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海城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3年海城市政府工作報告

過去五年,是國內國際經濟形勢嚴峻複雜,海城發展面臨眾多挑戰的五年,同時也是全市上下克難奮進,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五年。五年來,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的依法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下,我們認真踐行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稅源經濟、體驗經濟、民富思想“三種理念”,紮實推進“六個轉變”,實現了主導產業、城鄉面貌和人民生活“三個新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3年海城市政府工作報告
  • 匯報單位:海城市人民政府
  • 匯報時間:2012年12月6日
  • 匯報人:市長項世偉
  • 報告類型: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情況,報告內容,

基本情況

過去五年,是國內國際經濟形勢嚴峻複雜,海城發展面臨眾多挑戰的五年,同時也是全市上下克難奮進,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五年。2008年以來這五年,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的依法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下,我們認真踐行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稅源經濟、體驗經濟、民富思想“三種理念”,紮實推進“六個轉變”,實現了主導產業、城鄉面貌和人民生活“三個新變化”。預計2012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790億元,同比增長15%,是2007年的2.4倍;地區財政收入85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1%和12.4%,分別是2007年的4.4倍和3.6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占GDP比重由2007年的3%提高到4.6%;固定資產投資67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0%和20%,分別是2007年的6.4倍和2.8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642元,同比分別增長18%和15%,分別是2007年的2.2倍和2.1倍。城市建成區由2007年的42平方公里拓展到58平方公里,全市城鎮化率由2007年的56%提高到65%。連續四年贏得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四項殊榮,全國縣域綜合競爭力評價排名從2007年的第37位晉升到第14位,入選縣域中國經濟十大領軍城市,榮獲縣級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金獎。

報告內容

一、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回顧2008年至2012年這五年來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行政區劃向經濟區劃轉變實現重大突破。過去五年是海城空間結構根本改變,產業轉型升級加速,經濟實現跨越發展的五年。2008年至2012年這五年,我們整合資源要素,打破行政區劃,規劃建設了海西新城、騰鰲新城、析木新城、牛莊新鎮四大經濟區和八個市級公共產業園區,經濟區取代鎮區成為經濟發展的基本單元,構建了產業相對集群、企業絕對集聚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農業現代化快速推進。編制了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累計投資7.6億元,完成了灌渠改造等農田水利工程200餘項,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建設了耿莊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納入省級經濟開發區管理體系,壯大了耿莊大蒜等一批規模特色農業,培育了三星生態農業等一批農事龍頭企業。全市新增設施農業29.5萬畝,農產品“三品”認證率達到81%,加工增值率達到50%。在全國縣級城市中率先建成了北京新發地海城農產品銷售廳,打造了寬領域的農產品銷售體系。