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大西洋颶風季時間軸

2013年大西洋颶風季是一次活躍程度低於平均水平的大西洋颶風季[注 1],形成的颶風數量是繼1982年以來最少的[2]。颶風季從2013年6月1日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傳統上這樣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絕大多數熱帶氣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和發展的時間段[3]。熱帶風暴安德烈亞是全季首場風暴,於6月5日形成,最後一個氣旋則是場沒有命名的亞熱帶風暴,於12月7日消散。

全季一共產生了15個熱帶亞熱帶氣旋,其中14個達到熱帶風暴強度,只有兩個成為颶風,並且沒有任何一場達到大型颶風強度[注 2],這也是繼1994年大西洋颶風季以來首次沒有大型颶風形成[2]。雖然颶風季活躍程度低,但墨西哥還是受到了多場熱帶氣旋影響,其中造成破壞最嚴重的是熱帶風暴費爾南多和颶風英格麗德。其中前者於8月下旬登岸,奪走了14個人的生命,造成數百萬美元損失[5],後者則在9月中旬登入,導致23人喪生,經濟損失達15億美元[6]。整個颶風季里只有熱帶風暴安德烈亞在美國登入,導致4人遇難,催生出多場龍捲風並產生暴雨,美國東岸和加拿大大西洋省份有大片地區發生洪災[2]。

這個時間軸中記錄了全年大西洋所有熱帶或亞熱帶氣旋形成、增強、減弱、登入、轉變成溫帶氣旋以及消散的具體信息。還包括實際操作中沒有發布的信息,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在風暴過後進行的回顧。包括最大持續風速、位置、距離在內的所有數字都是經四捨五入換算成整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3年大西洋颶風季時間軸
  • 簡介:活躍程度低於平均的大西洋颶風季
  • 內容:全年大西洋所有熱帶或亞熱帶氣旋
  • 記錄數量:15個熱帶或亞熱帶氣旋
  • 時間:2013
簡介
6月[編輯]
即將登入的熱帶風暴安德烈亞
  • 6月1日
  • 2013年大西洋颶風季正式開始。
  • 6月5日
  • 協調世界時下午18點:佛羅里達州聖彼德斯堡西南方向約500公里海域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安德烈亞”(Andrea)。
  • 6月6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安德烈亞達到每小時100公里的最大持續風速
  • UTC晚上22點:熱帶風暴安德烈亞以風力時速95公里強度從佛羅里達州泰勒縣的斯坦哈奇(Steinhatchee)以南約15公里處登入,並在幾乎同一時間達到最低氣壓992毫巴百帕,29.3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
  • 6月7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安德烈亞在南卡羅萊納州上空轉變成溫帶氣旋
  • 6月17日
  • UTC中午12點:第二號熱帶低氣壓由宏都拉斯拉塞瓦西北偏北方向約40公里洋面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形成。
  • UTC晚上22點:第二號熱帶低氣壓以風速每小時55公里強度從宏都拉斯比格克里克港(Big Creek)附近登入。
  • 6月19日
  • UTC中午12點:第二號熱帶低氣壓在墨西哥夸察夸爾科斯東北偏北方向約165公里海域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名“巴里”(Barry)
  • 6月20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巴里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75公里,最低氣壓1003毫巴(百帕,29.62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
  • UTC上午11點15分:熱帶風暴巴里以風力時速75公里強度在墨西哥拉古納拉曼恰(Laguna La Mancha)附近進行了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登入。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巴里減弱成熱帶低氣壓。
  • 6月21日
  • UTC凌晨0點:熱帶低氣壓巴里在墨西哥普埃布拉州上空退化成一片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
7月[編輯]
位於中大西洋的熱帶風暴尚塔爾
  • 7月9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尚塔爾在途經小安的列斯群島中部期間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00公里,最低氣壓1003毫巴(百帕,29.62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
  • 7月10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尚塔爾在伊斯帕尼奧拉島以南洋面消散。
  • 7月23日
  • UTC下午18點:第四號熱帶低氣壓由維德角群島東南偏南方向約280公里海域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形成。
  • 7月24日
  • UTC早上6點:第四號熱帶低氣壓在維德角群島最南端的西南偏西方向約300公里洋面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多利安”(Dorian)。
  • 7月25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多利安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95公里,最低氣壓1002毫巴(百帕,29.59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
  • 7月27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多利安在背風群島東北偏東方向約925公里海域退化成一股低壓槽
熱帶風暴多利安的行進路線
8月[編輯]
  • 8月2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多利安的殘留在巴哈馬弗里波特(Freeport)再生成熱帶低氣壓。
  • 8月3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多利安在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東南方向約265公里洋面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
