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藍皮書:2012年青海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2012年青海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

青海藍皮書:2012年青海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

2012年青海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一般指本詞條

《青海藍皮書:2012年青海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是趙宗福編著的一本書。

基本介紹

  • 書名:青海藍皮書:2012年青海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
  • 作者:趙宗福
  • ISBN:978-7-5097-3296-0
  • 頁數:372
  • 出版時間:2012年04月
  • 開本:16
圖書簡介,內容簡介,中文目錄,英文目錄,摘要,藍皮書發布會,

圖書簡介

英文名“
ANALYSIS AND FORECAS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QINGHAI(2012)
叢書名:青海藍皮書
版 次:2012年4月第一次印刷
印 張:23.25
字 數:401
所屬分類:區域經濟-城市經濟
關 鍵 字:青海、經濟、社會、分析與預測
閱讀人群:各級政府部門決策人員,科研機構研究人員,企事業單位領導,媒體記者,外國駐華商社及使領事館工作人員,以及關注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界人士,各大圖書館、學術單位資料室收藏。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十二五”規劃中“轉變發展方式”和“改善民生”兩大主題,從如何推動青海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統籌發展入手,對青海經濟轉型、保障民生、生態保護等領域的重大現實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大美青海”和“崑崙文化”是青海著力打造的兩大品牌,書中對如何加強兩大品牌的公益性使用和產業化運作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中文目錄

Ⅰ 主題報告
1 繼續開創新青海建設新局面——強衛/001
2 努力推動青海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駱惠寧/012
Ⅱ 總報告
3 2011~2012年青海經濟發展形勢分析與預測
——“青海經濟發展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025
4 2011~2012年青海社會發展形勢分析與預測
——“青海社會發展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048
Ⅲ 經濟篇
5 青海在轉型與跨越發展中的投資形勢分析與思考
——徐學初 毛麗青/072
6 青海農牧業運行分析與未來發展重點——朱華 趙棟/082
7 青海工業運行形勢分析與發展對策——張玉/093
8 2011~2012年青海商貿經濟發展態勢分析與預測
——周勇峰 王忠文 劉傲洋/103
9 青海交通運輸與建設形勢分析與展望
——梁明道 張捷 李金蓮 杜青華/112
10 青海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孫發平/121
11 青海物價運行態勢分析與展望——李勇 劉亞州/133
12 青海培育市場主體問題研究——詹紅岩/144
Ⅳ 社會篇
13 青海教育發展狀況分析與預測——王振嶺/154
14 青海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形勢分析——李增浩 楊智勇/165
15 青海科技發展狀況分析與展望——何海雲 朱莉華/175
16 青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形勢分析——傅天珠 高永宏/186
17 青海扶貧開發難點分析與對策建議——葛岩清 杜青華/197
18 青海社會管理創新面臨的形勢及對策建議
——蘇海紅 肖莉 凌寧/206
19 青海收入分配問題研究——丁忠兵/216
20 貧困地區未來10年異地扶貧搬遷安置調查報告
——以青海樂都縣李家鄉為個案——青海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228
Ⅴ 區域篇
21 青海民俗文化旅遊發展研究
——以湟源縣為例——趙宗福 李國權 胡芳/238
22 青海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發展態勢與思考——孫發平 丁忠兵/250
23 青海東部城市群建設的戰略思考——楊自沿/262
24 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建設成效及展望——張賀全/272
25 海北藏族自治州現代生態畜牧業示範區建設路徑研究——包正清/283
Ⅵ 專題篇
26 打造崑崙文化品牌的歷史回顧與發展思考——趙宗福 鄂崇榮/296
27 三江源區生態移民後續產業發展研究——蘇海紅/307
28 青海新能源開發利用現狀及發展戰略研究——冀康平/318
29 青海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分析與目標措施——馬生林/328
30 青海城鄉居民消費熱點傾向和消費升級問題研究——杜青華/337
31 青海節能降耗形勢分析與預測——竇國林 葉裴文/345

英文目錄

BⅠ Topic Reports
B.1 Continue to Create a New Prospect for the New Qinghai——Qiang Wei/001
B.2 Effort to Promote Society and Economy in Qinghai to Be in S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Luo Huining/012
BⅡ General Reports
B.3 Analysi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2011 and the Forecast in
2012 in Qinghai——Research Group/025
B.4 Analysis on Social Development in 2011 and the Forecast in
2012 in Qinghai——Research Group/048
BⅢ Economic Reports
B.5 Analysis and Thinking on the Investment Situation in Transformation
and the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in Qinghai——Xu Xuechu, Mao Liqing/072
B.6 Analysis on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Qinghai——Zhu Hua, Zhao Dong/082
B.7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Industry in Qinghai
——Zhang Yu/093
B.8 Trend and Forecast of Commerce and Trade in Qinghai
during 2011-2012——Zhou YongFeng, Wang Zhongwen and Liu Aoyang/103
B.9 Analysis and Prospect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of
Communications in Qinghai
