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長沙市第八屆運動會

長沙市長郡中學湖南省長沙市長郡中學系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湖南省首批掛牌的八所重點中學之一。學校創辦於1904年,辦學歷史是長沙“四大名校”之首(其餘三所為:湖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雅禮中學、長沙市第一中學)。學校位於長沙市天心區黃興南路309號,占地58畝,是長沙市教育局直屬的全民所有制正縣級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3年長沙市第八屆運動會
  • 舉辦:長沙市長郡中學
  • 類型:運動會
  • 隸屬:長沙市
1簡介,2辦學宗旨理念,3校園文化校徽,

1簡介

長郡中學統一管理麓山國際實驗學校、長郡雙語實驗中學、長郡梅溪湖中學、湘郡未來實驗學校、長郡芙蓉中學、湖南長郡衛星遠程學校、長郡中學美國AP課程中心、長郡雨花外國語學校、湘府中學。[1]
現任校長為全國中學名校長、國家級骨幹教師、湖南省特級教師盧鴻鳴。學校獲得了北京大學“中學校長實名推薦”、清華大學“新百年領軍計畫”、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直通車計畫”、同濟大學“中學校長直薦”等頂尖大學自主招生資質。
2010年以優異成績通過湖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導評估團對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中的督導評估,學校高標準的管理水平、優質的辦學環境、紮實的教育質量、穩步推進的新課程改革受到有關專家一致好評,成為五所受到省教育廳綜合表彰和獎勵的學校之一。[2]
沿革
民國初期的長郡中學(時為長郡聯立中學)清朝末年(1904年),根據清政府的《奏定學堂章程》關於“各府必設中學堂一所”的規定,由官府籌資,長沙時任知府顏鐘驥設立了長沙府中學堂,即長郡中學的原名,是長沙地區第一所官辦中學。校址初設黃泥街,繼遷寶南街,光緒三十四年,也就是1908年,長沙府署撥專銀三萬六千餘兩,擇三府坪築建校舍,長郡中學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校舍。開明紳士龍紱瑞從1904年直到1910年一直任該學堂堂長。1911年辛亥革命後,府制廢除,任修業學校國小部堂長兼中學部監督的彭國鈞建議原長沙府屬12縣的駐省中學合併於長沙府中學,更名為長郡公立中學。彭國鈞為校長,並且面向長沙、善化、湘潭、益陽等十二州縣招生,就讀學子超過千人。民國3年(公元1914年)湖南巡按使公署整頓各縣聯合中學,改名為湖南第一聯合縣立中學。民國6年(公元1917年),該校增設了師範部,改名為長郡公學。此後多次更名。抗戰時期曾遷校藍田。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定名長沙市第一中學,1952年定名為長沙市第二中學,1984年恢復長郡中學的名稱,並成為湖南省首批重點中學。
一個多世紀以來,長郡中學繼承城南書院之遺風,吸收長沙貢院、文廟之精髓。古老的天心閣,納楚天之靈氣,賦予她沉穩與堅毅;美麗的湘江水接雲夢之菁華,賦予她壑智與神韻。學校以“樸實沉毅”為校訓陶鑄群英,為社會共輸送了八萬多名合格畢業生。長郡中學是湖南省辦學質量最高、素質教育成果最好的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之一,是湖南省基礎教育的一面旗幟。
校訓
樸實·沉毅曾三手書長郡中學校訓
長郡中學科學館1904年,長沙知府創辦了當時唯一的府立中學堂,1912年,長沙府中學堂與府屬各縣駐省中學聯合成校,定名長郡聯立中學。1913年前後,時任校長彭國鈞親自為長郡制定了“樸實沉毅”的校訓。
“朴”是“樸素”、“本真”的意思。《老子》云:“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告誡人們保住本真,不為外界物慾所動搖。“實”即“真實”、“實際”。管子說“言不得過其實,實不得過其名。”告誡人們要講求實際,不得浮誇。後來“樸實”聯用,合成一詞。朱熹讚揚李燔:“直諒樸實,處事不苟。”
“沉”即“深沉”、“沉著”。《戰國策·燕策》載:“燕有田光先生,其智深,其勇沉,可與謀也。”“毅”是“堅毅”、“果敢”。《左傳》中有“殺敵為果,致果為毅。”後來史書中便出現“沉毅”一詞。《魏志·明帝紀》注“明帝……沉毅好斷。”《宋書·王曇首傳》:“王曇首沉毅有器度,宰相才也。”兩文中所講的“沉毅”,都是用以對人的沉著、堅毅的作風氣概的讚揚。

2辦學宗旨理念

以人為本 追求卓越
校風
嚴謹 規範 勤奮 博學
教風
嚴謹篤學 與時俱進 和諧發展 敬業愛生
思路
辦學思路:改革 實驗 示範 高質量 現代化 有特色
管理思路:嚴 實 活 新
發展思路:和諧發展 內涵發展 特色發展 國際化發展

3校園文化校徽

趙朴初題寫的“長郡中學”校名長郡中學新校徽是2004年長郡中學百年校慶時確定的,校徽圖形主體是篆刻“長郡”二字, 右下角的“1904”為學校創建年份公元1904年, 外圍環繞學校英文名 稱 “CHANGJUN HIGH SCHOOL”和校訓“樸實沉毅”字樣。主體顏色為黃藍兩色,黃色代表“樸實”,藍色代表“沉毅”。
現長郡中學校名由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的創始人之一,傑出的書法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與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趙朴初先生題寫。
校歌
長郡中學校歌簡譜詞·黃銘功曲·匿名
雄傑(音同“兮”)古潭州
襟帶江湖踞上游
舊時人才淵藪
中華興復
共道湘人多造就
四海盡同胞
況吾儕同郡
情聯意屬相研究
一班班 作壯猷
一行行 步伐遒
看長沙子弟精神運五洲
凱歌聲 還(音同“環”)相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