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回顧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回顧
2010年,面對複雜多變的經濟環境和一系列嚴峻挑戰,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全市廣大幹部民眾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城鄉一體化為統攬,團結拼搏,求實求效,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好的趨勢、好的態勢、好的氣勢。
(一)經濟在困難中實現平穩較快增長
面對複雜環境和嚴峻挑戰,始終堅持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努力在發展中調整、在發展中轉變、在發展中提升、在發展中增效,著力保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初步預計,全市生產總值完成330億元,增長12%;地方財政總收入完成37.3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2.22億元,增長1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18億元,增長1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4億元,增長25%,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7億元,增長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9億元,增長18.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330元,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440元,增長10%;城鎮化率達到5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3%。
(二)三項重點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堅持把項目建設放在首要位置,採取綜合有效措施,全年共實施500萬元以上項目558個,完成投資198億元。萬洋綜合技改、豫光廢舊蓄電池綜合利用二期、500千伏輸變電、3G網路等項目竣工,沁北電廠三期、河口村水庫、蟒河口水庫、濟鋼鋼渣處理、中原特鋼風力發電機軸、金馬搗固焦二期等項目進展順利,小浪底北岸灌區、城際鐵路、濟陽高速等項目前期工作積極推進。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堅持“走出去、請進來”集中招商,先後舉辦和參加北京投資機會說明會、中外客商濟源行等招商活動20餘次,招商引資到位資金57.2億元,增長27%;實際利用外資7860萬美元,增長20%。中聯水泥、卡朱米時裝、溫州祥通眼鏡等項目落地開工,河南煤化與我市15家煤礦整合重組成立鶴濟煤業公司,華菱集團與濟鋼合作重組積極推進。產業集聚區加快發展。進一步明確產業集聚區發展定位,通過建立完善異地投資、財稅共享機制,引導鼓勵項目、技術、人才和資金向集聚區集聚。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市場化融資,實施重點項目65個,完成投資88億元,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項目進駐明顯加快。
(三)發展方式轉變取得實質進展
工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出台優惠政策,列支專項資金,持續推動傳統產業做強做優、新興產業做大做強。規模以上企業新增29家、達到273家,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企業新增31家、達到120家,豫光進入中國企業500強,濟鋼進入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兩家企業均進入中國製造業500強。工業結構逐步最佳化,在重工業持續增長的同時,輕工業增幅高於重工業52個百分點,鋼鐵、鉛鋅等傳統產業占比下降8個百分點。企業競爭力不斷增強,起草發布國家、行業標準7項,17個產品榮獲河南省名牌產品稱號,中原特鋼成功上市,豫光配股成功發行。大力推動節能減排,金馬焦化獲得全國首批生態文化示範企業稱號,預計全年萬元GDP能耗下降7.42%,削減二氧化硫2.1萬噸、化學需氧量2000噸,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313天。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土地流轉總面積突破30萬畝,流轉比例達到71.9%。五大產業進一步壯大,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4%,蔬菜種植面積達到6.4萬畝,薄皮核桃在10萬畝的基礎上穩健發展,煙田面積突破5萬畝,冬凌草達到2萬畝,糧經比例調整到5︰5。農業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省級以上7家、市級10家,新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35個,“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的經營模式加快推廣;培育省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示範區11個,制定省級標準15項、市級63項;實現農產品市場準入市區全覆蓋,新增各類農機具4508台;我市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全國農機標準化示範區和全國無規定動物疫病示範區。持續開展“3+1”工作,完成土地開發整理2萬畝、農田水利建設項目208個、造林綠化882萬株、村容村貌整治100個村。第三產業加快發展。加強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展宣傳行銷,我市被評為“2010年中國旅遊品牌榜河南最具人氣旅遊城市”,預計全年旅遊綜合收入達14.3億元,增長16.9%。強力推進城區專業市場整合提升,市場規模擴大、層次提高。大力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建和改造農村連鎖超市83家。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銷售產品5.6萬台,發放補貼1578萬元。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增長26%、28%,澳洲聯邦銀行在我市設立全省首家村鎮銀行。
(四)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快推進
加快構建現代城鎮體系。進一步編制完善了“1133”城鎮體系規劃、市域城鄉總體規劃,出台了加快推進城鎮化的一系列政策。實施中心城區建設項目46個,完成投資25.5億元,新建“兩氣一水”工程38公里,完成周園路等15條道路新建改造和蟒河下游等河道治理,拆除違章建築3.2萬平方米,啟動10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加大路網建設力度,建成市鎮、組團道路290公里。實施組團建設項目23個、小城鎮建設項目64個,完成投資7.4億元,組團和小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進一步提高。大力實施“四大提升工程”。以中心城區綜合提升為重點,實施改造提升項目429個,完成投資4.3億元,城鄉環境明顯改善,建設管理水平明顯提升,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通過復檢,國家節水型城市創建通過考核。國槐、紫薇被評選為市樹、市花。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大力實施第二批百村富民工程,新建省級生態文明示範村60個,市級生態文明示範村63個,綠色家園村100個,檔案達標村450個,食品藥品安全示範村150個,平安濟源視頻達標村286個。建成8個新型農村社區,925戶4390人實現搬遷。