——Liang Mingdao, Zhang Jie, Li Jinlian and Du Qinghua/112
B.10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Qinghai——Sun Faping/121
B.11 Analysis and Prospect of Prices Situation in Qinghai——Li Yong, Liu Yazhou/133
B.12 Study on Cultivating a Market in Qinghai——Zhan Hongyan/144
BⅣ Social Reports
B.13 Analysis and Forecast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Qinghai
——Wang Zhenling/154
B.14 Analysis on the Reform of Medical System in Qinghai
——Li Zenghao, Yang Zhiyong/165
B.15 Analysis and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Qinghai——He Haiyun, Zhu Lihua/175
B.16 Analysis on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in Qinghai
——Fu Tianzhu, Gao Yong hong/186
B.17 Difficulties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ing
Poverty Alleviation in Qinghai——Ge Yanqing, Du Qinghua/197
B.18 Situation of the Innov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in Qinghai
and Countermeasures——Su Haihong, Xiao Li and Ling Ning/206
B.19 Study on Income Distribution in Qinghai——Ding Zhongbing/216
B.20 Survey Report on Relocation and Resettlement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Poverty Region in the Next Decade——Resecorch Group/228
BⅤ Regional Reports
B.21 Study on Tourism Development of Folk Culture in Qinghai
-Taking Huangyuan County as an Example
——Zhao Zongfu, Li Guoquan and Hu Fang/238
B.22 Situation and Thinking of Recycling Economy Experimental
Zone of Chaidamu in Qinghai——Sun Faping, Ding Zhongbing/250
B.23 Strategic Thinking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Construction
in Eastern Qinghai——Yang Ziyan/262
B.24 Construction Effectivenes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Sanjiangyuan Region and Prospect——Zhang Hequan/272
B.25 Path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Modern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Demonstration Area in Haibei Tibetan Autonomy State——Bao Zhengqing/283
BⅥ Special Reports
B.26 Retrospect and Thinking of Creating the Culture Brand of Kunlun
——Zhao Zongfu, E Chongrong/296
B.27 Study on Follow-up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Resettlement in Sanjiangyuan Region——Su Haihong/307
B.28 Study on Utiliz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New
Energy in Qinghai——Ji Kangping/318
B.29 Analysis and Objective Measure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Qinghai——Ma Shenglin/328
B.30 Study o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Tendency
and the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Qinghai——Du Qinghua/337
B.31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Consume
Reduction in Qinghai——Dou Guolin, Ye Peiwen/345

摘要

《2012年青海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是一部綜合性的研究報告,由青海省社會科學院組織長期從事青海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專家學者撰寫,它以青海省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生態建設等各領域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研究內容,從戰略高度對青海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綜合分析和科學預測,真實、全面地反映青海經濟社會發展形勢。
在內容上,包括主題報告、總報告、經濟、社會、區域、專題等6個篇目。
其中主題報告分別由青海省委書記、省長從戰略高度對2011年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2012年發展的重點任務進行了全面分析及準確闡釋,提出了全省的發展思路和未來戰略取向。
總報告在對青海省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總體運行情況分別闡述的基礎上,針對巨觀形勢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結合省情對2012年青海經濟和社會發展趨勢分別進行了預測,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
經濟篇以影響青海經濟發展的主要行業、領域以及重大現實問題為研究內容,涵蓋投資、財政、農牧業、工業、服務業以及特色產業發展、物價等領域和相關熱點問題。
社會篇以涉及青海社會發展的主要行業、領域及重大現實問題為研究領域,內容涵蓋教育、科技、文化、就業、生活保障等領域以及社會管理創新、收入分配等社會熱點問題。
區域篇以青海現實的區域特色為重點,以青海民俗文化旅遊區、青海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青海東部城市群、三江源區生態保護、海北藏族自治州現代生態畜牧業示範區等為研究對象,分別對其發展現狀、存在問題、面臨形勢、未來路徑及對策建議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論述和研究分析。
