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發布
——2010年1月19日在煙臺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煙臺市市長 張江汀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檔案內容
2009年政府工作回顧
———積極應對金融危機衝擊,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應對危機的決策部署,實施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較好地完成了保增長任務目標。初步核算,全市實現生產總值3728.7億元,比上年增長13.5%;
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89.1億元,增長13.8%。各級各部門搶抓擴大內需的政策機遇,積極爭取資金、項目和政策,深入開展“項目推進年”和“集中開工月”活動,增強了投資對發展的拉動作用。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22億元,增長25.1%。由國家批准的重大項目投資達到1000億元以上。潮水國際機場正式奠基,並被列為全國機場改革試點單位;藍煙鐵路電氣化改造主體工程完工,龍煙鐵路開工建設,青煙威榮城際鐵路開工準備就緒;萊山至海陽高速公路前期工作進展順利,三條疏港高速、海陽跨海大橋等工程建設加快推進;西港區防波堤一期和20萬噸級航道工程竣工。長期制約我市發展的交通瓶頸將得到歷史性突破。全面落實國家鼓勵消費的各項政策,積極開展“消費推動年”活動,出台了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18項措施,城鄉市場保持良好勢頭。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完成1220億元,增長19.2%。全年促銷家電下鄉產品29.3萬台,汽車、機車下鄉7.5萬輛。千方百計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先後兩次停止和取消212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降低4項社保費率,推行了增值稅轉型改革,全年共為企業減輕負擔21.4億元。設立了中小企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成立了3家小額貸款公司,多次組織銀企對接洽談活動,新引進7家金融機構入駐煙臺。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比年初增加604億元,是上年新增額的3.2倍。
———加大結構調整力度,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組織引導企業和各類市場主體,充分利用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8:60.9:31.1調整為7.7:60.5:31.8。圍繞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出台了八個行業調整振興規劃,實施了一批規模大、層次高、產業關聯度強的重大項目。海陽核電全面開工,煙臺化學工業園啟動建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利稅、利潤分別增長16.1%、15.4%和16.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完成377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42%。全市主營業務收入過10億元、利稅過億元的企業均超過100戶。新增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2家、中國馳名商標9件,榮獲首屆山東省省長質量獎1項。繼續淘汰落後產能,全年關閉13條立窯水泥生產線,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分別下降2%和6%,成為全省唯一連續三年完成節能降耗目標的市。圍繞加快發展服務業,制定了《全市服務業發展意見》,加大服務業重點城區、重點園區、重點項目、重點企業和特色街區“五大載體”培育力度。全市服務業完成增加值1187.6億元,增長15.3%。服務業提供的地方稅收達到71.5億元,占全部地方稅收的47%。旅遊經濟逆勢上揚,接待海內外遊客2803萬人次,完成旅遊總收入273.7億元,分別增長17.7%和19.8%。大南山生態景區、雨岱山漁人碼頭等旅遊項目全面推進,旅遊大世界、皇冠假日酒店等旅遊服務設施投入運營。成功舉辦了第三屆煙臺國際葡萄酒節、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中國教學儀器設備博覽會、北方旅遊交易會等各類展會80個,參會人數達到264萬人次。煙臺直飛台灣航班獲得批准,新開通煙臺至美國、荷蘭的全貨機航班。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1.69億噸,增長15.1%。煙臺機場旅客吞吐量完成209.5萬人次,貨郵吞吐量完成3萬噸,分別增長22.7%和15.8%。圍繞鞏固提升現代農業,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發放各類涉農補貼3.3億元。糧食生產連續七年獲得豐收,小麥單產創歷史最高紀錄。肉蛋奶產量達到96萬噸,水產品產量達到184萬噸,水果產量達到439萬噸。我市獲得“中國食品名城”和“中國綠色食品城”稱號,新增6個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和4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千方百計穩定外需,改革開放縱深推進。出台了鼓勵外經貿發展的11項措施,組織企業參加廣交會、津洽會等大型經貿活動,幫助企業鞏固客戶、拓展市場,有力抑制了出口下滑的被動局面。全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342.9億美元,下降2.1%。其中出口198.3億美元,下降3.9%,降幅低於全國、全省10個百分點以上,在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中降幅最低。加大招商力度,創新招商方式,利用外資的層次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市實際使用外資10.9億美元,增長2.6%;註冊外資17.2億美元,增長2.8%。新引進8個世界500強項目,8戶企業實現外資併購,132戶外資企業實施了增資擴股。面向國內外500強、中央直屬企業、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積極開展“三個引進”工作,共簽約43個項目,協定總投資860億元。 “走出去”戰略步伐加快,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健康發展。外事僑務工作取得新進展,與韓國安山市締結了友好合作城市關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開放龍頭作用持續增強;保稅港區獲得批准,成為全國第一家由出口加工區和港口整合形成的開放園區;出口加工區B區規劃順利調整;高新區新一輪規劃建設全面啟動。各領域改革進一步深化。政府機構改革穩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開始啟動。省管縣財政改革試點、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取得積極進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總面積38.9萬畝,流轉率達到6.7%。價格改革不斷深化,市區規劃執法、食品藥品監管和文化市場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煙臺港集團等12戶市屬國有企業完成改革改制任務,煙臺傑瑞等4家公司上市申請獲得通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增加值達到3011億元,增長14.5%。新登記個體工商戶2.94萬戶,新註冊私營企業7520家。
