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濟源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3年濟源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2年,面對異常嚴峻的巨觀經濟形勢,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中原經濟區建設重大機遇,堅持“四個重在”實踐要領,著力擴需求、創優勢、破瓶頸、惠民生,攻堅克難,務實重乾,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繼續保持良好態勢,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預計全年生產總值完成440億元,增長13%左右;財政總收入完成47.2億元,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28.9億元,增長13.1%,財政支出完成47.7億元,增長19.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86.8億元,增長2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4.6億元,增長16%;外貿進出口完成29.2億美元,總量居全省第2位,其中出口完成7.9億美元,增長74.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240元,增長12.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648元,增長14%;節能減排全面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目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3年濟源市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13年
  • 地點:濟源市
  • 類別:政府工作報告
報告內容,發布單位,

報告內容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2012年工作回顧
一年來,我們突出抓了以下工作:
(一)戰危機,全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面對年初前所未有的經濟下行壓力,我們保持清醒頭腦,及時應對,分類施策,化危為機,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積極應對危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堅持把保增長作為最緊迫的任務,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巨觀經濟政策,及時出台25項政策措施和14個專項方案,充分調動企業以及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凝聚應對危機的強大合力,經濟在困境中仍持續保持了兩位數增長。強化開放帶動,增強發展動力。深入開展“龍頭引進年”和“項目落實年”活動,開放招商規模擴大、質量提升、領域拓寬,全年招商引資完成160億元,增長57%,居全省前列,實際利用外資1.99億美元,增長30.2%。引進實施了全省矚目的富士康產業園項目,一期投資60億元,實現當年洽談、簽約、建設、達產,創造了“濟源速度”;中國煤科礦用機電產業園、西安交大科技產業園、天能綠色能源、巨力鋼絲繩等一批重大戰略性結構調整項目分別簽約或開工建設。積極開展中原經濟區西北四市戰略合作研究,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務實合作,區域發展合力增強。強力推進項目建設,積蓄髮展後勁。把項目建設作為拉動增長、促進轉型、積蓄後勁的重要抓手,強化領導分包、台賬管理、獎懲激勵、觀摩點評等推進措施,全年實施千萬元以上項目436個,完成投資281億元,增長25%,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19個,比上年增加66個,重點實施了沁北電廠三期、河口村水庫、小浪底北岸灌區、沁濟天然氣、玉川220KV變電站、濟源-吉利快速通道等一大批經濟發展支撐項目。強力推進產業集聚(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載體功能進一步增強。以“基礎設施建設年”為抓手,統籌整合各類要素資源,進一步提升產業集聚(開發)區的承載能力,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38億元,增長58%,新建道路35公里、管網43公里、電網28公里、標準化廠房45萬平方米,玉川污水處理廠加快推進;產業集聚(開發)區已經成為全市經濟重要增長極,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05億元,增長33%,從業人員達6.5萬人,增長88%;虎嶺集聚區入選中原經濟區100名片,玉川集聚區成功創建省新型工業化示範產業集聚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二)調結構,努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把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努力推動產業最佳化布局和發展動力轉換,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預計達到287億元,增長17%左右。工業結構轉型實現突破。大力推動以傳統骨幹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最佳化升級,開工實施了濟鋼高性能特殊鋼大棒材、豫光冶煉渣技術改造、中原特鋼重型裝備關重件、金馬焦化苯加氫、萬洋振龍蓄電池等一批鏈條延伸項目;積極引進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成長產業,實施了富士康產業園、伊利高溫滅菌奶、濟世藥業產業園、貝迪汽車空調、力諾太陽能、國電大嶺風電、尚陽科技等新興產業項目,特別是富士康項目的實施推動全市工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轉變。科技支撐能力增強,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57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6倍,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28%,較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豫光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中原特鋼榮獲“省長質量獎”。企業規模持續壯大,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增20家,達到236家;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企業新增6家,達到134家;豫光連續五年入圍中國企業500強;濟鋼、萬洋、金利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占全省入圍總數的三分之一;豫光、濟鋼、中原特鋼、礦用電器入圍省“雙百企業”。