(五)和諧社會建設全面加強
就業創業工作成效突出。幫助困難群體實現再就業5000人,發放創業小額擔保貸款8500萬元,新增私營企業460家、個體工商戶3880戶。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升。率先在全省實施被征地居民養老保障制度,積極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綜合參保率達到99%。不斷擴大低保覆蓋面,提高保障能力,補助標準居全省前列。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8.5%,報銷補助封頂線提高到6萬元,20種慢性病納入報銷補助範圍。新建經濟適用房和廉租住房20.6萬平方米,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563萬元。啟動實施因災、因病致貧民眾臨時救助制度。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通過評審。投資4.5億元,建設濟瀆路學校等4所中國小,投資1.2億元建設職業技能實訓中心。完成了市中醫院遷建、4個鎮衛生院改造,新建市人民醫院病房樓。建成農家書屋112個、農村文化中心示範村60個,市圖書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圖書館;啟動陽台宮等古建築維修工程,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順利推進。體育事業蓬勃發展,256個村(居)完成“一場兩台”建設,參加省十一運會取得歷史最好成績。強力實施人口和計畫生育強基提質工程,低生育水平持續穩定。加強統計基礎建設,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開展順利。人防工作不斷加強,榮獲“全國人民防空先進單位”。群團、檔案、民族、宗教、殘聯、氣象、史志、僑務、外事、對台、河務、無線電管理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六)民主法制、安全穩定、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
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的監督,6件人大議案、106件人大建議和165件政協提案按期辦理或答覆,辦理質量和滿意率進一步提高。全面完成“五五”普法任務,認真做好弱勢群體法律援助工作。強力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和監管監察,全市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雙下降。堅持標本兼治,加強鉛企業環境綜合整治,切實做好各項防治政策的落實。健全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應急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強化食品藥品監管,食品藥品安全保障水平居全省前列。堅持領導接訪日和信訪聯席會議制度,信訪案件按期辦結率達100%。深入開展“平安濟源建設年”活動,民眾安全感指數處於全省前列。大力弘揚愚公移山精神,開展毛澤東《愚公移山》發表65周年紀念活動。大力開展全民文明素質教育,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深入開展“三優三創”競賽活動和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嚴格政府投資項目建設的監督管理,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加強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倡廉工作紮實推進。加強國防教育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支持駐濟部隊建設,鞏固發展軍政軍民團結。
各位代表!
2010年各項目標任務的圓滿完成,標誌著“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勝利實現。
——這五年是我市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的五年。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8%,連續突破200億、300億元大關,是十五末的2.4倍;人均生產總值突破7200美元,是十五末的2.8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21.8%,連續突破10億、20億元,是十五末的2.7倍;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8.1%,連續突破500億、1000億元,是十五末的3.1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1%,2010年達到218億元,是十五末的3.2倍;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年均增長38.1%,2010年達到53億元,是十五末的5倍。
——這五年是我市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發展後勁明顯增強的五年。二、三產業比重比“十五”末提高2.9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5%;五年累計實施千萬元以上項目1480個,投資突破700億元,年均增長25.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6.6%,累計達到731億元,是十五的4.3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8.6%,累計達到253.4億元,是十五的2.2倍;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投資突破15億元,入駐規模以上企業60餘家;利用外資年均增長27.1%,累計達到2.7億美元,是十五的4.4倍;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6.9%,累計達到58.6億美元,是十五的3.8倍。
——這五年是城鄉一體化加快推進、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的五年。建成了文化城、圖書館、博物館、城展館-科技館等一批基礎工程,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到100公里,主幹線公路全部改造升級為二級以上公路,新修農村公路2450公里,累計投入14億元財政資金支持三農發展,實現了鎮鎮通高速公路、村村通自來水、組組通硬化路,廣播電視、寬頻網路、標準化衛生所、日用品超市村村配套齊全。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先進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榮譽稱號。
——這五年是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2.6%,比十五末增加731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9%,比十五末增加3551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由“十五”末的2.32:1縮小到2.19: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由2005年的53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08億元。累計新增就業9.4萬人,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率先在全省實現城鄉養老保障全覆蓋、醫療保險全覆蓋;率先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家庭轎車保有量達到5.1萬輛,是十五末的8.7倍。財政累計投入16億元,每年都辦好一批關係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實事好事,“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這五年是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五年。林木覆蓋率達52.4%,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9.4平方米,增加了1.5平方米。淘汰關停能耗高、污染重、技術落後的生產線25條、企業近40家,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23%,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分別下降20%和18%;城市空氣優良天數五年均達到310天以上,連續躋身環境空氣品質良好城市行列;實現了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環境更加優美宜居。