2012年全市農業總產值75億元,比2007年增長了54%,被農業部確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新型工業化形勢喜人。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建成了騰鰲鋼材、牌樓礦產品等市級工業園區,新上項目入園率達到90%以上,壯大了礦產品、鋼材、紡織服裝三大銷售收入超百億產業集群。淘汰落後產能企業50多家,啟動了菱鎂基地天然氣入園,低品位礦石開發利用技術得到普遍推廣,礦產品深加工比重由2007年的20%提高到50%以上。特別是建設了遼寧(海城)菱鎂新材料產業基地,累計開工項目137個,建成投產72個,鎂合金、鎂建材、鎂化工等菱鎂新材料產業全面起步,榮獲“遼寧省示範產業集群”殊榮,成功晉升為國家科技創新示範產業基地和新型工業化示範產業基地。2008年至2012年這五年,全市投資超億元項目簽約落戶244個,開工建設 238個,建成投產170個。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納稅超千萬元工業企業分別由2007年的144家和16家增加到563家和35家。服務業多元化異彩紛呈。燕莎、大潤發、國美、蘇寧等知名企業落戶海城,新城新鎮核心區10分鐘生活服務圈全面形成。專業市場集中區建設取得突破,義烏小商品城等市場項目簽約落戶,南台國際皮革皮具城和中國北方水暖城開工建設,西柳中國商貿城建成啟動,實現了專業市場集群發展。2012年全市專業市場交易額418億元,比2007年增長了56.1%。旅遊產業邁出可喜步伐,總投資260億元的騰鰲溫泉健康產業城落戶開工,宗駿開元名都和碧桂園鳳凰兩個五星級酒店建成交付使用。特別是房地產成為經濟發展的一道亮麗風景線,2008年至2012年這五年,全市房地產新開工780萬平方米,竣工525萬平方米,銷售415萬平方米,在改善城鄉民眾居住環境的同時,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房地產稅收占地稅比重由2007年的17.7%提高到28%。全市第三產業比重由2007年的35%提高到45%。
二是海城投資向投資海城轉變打開嶄新局面。過去五年是海城投資結構根本改變,域外企業爭相落戶,經濟發展活力顯著提升的五年。2008年至2012年這五年,我們堅持開放空間,政府拆遷,淨地出讓,打造園區,完善配套,統一規則,公平競爭,掃清了域外企業投資障礙。以新加坡佳通集團為代表的實力外企,以山東高速、浙江義烏小商品城等為代表的上市公司,以雲南城投為代表的國有企業,以華潤燃氣為代表的行業龍頭,以山東紅領、四川景地等為代表的民營知名企業落戶海城,成為產業結構調整、城鄉環境建設的生力軍,打破了以本地企業為主的投資結構,構建了域內域外企業競相發展、齊頭並進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格局。2008年至2012年這五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4.8億美元,引進內資814億元,出口創匯19.2億美元。
三是商品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邁出實質步伐。過去五年是海城經濟結構根本改變,市場規則全面確立,經濟發展行為全面規範的五年。2008年至2012年這五年,我們始終堅持政府競爭環境,企業競爭市場,尊重企業投資的選擇權和自主權,把主要精力用在市場規則制定、市場秩序整治和城鄉生產生活環境打造上。成立土地儲備交易中心、礦業權交易中心、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建立了要素市場化配置平台。規範統一招商引資政策,深入實施土地、建築等“五大市場”專項整治以及安全生產、道路交通等“五大專項”行動,打造了公平正義的市場經濟秩序。引導組建鎂砂、房地產、計程車等行業協會和農業專業合作社,初步建立了市場化行業管理服務體系。全力推進企業資本運作,後英集團等大企業成功進入金融領域,七彩化學、三星生態農業進入上市程式,開啟了我市企業產品生產向資本運作轉變的新局面。
四是存量資源向發展資本轉變喜結豐碩成果。過去五年是海城資本結構根本改變,存量資源變為發展資本最多,海城家底增長最快的五年。2008年至2012年這五年,我們全面實行國有土地出讓公開掛牌、國有資產處置公開拍賣、礦業權包括河沙開採公開交易等制度,顯化了國有資源和資產價值。大手筆編制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新城新鎮和市級產業園區規劃,大規模實施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在改善民眾生產生活環境的同時,大幅度提升了城市價值,實現了市財政公益性投資和資本性投資互利共贏。整合公共資源和國有資產,累計爭取金融機構貸款32.7億元,特別是在東北縣域成功首發地債8億元,破解了城市建設資金瓶頸。通過盤活閒置、低效、廢棄土地,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村屯(社區)徵收等方式,累計整理建設用地20平方公里,破解了海城發展土地瓶頸。2008年至2012年這五年,全市財政基金收入實現113億元,成為改造城鄉基礎設施,改善民生的主要支撐。