  • 8月15日
  • UTC凌晨0點:第五號熱帶低氣壓由維德角培亞以南約110公里處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形成。
  • UTC早上6點:第五號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強度標準並獲命名為“埃琳”(Erin)。
  • 8月17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埃琳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75公里,最低氣壓1006毫巴(百帕,29.71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
即將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第六號熱帶低氣壓
  • 8月18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埃琳在非洲西海岸和背風群島北部之間中途位置海域退化成一片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
  • 8月25日
  • UTC中午12點:墨西哥夸察夸爾科斯東北偏北方向約65公里洋面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成第六號熱帶低氣壓。
  • UTC下午18點:第六號熱帶低氣壓在墨西哥韋拉克魯斯東南偏東方向約110公里海域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名“費爾南德”(Fernand)。
  • 8月26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費爾南德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95公里,最低氣壓1001毫巴(百帕,29.56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
  • UTC凌晨4點45分:熱帶風暴費爾南德以風力時速95公里強度登入墨西哥韋拉克魯斯州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費爾南德降級成熱帶低氣壓。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費爾南德在墨西哥伊達爾戈州圖蘭辛戈附近退化成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
9月[編輯]
  • 9月4日
  • UTC下午18點:第七號熱帶低氣壓由波多黎各東南偏南方向約185公里洋面發展形成。
熱帶風暴加布里埃爾的行進路線
  • 9月5日
  • UTC下午18點:第七號熱帶低氣壓在伊斯帕尼奧拉島最東端附近退化成一股熱帶擾動。
  • 9月6日
  • UTC中午12點:第八號熱帶低氣壓由墨西哥坦皮科東北偏東方向約50公里海域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形成。
  • UTC下午18點:第八號熱帶低氣壓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55公里,最低氣壓1008毫巴(百帕,29.77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並在幾乎同一時間從墨西哥的坦皮科附近登入。
  • 9月7日
  • UTC早上6點:第八號熱帶低氣壓在墨西哥坦皮科西南方向約155公里洋面退化成一片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
  • 9月8日
  • UTC下午18點:第九號熱帶低氣壓由非洲達喀爾西南偏西方向約360公里海域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形成。
即將達到最高強度的颶風溫貝托
  • 9月9日
  • UTC早上6點:第九號熱帶低氣壓在維德角培亞東南方向約235公里洋面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溫貝托”(Humberto)。
  • 9月10日
  • UTC凌晨0點:第七號熱帶低氣壓的殘留在百慕達以南約555公里海域再生成熱帶低氣壓。
  • UTC早上6點:第七號熱帶低氣壓在百慕達以南約360公里洋面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加布里埃爾”(Gabrielle)。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加布里埃爾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00公里,最低氣壓1003毫巴(百帕,29.59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
  • 9月11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溫貝托在維德角培亞西南偏西方向約595公里海域增強成2013年大西洋颶風季的首場颶風。
  • UTC下午18點:颶風溫貝托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50公里,最低氣壓979毫巴(百帕,28.91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
  • 9月12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加布里埃爾降級成熱帶低氣壓。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加布里埃爾在百慕達西北方向約305公里洋面重新達到熱帶風暴強度。
  • UTC下午18點:第十號熱帶低氣壓由墨西哥韋拉克魯斯西北部以東約280公里海域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形成。
即將達到颶風強度的英格麗德
  • 9月13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加布里埃爾再度降級成熱帶低氣壓。
  • UTC早上6點:颶風溫貝托在維德角培亞西北方向約1215公里洋面弱化成熱帶風暴。
  • UTC中午12點:第十號熱帶低氣壓在墨西哥韋拉克魯斯以東約110公里海域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名“英格麗德”(Ingrid)。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加布里埃爾在百慕達西北偏北方向洋面消散。