———城鄉建設力度加大,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強化規劃在城市建設中的龍頭引領作用,城市規劃區控規覆蓋率達到83.6%。中心市區實施了174項城建重點工程,年度投資達到120億元。備受全市人民關注的煙臺新火車站、文化中心投入使用,我市又添新的標誌性建築。北馬路和毓璜頂醫院周邊改造、紅旗中路“一隧兩橋”建設等工程加快推進,養馬島至三山島全長200公里的濱海大道全線貫通,山海南路、芝罘島西路等16條市區道路及同三高速福山立交、萊山立交等一批路橋工程建成通車。迎春大街商業區開工建設,銀座商城、天和大廈主體完工。開展了為期150天的市區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城市形象有了新改觀。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全市新增集中供熱面積621.7萬平方米,新增天然氣用戶5.7萬戶。新建改建4處污水處理廠和4處垃圾處理廠,中心市區雨污分流工程按計畫完成。將牟平公交納入市區公交體系,公共運輸網路更加健全。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啟動了為期三年的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工程,新建改造農村住房457萬平方米。新增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村(居)615個,新發展沼氣用戶3萬戶。改造硬化農村公路515公里, 新建改造740個村的自來水工程。完成了3座中型水庫主體工程和209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力度,繼續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新增造林綠化面積21.7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9%。
———民生狀況持續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12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642元,分別增長9.2%和8.9%。新增城鎮就業14.8萬人,其中失業職工再就業3.9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3%。為民服務十件實事全部完成。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福山、招遠、開發區被列入全國首批新型農保試點,全市農民養老金提高到年人均600元,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月人均達到1340元,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月人均333元和年人均1544元。全市新提供經濟適用房4830套,新增加廉租住房保障戶955戶。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到85%,未成年參保居民政府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80元。實施農村中國小校舍改造、教學儀器更新和“兩熱一暖一改”工程,將農村小學生和國中生人均公用經費分別提高到400元和600元。繼續開展“愛心捐助”活動,全年發放救助金7906萬元,救助困難民眾24.5萬人次。科技事業成果豐碩,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正式掛牌,清華(煙臺)科技園開工建設。18個項目列入國家863計畫、科技支撐計畫和重大專項,5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申請國家專利6467件。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新引進海內外各類人才2.3萬人。文化市場日趨繁榮,國慶60周年系列活動豐富多彩。成功組織了第十一屆全運會煙臺賽區各項賽事,煙臺健兒在全運會上取得13.5枚金牌的優異成績,我市獲得“動力之都”稱號。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覆蓋率達到95.8%,完成20處鄉鎮衛生院和1120所村衛生室改造,新農合全面覆蓋農村居民,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點傳染性疾病得到有效防控。氣象災害預警機制更加健全,成功抵禦了特大暴雨、暴雪災害。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保持先進水平,老齡、婦女、兒童、紅十字和殘疾人事業得到鞏固加強,廣播電視、新聞出版、防震工作、史志檔案、雙擁共建、人民防空、民族宗教、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步。支援四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工作繼續在全省保持領先位置,幫扶棲霞、支持長島工作紮實推進,援藏、援疆和幫扶定陶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民主法制建設繼續加強,和諧穩定形勢更加鞏固。進一步完善政府決策機制,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幹部隊伍素質和依法行政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與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聯繫更加緊密。發展環境日趨最佳化,榮獲“共和國60年最具投資潛力城市”稱號。反腐敗鬥爭深入推進,廉政建設成效明顯。安全生產形勢穩定,應急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我市再次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獲得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五連冠”。