五是鎮域經濟向城市經濟轉變取得顯著成效。過去五年是海城城鄉結構根本改變,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發展成果惠及民生最多的五年。2008年至2012年這五年,城鄉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投入累計達到100億元。城鄉面貌根本改觀。按照百萬人口生態型世界鎂都的城市定位,構建了新城、新鎮、新型農村社區“三位一體”的城鎮化發展格局,新城建設異軍突起,老城面貌煥然一新。實施“三遷四進”,累計徵收村屯(社區)50個,動遷居民1.7萬戶,企業167家,建設回遷樓190萬平方米,已有5萬人喜遷新居。改造吉高線、湯析線等城鄉道路160條700餘公里,橋樑30座。實施老城改造“四個十”工程,改造道路30公里,新鋪方磚37.6萬平方米,改造老舊小區60個。建成了興海廣場、澄州湖、永安湖、居民議事中心、居民藝術中心等一批惠及民生的重大公益設施。特別是海城河城市段建設了3道橡膠壩和5個濱河帶狀公園,建成了4座跨河橋,使海西新城沿河跨河發展成為現實。新建城市集中供熱中心3座,海西和騰鰲新城實現集中供熱。完成了華潤燃氣接網。改造電網8條,新建變電站22座。實施“三城一鎮”綠化、亮化、淨化、美化工程,新增綠地200萬平方米、路燈7000盞。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實施青山、碧水、藍天、淨土四大工程,完成礦山復墾4710畝,小開荒治理1.6萬畝,封山禁牧圍欄管理250公里,全市森林覆蓋率由2007年的32.37%提高到34.3%。青山工程“四造”模式,得到了國家省市的充分肯定。新建了感王等4座污水處理廠,海城河水質實現穩定達標。解決了農村32.3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東部山區粉塵、城區煙塵、公路揚塵得到有效治理,全市空氣環境質量二級以上天數達到300天。保障體系全面完善。建立了新農保、城居保和城醫保制度,養老和醫療保險擴面62萬人,實現了城鄉保障體系全覆蓋。加大新農合政策惠民力度,五年報銷醫療費用6.2億元,受益農民134萬人次。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受益民眾2.8萬人。建成農村常年病託管中心,改擴建敬老院50所,孤兒和五保供養標準實現翻番。推進全民創業,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4%以內。社會事業日臻繁榮。新建海城高中、西關國小等學校35所,改造校舍17.6萬平方米,消滅了教育D級危房,高標準通過省“雙高”普九驗收,同澤中學晉升為省示範性高中,全市辦學條件明顯改善,高考綜合升學率由2007年的78%提高到98.36%。實施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建立了基本藥物制度,新建了海城中醫院、牛莊二院、析木三院和騰鰲醫院,實現了優良醫療資源城鄉全覆蓋。新建農家書屋369個、鎮區綜合文化站10個、農村文體廣場330處,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開展了“非遺”百場展演,民眾性體育文化創建活動豐富多彩。建成殯儀服務中心,成功解決了城區喪事擾民問題。紮實推進軍地共建,榮獲全省雙擁工作七連冠。科技事業全面發展,建成了菱鎂基地研發中心、檢測中心、農高區科技研發中心,與瀋陽化工大學、瀋陽農業大學等10餘所大專院校建立了緊密型合作關係。人民武裝、婦女兒童、人口計生、廣播電視、民族宗教、檔案等各項事業都取得了新進步。
六是敢為人先向善為人先轉變得到全面落實。過去五年是政府治理結構根本改變,施政行為全面規範,執政能力全面提高的五年。2008年至2012年這五年,我們堅持守住“法律紅線、政策底線和紀律防線”,建立完善了市政府常務會、市規委會、市長辦公會、市政府征拆會、農規會制度,組建了市政府法律顧問團,實現了政府決策公開討論、集體審議、依法行政。特別是市規委會將城鄉建設項目“五證一權力”納入集體審議範疇,累計召開規委會140次,審批項目1744個,否決項目260個,全面實現了政府領導下城鄉建設的有序發展和企業投資上項目的規範進行。實施城鄉建設項目一會制審批、一站式辦公、一費制收費“三個一”工程,最大限度提高了政府辦事效率。建立了政府購置公開採購、政府投資項目“一部四制”和“四分離”制度,在機關用人上,堅持逢進必考和“三個不變一個增加”,從體制層面上避免了部門權力尋租、國有資產流失、財政資金浪費。自覺接受市人大依法監督、市政協民主監督和民眾社會監督,政府承諾為民眾辦的實事基本兌現,人大代表議案、建議、政協委員提案辦復率和見面率達到100%。落實了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13個月工資和住房公積金待遇,償還國有企業職工內欠1.5億元。推進政府工作由應急管理向風險管理、層級管理向扁平管理、粗放管理向精細管理轉變,查處整改安全隱患18600起,依法處理信訪案件359件,全市安全生產事故、刑事治安發案率、群體性上訪等大幅度減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特別是成功經受住了三次大洪水考驗,百年不遇的“8.04”特大洪澇災害,由於超前防範,決策果斷,執行有力,成功避免了重大人員傷亡,保證了受災民眾基本生活,低保戶、五保戶水毀房屋重建基本完成,水毀路橋基礎施工全部結束。