專題篇立足青海實際,放眼全國,選擇具有青海特色且對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分析,分別就崑崙文化、生態移民、新能源開發利用、節能降耗、消費驅動的發展定位、發展理念、發展路徑和發展對策等進行了學理性的研究和探討。

藍皮書發布會

2012年青海藍皮書首發式在西寧隆重舉行,藍皮書系列又增新成員
2012年5月7日,由青海省社會科學院組織編撰、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首部青海藍皮書 《2012年青海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在西寧隆重發布。
來自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領導,青海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發布會。
作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打造的新的出版形態和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發布平台,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壯大,皮書已經成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核心品牌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要品牌,並日益成為中國社會科學界的知名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受到了決策層、學術界、媒體及各界專業人士的廣泛關注。
2012年,皮書系列整體列入“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部分重點皮書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學術出版資助項目,皮書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
當前,皮書不僅在國內掌握了相當的話語權,而且逐步被世界範圍內的一些權威機構所認可,自2007年起部分皮書開始在國外的權威出版機構出版,在西方的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一個重要的視窗和渠道。
青海藍皮書是皮書家族的新成員,它的編撰出版得到了青海省委、省政府和青海省社會科學院領導的高度關注和支持。
2012年青海藍皮書從經濟、社會等角度,圍繞青海省加快轉變經濟方式,研究和探討了2011年青海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成就與不足,並對2012年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進行了預測,提出了政策建議。
青海社會科學院發布《2012年青海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指出——
2011年,青海經濟運行總體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態勢,經濟增速走在全國前列
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物價漲幅回落,財政收支實現歷史性突破,城鄉居民收入較大幅度增加
2011年,青海省完成生產總值1634.72億元,同比增長13.5%。其中,第一產業增長5%,第二產業增長17.3%,第三產業增長9.7%。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780?69億元,同比增長1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51.8億元,同比增長37.7%。全省總財力突破千億元大關,達到1075.4億元,同比增長24.6%。全省一般預算支出完成967.4億元,為預算的93.5%,同比增長30.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34.31億元,同比增長34.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04.85億元,同比增長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3.31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4608.47元,同比分別增長12.6%和19.3%。實現進出口總值92382萬美元,同比增長17.1%。基於這一系列數據,青海藍皮書對2011年青海經濟運行總體態勢的基本判斷是:經濟總量較快增長,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價格漲幅明顯回落,財政實力顯著增強,固定資產投資成效顯著,消費需求平穩增長,外貿形勢逐步好轉,總體實現了速度效益同步增長、投資消費出口協同拉動、經濟結構加快調整以及民生大幅改善的運行態勢。
青海藍皮書指出,2011年青海經濟運行呈現以下特徵。
第一,生產總值快速增長,總體經濟發展形勢趨穩。自2001年以來,青海生產總值增速已連續11年超過10%,其中2010年青海生產總值增速超過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特別是近5年來,青海生產總值平均增速達到13.19%,比同期全國平均增速高3.07個百分點,為近20年來經濟增速最快的時期。2011年受國家超常規經濟刺激政策力度逐步減弱及國際經濟形勢錯綜複雜等因素影響,青海經濟增速較2010年的超高增速有所回落,但回落後的經濟增速剛好位於近5年青海經濟成長的短期趨勢線附近,高出全國經濟增速約4個百分點。由此表明,青海經濟已初步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步回歸到正常經濟成長軌道。
第二,工業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2011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持續影響和第四季度出現的意想不到的困難,青海省委省政府及時制定實施了支持工業發展十大綜合措施,紮實推進“雙百”行動。“雙百行動”是青海省“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一項重大發展戰略,即在工業領域建設100個重點項目,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培育100戶重點企業,打造產業集取度高、關聯性強、示範帶動作用突出的市場主體。科技對工業經濟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的總產值占到工業總產值的7%以上。
第三,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發展基礎進一步鞏固。據國家統計局月度數據顯示,2011年1~11月,青海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28.29億元,同比增長45.7%,增幅高居全國首位。全年青海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34.31億元,同比增長34.2%,固定資產投資占地區生產總值的87.74%。其中,76個工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完成投資突破540億元,超額完成年度任務,較大地改善了全省經濟發展硬環境,進一步夯實了發展基礎。
第四,商貿旅遊業快速發展,居民消費價格趨穩。2011年,通過大規模實施城鄉保障性安居工程,啟動“旅遊倍增計畫”,提高“家電、農機、汽車下鄉”補貼標準,加強城鄉流通體系建設等政策措施,青海商貿旅遊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04.85億元,同比增長17%,增幅較上年提高1.84個百分點。 (以上內容參見《2012年青海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 2012年《青海藍皮書》正式發布