“十一五”目標的圓滿完成,書寫了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輝煌一頁,為未來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台階奠定了良好基礎。取得這樣的成績極其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人大、政協積極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共克時艱、奮力拚搏的結果,凝聚著社會各界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職工、駐濟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外來投資者和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回顧五年來的工作,歷程極不平凡,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和繼續堅持:一是必須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扭住發展不放鬆,搶抓產業轉移、擴大內需、中原崛起機遇,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促發展,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二是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民民眾的願望和需求,在財政壓力不斷加大的情況下,逐步增加投入,著力解決就業、就學、就醫、社會保障等問題,使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民眾。三是必須始終堅持以改革開放破難題、增活力。用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的辦法,破解發展中的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瓶頸,用開放招商的辦法借力發展、促進轉型,為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四是必須始終堅持轉變作風、最佳化環境。切實增強政府工作的執行力、創新力和公信力,持續開展“一創雙優”活動,轉變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主動服務企業、服務基層、服務民眾,不斷最佳化發展環境。五是必須始終堅持弘揚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堅持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迎難而上、堅忍不拔、團結拼搏、自強不息,營造競相發展、爭創一流的良好氛圍,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各位代表!
在推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進程中,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一是經濟結構不優、產業層次不高、核心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凸顯,經濟下行趨勢明顯,土地、環境、資源制約日益突出,經濟轉型日益緊迫;二是社會事業基礎還比較薄弱,公共服務、民生改善與廣大民眾期盼仍有較大差距;三是經濟社會發展進入轉型期,各種利益訴求增多,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社會治安、矛盾化解、社會管理等工作面臨新壓力,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難度加大;四是在政府自身建設中仍不同程度存在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工作超前謀劃不夠,項目儲備不足,幹部作風和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最佳化。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發展思路和任務
“十二五”發展的總體思路和重點任務
“十二五”時期是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我們要認真分析困難和挑戰,保持清醒和憂患:從巨觀形勢看,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未消除,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國家巨觀調控政策進入轉換期,重點是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係,把穩定價格水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在土地供給、項目審批、節能減排方面提出了新要求,經濟發展將面臨趨緊的巨觀環境和要素供給形勢;從全省看,各地你追我趕競相發展,不進則退,形勢逼人;從我市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在發展空間、產業結構、資源資本、民生改善等方面還有不少薄弱環節和短板。同時,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加快發展的有利機遇,增強信心和決心:世界經濟將繼續緩慢復甦,我國經濟保持長期向好趨勢,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進一步擴大需求、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產業轉移趨勢明顯,中原經濟區戰略對濟源發展提出了新定位、新要求,這些都為我們加快產業升級、挖掘內需潛力、擴大投資消費、開展招商引資提供了良好的巨觀環境。綜合分析,今後五年我市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既要增強機遇意識、發展意識,又要增強憂患意識、攻堅意識,準確把握形勢,發揮自身優勢,團結拼搏,開拓創新,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十二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城鄉一體化為主戰略,以富民強市為中心任務,大力弘揚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堅持先行先試、創新創業,著力改革開放,著力項目帶動,著力產業提升,建設中原經濟區充滿活力的新興中心城市,率先在全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在全省實現城鄉一體化。