“兩化”融合進一步深化,濟鋼、豫光、聯創被認定為河南省首批“兩化”融合示範企業。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糧食總產達22.1萬噸,增長2.8%,實現“九連增”;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積極推進,“兩園四區四基地”建設成效明顯,養殖、蔬菜、核桃、菸草、冬凌草五大特色優勢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農業生產向規模化發展,新增土地流轉面積5.5萬畝,發展苗木花卉2.6萬畝;農業生產的組織化和機械化水平提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4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608家,帶動覆蓋了90%以上的農戶,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達89%。服務業加快發展。出台政策措施支持服務業發展,大力實施服務業發展三年行動計畫,積極推進“一帶三區五園六街”建設,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達19.5%,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調整理順旅遊管理體制,旅遊業加快發展態勢明顯,全年接待遊客增長28%,旅遊綜合收入增長31%;商務中心區規劃獲批,6條特色街、城區專業市場改造提升加快推進,新引進城市綜合體項目8個、商務酒店12家;克井煤炭物流園、玉泉汽貿產業園、華鐵貨櫃物流項目開工建設;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餘額分別達222億元、175億元,較年初增長20.3%、11.5%;文化娛樂、社區服務、房地產業等加快發展。
(三)抓引領,持續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突出新型城鎮化引領,積極探索具有濟源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城鎮化率達53.4%,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現代城鎮體系加快構建。按照“全域規劃、一體發展”的理念,編制完成了《濟源市城鄉總體規劃》(2012-2030),明確了“11334”城鎮體系構架和“1+5”功能結構布局,全面推進中心城區專項規劃和重點片區規劃編制工作。以九大片區為抓手,拉開了新一輪中心城區建設的序幕,舊城區、棚戶區、城中村和重點部位改造加快推進,組團、小城鎮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不斷完善,啟動實施了一批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項目。城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加強。濟陽高速公路奠基,新建改建公路230公里,第二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等項目加快推進,“兩氣一水”新增管網31公里。信息化步伐加快,“數字濟源”地理空間框架建設通過國家驗收,被確定為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示範市。與北京、上海等27個城市一併列入第二批“國家低碳城市試點”,榮獲“全國可再生能源示範市”稱號。“3+1”工作紮實開展,農田水利建設實施項目564個,造林綠化植樹1255萬株,開發整理土地8860畝,村容村貌和“十大重點區域”綜合整治成效明顯,榮獲“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市”稱號。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完善城鎮管理制度機制,深入開展“四整治六規範”活動,加快“數字城管”建設,連續3年評為省精細化管理優秀城市,被授予“河南省宜居城市”稱號。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目標,大力開展“五城聯創”,榮獲“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範市”稱號。
(四)破瓶頸,不斷深化改革創新
把改革創新作為加快發展的重要舉措,持續增強發展活力和動力。深入推進各項改革。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破冰推進,在全省率先開展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試點工作,發放《土地使用權證》和《房屋產權證》,為推動城鄉要素加快流動奠定了重要基礎。村級集體資產股份改革試點和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向財力薄弱鎮傾斜,市鎮兩級財政體制進一步協調,鎮級財力明顯增強;稅收征管方式不斷創新,激勵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得到落實;預決算公開有效推進,透明度顯著增加;鎮級國庫集中支付和政府採購工作全面鋪開。事業單位清理規範工作圓滿完成。市人民醫院、中醫院和婦幼保健院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啟動。市直機關所屬企業脫鉤改制積極推進。改革公交管理體制,新增公車56台,新增城市公交線路98公里,被確定為國家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試點市。政府回購城市集中供熱經營權,理順體制,加大投入,新鋪設供熱管網11.9公里,新增集中供熱面積120萬平方米。注重工作創新破瓶頸。不斷探索創新投融資機制,構建政府經營性投融資平台,為重大項目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全年政府投資項目融資22.5億元,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城投債一期8億元、豫光短期融資券7億元成功發行,中小企業區域集優票據發行獲批,幫助中小企業爭取貸款70.6億元。清水源、柳江禽業、貝迪公司上市工作積極推進。持續創新土地保障機制,通過土地綜合整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開展閒置低效利用土地治理,持續強化土地保障,全年批覆建設用地9804畝,同比增加20%,閒置土地處置率達100%;創新土地增量新辦法,異地代保置換土地1萬畝,有效破解了城市建設的土地制約,拓展了發展空間;堅持多措並舉,圓滿解決了富士康項目一期集中用工2.8萬人的難題。
(五)惠民生,著力加強和諧社會建設