各位代表!剛剛過去的2009年,是我市發展史上極為特殊、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是我市不畏艱難險阻,奮力應對複雜局面、經受各種嚴峻考驗的一年。在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面前,全市上下牢牢把握“昂揚精神迎挑戰,科學務實謀發展”的工作主基調,堅持把保增長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迎難而上、沉著應對、積極作為,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在短時間內有效遏制了經濟增速下滑趨勢,率先實現了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在抵禦金融危機衝擊的鬥爭中,我們既取得了經濟逆勢迴轉的工作業績,又積累了在複雜環境中推動又好又快發展的智慧和經驗。這一年,是我們採取非常措施,營造內生髮展動力、推動經濟穩步前行的一年。全面落實擴內需、保增長政策,出台了40多項幫扶企業、促進發展的政策措施,爭取到中央、省擴大內需資金30.7億元,實施了一批事關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辦成了一批多年想辦而沒有辦成的事情。各級各部門全力最佳化發展環境,設身處地為企業排憂解難。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極大提振了全市上下的發展信心,突破了影響發展的種種制約,推動我市經濟在前進中崛起,使應對金融危機衝擊的過程成為推動經濟發展上水平的過程,成為為長遠發展打基礎的過程。這一年,是各級創新工作思路,科學謀劃未來發展、培育競爭新優勢的一年。著力推動產業結構、區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積極實施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三大戰略”,快速啟動新一輪城鎮化發展戰略,加快培育和發揮龍頭板塊、支柱產業、骨幹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全市經濟在發展中調結構,在調整中轉方式,邁出了向集約化、高端化、特色化轉型升級的歷史性步伐。這一年,是全市上下團結奮鬥,民心民力高度凝聚、發展熱情更加高漲的一年。在嚴峻的困難和挑戰面前,各級各部門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堅定必勝信念,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瞄準目標、敢打敢拼、苦幹實幹,形成了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強大合力。各企業在異常艱難的情況下,積極順應形勢變化,千方百計調結構、保市場、擴外需,堅持不裁員或少裁員、不減薪或少減薪,既推動了經濟發展,又維護了社會穩定,展現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新時期的企業家風采。全市人民在困難中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同舟共濟、眾志成城,構築起應對衝擊、抵禦風險的堅強防線,凝聚成共克時艱、勵精圖治的偉大力量。這是我們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寶貴財富,必將有力推動我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成績極其不易。這是上級黨委、政府和中共煙臺市委正確領導、科學應對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有效監督、支持參與的結果,凝聚了全市人民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向中央、省屬駐煙單位,向駐煙解放軍、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關心支持煙臺發展的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為:經濟平穩增長的基礎還不牢固,發展方式較為粗放,服務業發展滯後,經濟結構調整任務艱巨;民間投資跟進不快,消費潛力還沒有充分激活,擴大開放的難度仍然很大;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生產經營仍很困難;財政增支減收因素較多,收支平衡壓力加大;農民持續增收的難度較大,部分城鄉居民的生活還很困難;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社會治安、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部分幹部作風不實、工作效率不高,腐敗現象還時有發生,政府公共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等等。這些困難和問題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並採取紮實有效的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2010年工作預期目標
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對於奪取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全面勝利、為實施“十二五”規劃奠定良好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綜觀國內外經濟形勢,挑戰與機遇並存,機遇大於挑戰。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仍在延續,已開發國家消費疲軟、美元持續貶值、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加劇,世界經濟復甦將經歷緩慢曲折的過程。我國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結構性矛盾仍很突出,外需不足的問題短時間內難以解決。
同時也應看到,國際金融市場漸趨穩定,日韓、港台等我市主要貿易夥伴經濟回升的步伐加快。我國已進入工業化、城鎮化的中期加速階段,中央將保持巨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我市在“三大戰略”中處於重要位置,一批支柱產業加快膨脹,一批骨幹企業迅速成長,一批影響深遠的重大項目正在快速推進,結構調整與自主創新邁出新的步伐,多年積累的發展能量使我市經濟的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具備了良好的發展條件和充足的內在動力。只要我們搶抓機遇、發揮優勢,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就一定能夠戰勝困難、經受考驗,一定能夠開創煙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各位代表!2010年是我市發展全面上台階、實現新跨越的一年。全市生產總值將突破400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突破200億元,城鄉居民儲蓄突破20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00億元。