“十二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左右,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5000美元,保持全省領先水平;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5%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突破200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2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研究和開發經費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4%,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5%;城鎮化率達到65%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再下降16%左右,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累計下降10%以上。
“十二五”時期,我市將著力做好以下重點工作:一是加快新型工業化,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做大總量和最佳化結構相結合、提升製造業與發展服務業相結合,加快推進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構建結構最佳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二是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原經濟區充滿活力的新興中心城市。按照市域一體、城鄉一體、產城一體的發展思路,大力推進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集約利用、產業集聚發展,形成城鄉互動、工農互補、功能完善、科學發展的城鄉一體化新格局。三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建立財政對“三農”的穩定投入機制,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和農村發展水平。四是堅持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構建自主創新體系。深入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著力構建要素完備、配置高效、協調發展、充滿活力的自主創新體系,加快建設創新型濟源,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堅強支撐。五是加強現代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戰略支撐能力。繼續加強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功能完善、協調配套、高效快捷、支撐有力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進一步提升基礎設施的現代化水平和支撐保障能力。六是加強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和森林城市為抓手,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推廣套用低碳技術,積極探索代價小、效益高、排放低、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濟源”。七是繁榮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建設文化強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愚公移山精神,努力形成優勢彰顯、充滿活力、全面繁榮的文化發展新局面,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八是加強社會建設,著力改善民生。以擴大規模、提升質量、促進公平、提高效率為重點,以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著力構建均等化、廣覆蓋、高標準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新體系,創造富裕、文明、和諧的小康社會新生活。九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提升開放水平。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建立健全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
《濟源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已印發大會,請予審議。
工作安排
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項工作,對於順利實施“十二五”規劃、進一步把握好我市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推動新一輪發展步入良性軌道,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認真落實中央、省委、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城鄉一體化為主戰略,以富民強市為中心任務,進一步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進一步強化工業支撐地位,進一步增強中心城市帶動能力,著力項目建設,著力開放改革,著力改善民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努力建設中原經濟區充滿活力的新興中心城市。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3%左右,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6%,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增長2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4%,招商引資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出口總額增長6%,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4‰以內,城鎮化率達到52%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節能減排完成省定目標。
圍繞上述目標,著力抓好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強力推進項目建設,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把保持投資較快增長作為帶動提速增效、最佳化結構的關鍵環節,集中力量推進一批重大項目,計畫實施投資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280個,總投資520億元,年度完成投資260億元。加快項目建設進度。確保沁北電廠三期、濟鋼60萬噸機械用鋼、中原特鋼9萬噸精鍛機生產線技改、中聯日產4500噸水泥、中博15萬千瓦太陽能電池矽片、鉉龍6萬噸鋁箔、萬洋2000萬套免維護蓄電池、金利陽極泥貴金屬綜合回收、礦用電器井下救生艙、卡朱米100萬套羽絨服、東西二環、濟源大道提升改造等項目竣工;加快推進河口村水庫、雙匯牧業50萬頭生豬養殖等項目建設;開工建設豫光多金屬綜合回收、恆通PVC深加工產業園、天昱太陽能光伏玻璃、金馬10萬噸苯加氫、小浪底北岸灌區、旅遊客服中心等項目;重點做好焦-濟-洛城際鐵路、沁北電廠四期、國電風力發電和熱電聯產、鋅加工產業園、石化產業園、濟陽高速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強重大項目謀劃和儲備。積極圍繞國家擴內需調結構政策、中原經濟區建設規劃和我市“十二五”規劃,謀劃一批競爭力強、成長性好的項目,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投資項目,切實做到在建一批、推進一批、謀劃一批、儲備一批。強化重點項目推進機制。堅持市級領導分包重點項目制度,堅持重點項目建設例會、聯審聯批、目標管理和台賬管理責任制,加大對重大項目、新興產業項目和高新技術項目的獎勵扶持力度,大力最佳化項目建設環境,積極破解資金、土地、審批等瓶頸難題,加強煤、電、油、氣、運等基礎要素保障,推動項目建設順利進行。