大力實施省定“十項重點民生工程”和市定“十大幸福工程”,累計投資17.2億元,其中財政直接支出12.1億元,占總支出的70%,改革發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廣大人民民眾。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大力實施勞動力全員免費技能培訓計畫,開展各類技能培訓3.1萬人次,在全國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全市城鎮新增就業3.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8%,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長15%;扶持3021人成功創業,新增註冊登記企業778家、個體工商戶5609戶。社會保障水平持續提高,職工社會保險新增參保職工2.8萬人次,率先在全省發行集社保和金融功能為一體的社會保障卡,城鄉居民養老金人均提高15%,參保率達99.3%,被國務院授予“全國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先進單位”稱號;新農合參合率達98.8%,鎮級住院報銷比例提高到95%,居全省首位;城市、農村低保標準分別提高20元、55元;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4844套,安置低收入家庭267戶。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新建改建幼稚園、中國小22所,高考北大、清華錄取8人,刷新歷史記錄;本科院校一期投用,職教園區14棟樓主體建成,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進入主體建設階段;職業技術學院成為河南省首批品牌示範院校建設單位,被評為省職業教育攻堅工作先進市。全省首批基本藥物制度試點工作紮實推進,基本藥物配送到位率達99.8%,居全省前列;新建改建6個鎮衛生院和20個新型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對2.2萬名婦女進行“兩癌”免費普查;開工建設市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率先在全省實現0-6歲貧困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全覆蓋;成功舉辦海峽兩岸道文化合作論壇和荊浩國際論壇暨荊浩杯中國畫雙年展,豫劇《王屋山的女人》獲黃河戲劇節大獎並晉京參加迎接十八大優秀劇目展演,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中評估再整改驗收;建成農村文化中心示範村30個、社區文化中心27個;在全省率先實現鄉鎮體育健身工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雙覆蓋。安全穩定和社會管理全面加強。深入開展安全保障型城市建設,安全創建“濟源模式”在全省推廣。10座煤礦技改進入試生產,榮獲全省打非治違先進單位。全面加強市場監管,深入開展專項整治,市場經營環境規範有序。積極開展食品藥品安全示範創建活動,榮獲“全省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範市”稱號。“六五”普法和依法治市工作紮實推進。深入開展“平安濟源”建設,民眾安全感指數位居全省前列。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社會風險防範、突發事件應急機制進一步健全,信訪工作不斷加強,全市發展大局平穩。
(六)重轉變,持續提升政府效能
積極改進工作作風,大力提升工作水平,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注重依法行政。堅持政府常務會議學法制度,依法行政意識和能力不斷增強。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自覺接受監督,辦理人大議案5件、建議116件、政協提案184件,滿意率達99%。完善政府決策機制,重要問題、重大事項堅持事前論證、專家諮詢、政府常務會議集體研究決定,決策的科學性進一步提高。通過定期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官方微博、規範性檔案網上發布等形式,加大政務公開力度,廣泛接受社會監督。注重超前謀劃。積極搶抓中原經濟區建設機遇,“推動濟源成為新興的地區性中心城市”及12處重大基礎設施、重要產業規劃項目列入了《中原經濟區規劃》,濟源跨越發展的定位、目標、舉措越來越清晰,信心越來越堅定。注重改進作風。深入開展“兩轉兩提”和“一創雙優”活動,發展環境持續最佳化,行政效率不斷提升。大力倡導務實重乾,加強目標績效管理,全市上下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充分調動。反腐倡廉工作紮實開展,公共資源交易監管不斷加強。完善並聯審批機制,取消行政審批事項10項,調整26項。市長熱線成為國家級服務標準化試點,運行管理經驗在全國推廣。
同時,大力加強國防教育、國防後備力量建設,雙擁共建活動深入開展,實現城鄉義務兵“同義務同待遇”,再次蟬聯“全國雙擁模範城市”稱號。注重解決老幹部工作的實際問題,五年綜合評比位居全省前列。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發揮作用。對口援疆成效明顯。統計、審計、人口、人防、史志、民族、宗教、僑務、外事、對台、檔案、供銷、氣象、河務、慈善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各位代表!2012年工作的圓滿完成,標誌著本屆政府實現了良好開局,為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台階奠定了堅實基礎。取得這樣的成績極其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積極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奮力拚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職工、駐濟部隊、武警官兵、公安幹警、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工商聯、外來投資者和社會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回顧一年來的工作,我們積累了在複雜環境中推動科學發展的寶貴經驗,主要有四點體會:一是必須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牢牢把握髮展這個第一要務,搶抓中原經濟區建設、產業轉移新機遇,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促發展。二是必須始終堅持以改革開放破難題、增活力,先行先試,大膽探索,用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的辦法,破解發展中的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瓶頸,用開放招商的辦法借力發展、促進轉型,為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三是必須始終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民民眾的願望和需求,著力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切實解決就業、就學、就醫、社保等問題,使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民眾。