雖然前進的道路上仍然充滿風險與挑戰,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完成惠及650萬煙臺人民的發展大業,我們信心滿懷。新的一年,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執行國家巨觀調控政策,以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為主攻方向,著力提高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積極促進區域協調和城鄉統籌,高度重視改善民生和社會穩定,努力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任務。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1%;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6%;實際使用外資與去年持平,外貿進出口增長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15‰以內;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
推動科學發展
堅持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著眼於增強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平衡性和可持續性,以實施“三大戰略”為主抓手,統籌推進經濟發展、結構調整、對外開放和城鄉建設,打造藍色經濟先行區,建設高端產業示範區,構建高效生態產業體系。
(一)全面貫徹巨觀調控政策,進一步鞏固經濟回升勢頭。
抓好重點項目建設。繼續實施“項目推進年”活動,推進總投資5305億元的189個市級重點項目,年度完成投資938億元。加快建設海陽核電、潮水國際機場、龍煙鐵路、青煙威榮城際鐵路、煙臺港西港區、萊山至海陽高速公路、三條疏港高速、華電國際萊州電廠等30個重大能源交通項目,做好石油儲備基地及原油碼頭、城市輕軌、龍青高速龍口至萊陽段、東南部熱電等項目前期工作;集中培育寶鋼精密鋼管、高端鋁合金產業園、長鏈二元酸等65個重點製造業項目;實施好新三站市場、振華國際廣場、新天地都市廣場等一批服務業和社會文化項目,以重點項目建設帶動投資適度較快增長。
努力提高投資質量。調整最佳化投資結構,加大對重大基礎設施、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節能減排、農業農村、民生和社會事業等領域的投入,堅決防止新上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水平重複建設項目。全面落實國家和省鼓勵民間投資政策,放寬市場準入,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建設。加大項目儲備力度,策劃論證一批對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具有引領作用的大項目、好項目。堅持集約節約用地,盤活閒置和低效土地,擴大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試點範圍,保障經濟發展和項目建設用地需求。堅守耕地紅線,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規用地行為。
擴大城鄉居民消費。繼續開展“消費推動年”活動,落實國家促進消費各項政策。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民眾的消費能力。引導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加快中低價位、中小型普通商品房建設,支持居民自住房需求,鼓勵發展商業、文化、旅遊等產業地產。做好家政服務、早餐示範、放心肉工程、市場監測信息平台建設等便民利民消費工作,實施一批農貿市場改造、社區商業項目。發展夜間經濟,培育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新的消費形式。鼓勵和扶持農村消費,組織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搞好雙百市場、農超對接、下鄉產品流通網路、農資流通體系建設。擴大家電下鄉和汽車、機車下鄉規模,落實好以舊換新政策,不斷繁榮消費市場。年內,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415億元,銷售家電下鄉產品15萬台以上,汽車、機車下鄉5萬輛。
強化財政金融保障。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繼續爭取中央新增投資項目和國家、省各類扶持資金,加大財政對結構調整、科技進步和民生領域的投入。強化財源建設,培育新的財源增長點,加強稅收征管和非稅收入管理,促進財政收入平穩較快增長。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嚴格控制一般性開支,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深化財政體制改革,穩妥推進省管縣財政改革試點工作。繼續執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引導金融機構把握好信貸投放節奏,增加對重點產業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投放,加大對農業和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推進銀企、銀保合作,搞好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試點。鼓勵企業上市融資、集合發債,扶持發展創業投資,加強投融資平台建設。支持金融機構健康發展,爭取更多的外資銀行、證券公司、信託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在我市設立分支機構。
(二)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提高發展質量效益。
調整振興工業經濟。深入實施汽車等八個行業調整振興規劃,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自動化、智慧型化和管理現代化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基地。搞好通用東嶽新增30萬輛轎車、叢林輕量化汽車等項目建設,引進和培育汽車零部件企業,發展汽車產業基地。加快富士康工業園、清華(煙臺)科技園建設,壯大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加緊建設煙臺化學工業園,抓好安邦石化一期等工程,建設生態型現代石化產業基地。推進大宇造船、京魯船業二期和來福斯海洋工程等項目,培植船舶配套產業鏈條,打造臨港造船產業基地。著力培育高品質特鋼冶金基地、核電設備生產基地,積極申報國家級軟體產業基地和生物產業基地。繼續實施“3·50工程”,堅持不懈地培強做大龍頭骨幹企業,加快推進工業企業“退城進園”,實施好90個單體投資過億元的技改項目,打造千億元產業集群、百億元龍頭企業和十億元骨幹企業“三個方陣”。年內,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600億元,增長13%。力爭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元企業達到10戶以上,過10億元企業達到110戶以上。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力爭再創一批馳名商標和名牌產品。
