15%的城市進入。西南區域是最少的,但在進入數量上比去年有所進步,有5個城市進入前50名,占了西南全部城市的10%以上。而後50名中多是西南、東北和西北區域的城市,他們分別有39%、24%和21%的城市排在後50名。中部區域和東南區域分別有12個和3個落在後50名,港澳和環渤海均無城市落入。

六維度指標

從宜商競爭力的六維度指標來看,可以發現制度環境維度較好,而主體聯繫較差。其中,港澳優勢明顯,西北、西南和東北區域表現較差。
1、制度環境優勢明顯,主體聯繫較差。
宜商競爭力六個指標維度均值從大到小依次是:制度環境、基礎設施、企業本體、當地要素、當地需求和主體聯繫。其中,制度環境上,全面深化改革在開辦企業便利度、企業稅負和信貸不良率均有顯著成效,城市的制度環境表現突出。基礎設施是改革開放以來各城市著力建設的重點,企業本體是經濟活力的集中體現,當地要素體現出我國城市的勞動力素質、創新能力、投資準備(儲蓄)狀況,當地需求則表現為各城市的整體消費需求,這幾個維度指數相當,然而“主體聯繫”整體較差,表明我國城市與外部的經濟交往程度仍有待提升。
2、港澳優勢明顯,西北、西南和東北區域表現較差。
從各個區域在六個維度指標上的表現來看,港澳在各維度上均表現優異,六個維度都排在第一位。企業本體和當地需求上,西北區域最差;當地要素和基礎設施維度上,西南區域排在最末;制度環境和主體聯繫上,東北區域表現最差。
2014年中國宜商城市競爭力報告
3、國際商旅人員數、大企業指數、專利指數等指標表現不佳。
從具體指標上看,一些指標指數較好,但還有一些指標指數很低,低於0.1的水平,包括國際商旅人數、大企業指數、專利指數、城市客運總量、工資、GDP規模、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等。特別是,國際商旅人數表現較差,主要是因為香港和澳門比內地城市高出太多,使得其他城市指數較低。這些指標是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關鍵點所在。

主要問題

從近幾年的數據結果看,我國城市在宜商競爭力上總體表現較差,而且在過去的幾年裡並未取得成效,有“不進反退”的跡象。分析認為,我國城市在宜商競爭力方面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1、空間不平衡現象呈“固化”態勢,影響城市長遠發展。
多年的數據結果都揭示了城市宜商競爭力指數的空間不平衡特徵,我們希望看到城市間離散程度的逐步收斂,但現實數據並不支撐這一點。近三年的結果都表明,城市宜商程度之間的差距是持續的,呈現“固化”態勢。空間不平衡現象之所以成為問題,主要在於這種“固化”現象很容易陷入一種“贏者通吃”的狀態,落後城市的落後態勢不斷固化,各區域和城市間由於“累積因果效應”差距不斷加劇而非縮小,向上的流動性降低。這非常不利於落後地區實現追趕,他們的進一步發展受到很大限制。這一問題對於城市的長遠發展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都是有負面影響的。
2、城市戰略目標同質化嚴重,影響城市宜商競爭力的提升。
除了歷史固化因素外,一個城市的宜商城市競爭力大小與其戰略目標和戰略路徑等關聯很大。然而,當前各城市政府的戰略目標大多雷同,並沒有找準自身優劣勢,沒有發展出自身的宜商特色。這一點在數據結果上有所體現:我國城市的優勢和短板具有較強的同質性,特別是與香港、澳門相比,優勢在於制度環境和基礎設施,而短板多為當地要素和主體聯繫。國內各城市的發展戰略定位通常追求的是一種“普世”性質的城市發展:經濟要繁榮有活力、環境要好、旅遊資源要開發、高新科技也要上。不顧自身的資源稟賦,一味採用全盤推進的策略,並不符合宜商城市的打造原則。事實上,宜商競爭力指標體現在多個方面,每個城市的發展基礎和市情特徵有所差異,應依據自身稟賦條件制定更符合實際的宜商城市戰略目標,對宜商競爭力的相關指標有所側重和突出,不應盲目追求同一性和全面性。
2014年中國宜商城市競爭力報告
3、宜商城市發展中重視優惠政策吸引而忽視內功修煉。
很多城市在提升宜商競爭力中打出很多招牌,但最重要的手段是優惠政策,包括土地、稅收、用水用電等各方面的優惠。從短期看,這些優惠大大降低了“要素成本”,對項目落戶有較強的吸引力。然而,正如“比較優勢”和“比較劣勢”之爭一樣,習慣於採取優惠政策等表面功夫來打造營商環境,往往缺乏動力去努力修煉內功,實現更為根本上的商務環境的最佳化,長遠來看,這又成了問題和劣勢。一個更普遍的現象是,不少地方的優惠政策往往“虛而不實”,一旦企業入駐,招商引資目標得以實現,又以各種藉口,遲遲不落實,或大打折扣,或以各種名目給企業增加負擔,缺乏市場契約精神,不尊重企業正當利益。多年的研究使我們更加堅信,宜商城市的打造更根本的力量在於市場,僅僅依靠政府以各式優惠政策方式吸引,難以健康長久。要長久的留住企業,打造真正的宜商競爭力,還是要做好內功,最佳化自身的商務環境,打造有利於企業長久發展的全方位的條件。
4、法制理念有待加強,制度政策不穩定、關係成本較高等成為制約因素。
個別城市法制觀念與誠信意識有待提高。地方政府換屆導致地方制度政策出現不穩定性,上屆政府的許諾,換了新的班子就可能不被遵守,甚至對於同一個領導班子,也有可能朝令夕改。同時,從開辦企業便利度上看,我國城市的平均指數不足0.5,仍顯偏低。企業在初創審批、經營運營等各方面的交易成本仍舊較高,難以清晰地按規則辦事,找關係、走門子仍是公開的秘密。企業負擔較重,難以輕裝上陣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運營起來。這些對宜商城市競爭力的培育有著很大的負面作用。