四是必須始終堅持弘揚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務實重乾、團結拼搏,營造競相發展、爭創一流的良好氛圍,為跨越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這些都是濟源持續健康發展的寶貴財富,必須在今後的工作中加以鞏固提高和持續發揚。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政府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任務還很艱巨,多數產業處於產業鏈前端、價值鏈低端,自主創新能力弱,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知名品牌和名優產品;服務業發展滯後,與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進程不相適應;資源、資金、土地、勞動力等“瓶頸”制約已成為常態,節能降耗減排任務艱巨,高層次人才缺乏,發展環境仍需最佳化;中心城區輻射承載能力不強,城市功能亟待完善提升,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需要進一步強化;財政收支矛盾突出,長期發展積累下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集中凸顯,一些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尚未得到很好解決,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管理任務依然繁重;政府職能轉變還有差距,幹部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工作作風仍需改進提升,一些部門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不正之風仍然突出,少數幹部奢侈浪費、消極腐敗現象依然存在。對此,我們務必要高度重視,下大力氣予以解決。
二、全力做好2013年的各項工作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原經濟區規劃》的開局之年,是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的重要一年。一方面,我們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沿海產業加快向中西部轉移的大趨勢沒有改變,中央堅持“穩中求進”的經濟工作總基調,我省大力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加快實現中原崛起,正在步入新的快速發展期。另一方面,我們又面臨嚴峻的挑戰,巨觀經濟發展趨勢已經由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經濟低迷成為全球經濟新常態,市場競爭和區域競爭更加激烈,我市產業結構不優,面臨著轉變發展方式、穩定經濟成長、提高民生水平的多重挑戰。綜合判斷,當前我市正處於過坎爬坡、轉型築基的負重攻堅期,同時又是重塑優勢、率先小康的戰略提升期。做好今年的各項工作,我們要堅持建設地區性新興中心城市的“總定位”,圍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先行區的“總目標”,把握髮展求特色、建設出精品、創新當尖兵的“總要求”,著力打造城市新優勢、著力拓展開放新局面、著力構建產業新體系、著力培育發展新動力、著力最佳化發展新環境,推動濟源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2%左右;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全年實施千萬元以上項目383個,完成投資509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21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78‰以內;節能減排完成省政府下達的任務。
重點做好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新型城鎮化引領,持續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把新型城鎮化作為“一發動全身”、引領“三化”協調發展的關鍵,不斷探索符合濟源實際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著力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完善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統籌城鄉規劃、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和環境建設,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打造城鄉一體化發展品牌。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城鎮化的實質是人的城鎮化,要遵循城鎮化的客觀規律,促進產業發展、勞動就業和人口集聚相統一,探索建立有利於農村人口有序轉移的戶籍、土地、社保等體制機制,促進城鄉人口自由流動;增強城鎮產業支撐能力,推動以產興城,解決好農民進城進鎮後的就業問題;認真落實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增加普通商品房供應,把具備條件的進城農民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科學編制並實施好規劃。規劃也是生產力,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圍繞城鄉總體規劃,加快編制22項城市專項規劃,積極推動重點片區、產業集聚區和小城鎮規劃修編。充分發揮規劃的引導作用,提升城鄉建設和發展水平。強力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城市基礎設施擴容提升工程,新建改造龍潭路、河苑街等8條市區道路10公里,實施文昌路、湯帝路等城市防汛管網建設,新建改造雨污管網28公里、供水管網15公里、供氣管網40公里、供熱管網10公里,加快第二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項目建設,新增公廁和垃圾中轉站12座、垃圾箱600個,加大環衛設施改造力度,提高機械化作業率。引導和支持小城鎮因地制宜、完善功能、培育產業、特色發展,啟動坡頭污水處理廠、下冶供水工程等一批城鎮公用設施項目,燃氣覆蓋克井、承留等6個鎮區。以建設低碳交通運輸體系為抓手,加快推進城市外環、重點區域連線道路、鎮村道路等路網建設,大力推進濟陽高速、焦濟洛城際鐵路等對外通道建設,加快交通智慧型信息化建設。大力推進“九大重點片區”建設。濟東新區、小浪底北岸新區、三湖新區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圍繞功能定位,科學篩選項目,合理確定建設時序,加快建設早見成效;濟瀆、蟒河、東南、龍湖、健康城、建業十八城等片區要結合舊城開發,做好規劃,突出特色,全力打造地區性新興中心城市建設新格局。