青海社會科學院發布《2012年青海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預測——
2012年,青海省生產總值增長12%,財政收入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
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進出口總額增長10%,旅遊總收入增長20%,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5.5%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
關於2012年青海經濟發展目標,2012年1月青海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已做過預測:生產總值增長12%,財政收入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進出口總額增長10%,旅遊總收入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人數5.6萬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農村牧區轉移勞動力100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5‰以內。節能減排控制在國家規定目標以內,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創新等方面繼續取得新進展。這些目標預測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考慮了現實可行性,但從主要考慮因素看,主要還是一種規範性目標,是對2012年青海經濟發展應該達到的目標的一種計畫。
青海藍皮書從實證性角度分析,1990~2011年,青海經濟平均增速為10.21%,年度之間平均波動1.24個百分點。可以認為,目前青海經濟已進入平穩快速增長階段,經濟發展已具有較好的慣性和內在連續性。在不考慮重大突發事件的情況下,用1990~2011年青海經濟成長的數據建立自回歸模型,即可對2012年全省經濟增速作出較準確的預測。通過對數據相關係數和偏相關係數特徵的分析,青海藍皮書選擇一階自回歸模型對2012年青海經濟成長速度進行預測,預測結果是13.01%,略高於政府的預期目標(通常政府的預期目標會偏保守)。如果考慮國際金融危機這一重大突發事件的影響,我們將2009年、2010年青海經濟成長出現異常波動的數值去掉,其餘9年青海經濟平均增速為12.65%,標準差為0.77%。預測結果也落在平均增速的標準差範圍之內,表明預測結果與青海過去11年中正常年份所表現出的發展規律比較吻合。對於2012年青海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居民收入增長等其他指標,由於受政府政策因素影響較大,內在規律性不明顯,難以通過歷史數據對未來進行較準確預測。加之政府掌握大量相關信息,並擁有在發展進程中進行政策干預和靈活調控的有利條件,故政府的預測目標既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指導性,也最可能接近實際發展結果。因此,對2012年全省經濟發展的其他指標,青海藍皮書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預測目標為準。
青海新能源未來發展優勢突出
太陽能最具開發利用價值和發展潛力
風力發電日趨成熟,青海成為風機廠家爭奪比較激烈的地方
藍皮書指出,依託青海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堅強電網、便利交通、水電調峰能力強的獨特優勢,堅持特色與規模並舉、開發與保護並重,最佳化新能源產業發展環境,創新發展模式,加快培育特色優勢新能源戰略支撐產業,全力打造千萬千瓦級太陽能發電基地,大力開發風力發電和風力發電設備製造,使青海成為國家發展新能源的重要研發基地。到2015年,青海省戶用、光電建築一體化(BIPV)、光伏照明等太陽能光伏系統裝機規模達到200萬千瓦,大型荒漠光伏併網電站裝機達到近1100兆瓦,發電量占全省總發電量的5%,太陽能光伏產業年產值達到100億元。風電裝機150萬千瓦;2020年將建成完整的光伏產業鏈,太陽能光伏產業年產值達到1000億元,使新能源成為青海省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和工業領域重要的支柱產業。
就太陽能而言,藍皮書指出,青海太陽能資源僅次於西藏,全省年太陽能輻射量為6700兆焦/每平方米以上,折合標煤1623億噸,折合電量360萬億千瓦時,相當於龍羊峽電站年發電量的6萬倍。太陽能產業具有廣闊前景,開發利用潛力大。太陽能最豐富的地區柴達木盆地,全年日照時數為3553.9小時,是著名的“陽光地帶”,最具開發利用價值和發展潛力,是國內建設大型併網光伏電站、建立太陽能電力輸出基地的優選區域。同時,青海具有建設大型光伏發電系統的土地資源,荒漠和戈壁相對比較集中,廣闊而平坦,無遮擋,地質、地形等條件非常適合建設光伏電站。青海豐富的太陽能資源也受到國外企業的青睞,美國EMCOR執行副總裁王新橋稱“青海是聚光光伏產業的福地”,西班牙埃菲瑪正在青海為國電的一個光伏項目做8台高倍聚光HCPV樣機的跟蹤系統。國內有關研究結果表明,青海省發展吉瓦級以上超大規模荒漠光伏高壓併網電站的綜合條件居全國首位。從近期來看,一是應藉助國家實施的“金太陽”工程,採取財政補貼方式加快啟動國內光伏發電市場的機會,擴大太陽能發展規模,加快光伏產業發展步伐,充分利用柴達木盆地“陽光地帶”,把柴達木盆地作為青海新能源開發建設的主戰場,建設柴達木盆地太陽能大型併網光伏電站。二是圍繞太陽能發電產業,加快以太陽能矽材料為主的太陽能光伏材料、光伏太陽能電池器件、太陽能發電設備組裝與套用產業基地建設,形成太陽能完整的產業鏈。三是加大太陽能套用和推廣力度,擴大覆蓋面,加快推進光電在城鄉建築領域的套用。
從開發風力發電來看,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各地正在興起風電建設熱潮。青海省風能資源十分豐富,大規模開發利用風能資源,既可以為青海經濟發展提供能源,又能保護生態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正確之路。隨著這幾年風機技術持續改進、青海電網不斷發展、風電併網工作進展順利,上網電價差不多0.61元/千瓦時,加上其他地方優質風電資源已被分割得差不多,大家把目光都轉向了青海,青海開始成為風機廠家爭奪比較激烈的地方。當前,青海已具備開發風電條件,應抓住時機,乘勢而上,搞好頂層設計,科學規劃青海的風能發展,儘快推進開發利用,在風能開發利用方面實現跨越發展。在風機製造方面,積極開展除垂直軸型之外的其他風電技術與青藏高原特殊地理氣候條件的適應性研究和示範。此外,從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角度而言,青海加大風電的規模開發利用、提供“補充能源”、壯大本區域電網是非常有必要的。
青海社會管理創新成功試點,有效凝聚了社會發展的管理合力