積極應對了兩次國際金融危機挑戰。妥善處置了牛莊炭疽事件。海城在風雨洗禮中欲摧彌堅。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海城發展變化有目共睹。這得益於市委的正確領導,得益於市人大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得益於全市廣大幹部民眾的真抓實幹和奮力拚搏。在此,我代表本屆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所有關心、支持海城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海城轉方式、調結構任重道遠,高科技、高附加值產業和產品比重還不高。城鄉公共產品與人民民眾需求尚有差距。個別部門和工作人員辦事效率不高,投資環境還有不盡人意的地方等。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今後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二、今後五年政府工作建議
今後五年既是國家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期,也是海城實現跨越發展的機遇期。按照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和市委八屆二次全會精神,未來五年政府工作總體建議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統籌城鄉發展為主線,以調結構、轉方式、惠民生為重點,繼續堅持稅源經濟、體驗經濟、民富思想“三種理念”,深入推進“六個轉變”,加速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全面創新,全民創業,努力在更大範圍、更深層面上實現主導產業、城鄉面貌、人民生活“三個新變化”,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奮鬥目標。
今後五年全市發展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年均增長22.7%;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5%和18%。重點實現“三個新變化”:
一是實現主導產業新變化。堅持圍礦、圍鋼、圍店、圍農、圍城“五圍”發展方向,加速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服務業多元化,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著力打造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產業產品,提升產業競爭力。農業現代化上,加速推進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設施化、規模化、產業化和市場化,建立農產品可追溯制度,農產品加工增值率達到60%以上。新型工業化上,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推進產業集群和轉型升級,礦產品深加工率達到70%以上,礦產品加工業產值實現1200億元,專業市場配套加工產業產值實現878億元,鋼材深加工產業產值實現610億元,精細化工產業產值實現2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750家。服務業多元化上,以專業市場為龍頭,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以傳統服務業為依託,全面建成多元化發展體系,全市專業市場年交易額達到100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20%,旅遊產業綜合收入實現100億元,限額以上商業企業達到300家。三次產業比例達到5:48:47。
二是實現城鄉面貌新變化。堅持城市化、城鎮化和新型農村社區化“三化”並舉,完善基礎設施,改善生活環境,打造一批民眾熱切期盼的城市產品,加速城鄉統籌發展。到2017年,海西新城建成區75平方公里,人口75萬人。騰鰲新城建成區20平方公里,人口20萬人。析木新城建成區15平方公里,人口15萬人。牛莊新鎮建成區10平方公里,人口10萬人。完成新城新鎮城中村、城邊村改造,全市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村屯建成新型農村社區,城鎮化率達到75%。