積極推進舊城區、城中村改造。突出抓好宣化大街和濟水大街西段“退二進三”、商業城區域改造提升,實施北海東關、濟水北街、天壇大驛、玉泉段莊、沁園東留村等27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實施和諧拆遷,保護安置居民合法權益,全面最佳化人居環境。積極引導房地產開發企業依託城市改造和新區建設,大力發展商業地產、旅遊地產和城市綜合體,推動房地產業健康發展。持續加強城市經營管理。切實搞好城市經營,堅持“存量換增量、無形換有形、資源換資本、資產換資金”的理念,依託市投資公司,盤活城市資產,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外來資本進入城市建設。持續深入開展“四整治六規範”活動,提高規劃的約束性和權威性,實現城鄉依規建設、依法管理。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大力開展市民文明素質教育,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鞏固城市創建成果,推動創建工作常態化。積極穩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堅持“政策引領、規劃先行,突出主體、保障權益,規範有序、拓展創新,互動聯動、一體運作”,積極探索符合我市實際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最佳化村鎮體系空間布局,鼓勵農村、山區民眾跨行政區域、跨行政村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建立農民進駐新型農村社區後宅基地退出利用機制。發揮政府引導和農民主體作用,通過民眾自籌、上級扶持、企業捐助、政府配套等方式,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重點推進承留丹桂園、五龍口裴村、克井盤溪苑、軹城沁園春天B區、下冶月亮灣、王屋愚公新社區等項目建設,新增1萬名民眾入住。同步推進“1+10”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不斷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實施“大社區”管理機制。
(二)堅持新型工業化主導,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大力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不斷提高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全年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95個,完成投資283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77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左右。積極推進工業發展“四大行動計畫”。一要大力實施傳統優勢產業提升計畫,繼續以精深加工、技術改造、完善鏈條為重點,改造提升有色、鋼鐵、能源、化工、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研究出台鼓勵原有骨幹企業新上技改項目的支持意見,增強企業內生動力,促進原有骨幹企業“二次創業”。二要大力實施高成長產業壯大計畫,以機械製造和礦用電器產業為重點,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帶動行業內企業兼併重組、協作配套,開發終高端產品,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三要大力實施新興產業培育計畫,精心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精細化工、食品、生物、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鼓勵傳統優勢企業進軍新興產業領域,促進產業規模化發展。四要大力實施中小微企業倍增計畫,改進完善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營造更加寬鬆、有利的發展環境,鼓勵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強力推進科技創新和企業提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積極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大力加強產學研合作,深化與中科院、西安交大等科研院所的聯繫合作,加快推進科技成果引進轉化和關鍵技術研發。加強企業創新能力培育,重點實施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組主軸關鍵技術等6個科技專項,推動中原特鋼攻關研發高端模具鋼,全年專利申請量達到300件以上。加強研發平台建設,大力培育建設院士工作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爭取通過認定10家以上。深入實施“玉川英才”工程,大力引進和培育高科技人才。加快標準化體系建設,引導企業對照行業頂尖水平開展對標活動,大力推進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建設,加強省(市)長質量獎、質量誠信工業企業培育工作。實施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示範工程,建設一批信息化重點項目,創建一批“兩化”融合示範企業。進一步加快產業集聚(開發)區建設。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重點推進玉川綜合服務中心、220KV孔山變電站、沁濟天然氣、污水處理廠,虎嶺鋼產品加工園綜合服務樓、科技商務樓、三湖嘉園、富士康綜合服務區,高新綜合服務中心、高新技術創業園、管網配套等項目建設,完成標準化廠房30萬平方米,進一步提升集聚(開發)區承載能力。鼓勵發展特色園、區中園,大力培育集聚(開發)區主導產業,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力爭集聚(開發)區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00億元。虎嶺集聚區重點圍繞富士康產業園、機械加工產業園、化工產業園、鋼產品深加工產業園,加快富士康增產擴能和服務配套建設,抓好濟鋼高性能特殊鋼棒材、中原特鋼重型裝備關重件、巨力鋼絲繩、惠康CTA氧化物等項目,力爭入圍省“十強”產業集聚區;玉川集聚區重點圍繞省循環經濟標準化示範園區試點、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園,實施豫光冶煉渣技術改造、魯泰能源高新合成材料、鑫鋮動力源蓄電池等項目,圍繞新能源示範園區創建,加快實施力諾太陽能、新能源電動汽車項目,力爭綜合排名進入全省集聚區前20名;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重點圍繞全國礦用防爆電器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礦用機電產業園、西安交大科技園,加快推進中國煤科防爆變頻器、礦用軟啟動、貝迪新能源汽車空調等項目,積極創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三)築牢農業基礎地位,加快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