未來趨勢

通過幾年的數據分析,我們對未來城市宜商趨勢做出以下判斷:
1、城市間差距短時期難收斂,宜商指數均值將進一步降低。
依據我們近幾年基本可比的數據結果,我國城市宜商城市競爭力整體表現較為一般。從趨勢上看,指數均值呈有輕微下滑態勢,從0.3以上下降到0.262。我國城市宜商競爭力不進反退。從指標計算方法來看,我們認為這主要是由於城市間差距持續擴大造成的。城市間由於資源稟賦、發展基礎、行政級別等方面的差距,短時期內難以出現收斂特徵。未來一段時期內,雖然個別城市的宜商程度將隨著六維度指標的不斷提升而有所上升,但全國城市的宜商指數均值可能會出現進一步下滑。
2、區域格局的前兩個梯隊地位穩固,東北下滑值得關注。
2014年中國宜商城市競爭力報告
從區域格局上看,港澳區域僅包括香港和澳門兩個城市,其均值指數遙遙領先於其他區域,未來這一絕對優勢地位將持續保持,不過勢頭將有所弱化。從近幾年的港澳區域指數可知,2013-2015年分別是0.804、0.759、0.728,指數逐年出現顯著下降,領先勢頭逐步弱化。環渤海和東南區域的第二梯隊地位也已保持多年,其指數顯著高於第三梯隊區域,在未來幾年裡,他們的宜商地位也是難以撼動的。第三梯隊中,西北、中部、西南區域排序可能輪流排位,而東北地區在未來幾年經濟發展轉型升級仍將困難重重。
3、前十名城市地位將大體保持,與香港的差距縮小。
從具體城市來看,前十名城市,2014年相比2013年變動較大,但2015年報告則保持了穩定性。從這些城市的整體指數和各指標指數情況來看,未來前十名城市地位將大體穩定,不過5名之後的排序更換也將是大機率事件。同時,北京、上海緊追香港,未來北京上海的各方面發展將逐步成熟完善,從數量增長轉向質量增長,這一態勢料將持續。

城市點評

宜商競爭力排名前十的城市包括四個指數區間,0.8以上的包括香港、北京、上海和深圳,0.8-0.7的是廣州和天津,0.7-0.6的為武漢、南京、重慶和成都。以下圍繞宜商指標予以簡單點評。