三是實現人民生活新變化。堅持民生導向下經濟發展理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實施城鄉路網建設改造,實現民眾暢通出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2%,農村人畜飲水安全問題全面解決,農村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85%和60%,新城新鎮核心區實現集中供暖,燃氣入戶率達到70%。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造一批惠及民生的生態產品,讓海城的山更綠、天更藍、水更清。完善城鄉醫療、教育資源布局和建設改造,推進全民創業和社會就業,建立高標準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學有所教、業有所就、住有所居、病有所醫、困有所幫、老有所養的和諧幸福社會。
三、2013年重點工作
2013年是新一屆政府任期的第一年,也是完成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地區財政收入和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分別增長23.5%和15.3%,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29.8%和20.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5%和18%。
重點要做好以下六項工作:
(一)堅持整理土地,開放空間,加速建設開放海城。
整理大空間,實施大開放,推進大建設,實現大變化,2008年至2012年來海城發展的一條基本經驗。年內要在對上爭取建設用地指標1平方公里的基礎上,繼續加大空間整理力度。
一是推進三類土地整理。嚴格土地批後管理,加大新城新鎮閒置低效工廠、廢棄學校和道路、礦山廢棄地等整理力度,全年整理三類地2.8平方公里。
二是推進村屯社區徵收。圍繞新城、新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繼續實施村屯社區徵收,全年整理建設用地7平方公里,其中海西新城2.7平方公里,騰鰲新城0.78平方公里,析木新城1.52平方公里,牛莊新鎮2平方公里。完成騰鰲與西四、騰鰲溫泉健康產業城與粘土磚廠土地增減掛鈎,做好4個土地增減掛鈎項目報批。
三是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圍繞規模特色農業發展,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靈活採用市場價租賃和農地入股等方式,加快農村基本農田、一般農田、林地等土地流轉,年內農村土地流轉要完成10萬畝。
(二)堅持工業立市,三產興市,加速建設實力海城。
工業和服務業是海城的支柱和優勢,也是海城未來發展的關鍵和希望。要圍繞四大經濟區,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服務業多元化。
一是海西新城。重點建設“一城、一園、一區”。海西新城區,建成南一環、北一環、長江路、濱河路和興海大橋、中央跨河橋、三台子跨河橋引線工程,形成海城河沿河跨河“回”型路網。完成海城河城市段70%景觀綠化,加速沿河跨河城市開發建設,打造河南城市新區。菱鎂新材料產業園,推進山東高速鎂建材、東方恆元鎂化工、中海鎂業鎂合金等項目建設,全年項目開復工35個,竣工20個,其中鎂化工產業項目開復工10個,竣工5個,力爭菱鎂新材料產業實現產值150億元。現代服務業集中區,完成西柳服裝城和南台箱包城分行劃市規劃,推進義烏西柳中國小商品城、西柳國貿城、南台國際皮革皮具城、中國北方水暖城等市場集群建設,年內市場交易額實現550億元。加快專業市場配套加工園建設,推進紹興台商協會投資3億美元的西柳宏基工業城項目,規劃建設工業地產和公共服務平台,承接廣東紡織服裝產業轉移,打造紡織服裝加工產業集群。年內開工建設50萬平工業地產。專業市場配套加工園區項目開復工30個,竣工20個,全市紡織服裝和箱包加工產業產值實現438億元。
二是騰鰲新城。重點建設“兩城、兩園”。 騰鰲新城區,完成行政中心南遷,啟動高速公路出口南側改造和壽安湖周邊商住地產開發,加快中央商務區建設,提升城市品位,增強城市活力。溫泉健康產業城,建成溫泉展示中心,建設雙環路等路網,推進溫泉別墅公寓、星級酒店群和熱帶雨林項目開工,打造東北乃至全國溫泉旅遊新地標。騰鰲鋼材深加工園,抓好紫竹重型鑄件、源鑫鋼鐵、恆盛鑄業等重點鋼鐵項目建設,年內鋼材深加工產能達到300萬噸。全市鋼材深加工項目開復工64個,竣工23個,實現產值314億元。騰鰲染顏料精細化工產業園,規劃建設騰鰲開發區精細化工研發中心,完成七彩化學上市,加速推進染顏料精細化工產業發展,年內簽約落戶項目10個以上,開復工5個,竣工3個,實現產值12億元。
三是析木新城。重點建設“一城、一園、一區”。 析木新城區,完成新城核心區主幹路網、析木新城總部大樓、北山大型文化廣場和牌樓農貿市場建設,啟動東部山區休閒度假旅遊配套服務區開發。牌樓礦產品加工園,完成園區總體規劃,拓展園區7平方公里。開工建設通港產業大道,實施天然氣入園工程,建設園區工業會館。推進晨鳴紙業菱鎂深加工、新亞聚昌耐火材料等項目建設,年內園區項目開復工32個,竣工16個,實現產值100億元。白雲山休閒旅遊度假區,按照“游在白雲山,樂在九龍川,食在海龍川,住在析木城”的功能定位,規劃建設占地656平方公里的顓頊城、白雲山、九龍川、海龍川四大景區,大力發展休閒度假旅遊產業。年內完成四大景區規劃、東部旅遊產業大道和景區連線路建設,力爭在招商引資上實現突破。