以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為契機,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動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推動生豬、奶業、核桃、種子、蛋雞、肉兔、冬凌草、科雲綠色高端農產品等8個產業化集群跨越式發展。精心打造10個精品農業園區,進一步提升農業的集約化、特色化水平。新建畜牧養殖特色園區2個,新建改造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0個;新建蔬菜特色產業園區2個、蔬菜制種特色產業園區1個;新發展薄皮核桃園區1萬畝;新建菸草特色產業園區1個。加快推進玉泉科技產業園、梨林農副產品加工園建設。伊利奶業建成投產,雙匯30萬頭生豬基地開工建設。強化農業基礎支撐體系建設。加快小浪底北岸灌區建設,河口村水庫下閘蓄水,東湖引黃調蓄工程完成兩級鋼壩建設,實施中小河道治理14.7公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0處,完成33項農田水利建設和4座中小水庫除險加固,全年完成水利投資8.9億元。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3.5萬畝。著力提升農業裝備水平,建設機械化示範園區15個。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建設中科院綠色農業集成技術中心、綠茵種苗院士工作站、隆平高科科研中心和五個綠色農產品試驗基地,加快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完善基層防疫體系,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創建市級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2個、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1個、產品認證2個。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新培育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以上、市級以上示範性農民專業合作社12個以上,大力引進知名農產品加工企業,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擴大生產能力。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大力發展冷鏈物流、農村電子商務,積極推進農超對接、農社對接以及農產品市場改造提升。
(四)強化開放帶動,以大招商促進大發展
堅持把擴大開放作為“一舉應多變、一招求多效”的綜合性舉措,強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力爭全年招商引資突破20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達到2.2億美元以上,進出口總值增長15%以上。突出專業化集群式招商。堅持行之有效的龍頭招商行動計畫,七個產業招商組要重點圍繞能源、新能源及城市綜合體,新型有色、裝備製造和化工,金融投資和服務業,商貿和電子信息,教育衛生和生物醫藥,現代農業及農副產品深加工,交通物流和旅遊文化等產業,制定專項行動方案,繪製產業鏈圖譜,瞄準重點區域、行業龍頭,大力開展專業化集群式招商,力爭全年新引進龍頭企業10家以上。積極拓寬開放領域。圍繞培育產業集群,引導外來資本投向農產品精深加工、設施農業、生態農業等領域。加強文化旅遊、金融保險、物流商貿、娛樂休閒、健康養生等產業招商,力爭服務業開放招商實現新突破。以教育、醫療、交通、城建為重點,加快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對外開放步伐,吸引資金投向學校、醫院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堅持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相結合,深入落實人才引進優惠政策,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來濟源建功立業。強化招商引資推進措施。實行龍頭產業招商業主牽頭、四大班子成員抱團招商工作機制,堅持聯席會議、台賬管理、跟蹤問效、督查考核、定期新聞發布等工作機制,充分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凝聚招商引資工作合力。大力推進區域戰略合作。提升濟源在中原經濟區核心區域中的影響力,強化與洛陽、三門峽、焦作協同發展,推進與晉城、運城、長治聯動發展,落實戰略合作框架協定,大力推進基礎設施、能源、產業、生態、旅遊發展等方面的對接與合作,不斷拓展開放合作空間和領域。
(五)注重規劃項目帶動,推動服務業提速發展
認真落實服務業發展三年行動計畫,以高起點規劃、重大項目實施為抓手,推動服務業補短板、擴規模、提層次、創特色。積極推動旅遊業發展。繼續深化旅遊體制改革,整合最佳化旅遊資源,增強旅遊發展活力;加大對外宣傳力度,打造旅遊目的地城市,重點叫響王屋山旅遊品牌;加快南太行、沿黃旅遊環線建設,大力實施沁河峽谷及林山河漂流、孟良寨開發、紫微宮及化城寺重建等項目,加快戴斯和東方國際五星級酒店建設,提高旅遊服務能力,力爭全年接待遊客690萬人次以上,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0億元以上。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加大文化產業扶持力度,深入挖掘愚公文化、濟水文化、道教文化、黃河文化等優勢資源,大力提升廣播影視、演藝娛樂、工藝美術等傳統文化產業,積極發展文化創意、文化旅遊等新興文化產業,加快建設愚公文化產業園、濟水文化產業園,推動文化產業集聚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加快商務中心區建設。圍繞高檔商務、總部經濟、金融、研發、中介等領域謀劃20個以上重大項目,出台進駐商務中心區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開工建設一批龍頭項目。提升商貿業發展水平。重點提升中心城區商貿服務功能,完善區域商業中心和農村、社區商貿服務網路,重點推進信堯城市廣場二期、中原國際商貿城三期等項目建設。加快推動物流業發展。出台支持物流業發展的政策意見,規劃建設一批物流園區,推進重點工業企業主輔分離試點,重點實施克井煤炭、亞太有色、華鐵貨櫃、威佳汽車、平康冷鏈物流配送等項目,加快構建現代物流產業體系。同時大力推進健康養生業、金融保險業、中介服務業、社區服務業等各類服務業發展。