完善社會管理,保證社會正常有序,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青海注重總體部署和統籌指導,堅持把創新體制機製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首要工作和重要動力。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若干意見》,對構建和完善社會管理組織體系和工作網路、推進社會管理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創新、建立和完善社會管理的長效機制和工作體製作出了具體部署。省委專門召開社會管理創新專題研討會,提出“秩序和諧、民眾和樂、民族和睦、宗教和順”的社會管理創新總體目標。 青海省委省政府出台《關於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確定9個省級綜合試點地區和25個州(地)級綜合試點地區,提出“深入抓點、集中促片、以點帶面、推動全盤”的試點工作思路,強化組織領導,明確目標任務,科學制訂方案,狠抓責任落實。同時,搭建社會管理平台,充分調動發揮社會力量的協同作用,積極引導社會組織、民眾組織、自治組織和人民民眾共同參與社會管理與服務,有效凝聚了試點工作的整體合力,形成社會管理人人參與、創新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在格爾木市和西寧市召開青海省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工作推進會,總結推廣綜合試點工作經驗。根據各地特點和實際,採取分類指導的方式,不斷加大典型經驗的整合和推廣力度。 在試點地區新經驗、新模式的引領帶動下,各地結合實際,抓住關鍵、突出重點,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推進,完善體制機制、強化工作措施,著重解決影響社會和諧安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全面提升社會管理效能。緊緊把握以民眾工作統攬社會管理創新這一核心,著力完善風險評估機制、信訪代理機制和大調解工作機制,不斷暢通民意訴求的表達渠道,積極協調處理各種利益關係,全力維護保障民眾合法權益,初步實現與民眾點對點、面對面、零距離服務,儘可能做到知民情、順民意、化民怨、解民憂、保民安。 藍皮書指出,社會管理創新的成功試點和推廣,增強了政府對社會運行的總體把握控制能力;各種社會管理機制的初步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管理思路方法的穩定性;通過管理創新,切實延伸管理觸角至基層,能夠有效地把社會矛盾衝突解決在萌芽狀態。
青海各類教育迅速發展,“兩基”通過國檢掀開青海教育新篇章
加快社會發展,基礎在教育。長期以來,青海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開展教育工作,不斷完善領導體制、創新工作機制,集全民之力、全省之力辦教育,有力促進了各類教育迅速發展。2011年,青海支持教育發展的財政資金達到103億元,同比增長24.9%。全年共下達各類義務教育保障資金70972.6萬元(不包括校舍維修長效機制資金),惠及全省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生。 青海藍皮書指出,2011年青海義務教育普及程度、教師隊伍、辦學條件、教育經費及掃盲工作等方面的主要指標達到國家“兩基”檢查驗收標準。到2011年底,青海省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國中階段毛入學率、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16周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及15~50周歲青壯年非文盲率分別達到99.58%、103.62%、80.55%、99.75%和97%。2011年10月21日,青海順利通過國家“兩基”督導檢查驗收,實現了青海現代教育發展史上的重大跨越,完成了幾代青海人為之奮鬥的夙願。
青海深入推進文化保護髮展,開啟文化名省建設新征程
近年來,青海省高度重視民族、宗教文化保護和傳承,並充分挖掘優勢文化資源,引導扶持文化產業發展。2011年,青海積極推進以重點文化工程為主要內容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完成140個鄉鎮文化站和3170個村級服務點共享工程設備的招標、採購、安裝、調試以及33個縣級中心數字圖書館資源安裝和人員培訓工作。
二是文化進社區工程。對西寧市102個社區800餘名文化帶頭人、文化專乾、社區文化輔導員進行了培訓,同時配發了音響設備、數碼產品、道具、服裝、樂器等。劃撥2011年度專項資金1187.8萬元,開始實施海東、黃南、海南、海北等地文化進社區項目。
三是農(牧)家書屋工程。總投資3514萬元,新建農(牧)家書屋1757家,並完成各類圖書、書櫃等的招投標、採購配送。
四是鄉鎮綜合文化站工程。2010年下達的189個項目基本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已建成的140個項目完成內部設施的採購和配發。
五是縣級“兩館”維修改造工程。對面積未達標的“兩館”進行改擴建。同時,組織開展州(地、市)“兩館”建設的前期調研,並編制完成《青海省州(地、市)“兩館”建設規劃》。通過實施上述工程,進一步完善基層文化服務設施網路,民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的內容更加豐富,範圍不斷擴大。
藍皮書指出,在實施文化建設工程過程中,青海注重挖掘民族特色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其中,熱貢文化保護和開發成果引人注目。2011年2月,《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獲文化部正式批覆,標誌著其建設進入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省委省政府要求黃南州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積極創新文化業態,進一步加快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力爭在全省率先把文化產業打造成支柱產業。黃南州積極打造以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區域文化為特色的綜合型產業集群,讓特色文化資源轉化為富民“金庫”。2011年,黃南州農牧民人均年純收入約2300元,熱貢藝人年收入至少2萬元,示範效應明顯。熱貢文化產業單位有90多家,從事熱貢藝術創作的農牧民達7000多人;文化產業經營戶4256家,熱貢文化從業人員9005人,實現經營收入近2.4億元,占全州GDP的5.48%,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其重要的支柱產業。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把青海建設成為“文化事業繁榮、產業優勢明顯、發展活力強勁、品牌效應突出、民族特色濃郁的文化名省”,青海《關於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建設文化名省的意見》,對青海特色文化發展作出“一核三帶四區”的戰略布局(“一核三帶四區”的“一核”是指立足於省會城市西寧獨特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全力打造地域和城市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形象和文化品位,強化引領帶動輻射作用;“三帶”是指以黃河為依託並體現源遠流長黃河上游文化和神奇獨特的生態文化帶,以唐蕃古道為依託並體現青海悠久文明史的人文歷史文化帶,以青藏鐵路、青海公路為依託並體現各民族團結進步的和諧文化和新青海建設的當代文化帶;“四區”是指河湟文化區、青海湖文化區、三江源文化區、柴達木文化區)。同時制定了《青海省“十二五”文化發展規劃》,提出實施“十二五”文化建設“八大工程”,即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文化惠民推進、特色文化產業培育、文化園區建設、文化市場建設、特色文化品牌打造、文化開放交流、文化人才培養工程。
進一步完善區域發展布局,東部城市群建設加快推進