四是牛莊新鎮。重點規劃建設“一港、兩城、兩園”。牛莊港,完成碼頭規劃設計,力爭年內開工。牛莊古城,啟動遊客服務中心、“兩會兩館”和護城河帶狀公園建設,新建三星級酒店,力爭晉升為國家AAAA級景區。高鐵新城,依託哈大高鐵客站,規劃占地7.7平方公里的高鐵新城,建設生產型和服務型服務業集聚區,打造未來城市門戶。年內與雲南城投公司合作,啟動土地一級市場開發,開工建設“三縱一橫”主幹路網,完成瀋大高速公路海城出口調整和黑龍江路下穿橋改造工程。臨港工業園,完成園區總體規劃,加速石油機械加工產業集聚,抓好安東機械、騰飛重工等項目建設。中國水暖城配套加工園,啟動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年內力爭引進4家水暖配套加工企業。
(三)堅持統籌城鄉,三農並重,加速建設和諧海城。
解決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是統籌城鄉發展,建設和諧海城的主要任務。要整合城鄉資源要素,調整財政支出方向,推進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
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堅持用工業的理念抓農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完成水毀農田水利設施修復、西部灌渠改造等農業基礎工程,創建10個國家級標準蔬菜園和12個國家級水稻高產萬畝方。實施良種繁育工程,重點抓好優質蔬菜種苗,南果梨花粉,種魚、種豬和種雞,水稻四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從源頭解決海城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發展規模農業,按照一縣一品方向,大力發展蔬菜、南果梨、肉蛋雞等規模特色農業。做強農產品深加工,充分發揮農高區龍頭示範帶動作用,啟動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組建園區投融資中心,做強果蔬、熟食、屠宰、食品、農業裝備製造等工業集群,年內全市農產品深加工項目開復工40個,竣工10個。做優為農服務,完善農業基層服務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為農服務作用。啟動北京新發地海城農產品銷售廳。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年內全市農業總產值實現90億元。
二是大力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化。堅持用城市的理念抓農村,在推進農村城鎮化的同時,重點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化。結合村屯環境整治、土地增減掛鈎、水毀村屯災後重建、地質災害綜合治理等,科學選定中心村,對周邊臨近分散村屯整體搬遷,建設功能完善、環境優美、滿足農村生產生活需要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村社區。通過土地增減掛鈎,解決村集體組織收入來源問題。年內啟動西四、高坨等5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實現改造一片村屯,建設一個社區,做強一個集體,造福一方百姓。
三是大力推進農民增收多元化。堅持用市民理念培育農民。通過推進農民土地入股流轉、發展規模農業打造農民就業平台、繁榮農村二三產業承接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推進農民身份由專業農民向股東、產業工人、個體工商戶、企業家等複合型農民身份轉變,實現農民多渠道增收。
(四)堅持尊重自然,保護生態,加速建設美麗海城。
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在治理污染上不鬆勁,在生態建設上不動搖,努力打造健康宜居的美麗家園。
一是實施青山工程。以丹海高速和大盤線兩側為重點,完成礦山復墾3500畝,小開荒還林5000畝,超坡地還林1500畝,封山圍欄工程110公里,結合生態恢復,建設教軍山和亮甲山城市公園。
二是實施碧水工程。抓好污水處理廠穩定運行,強化漂染、化工等水污染整治,確保境內主要河流水質全面達標。強化水源地保護,實施農村改水工程,確保全市飲水安全。
三是實施藍天工程。整治礦山企業粉塵污染,加速淘汰落後產能,完成後英等企業爐窯煤改天然氣試點。淘汰15%的黃標車,推進計程車、公車雙燃料工程,年內實現機動車環保檢測治理全覆蓋。治理城區煙粉塵,徹底消滅冒黑煙現象。全年空氣環境質量二級以上天數達到330天。
四是實施淨土工程。嚴厲查處違禁農藥生產銷售,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有機生物肥料,遏制農膜“白色污染”。嚴格固廢監管,工業和醫療固廢處理率達到85%以上。做好農村垃圾和禽畜糞便處理,年內農村垃圾集中處理率達到60%以上,減少農村面源污染。