(六)深化改革創新,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消除制約科學發展的障礙和瓶頸。紮實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深化農村改革,積極爭取農村金融改革實驗區,大力推進開發性金融支持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試點工作,開展國有林場和供銷合作社改革。大力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確定4個有代表性的鎮作為試點,在全面開展“六權”確權頒證的基礎上,深入推進以“兩股兩改兩建”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理順產業集聚區管理體制,進一步放權賦能,建立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管理體制。深化行政審批改革,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建設網上聯審聯批系統,進一步提升審批效率。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加快市直機關所屬企業改制。積極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持續創新要素保障機制。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做大做強市級投融資公司,做實做活集聚區投融資平台,加快推進城投債二期、中原特鋼公司債發行工作,努力爭取世行亞行貸款,強化銀企對接,力爭全年社會融資達到55億元以上。加快柳江禽業、貝迪空調、礦用電器、濟世藥業等企業上市步伐。強化節約集約用地,紮實開展土地綜合整治,積極推進人地掛鈎試點,探索建設用地結餘指標流轉機制,緩解用地供需矛盾。加強人力資源工作,積極開展訂單培訓、定向培訓、定崗培訓,滿足企業用工需求。
(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濟源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建設。編制低碳發展規劃,推廣套用低碳技術,大力發展低碳產業,建設低碳交通網路,做好濟東新區綠色生態示範城申報和建設工作。建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責任制,全面實行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倡導低碳綠色生活方式。利用中美低碳生態城市試點示範平台,示範帶動全市綠色建築規模化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廢水、廢氣、廢渣、餘熱、余壓和共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支持豫光實施“城市礦產”項目。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嚴格環保準入和污染物排放標準,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進一步減少污染物排放。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實施沁北電廠脫硝脫硫、金信實業窯爐治理、濟鋼燒結機脫硫等技改工程。深入推進區域環境綜合整治、飲用水源地綜合治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加強面源污染防治和農村環境整治。實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預算管理,探索實施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確保完成各項減排目標。加強生態系統建設。以山區、丘陵區、沿黃和煤礦採空區為重點,大力實施生態建設工程,紮實推進“3+1”工作,完成造林綠化450萬株,加強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山體植被恢復和生態廊道建設,新增營造林面積5.7萬畝,建成3萬畝苗木花卉基地,大力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支持南山省級森林公園建設,完成土地開發整理6000畝,紮實開展村容村貌綜合整治。加強城市生態水系建設,加快三湖、蟒河、湨河、葦泉河、珠龍河改造提升。加強中心城區綠地景觀規劃和建設,提升城市綠化品位。
(八)著力改善民生,全面建設和諧社會
繼續加大民生投入,以“十大幸福工程”為重點,切實解決好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更多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民眾。一要大力推進就業工程。積極推進勞動力全員免費培訓計畫,大力實施“陽光工程”、“雨露計畫”和各類技能培訓,完成培訓發證2萬人以上,新增城鎮就業2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大力培育創業人才,加大小額擔保貸款支持力度,新增私營企業300家以上、個體工商戶3000戶以上。二要大力推進社保工程。建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同步提升機制,探索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政策,加快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大病救助制度整合接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幅度不低於10%。積極推進城鄉居民低保並軌,逐步實現城鄉低保一體化。改造提升農村敬老院,做好敬老補貼發放工作。三要大力推進安居工程。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啟動零星棚戶區改造工作,新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5000套以上,擴大非公有制企業職工住房公積金覆蓋範圍。四要大力推進教育工程。加強公辦幼稚園建設,新建改建幼稚園9所,完成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目標;加強標準化學校建設,積極創建全省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市;完成職教園區建設,創辦職業技術學院套用型本科專業,力爭濟源本科院校項目全面招生。五要大力推進健康工程。加快公共衛生服務中心、王屋邵原坡頭3個鎮衛生院、20所社區衛生服務站、4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發放居民健康卡,實現市域內就醫一卡通。新農合參保率穩定在98.5%以上。加快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六要大力推進文化工程。打造愚公移山精神文化品牌,編排豫劇《愚公移山》,加工提高《王屋山的女人》,著力打造文化精品。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開工建設傳媒大廈,積極推進博物館、美術館(荊浩藝術館)籌建工作,新建社區文化中心10個、農村文化中心30個。大力發展體育運動,辦好第二屆全市運動會暨全民健身大會。七要大力推進智慧工程。