城市群是社會經濟和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推進新型城市化建設的主體形態。青海東部地區(在行政區劃上包括西寧市和海東地區)容納了全省64.1%的人口,西寧、海東的人口密度分別達295.6人/平方公里和106.24人/平方公里。經過長期發展,在這一區域形成以西寧為中心的沿湟水軸線型城鎮密集區,初步具備城市群發展基礎。 藍皮書指出,以城市的集群發展來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符合青海東部地區發展的內在要求。2010年底青海省出台《關於推進以西寧為中心的東部城市群建設的意見》,制定並頒布《青海省東部城市群發展總體規劃》,提出積極打造、形成功能明晰、組合有序的“一核一帶一圈”城市集群,使其成為推動全省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引擎。 “一核”即核心區,指西寧市主城區;“一帶”即沿湟水流域軸線型城鎮發展帶;“一圈”即以西寧為中心的1小時經濟圈,包括西寧、海東所轄沿湟7縣。在總體規劃指導下,從2011年初開始,海東地區從學術研討、規劃銜接、規劃設計,到成立規劃委員會、召開動員大會、建立督察問責制,穩步推進東部城市群建設。截至年秋,海東地區城鎮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開工14項,完成投資3.8億元,同比增長93%。
全面實施玉樹災後重建科技引領計畫,打造玉樹科技第一村
藍皮書指出,要全面實施玉樹災後重建科技引領計畫。以玉樹州玉樹縣代格村恢復重建為核心,分別在代格村、巴塘牧場等4個示範點,重點實施包括水光互補為主體的分散式智慧型型電網、農牧區多元化清潔與經濟型能源體系、高原高寒草甸生態畜牧業和數位化信息服務等5類示範項目,發揮科技在玉樹災後重建過程中的引領支撐作用。截至2011年底,種植業方面建成高標準日光節能溫室18個、示範帶動種植溫室100餘個。牧業方面進行了天然草地改良及飼草基地建設,已完成巴塘和果慶牧場建植飼草基地5100畝,天然草地鼠害治理5000畝,培育改良草地3000餘畝;實施了高產栽培大田作物種植技術集成與示範,示範種植7類作物、8個品種、1300畝地。新能源建設方面,60千瓦雙模式光伏電站已完工,代格村110套民居和村委會太陽能採暖項目已全部安裝到位。無論是太陽能一體化建築、太陽能一體化沼氣工程、雙模式光伏發電系統、蔬菜種植基地,還是數位化農牧科技信息服務模式,代格村已成為玉樹災後重建中的現代化科技示範村,並以代格村5項科技示範內容樹立了玉樹災後科技重建的典範。
“大美青海”品牌形象聳立,對外開放和文化資源轉化步伐加快
近年來,青海推出“大美青海”區域形象定位並大力推進“大美青海”品牌建設。2011年,宣傳推介這一品牌的深度和廣度皆有大幅度擴展。
一是運用主流媒體、對口援助及“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擴大“大美青海”知名度。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功能和影響力,在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國內外知名網站等媒體媒介繼續廣泛宣傳。在北京主要街道候車亭,集中展示“大美青海”風光圖片。開發推出旅遊宣傳套用軟體,通過多媒體互動的方式全景展示青海省旅遊資源。組織各州(地)赴對口援青省(直轄市),加強項目、產品和線路對接。邀請日本亞洲紀錄片中心來青攝製“大美青海”旅遊電視紀錄片。
二是舉辦首屆“大美青海”旅遊商品文化創意大賽。在全國率先舉辦“大美青海旅遊商品文化創意大賽暨旅遊企業集中採購洽談會”,共有600多家省外企業和單位參會,各類參展商品數萬件,參賽商品531項1000餘件。“大賽”突出文化創意,提升青海旅遊產業綜合效益,進而吸納更多人員就業,突出顯示了“大美青海”的文化自信。
三是通過一系列節會活動推介“大美青海”品牌。通過國際藏毯展、綠色經貿洽談會、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腳踏車賽、青海湖國際詩歌節等一系列在經濟、文化、體育等方面各有側重的節會活動,擴大“大美青海”的知名度。特別是第十屆“環湖賽”首次實現跨省騎行,開創了我國省際合作舉辦高水平、大規模國際體育賽事的先河,是青海省在確定環湖賽發展方向和目標的實踐中一次大膽探索,是其邁向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的有益嘗試,是對“大美青海”之包容美的絕佳詮釋。
四是加大外宣力度,向國內外推介“大美青海”品牌。通過邀請內地、香港、澳門、台灣主要旅行社及日本、韓國等旅行商來青考察踩線,加強商業往來合作;通過省政府與國家旅遊局簽訂《局省緊密合作機製備忘錄》,省旅遊局與全國對口援青的7省(直轄市)簽署《對口支援青海旅遊發展宣言》,與山東、廣東等省的《旅遊框架合作協定》、《第22屆西北旅遊協作區年會天水宣言》、《沿黃九省(區)黃河之旅旅遊聯盟合作協定》,加強支持合作機制建設。還在國內外舉辦專題活動,通過文化交流、經貿合作、締結友好關係等活動,把“大美青海”以及頗具青海特色的產品品牌介紹給了各界人士。
藍皮書指出,“大美青海”品牌形象,激發著青海各族民眾的文化自覺自信和凝聚力,推進了文化名省、旅遊名省建設步伐,文化旅遊的吸引力、號召力得到明顯提升。黃河岸邊的貴德縣,2011年接待遊客101.84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2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4.9%和154.3%;“夏都西寧”接待國內外遊客978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5.8億元(同比增長20%)。以“大美青海”品牌為統領,“歡樂夏都、風情海東、聖潔海南、魅力海西、浪漫海北、秘境黃南、雪域果洛、天上玉樹”等地標性文化品牌正在全力打造和全方位展示。
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應拓展實施範圍、充實建設內容、擴大建設規模、提高建設標準
實踐證明,實施了保護和建設工程的地區,生態系統逐步向良性循環發展;在未開展生態保護和建設的地區,生態在繼續惡化,生態功能下降。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表明,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和建設不但要繼續實施,還應拓展實施範圍、充實建設內容、擴大建設規模、提高建設標準,儘快遏制生態惡化趨勢,逐步實現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充分發揮生態功能。
2011年11月,國務院決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批准實施《總體方案》。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基於全局高度作出的戰略決策,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是支持青海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舉措。青海應緊緊抓住這個歷史機遇,堅決貫徹落實《總體方案》,到2015年,力爭實現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山川秀麗、草原茂盛、水質優良、湖泊星布、物種豐富、環境優美,高原生態安全螢幕障功能明顯,為全國乃至全球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充分發揮生態文明建設示範作用;社會事業不斷進步,城鄉居民收入接近或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特色經濟規模凸顯,體制機制健全,為富裕文明和諧新青海建設作出突出貢獻。
藍皮書指出,針對源區生態環境現狀和區域發展水平以及《總體規劃》實施情況,為確保落實《總體方案》,還需要組織開展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總體規劃》實施進度。《總體規劃》已實施7年,尚余約1/3的工程量。因此,必須加大工程實施的力度,提高工程施工質量,做好檢查驗收以及竣工驗收工作,為《總體方案》的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二是貫徹落實《總體方案》。目前,青海正在抓緊編制以落實《總體方案》為主線的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總體規劃,應儘早完成規劃的編制、論證和報批等工作,在國家批准後組織實施,保證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連續、持久開展。