(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增強經濟發展後勁
堅持促進長遠發展與保持當前經濟成長相結合,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產業產品結構調整升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加快工業結構轉型升級。進一步強化工業經濟的支撐作用,大力推動傳統產業做強做優、新興產業做大做強。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堅持提升工藝、拉長鏈條、精深加工、最佳化產品結構,加快推動鉛鋅、鋼鐵、化工、能源四大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鉛鋅產業重點發展高效蓄電池和鉛基合金等產品,培育鉛鋅深加工配套產業集群,提高合金化水平。鋼鐵產業重點擴大高品質特種鋼、高強度建築和機械用鋼規模,推進鋼鐵企業與下游用戶組建產業聯盟。化工產業重點抓好鹽化工、煤化工的技術提升,推動與省內外大型煤化、石化企業的合作,促進煤化工、鹽化工、石油化工“三化”並舉發展和上下游一體化發展。能源產業重點支持沁北電廠加快建設,提高節能減排水平,支持煤礦企業加快技術改造、保障安全生產。大力發展高成長性產業和新興產業。著力加快裝備製造、食品、建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製藥等產業發展。裝備製造業重點發展風電主軸、井下救生艙、全礦井自動化控制系統等特種裝備,提高整機和終端產品生產能力,建立井下安全設備基地。食品工業重點扶持雙匯、柳江、康達、永達等一批龍頭企業,積極引進禽、奶、果等深加工合作項目。建材工業重點發展節能、環保和綠色建築材料,積極引進鋼結構建材、粉煤灰建材、節能牆體等新型建築材料。新能源產業重點發展太陽能光伏、多晶矽等產業,提升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新材料產業突出品級提升,增加產品種類,加快發展高強輕型合金、工程塑膠、特種玻璃等先進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生物製藥加快發展冬凌草抗癌素中藥片劑針劑,培育壯大白雲生物農藥。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充分發揮豫光、白雲博士後工作站和企業工程技術中心、研發中心的作用,豐富創新載體,完善創新機制,加快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加強企業研發中心和工程實驗室建設,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和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的合作,組建創新聯盟,建設國家級礦用機電產品質檢中心。大力實施質量興市和品牌帶動戰略,推進標準化體系建設,培育知名品牌,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大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工業發展獎補資金重點向產業升級、結構調整、新興產業、節能減排、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等傾斜。深入開展工業企業“賽發展、賽環境、賽文化、賽創新”活動,做好經濟運行監測,加強煤、電、油、氣、運等要素保障,切實解決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和問題。大力開展最佳化發展環境評比和為企業服務活動,加大企業周邊環境整治力度,對違法違紀行為依法嚴肅查處、嚴厲打擊,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大力提升農業和農村發展水平。繼續推進百村富民工程、現代農業農村發展示範區、“雙二十村”建設,深入開展創富競賽活動,加強對“三農”的資金支持和政策引導,進一步提高現代農業和新農村發展水平。大力推進規模化經營。新增土地流轉面積5萬畝以上,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種植大戶規模經營。鞏固擴大五大產業基地,新建改造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區)15個,大力發展生豬、有機蛋、肉雞、肉兔和奶業,建設蔬菜生產核心區5個、蔬菜溫室大棚3000座,新培育薄皮核桃1萬畝、薄皮核桃示範園26個。進一步強化產業化發展。重點支持雙匯、柳江、康達、永達等龍頭企業發展,積極引進奶業、生態肉雞、核桃業、果品飲料業等龍頭企業。加強農業專業合作社建設,新培育示範性專業合作社20個以上。大力開展標準化生產基地、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無公害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工作。加強農業、農村基礎建設。繼續大力開展“3+1”工作,建設大峪東山節水灌溉等工程,開展全國第一次水利普查,完成造林綠化600萬株,開發整理復耕土地2萬畝,對134個村莊實施綜合整治。補貼推廣各類農業機械2000台,農機合作社實現鎮級全覆蓋,創成全國農機標準化示範區。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和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50公里。新增農村沼氣用戶4000戶。鞏固完善農村垃圾處理機制,深入開展衛生鎮、村創建活動。創建全國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示範市和全國農民健身工程先進市,重點培育5個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
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充分發揮旅遊業的龍頭帶動作用,積極發展新興服務業,堅持做大規模與提升層次並重,推動第三產業全面繁榮。大力發展旅遊業。完善景區、景點發展規劃,形成完備的旅遊規劃體系;完善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旅遊精品景區和精品線路;支持景區所在鎮完善居住、餐飲、娛樂、購物等配套服務功能,開展旅遊服務星級評比活動;辦好王屋山登山節、小浪底觀瀑節等系列活動,充分利用媒體、列車、客運站開展旅遊宣傳,聯合周邊地區知名旅行社廣泛開展推介活動,力爭接待遊客數量、旅遊綜合收入增長30%以上。加強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積極引進大型物流企業,建設專業物流園區和配送網路,推動重點製造業企業與第三方物流企業聯動發展。強化市場體系建設,對15家專業市場和濟水大街進行重點整合提升,規劃建設大型金屬材料市場、專業農貿市場,做好中原國際商貿城二期建設和老商業城改造提升工作。改造公路沿線重點農家店,提升“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水平。實施“放心早餐工程”,市區放心早餐網點達到30個以上。繼續開展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工作。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鼓勵支持發展現代服務業,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增強集聚輻射能力。整合文化資源,加快發展大眾傳媒、文化創意、文化娛樂等產業,增強文化產業發展活力。積極引進經營性金融機構,支持澳洲聯邦銀行開展運營,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加強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發展多元化、多層次的社區服務業。積極引導社會資本以公建民營、民辦公助、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興辦養老服務業。