(五)堅持問需於民,勤政惠民,加速建設幸福海城。
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社會民生投入,努力讓民眾生活的更舒服、更輕鬆、更有品質。
一是完善城市產品。在汛前完成水毀路橋修復工作,建設改造析瓦線等7條公路,完成農村老油路大修和村組連線路150公里。繼續實施老城改造“四個十”工程,完成新暉路等10條城市主次幹路、站前街南段等10條街巷路、中街路兩側10棟臨街住宅樓立面和白楊三組等10個老舊小區升級改造。實施海西新城供水供暖和中央商務區集中供熱中心、騰鰲新城垃圾處理場、析木新城燃氣入戶、牛莊新鎮供暖等改造建設工程。擴建厝石山公園,開工建設海西新城中央商務區水系和興海河南濱河公園,建成燕陽花溪地、騰鰲壽安湖、牌樓炒鐵河等5個濱河公園,新增城市綠地80萬平方米。
二是完善社會保障。啟動“五險合一”征繳體制,完成養老、醫療、失業等保險擴面1.5萬人。實行醫保當日結算當日報銷和轉院擇醫備案制。免費向城鄉居民提供11大類醫療衛生服務,將尿毒症、肺癌等20種疾病納入保障和救助範圍,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年內在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全面落實基本藥物制度。加快75萬平方米回遷樓建設,保證動遷民眾及時回遷。新增保障性住房242套,解決困難家庭居住問題。完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籌建“三城一鎮”社會福利中心,新建村級互助養老服務站80個。啟動兒童福利院和農村常年病託管中心二期工程。推進工資平等協商,建設和諧勞動關係。發放小額擔保貸款300萬元,推進全民創業。
三是繁榮社會事業。實施西柳高中、騰鰲高中、析木寄宿式中學等校舍建設,深入開展名師、名校、名校長創建活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加速市中心醫院異地重建,開工建設市中醫院二期,完善基層衛生服務站建設。與國內名校、名院聯辦,在省內創建知名教育、醫療品牌。開工建設海城市體育館和牛莊等3個民眾文體廣場,舉辦企事業單位單項運動會和海城市第三屆文化藝術節,繼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巡迴展演活動,豐富城鄉民眾生活。做好人民武裝、婦女兒童、廣播電視、民族宗教、人口計生、檔案等工作,推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六)堅持依法行政,治庸問責,加速建設文明海城。
政治文明是建設文明社會的前提和保證。建設文明海城,要從建設法治文明政府開始。
一是堅持創新理政。重點推進“三個創新”:創新思維。牢固樹立要素換項目、市場換工廠、資源換資本、資產換股份的理念,理性推進招商引資。創新體制。整合人力資源,組建市級公共產業園區管委會,改革財政分配體制,賦予園區管委會充分的財政自主權,加快園區發展。創新機制。建立培養人才、引進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政策機制,打造海城經濟轉型升級的人才高地。深入推進風險管理、精細管理和扁平管理,切實抓好安全生產、社會治安、信訪穩定等工作,確保社會和諧。
二是堅持高效行政。重點做好“三項服務”:有效服務市場。深入推進“五大市場”專項整治和“五大專項”行動,打造公平正義的市場經濟秩序。熱情服務企業。繼續推進一會制審批、一站式服務、一費制收費,實行政府部門和工作人員治庸問責,提高行政效率。兌現市政府扶持企業發展相關政策,攜手企業,共度難關。耐心服務民眾。高度重視、認真解決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認真辦理人大議案、政協提案、政府承諾為民眾辦的實事,全年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辦復率、見面率達到100%。
三是堅持廉潔執政。重點抓好“三公管理”:做好公共權力管理,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民眾社會監督,強化行政權力運行制度建設,深入排查和防範廉政風險,牢記使命,盡職履責,確保經濟社會的有序發展。做細公共資源管理,堅持國有資源出售公開掛牌、國有資產處置公開拍賣、政府工程公開招標,用制度管住人、看住物,確保公共資源向發展資本轉變。做優公共財政管理,堅持開源和節流並重,發展和民生兼顧,深入落實“一部四制”和“四分離”等制度,為百萬人民當好家,理好財。
各位代表,人民期待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海城發展就是我們前進的動力。相信有市委的正確領導,有市人大的依法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有全市百萬人民的鼎力支持和傾力參與,海城既定的目標一定會實現,海城的未來必將更加美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