最後,藍皮書指出,要通過不斷加大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範圍和規模,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構建國家生態安全螢幕障;注重民生改善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深化改革體制創新,增強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高各族民眾生活水平;建立生態保護建設的長效機制,形成尊重當地文化、符合源區功能定位的保護髮展模式,努力將三江源地區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社會和諧的先行區和示範區。
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必須更加重視軟環境的建設,更加重視循環產業鏈的構建和完善
更加重視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突破,更加重視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藍皮書指出,2005年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成立以來,在構建鹽化工循環產業、油氣化工循環型產業和煤炭綜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循環產業鏈框架初步形成。但也存在著水資源供求矛盾突出、關鍵技術尚待突破、產業層次偏低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從改善發展軟環境、完善循環產業鏈、加大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加強資源環境保護等方面強化對策措施,促進試驗區又好又快發展。
第一,要著力改善試驗區發展軟環境。
藍皮書認為,公開透明的政策環境、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是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區內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軟環境的改善不可能像硬環境一樣依靠國家的大力支持,而只能依靠各級地方政府堅持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實現。一是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理順試驗區的管理體系,明確各級管理部門的權、責,科學界定試驗區的各級管理機制與當地政府部門的關係。二是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將政府支持循環經濟試驗區發展的各類政策、項目和資金通過各種有效形式公之於眾,公平施惠於試驗區內符合條件的各類市場主體。三是加強對各級政府管理部門的司法監督、組織監督和民主監督,防止相關部門在項目審定、優惠政策落實方面的暗箱操作,避免國家的優惠政策和項目淪為少數部門和個人尋租的工具。四是保持對各類犯罪行為打擊的高壓態勢,積極化解社會矛盾,防止發生破壞社會秩序的群體性事件,維護民族團結,為試驗區經濟發展創造一個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
第二,要進一步完善循環產業鏈。
藍皮書指出,構建相對完善的循環產業鏈是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充分發揮柴達木盆地資源組合優勢的關鍵所在。
一是以打通產業鏈之間的連線為重點,以關聯節點技術創新為突破口,重點推進鹽湖化工、石油天然氣化工、煤化工、冶金工業四大產業鏈之間的相互融合和產業耦合,形成由內生式產業鏈延伸到發散式產業鏈融合的網狀生態型高級循環模式。
二是推動新能源開發與其他產業的有機融合,特別是應在試驗區建立光伏太陽能產業的完整產業鏈,通過礦產資源開採、冶煉、提純、切片、製作太陽能板、建大型光伏太陽能電站、提供電能的完整產業過程,實現範圍經濟,形成試驗區獨特的競爭優勢。
三是高度重視農業和服務業發展,為試驗區不斷增加的人口提供有保證的農產品供應,防止試驗區因為農產品價格、服務業價格的過快上漲而喪失吸引力和競爭力。
第三,要加快研發關鍵核心技術。
藍皮書提出,重大核心技術的突破不僅是中國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所在,也將是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最終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
一是進一步加大政府對試驗區內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如將《總體規劃》中提出的鹽湖氯元素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研發、柴達木盆地低品位鉀礦開發開採技術研究、萬噸級吸附法高純碳酸鋰產業生產技術研究等25項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納入國家科技攻關計畫,並由國家投資、組織國內科研機構對這些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開展聯合攻關。
二是搭建柴達木國家級科技攻關平台,實施特色學科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將一些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共性問題和相關工藝列入國家級科技攻關計畫,集中國家科研力量進行攻關。
三是支持試驗區企業與省內外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共建跨地區、跨部門和跨行業的聯合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支持鹽湖集團、西部礦業、青海鋰業、慶華集團、中航資源公司等骨幹企業建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工程中心。
四是充分利用國家的對口支援政策,協調國家重點科研院所對試驗區積極開展對口支援;協調相關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在試驗區對口設立研究生、博士後工作站,吸引國內外高層次科技人員參與試驗區科技項目的研究工作。 第四,要加強資源環境保護。
藍皮書指出,柴達木盆地地處亞洲大陸腹地,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加強對當地資源環境的保護是實現試驗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
一要加強監督管理,提高礦產資源的利用率。重點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的審查、採選回收率以及綜合利用指標的考核、動用礦產資源儲量的審批核銷、閉坑地質報告審查等方面進行監督檢查,逐步建立和完善礦山開發利用方案審批制度、礦山督察制度、統計年報、年度報告和年檢制度、資源儲量損失報批制度、礦山閉坑審查制度。對違法勘察和開採礦產、嚴重浪費資源以及破壞礦山生態環境者要堅決查處,依法追究責任。
二要加強對共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對於新建礦山,凡是有共生礦產資源的,必須同時開發、同時利用,嚴禁單打一的開發方式。凡共生礦產不進行綜合利用的,不應頒發採礦證;對已經開發或正在籌建的礦山,其重要共生礦產綜合利用問題暫不能解決的,應限定時間,加速選礦工藝的研製與完善,然後再進行規模開發。三要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在柴達木盆地同步開展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工作。如參照三江源生態補償實施辦法,撥付財政專款,在柴達木盆地實施生態補償。加強與國際環保組織的溝通與合作,積極爭取資金技術援助,推進盆地的荒漠治理與修復工程。