(三)大力實施開放帶動,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
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加強與外界交流合作,打造內陸開放度最高、投資環境最優的開放高地。
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緊緊抓住東部沿海產業轉移和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新機遇,強力推進招商引資,積極承接產業轉移。突出主攻方向。圍繞世界和中國500強、行業50強,著力引進大企業、大項目;圍繞鉛鋅、鋼鐵、化工等主導產業,大力引進鏈條延伸、精深加工、轉型升級、產業轉移項目;圍繞裝備製造、食品加工、服裝等高成長型產業,突出集群式鏈條式招商,引進龍頭企業,推進戰略合作,積極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圍繞北京、浙江、江蘇、福建、廣東等重點區域,大力推進產業集群承接和抱團轉移;加大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引導境內外資金參與我市城鄉基礎設施、生態環保、信息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拓寬招商引資領域,把招商引資與引企、引智、引才相結合。強化推進措施。市級領導帶頭招商,加強招商引資專職隊伍建設,承擔重點招商任務的部門實行主要領導“三分之一工作法”,保證三分之一的時間外出招商;明確鎮、街道、集聚區、市直部門、駐外辦事處、大中型企業招商引資任務,納入目標績效考核,加大獎懲力度,充分調動招商引資的積極性。確保招商實效。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招商相結合,堅持集中招商和專業小分隊招商相結合,堅持駐地招商和上門招商相結合,認真開展招商引資“回頭看”,加大對重點項目的跟蹤力度,對簽約項目盯緊盯牢,強力推進招商項目落地,力爭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00億元以上。
不斷提升企業對外合作能力。利用區域、資源、交通等比較優勢,吸引國內外大型企業和行業優勢企業與我市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戰略合作,重點鼓勵支持華菱、華能、國電、兵裝、雙匯、中國建材、河南煤業等大型企業與我市企業開展合作。著力解決企業在上市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推動金馬焦化和清水源上市,加大上市後備梯隊的培育力度。制定鼓勵外貿出口政策,支持出口企業提高質量,打造品牌,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力爭新增進出口獲權企業20家以上。
加強區域合作。明確我市在中原經濟區中的戰略定位,主動與周邊城市進行對接和戰略合作,以交通網路建設為突破口,以經濟交流互動為重點,推進基礎設施共建共享、能源資源利用、產業互動發展、市場融通融合、旅遊聯動發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協作發展,構建區域合作新機制。
(四)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打造新的經濟成長極
進一步完善條件,擴大規模,提升檔次,全面提升產業集聚區發展水平,力爭3個產業集聚區綜合發展水平均進入全省前列。進一步完善產業集聚區規劃。在銜接好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產業集聚區總體規劃三項總規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完善各專項規劃和市政管網、綠化景觀、公共服務等詳細規劃,充分發揮規劃的引導控制作用。著力推進基礎設施和工業項目建設。加快完善基礎設施,重點實施濟源大道西延、東環路南延等主幹道路項目,加快新白線改造和110千伏玉川變電站等電力項目建設,完成虎嶺科研中心樓、玉川綜合服務中心、高新綜合服務區建設,建設玉川污水處理廠,完成標準化廠房建設40萬平方米,加快通訊、綠化、供熱、供暖等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抓好工業項目建設,把工業項目落地作為考核產業集聚區工作的重要指標,力爭實施5億元以上項目6個,年度投資20億元;億元以上項目25個,年度投資33億元。創新產業集聚區服務平台和推進機制。加強投融資平台和信用擔保平台建設,圍繞產業集聚區開展融資服務,實現良性滾動發展。制定產業集聚區土地收儲計畫,加大土地收儲力度。加強人才公寓、職工公寓、餐廳和生活服務設施建設。進一步強化管委會職能,理順管理體制,完善利益分配機制,發揮政策導向,形成發展合力。加快產業集聚區與組團融合發展。按照中心城區建設標準,加快配套完善組團水、電、路、氣、熱、綠化、通信等基礎設施。大力推進集聚區內村(居)搬遷及大社區規劃建設。突出產業為基、就業為本,以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產城融合、良性互動。
(五)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中原經濟區新興中心城市
堅持“1133”城鎮發展總體規劃,提高中心城區的綜合承載能力,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加強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著力構建現代城鎮體系,實施城鄉建設大提升三年行動計畫,全面加快城鎮化步伐。
加強中心城區建設提升。按照最佳化西北、拓展東南、建設新區、改造老城、加快與組團融合的發展思路,拉大框架,完善功能,加強管理,提升品位。按照先整體後局部、先規劃後建設的思路,突出規劃的指導調控作用,有序推動各片區發展。按照先地下後地上的要求,加快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新增供熱、供水、供氣、污水主管網54公里,新建改造道路15條。按照注重生態、打造宜居環境的思路,改造水系,加大綠量,完成河道治理3000米,建設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站和污泥處置廠,改造提升精品街道和遊園。按照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要求,加快邱禮莊、驛城、段莊、濟瀆廟等5個區域的城中村改造,確保東南片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加強城市社區建設,高標準建設10個新社區,改造提升8個現有社區。爭創全國人居環境獎、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和節水型社會。
大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是全面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推動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綜合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採取切實有效措施,舉全市之力奮力攻堅,力爭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功。以“講文明、樹新風、爭做文明濟源人”為主題,持續抓好全民文明素質教育,大力弘揚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使之成為全市人民幹事創業的精神動力。大力開展清潔衛生行動、做文明禮儀濟源人、十大不文明行為整治等活動,廣泛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全面提升市民文明水平。加強城市公共運輸、無障礙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將建業步行街打造成“百城萬店無假貨示範街”,完善城市服務功能。大力開展環境衛生、交通秩序、市場經營秩序等專項整治,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不斷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大力建設特色小城鎮。依託西霞院水庫寬闊的水域資源,高標準規劃建設,逐步把坡頭鎮沿黃區域打造成生態休閒、旅遊度假新區。按照鎮級市標準,高標準規劃建設邵原和五龍口兩個重點鎮。梨林、王屋、下冶、大峪以建設特色中心鎮為目標,立足自身優勢,加快發展步伐。全年實施小城鎮建設項目68個,進一步改善小城鎮道路、供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條件,提升承載能力。