香港:制度環境優越,營商監管透明

香港宜商城市競爭力已經連續多年排在全國首位。香港的制度環境、企業本體、當地要素和主體聯繫指數明顯高於北京上海,大企業指數和企業增長指數、工資、人均存款餘額、開辦企業便利度、國際商旅人員數等指數均為1,表現是非常突出的。其弱項在於當地需求和基礎設施,需要提升的指標包括專利指數、公路和鐵路交通便利度等。

北京:高端人才集聚,發展後勁十足

今年北京宜商城市競爭力首超上海,排在第2位。北京在六個指標制度指數沒有一項位列榜首,但綜合指數較好。當地需求和基礎設施指標表現突出,而企業本體和主體聯繫指標維度相對較弱。需進一步強化的具體指標包括企業增長指數、企業增長指數、工資水平、企業稅收負擔、城市貨運總量和國際商旅人數等。

上海:市場規模巨大,擁有廣闊前景

上海被北京超過,下降到第3位。六個指標維度中僅當地需求指數超過了北京,企業本體和主體聯繫指標維度相對較弱。需要進一步提升的指標包括企業增長指數、工資水平、企業稅收負擔、城市客運總量和國際商旅人數等。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與北京相比,上海在公路交通便利程度指標表現稍弱。
2014年中國宜商城市競爭力報告

深圳:科技創新引領,城市轉型升級

深圳宜商城市競爭力已連續兩年排名第4位,始終跟隨在香港、北京和上海之後,而高於廣州。六維度指標上均表現較好,當地需求稍弱於前三位城市,在專利指數、城市客運總量兩項上是最高分,在專利指數、大專以上人口比例、人均存款餘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開辦企業便利度、信貸不良率、航空交通便利程度和利用海運便利程度等指標的指數超過0.9,凸顯出其在創新創業方面的優勢。需要提升的指標包括企業增長指數、工資、城市貨運量、公路和鐵路交通便利度等。

廣州:企業富有活力,商業地位穩固

已連續兩年排名第5位,宜商競爭力指數為0.792,緊隨深圳之後。其在當地要素、當地需求、制度環境和基礎設施維度指數較高,而主體聯繫、當地要素和企業本體上稍遜一籌。需努力提升的指標包括大企業指數、工資水平、專利指數幾個指標。

天津:基礎設施最佳化,發展勢頭強勁

宜商競爭力指數為0.702,排在第6位。在基礎設施上表現較好,公路便利度指數排在各城市第一位,而在企業本體和主體聯繫兩個指標維度上表現較差。當地需求和當地要素維度指數基本符合天津整體位次。需要進一步提升的指標包括大企業指數、工資、專利指數、城市客運量、國際商旅人員數。

武漢:交通優勢凸顯,經濟腹地廣闊

2014年中國宜商城市競爭力報告
多年來始終位於前十名中,今年排第7位,指數0.655,在前十名中屬於第三階梯。鐵路交通便利程度在各城市中排第一位,相對較弱的是主體聯繫和企業本體,大企業指數、企業增長指數、工資、專利指數等指標有待進一步提升。

南京:企業本體活躍,開發前景廣闊

排名8位,宜商競爭力指數為0.62。各指標維度上的指數基本反映了整體位次,與前幾位城市相比,企業增長指數表現較好。主體聯繫和企業本體兩個維度較差。需要著重提升的指標是大企業指數、工資、企業開辦便利度、國際商旅人員數和公路交通便利程度。
2014年中國宜商城市競爭力報告

重慶:主體聯繫廣泛,投資潛力巨大

宜商競爭力指數為0.614,排名9位,在主體聯繫指標維度上表現突出,而在企業本體指標維度上表現較差。其中,城市貨運量指標在各城市中排名第一,城市客運量指數0.85,高於前幾位城市,而大企業指數和企業增長指數為0.13和0.18。特別需要進一步提升的指標包括企業增長指數、工資、專利指數、開辦企業便利度等。

成都:西部航空樞紐,商務環境優良

排名10位,指數為0.609。在制度環境維度上表現較好,指數比多個前十名城市要高,而和整體城市一樣,在企業本體和主體聯繫指標維度上表現較差。需要進一步提升在大企業指數、工資、公路和鐵路交通便利度、航空交通便利度等指標上的表現。
2014年中國宜商城市競爭力報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