文化名省建設將成為未來5年青海發展的主基調
崑崙文化品牌的打造,政府引導是關鍵,學術研究是基礎,
重大節慶、體育賽事和文藝作品是平台,深入宣傳是途徑,市場運作是趨勢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實現文化自強首先要對自身文化系統有正確的文化認知,進而提高文化自覺,擔當文化使命,增強文化自信,推進文化自強。塑造良好的地域文化品牌,可提高該地域的知名度、美譽度,擴大影響力,增強吸引力,最大限度地獲得內部與外界的認知。近幾年,在各方有識之士的推動下,青海將崑崙文化作為青海特色文化品牌全力打造,形成了一股“崑崙文化”熱潮,與“大美青海”如同鳥之雙翼、車之雙輪,成為青海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助推器,提升了青海文化軟實力和世界知名度。
藍皮書指出,文化名省建設將成為未來5年青海發展的主基調。在文化名省建設的新征程中,如何重構、提升、發展崑崙文化品牌形象和內涵,利用這一海內皆知的概念作為青海地域文化的符號,對提升青海文化在全國乃至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增強青海各族人民文化自信與自覺,具有重要意義。崑崙文化品牌的打造必須繼續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民眾參與、學界支持和媒體宣傳。
第一,崑崙文化品牌的打造,政府引導是關鍵。
藍皮書認為,崑崙文化的品牌和打造是文化名省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青海省文化發展改革大會上省委主要領導講話中對青海文化的定位,以及會議通過的《關於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建設文化名省的意見》、《青海省“十二五”文化發展規劃》、《實施“十二五”文化建設“八大工程”的意見》、《關於促進青海省文化改革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青海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檔案,是指導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青海建設文化名省的綱領性檔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青海省“十二五”文化發展規劃》是文化名省建設和打造崑崙文化品牌的階段性具體規劃,《實施“十二五”文化建設“八大工程”的意見》是文化名省建設和打造崑崙文化品牌的實施重點,《關於促進青海省文化改革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是文化名省建設打造崑崙文化品牌的基本保障。
第二,崑崙文化品牌的打造,學術研究是基礎。
藍皮書指出,回顧崑崙文化研究現狀,雖然學術成果豐碩,但學術體系仍顯薄弱;雖專題性研究成果較多,但系統性研究成果缺乏。崑崙文化品牌的打造,崑崙文化內涵的挖掘、宣傳推廣等方面,要充分發揮學者的力量。
一是崑崙文化國際論壇已經成為對外宣傳崑崙文化品牌一個重大平台。今後應繼續加大對此類會議的支持,使之繼續發揮作用。要以崑崙文化國際論壇為核心,整合文化資源,理順關係,形成合力。在崑崙文化國際論壇下舉辦“熱貢文化論壇”等若干個分論壇,對崑崙文化與各民族文化、各區域文化等關係梳理對接,解決學術難題,探討學術分歧,提供新的資料,創新觀點,為政府決策提供理論依據。
二是成立崑崙文化研究專家諮詢庫,加強各級決策部門與學術機構的溝通與信息共享,建立起學術機構與政府部門的長期對話機制,對全省的崑崙文化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三是設立崑崙文化專項研究經費和重點規劃項目,加大資金投入,採用招標方式,吸引知名學者和中青年學者系統挖掘、整理與崑崙文化相關的資料,研究打造崑崙文化品牌過程遇到的難點和熱點問題。四是進一步發揮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崑崙文化研究會”等研究機構和民眾性研究團體的作用,通過研究崑崙神話與崑崙文化、崑崙文化與品牌戰略、崑崙文化研究與文化旅遊、崑崙文化與產業文化、崑崙與新青海精神等,集中力量生產高質量成果,構建起比較系統、完整的崑崙學,形成具有地域學術特色的崑崙學派。五是編輯出版《崑崙文化文獻集成》、《崑崙文化研究集成》、《崑崙文化概論》、《崑崙文化研究》書刊,促進學術成果轉化。
第三,崑崙文化的推介,重大節慶、體育賽事和文藝作品是平台。
藍皮書認為,近幾年青海省舉行的各種重大節慶活動和體育賽事,加強了與外界的聯繫合作,有力地宣傳了崑崙文化。今後,崑崙文化的推介,仍需依賴於這些重大節慶活動和體育賽事,如青海綠色經濟投資貿易洽談會、青海國際藏毯展和國際清真食品用品展、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腳踏車賽、世界攀岩賽、國際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青海湖國際詩歌節、“三江源”國際攝影節、國際山地紀錄片節、水與生命音樂之旅、崑崙山交響音樂會等活動。今後,需進一步建立、培育和完善舉辦此類節慶活動和體育賽事多元的籌資和回報機制。
此外,創作文藝精品也是宣傳文化品牌的有效手段。青海省在創作文藝作品、推介崑崙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如著名音樂人趙季平領銜打造的大型音畫歌舞史詩《秘境青海》、青海花兒音樂詩劇《雪白的鴿子》在省內外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今後應該繼續推進這種模式,以引進人才或“借雞下蛋”的方式,採用崑崙文化題材創作影視、舞台藝術、音樂和書畫等精品力作,通過舉辦或參加全國性、國際性的各類演出活動和展覽,來推介崑崙文化品牌,增強崑崙文化在省內外和國內外的知名度。
第四,崑崙文化的提升,深入宣傳是途徑。
藍皮書指出,展開多層次、立體式的宣傳是提升崑崙文化知名度、打造崑崙文化品牌的根本途徑。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在宣傳崑崙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今後崑崙文化的宣傳應突出兩個市場:
一是省外和國外市場,主要目的是提高崑崙文化的知名度。
二是省內市場,主要目的是增強全省人民對崑崙文化的認知度。
具體而言,可以通過以下工作來達到宣傳的目的:
一是繼續藉助央視等高端媒體和大型體育賽事做好崑崙文化的對外宣傳工作。
二是發展創意文化產業,藉助動漫產品展示崑崙文化。
三是藉助廣播電視和網際網路等媒介,擴大宣傳和影響。
四是將崑崙文化作為黨校、社科院、省內高校省情教育和幹部自主選學教育課程;以文化講座和知識競賽等形式在中小學生和廣大普通市民中普及崑崙文化知識。
五,崑崙文化的發展,市場運作是趨勢。
藍皮書指出,崑崙文化品牌的打造,初期靠政府引導,後期需市場推動。
一是應充分運用現代化的行銷手段,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運用市場化的運作方式,進一步整合文化、旅遊等行銷資源,全方位、大密度、持續不斷地開展品牌行銷,不斷提高崑崙文化品牌的認可度和知曉度。
二是加強文物保護與旅遊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保護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中的人文、自然生態、民俗風情、宗教習俗、古建築等資源的原真性。
三是運用新觀念、新機制、新辦法,加大崑崙文化從無形資產向有形資源轉化的力度,加強品牌公益性使用和產業化運作,推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互促進。
四是強力打造以崑崙文化為主題,以原真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實體的崑崙文化博物館、崑崙國家公園、崑崙玉等特色產業群和品牌載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