  • 9月14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溫貝托在維德角培亞西北方向約1450公里海域退化成一片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英格麗德在墨西哥韋拉克魯斯東北方向約275公里洋面強化成本季第二場、也是最後一場颶風。
  • 9月15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溫貝托的殘留在亞速爾群島蓬塔德爾加達西南方向約1760公里海域再生成熱帶風暴。
  • UTC凌晨0點:颶風英格麗德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40公里,最低氣壓983毫巴(百帕,29.03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
  • 9月16日
  • UTC早上6點:颶風英格麗德在墨西哥坦皮科東北方向約160公里洋面弱化成熱帶風暴。
  • UTC上午11點15分:熱帶風暴英格麗德以風力時速100公里強度從墨西哥塔毛利帕斯州拉佩斯卡(La Pesca)附近登入。
  • 9月17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英格麗德在墨西哥拉佩斯卡以西約150公里海域減弱成熱帶低氣壓。
  • UTC早上6點:熱帶低氣壓英格麗德在墨西哥拉佩斯卡以西約195公里洋面退化成一片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溫貝托轉變成亞熱帶風暴。
熱帶風暴傑里的移動路徑
  • 9月18日
  • UTC早上6點:亞熱帶風暴溫貝托在蓬塔德爾加達西南方向約1795公里海域降級成亞熱帶低氣壓。
  • 9月19日
  • UTC中午12點:亞熱帶低氣壓溫貝托在亞速爾群島西南方向洋面消散。
  • 9月29日
  • UTC凌晨0點:第十一號熱帶低氣壓由背風群島東北偏東方向1465公里海域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形成。
  • 9月30日
  • UTC早上6點:第十一號熱帶低氣壓在亞熱帶群島西南偏西方向約1850公里洋面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傑里”(Jerry)。
10月[編輯]
  • 10月1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傑里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85公里,最低氣壓1005毫巴(百帕,29.68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
10月3日時組織結構較為混亂的熱帶風暴凱倫
  • 10月3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凱倫由墨西哥坎昆以北約55公里海域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形成。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凱倫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00公里的最高強度。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傑里在中亞速爾群島西南方向約1240公里洋面退化成一片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
  • UTC晚上21點:熱帶風暴卡倫達到998毫巴(百帕,29.47英寸汞柱)的最低氣壓。
  • 10月6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凱倫在紐奧良西南方向約260公里海域降級成熱帶低氣壓。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凱倫在路易斯安那州中南部海岸以南洋面消散。
  • 10月21日
  • UTC早上6點:第十三號熱帶低氣壓由百慕達東南偏東方向約1000公里海域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形成。
  • UTC中午12點:第十三號熱帶低氣壓在百慕達東南方向約990公里洋面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洛倫佐”(Lorenzo)。
  • 10月22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洛倫佐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85公里,最低氣壓1000毫巴(百帕,29.53英寸汞柱)的最低強度。
  • 10月24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洛倫佐降級成熱帶低氣壓。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洛倫佐在亞速爾群島弗洛雷斯島西南偏西方向約1350公里海域消散。
熱帶風暴梅利莎的行進路線
11月[編輯]
  • 11月18日
  • UTC中午12點:百慕達東南偏東方向約1160公里洋面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成了亞熱帶風暴並獲名“梅利莎”(Melissa)。
  • 11月20日
  • UTC早上6點:亞熱帶風暴梅利莎在百慕達東北偏東方向約1245公里海域轉變成熱帶風暴。
  • 11月21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梅利莎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00公里,最低氣壓980毫巴(百帕,28.94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
  • 11月22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梅利莎在亞速爾群島弗洛雷斯島東北偏北方向約220公里洋面退化成一片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
  • 11月30日
  • 2013年大西洋颶風季正式結束。
12月[編輯]
  • 12月5日
  • UTC凌晨0點:亞速爾群島以南約620公里海域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成了亞熱帶風暴,並在幾乎同一時間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85公里,最低氣壓997毫巴(百帕,29.44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
  • 12月7日
  • UTC早上6點:亞熱帶風暴在亞速爾群島以南約165公里洋面退化成一片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