加快推進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光纖網路全市覆蓋、無線網路市區全覆蓋,實施寬頻提速工程,實現城區10兆網路入戶。以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建設為契機,加快“智慧濟源”綜合指揮中心建設,實施智慧城市一期工程,重點推進城市公共信息平台、視頻監控、“政務網站雲”建設。八要大力推進扶貧工程。完成5個貧困村整村推進,完成獨居、散居貧困民眾2000人的搬遷扶貧任務,選擇4個貧困村開展到戶增收項目試點。加大移民安置後期增收扶持力度。九要大力推進清潔工程。全面開展“清潔家園行動”,大力創建文明村鎮、文明集市、文明農戶,完善農村垃圾處理長效機制,開展交通幹線和景區道路沿線集中整治,實現環境衛生制度化、規範化、常態化。十要大力推進平安工程。深入開展安全保障型城市創建。加強應急管理,提高突發事件應對處置能力。加強食品藥品監管,爭創國家級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範市。暢通民眾訴求表達渠道,切實解決好民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加強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爭創“全國法治城市”。深化平安濟源建設,保持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同時,深入開展雙擁共建,支持駐濟部隊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發揮橋樑紐帶作用;紮實開展第三次經濟普查、第六次投入產出調查;深入開展對口援疆工作;繼續做好工商、檔案、民族、宗教、人防、史志、僑務、外事、對台、河務、氣象等工作。
三、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是我們的重要責任。我們要主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積極進取,勇於擔當,恪盡職守,勤勉工作,認真遵守中央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民眾的八項規定和省委、市委的實施細則,深入推進“兩轉兩提”,大力開展“一創雙優”活動,努力把政府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做好,向全市人民交上滿意的答卷。
一要乾字當頭提效能。“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政府的職責就是抓落實。建設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先行區要靠實幹,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靠實幹,建設地區性新興中心城市也要靠實幹。要大力倡導精細化、零差錯、高效率的工作作風,認真落實“嚴、慎、細、實、快”的工作要求,把心思用在幹事業上,把精力用在謀發展上,把本事用在抓落實上。要緊抓項目建設不放鬆,超前謀劃項目,快速審批項目,大力推進項目,以項目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要全面推行服務承諾、首問負責、限時辦結等制度,杜絕推諉扯皮。要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一線決策、一線指揮、一線推動、一線落實。要大力弘揚愚公移山精神,以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
二要勤政為民樹形象。為人民服務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始終把人民民眾放在最高位置,心繫民眾安危,情牽百姓冷暖。要多深入困難多、民眾意見大的地方,接地氣,聽民意,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以紮實有效的工作密切與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要充分利用市長信箱、便民熱線、官方微博,暢通民眾表達訴求的渠道。要堅持周一市長辦公會議制度,集中研究交辦民眾反映的熱點問題,以辦好一樁樁、一件件民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取信於民,不斷提高政府公信力。
三要依法行政促規範。政府的各項工作,只有依法依規,才能經得起人民的檢驗、歷史的檢驗。要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自覺用法治思維依法依規調節經濟運行、管理社會事務。要嚴格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及時辦理人大議案、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主動接受人大法律監督,虛心接受政協民主監督,誠懇接受社會監督,廣泛接受民眾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要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及各人民團體的意見,充分採納社會各界的真知灼見。要進一步加強電子政務建設,推進政務公開,切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要加強公務員普法教育,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引導公眾學法守法用法,履行法定義務,依法維護權益。
四要崇尚節儉重轉變。大力弘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嚴格控制“三公經費”,狠剎奢侈浪費之風,把更多的資金用於辦好打基礎、惠民生的實事好事。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紮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進一步規範用地審批、工程招投標、政府採購等公共資源管理權力的運行,加強重點領域的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著力解決發生在民眾身邊的腐敗問題。全體政府工作人員都要堅定信念、牢記使命、自警自律,不越“紅線”、不破“底線”、不觸“高壓線”,以過硬的政治品格贏得民眾的信任和支持。
各位代表!濟源的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奮鬥孕育奇蹟,實幹托起夢想。讓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牢記人民重託,進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力量,砥礪奮進、務實重乾,為開創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先行區建設新局面、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

發布單位

濟源市政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