加強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積極穩妥搞好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對位於產業集聚區和城鄉結合部的農村,加快推進新型社區建設;對不宜居住的生態功能區和偏遠山區的零散村莊,積極創造條件實施搬遷;對其他大多數村莊,在現有基礎上,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新建10個新型農村社區,完成6個村整村推進和450戶2000人遷戶並村工作。
(六)著力改善民生,加強和諧社會建設
高度關注和改善民生,實施好省定“十大民生工程”,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更多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民眾,致力打造平安和諧濟源。
切實加強就業創業工作。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制定促進勞動就業的激勵政策,扶持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強化基層勞動保障工作平台建設,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城中村改造居民、被征地居民、城鎮困難居民等群體的就業工作,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大力開展全民創業。樹立創業典型,加大宣傳力度,最佳化創業環境,籌建創業項目庫,營造濃厚的爭相創業氛圍。以務工返鄉青年、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已創業個體工商戶、大學生村幹部為重點,大力開展創業培訓。加強創業園和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強化融資服務,放寬投資領域、註冊條件,以創業帶動就業。全年開展創業培訓2500人次,發放小額貸款1.5億元以上,新增城鎮就業1.8萬人,新增個體工商戶6000戶、民營企業700家。
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制定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失業保險辦法、行政事業單位職工參加工傷保險辦法;落實好國家將未參保集體企業退休人員納入基本養老保險政策,允許繳費不足15年的參保職工一次性補費參保;落實我市被征地居民養老保障政策,解決好失地居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提高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待遇水平。加大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做好敬老補貼發放工作,建設市老年公寓和殘疾人撫養康復中心。
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貫徹落實《濟源市“十二五”暨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籌建本科院校,支持職業技術學院創建“省級示範性高職院校”,啟動職業教育園區一期工程,大力推進“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新建、改建、提升中心幼稚園20所。積極引進優質和名牌醫療資源,建設新的醫院或設立特色專科;加快人才、設備引進和技術提升,整合醫療資源、最佳化布局,建立公立醫院大型醫療設備共享機制;完成3個鎮衛生院、10個社區標準化衛生所建設,加大對村衛生所的扶助力度。深入實施食品藥品放心工程,建立和完善以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為基礎的藥品供應體系。繼續實施農村文化惠民工程。加強文物資源保護,提升城市文化內涵。搞好民眾體育活動,完成所有村(居)“一場兩台”建設。完成兒童福利院建設。更新公車輛,改善公交服務。加快殯儀館擴建,實施免費火化和鎮級骨灰堂建設試點。做好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
加強安全生產、社會管理、民主法制等工作。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強力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爭創全省安全生產優秀市。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眾工作,健全信訪工作責任制,暢通民眾利益訴求表達渠道,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公正廉潔執法,保障民眾合法權益。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確保民眾安全感指數達到95%以上,著力打造濟源特色平安建設工作新亮點。強力推進“法治濟源”創建,紮實開展“六五”普法工作。完成村民委員會換屆工作。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人民團體發揮橋樑紐帶作用,依法保障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合法權益,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關心支持駐濟部隊建設,抓好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建設和人民防空工作。做好軍轉幹部、復員退伍軍人接收安置等工作,廣泛開展雙擁活動,確保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創建成功。做好檔案、民族、宗教、氣象、史志、僑務、外事、對台、河務、無線電管理和應急管理等工作。
(七)強化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建設生態宜居城市
立足建設南太行、沿黃生態屏障區的發展定位,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強化節能減排和環境、土地保護。高度重視節能減排。嚴格落實節能工作責任制和目標管理制,全面挖掘各領域節能潛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淘汰落後產能,確保完成省定能耗下降目標。強力推進結構調整減排、治理工程減排和監督管理減排,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嚴格執行環境準入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確保全年削減二氧化硫1萬噸、化學需氧量1000噸。切實加強環境保護。以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為目標,以土壤修復、廢渣綜合利用、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為重點,全面開展環境綜合治理,確保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310天以上,城市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進一步加強土地和礦產資源保護。以創建全省節約集約模範市為目標,強力推進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建設、土地開發整理和綜合整治,嚴格落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制度,嚴控土地投資強度,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從嚴從重打擊礦產資源私挖盜採行為,強力推進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征繳工作,積極爭取煤礦塌陷區和小浪底生態項目和資金,深入推進採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
