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能源技術展望——面向2050年的情景與戰略》是2011年3月1日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國際能源署。講述了為應對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挑戰以及發展中世界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有必要開展全球性的能源技術革命。
基本介紹
- 書名:2010能源技術展望——面向2050年的情景與戰略
- 作者:張阿玲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3月1日
- 定價:158 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30224919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為應對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挑戰以及發展中世界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有必要開展全球性的能源技術革命。這曾是ETP(《能源技術展望》)2008版的關鍵信息。但這一根本轉變是否正在發生?哪些關鍵技術可以發揮作用?成本和效益如何?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政策?
《《2010能源技術展望:面向2050年的情景與戰略》》(作者國際能源署)探討了此類問題以及許多其他問題,吸取了國際能源署(IEA)及其能源技術網路的廣泛專業技能。
ETP2010呈現了從現在到2050年的更新情景,這些情景展示了在關鍵行業和世界不同地區最為重要的技術。報告強調了資金在實現變革方面的重要性,審查了不同情景對能源安全的影響,介紹了如何在主要開發中國家加速低碳技術的推廣。報告展示了促進最重要的清潔技術推廣和克服現有障礙的路線圖及過渡路徑。
ETP2010數據翔實,預測廣泛,分析深入,為決策者提供了加速向更加安全的低碳能源未來轉變所需的翔實信息和真知灼見。
《《2010能源技術展望:面向2050年的情景與戰略》》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圖書目錄
譯者序1
前言3
致謝5
執行概要11
第1章導論
1.1政治環境
1.2研究目的和範圍
第1部分面向2050年的技術和全球能源經濟
第2章情景概述
2.1情景特點
2.2能源及CO2排放趨勢
2.3CO2減排技術
2.3.1能源效率
2.3.2電力部門
2.3.3終端部門的燃料替代
2.3.4碳捕集和封存
2.4投資成本和燃料節約
2.5地區及國家級趨勢
2.6部門趨勢
2.7能源趨勢
2.7.1煤炭
2.7.2液體燃料
2.7.3天然氣
2.7.4電力
2.7.5生物質
2.8超越藍色情景
第3章發電部門
3.1簡介
3.2最近趨勢
3.2.1發電用燃料結構
3.2.2發電效率
3.2.3CO2排放
3.3未來情景
3.3.1基準情景
3.3.2藍圖情景
3.3.3藍圖情景變型
3.4化石燃料電廠
3.4.1概況
3.4.2技術現狀和前景
3.4.3成本
3.5碳捕集和封存
3.5.1概述
3.5.2技術現狀和前景
3.5.3成本
3.6可再生能源
3.6.1概述
3.6.2技術現狀與前景
3.6.3成本
3.7核電
3.7.1概述
3.7.2技術現狀與前景
3.7.3成本
第4章電網
4.1簡介
4.2電力需求
4.2.1地區電力需求
4.2.2部門電力需求
4.2.3需求描述
4.3發電
4.4電力系統靈活性
4.5電力損耗
4.6未來電網展望
4.6.1智慧型電網技術
4.6.2智慧型電網的優點
4.6.3智慧型電網和CO2減排
4.6.4儲能技術
4.6.5儲能技術需求分析
4.6.6未來的電網成本
4.7電網投資障礙
4.8下一步發展的優先領域
4.8.1區域電網需求評估
4.8.2技術研究、開發和示範(RD&D)需求
4.8.3市場
4.8.4法規和政策需求
4.8.5公眾教育和公眾參與
4.8.6人力資源
第5章工業
5.1簡介
5.2工業能源利用與CO2排放
5.3能源與CO2情景
5.3.1情景假設
5.3.2情景結論
5.3.3碳捕集和封存
5.3.4工業電氣化
5.3.5回收利用
5.3.6部門結論
5.4鋼鐵
5.4.1能源效率與CO2減排潛力
5.4.2情景結論
5.4.3技術選擇
5.4.4投資成本
5.5水泥
5.5.1能源效率與CO2減排潛力
5.5.2情景結論
5.5.3技術選擇
5.5.4投資成本
5.6石油化工
5.6.1能源效率與CO2減排潛力
5.6.2情景結論
5.6.3技術選擇
5.6.4投資成本
5.7製漿造紙
5.7.1能源效率與CO2減排潛力
5.7.2情景結論
5.7.3技術選擇
5.7.4投資成本
5.8鋁
5.8.1能源效率與CO2減排潛力
5.8.2情景結論
5.8.3技術選擇
5.8.4投資成本
5.9工業部門的區域影響
5.10投資成本
5.11工業部門支持技術過渡所需的政策改變
5.11.1從行業協定到全球排放交易
5.11.2優先提高工業數據的覆蓋範圍
5.12下一個工業革命之路
第6章建築
6.1民用住宅和公共服務建築概述
6.2當前建築物存量與能源消費
6.2.1家庭住戶: 民用建築存量及其特點
6.2.2公共服務部門建築存量
6.3全球建築部門能源消費趨勢
6.3.1民用住宅
6.3.2公共服務
6.3.3建築部門CO2排放
6.4情景分析中的需求推動
6.5基準情景
6.5.1各部門燃料能耗
6.5.2能耗及CO2排放
6.6藍圖情景
6.6.1藍圖情景中的能耗
6.6.2藍圖情景中的投資需求
6.6.3藍圖情景變型
6.7藍圖情景中的技術選擇
6.7.1建築維護結構和設計