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發揮我市南太行、沿黃區域資源和生態優勢,科學編制南太行、沿黃生態屏障區建設規劃,積極向上爭取一批項目和資金。以交通幹線兩側、礦產開採區和河道整治恢復為重點,結合天然林保護、荒山造林、退耕還林、平原林網和濕地保護,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和修復,全面改善生態環境。
(八)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增強加快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持續不斷地推進深化改革、機制創新,以改革突破體制性障礙,以創新破解發展難題,著力打造改革創新實驗區,推動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積極推進投融資改革。加強各類投融資平台建設,增強建設投資公司職能,為城市、交通、產業集聚區建設融資,加強資金運作。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採取政府購買服務、減免稅費、以獎代補、貸款補貼等多種方式,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保障性住房、社會事業等領域,促進社會投資增長和結構最佳化。探索完善土地利用機制。進一步完善土地收儲制度,根據項目發展、城市發展用地需求,提前進行土地收儲。加強土地收儲社會融資,探索淨地出讓模式,實現收儲—出讓良性滾動發展。加快建立人力資源保障機制。認真貫徹落實《濟源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大力實施“玉川英才”計畫,加強高端人才引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積極探索學校與企業、產業集聚區聯合辦學模式,建立訂單式定向培訓機制,鼓勵社會資本興辦培訓機構,力爭完成各類職業技能培訓2.4萬人次,其中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1.5萬人次。加快城鄉一體化綜合改革。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制定優惠政策,鼓勵農村居民向中心城區集中。推進農村物權制度改革,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房屋等以貨幣化形式流轉和交易,基本完成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任務。深化農村社會事業、公用事業、公共服務改革,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入推進政府自身改革和職能轉變。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強行政服務中心建設;把與企業、民眾相關的審批事項全部納入行政服務中心監管,實行一站式辦理;按照管辦分離的原則,把政府採購、產權交易、招投標等統一納入監管平台;積極開展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建設。探索分類考核辦法,形成科學規範的考核評價機制。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創新公共服務供給體制,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創新產業集聚區管理、放權強鎮、城市規劃管理、公共資源管理、社區管理等體制機制。積極推進教育體制機制創新,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發展方向
四、建設充滿活力高效為民的政府
為人民服務是各級政府的神聖職責。今年要下大力氣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更好地為發展服務、為基層服務、為民眾服務。
在保持發展活力上下功夫。濟源作為全省區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最年輕的省轄市,最大的優勢在於充滿朝氣和活力,最大的希望也在於保持蓬勃朝氣和昂揚銳氣。我們要把永葆朝氣和活力作為發展之源、興市之基,充分發揮濟源小而敢拼、小而敢爭、爭而必勝的朝氣、銳氣和豪氣,謀求大作為,實現大發展。堅持向改革創新要活力,解放思想,敢闖敢拼,先行先試,努力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改革創新的實驗區。堅持向擴大開放要活力,東引西進,南聯北拓,左右逢源,上下銜接,努力成為投資環境最佳城市。堅持向自我加壓、奮發圖強要活力,增強憂患意識,拉高發展標桿,趕超先進,勇爭一流,力爭我市發展速度、人均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在轉變職能改進作風上下功夫。把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改善民生、建設和諧社會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堅持每年辦好一批關係人民民眾切實利益的實事好事,切實解決好吃住行、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問題,確保人民民眾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社會保障水平一年比一年高、城鄉差距一年比一年小。堅持把最佳化服務作為政府公務人員的第一職責,通過完善制度、規範行為、嚴格考核、獎罰並舉,切實提升服務水平,提高服務效率。
在狠抓落實提高執行力上下功夫。按照重在運作、求實求效的工作要求,著力推動工作落實,說到做到、說好做好,切實提高政府執行力。堅持“三具兩基一抓手”,深入基層、深入實際,在實幹中解決問題,在實幹中推動發展。要勇於負責、敢於擔當,善於突破風險、破解難題,在化解矛盾、破解瓶頸中推動發展。要信守承諾,言必信、行必果,制定的政策,逐一落實,條條落地;定下的目標,一抓到底,項項兌現;部署的任務,緊盯不放,件件落實。
在依法行政廉潔從政上下功夫。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辦好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公正執法、文明執法,堅決制止行政“不作為”、“亂作為”現象。大力倡導勤儉節約、艱苦樸素之風,堅決反對揮霍公款和鋪張浪費,出國(境)經費、車輛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等預算支出保持零增長,把有限的資金和資源更多地用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上。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領導幹部廉潔從政準則,做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乾乾淨淨做事,樹立清正廉潔務實為民的良好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濟源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新的形勢催人奮進,新的任務艱巨而光榮,讓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領導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四個重在”實踐要領,大力弘揚堅忍不拔、頑強拼搏的愚公移山精神,搶抓機遇,主抓發展,狠抓落實,為開創我市“十二五”發展新局面、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濟源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