6.7.2熱泵供熱和製冷
6.7.3建築物熱電聯產
6.7.4太陽能供熱和製冷
6.7.5照明與家用電器
第7章交通運輸
7.1簡介
7.2交通運輸情景
7.3交通運輸技術與政策
7.3.1燃料
7.3.2輕型車
7.3.3先進技術汽車
7.3.4卡車與鐵路貨運
7.3.5航空交通運輸
7.3.6船舶交通運輸
第8章OECD歐洲
8.1區域介紹
8.2能源與CO2排放趨勢
8.2.1能源生產與供應
8.2.2能源消耗
8.2.3終端效率的提高
8.2.4CO2排放
8.3整體能源政策框架
8.4情景概述和CO2減排方案
8.5部門結論
8.5.1電力部門
8.5.2工業部門
8.5.3建築部門
8.5.4交通部門
8.6藍圖情景中的投資需求
8.7向低碳能源的未來過渡
8.7.1未來的技術重點
8.7.2未來的政策重點
第9章美國
9.1區域描述
9.2能源與CO2排放趨勢
9.2.1能源生產與供應
9.2.2能源消耗
9.2.3終端效率的提高
9.2.4CO2排放
9.3整體能源政策框架
9.4情景概述和CO2減排方案
9.4.1能源與CO2排放情景
9.4.2CO2減排方案
9.5部門結論
9.5.1電力部門
9.5.2工業部門
9.5.3建築部門
9.5.4交通部門
9.6藍圖情景中的投資需求
9.7向低碳能源的未來過渡
9.7.1未來的技術重點
9.7.2未來的政策重點
第10章中國
10.1區域描述
10.2能源與CO2排放趨勢
10.2.1能源生產與供應
10.2.2能源消耗
10.2.3終端能效的提高
10.2.4CO2排放
10.3整體能源政策框架
10.4概述情景和CO2減排方案
10.4.1能源與CO2排放情景
10.4.2CO2減排方案
10.5部門結論
10.5.1電力部門
10.5.2工業部門
10.5.3建築部門
10.5.4交通部門
10.6藍圖情景中的投資需求
10.7向低碳能源的未來過渡
第11章印度
11.1區域描述
11.2能源與CO2排放趨勢
11.2.1能源生產與供應
11.2.2能源消耗
11.2.3終端能效的提高
11.2.4CO2排放
11.3整體能源政策框架
11.4情景概況及CO2減排方案
11.4.1能源與CO2排放情景
11.4.2CO2減排方案
11.5部門結論
11.5.1電力部門
11.5.2工業部門
11.5.3建築部門
11.5.4交通部門
11.6藍圖情景中的投資需求
11.7向低碳能源的未來過渡
第2部分從現在向2050年過渡
第12章促進低碳技術轉移的政策
12.1概述
12.2能源技術政策的必要性
12.2.1技術開發階段的政策調整
12.2.2能力提升行動: 解決低碳技術革命中的商業和人力資源問題
12.3能源技術研究、開發和示範
12.3.1公共部門低碳技術研發和示範投資
12.3.2私營部門的研發和示範投資
12.3.3資金缺口評估: 全球低碳能源技術研發和示範需求
12.3.4加速低碳能源技術的研發和示範
第13章技術路線圖
13.1技術需求
13.2路線圖的作用
13.2.1路線圖概要
13.2.2碳捕集和封存技術路線圖(CCS)
13.2.3水泥行業路線圖
13.2.4聚光太陽能發電路線圖
13.2.5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路線圖
13.2.6核能技術路線圖
13.2.7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路線圖
13.2.8風能路線圖
第14章融資
14.1投資需求
14.1.1基準情景
14.1.2藍圖情景
14.2燃料節約
14.3低碳技術融資的當前趨勢及全球能源資產融資
14.4國際融資機制
14.5能源技術革命的融資方案
14.6公共財政機制
14.7風險與回報
14.7.1債務成本與股權融資成本
14.7.2風險與回報
14.8政策需求
14.8.1必須有長期的綜合政策框架
14.8.2可再生能源融資
14.8.3碳捕集和封存融資
14.8.4核電融資
14.8.5低碳交通融資
第15章加快低碳技術在新興國家的推廣
15.1概述
15.2背景
15.2.1基準情景和藍圖情景中非OECD國家對CO2減排的貢獻
15.2.2藍圖情景中新興經濟體的投資需求
15.3低碳技術在新興經濟體的推廣
15.4低碳技術流
15.5貿易流
15.6低碳能源技術的國際資金流動
15.6.1私有資金流
15.6.2政府資金流
15.6.3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運作的資金流
15.6.4用於低碳技術推廣的國際資金流匯總
15.7加強技術推廣
15.8加強新興經濟體的低碳技術能力
15.9發展之路
第16章技術選擇和行為模式
16.1概述
16.2行為模式的潛力
16.3社會和行為模式架構
16.4居民住宅節能技術
16.5消費者採用低碳交通工具
16.6汽車駕駛習慣的影響
16.7模式轉換
16.8環保駕駛
16.9政策影響
第17章新興能源技術對環境的綜合影響
17.1概述
17.1.1目標和範圍
17.1.2綜合影響
17.1.3影響範圍
17.2對電力部門的影響
17.2.1技術評估
17.2.2基準案例: USC煤燃燒
17.2.3生物質混燒
17.2.4碳捕集和封存
17.2.5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
17.2.6天然氣聯合循環
17.2.7核能: 第三代
17.2.8太陽能: 聚光太陽能
12.2.9太陽能: 光伏發電
17.2.10風力發電
17.2.11發電部門的量化結論
17.2.12對比燃煤發電基準的總體結論
17.3交通運輸的綜合影響: 輕型客車
17.3.1技術評估
17.3.2空氣影響
17.3.3水質影響
17.3.4土質影響
17.3.5其他因素
17.4對下一步工作的建議
附錄A框架假設
附錄B國際能源署能源技術合作項目
附錄C縮略語
附錄D定義、縮略語和單位
附錄E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