培育高新技術產業。按照“高端、高質、高效”的原則,大力發展高端產業和產業鏈條高端環節,著力構建國際先進、優勢集中、富有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把握金融危機背景下世界科技發展、產業調整的新趨勢,立足我市資源特點和產業基礎,科學布局和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海洋科技、航天航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建設創新型城市為目標,把科技創新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中心環節來抓,完善鼓勵創新的政策體系,加快創新型企業建設,推動“煙臺製造”向“煙臺創造”躍升。年內,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完成4200億元以上。加強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推動產學研結合,推進中科院海岸帶研究所、山東綜合技術轉化煙臺中心、煙臺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煙臺留學人員創業園等載體建設,爭取創建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或重點實驗室2個、企業技術中心6個。開展技術創新標準化示範市建設,爭創一批國家級、省級科技獎勵成果。搞好智慧財產權的創造、保護和運用,爭創全國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高端人才引進計畫,形成以產業聚人才、以人才促發展的良性循環。
突破發展現代服務業。高度重視旅遊業的綜合拉動作用,努力把旅遊業培育成我市新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以建設最佳海濱休閒度假目的地為目標,積極開發海濱度假游、葡萄酒文化游、鄉村民俗游、黃金游、溫泉游等特色旅遊項目,規劃建設旅遊集散中心、旅遊商品研發基地和自駕車旅遊營地,搞好城市旅遊形象整體宣傳和區域協作。加快提升會展業。以建設國際性會展名城為目標,籌辦好第四屆煙臺國際葡萄酒節、第十一屆國際果蔬?食品博覽會、中國國際美食節等會展活動。繁榮發展商貿餐飲業。抓好商貿骨幹企業和大型專業市場建設,力爭年內形成2個以上銷售額過百億元、20個過10億元的企業和市場。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引進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集中培育6個物流園區,推動中韓車載物流項目,構建現代化物流設施、物流信息和物流政策三大平台。年內,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1.8億噸,貨櫃吞吐量突破150萬標箱。健全服務業政策保障機制和投入支撐體系,充分發揮服務業引導資金作用,加快服務業“五大載體”建設。引導金融機構開發適應服務企業需求的金融產品,支持社會資金和外資參與服務業發展。發揮芝罘區在服務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鼓勵中心市區發展高端服務業,加速生產要素聚集,進一步促進城市繁榮。
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基本農田保護,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和糧油高產創建力度。實施農業品牌化發展戰略,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搞好農產品科技創新中心試點,促進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推廣套用。培育無公害、綠色、有機和設施農業,完善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推進畜牧、水產品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加快農業機械化步伐。開展百強農業龍頭企業創建活動,發展壯大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縱深推進農業產業化。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通過放開戶籍限制推動農民向城鎮轉移,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深化土地承包經營權改革,健全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和發展步伐,構建農村現代經營服務新體系。廣泛開展農產品促銷活動,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
促進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實施民營經濟“新特優”工程,支持小企業創業發展和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推進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為中小企業創業創新提供產品研發、檢驗檢測、技術推廣等服務。年內,每個縣市區都要建立1-2個公共服務平台。引導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聯動發展,鼓勵中小企業通過聯合重組做大做強。全面落實扶持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加強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克服困難、健康發展。年內,全市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和上繳稅金均增長12%以上。
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研究出台我市低碳經濟發展意見,扶持發展高效低耗產業。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加強重點用能企業監管,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推動節能環保技術與產品套用。年內,關閉14條立窯水泥生產線,推廣50萬隻高效照明產品。依法強化公共機構節能管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發展循環經濟,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繼續實施藍天、碧水、青山、綠地“四大生態工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強化重點污染源環境安全監管,狠抓減排重點工程,推進套子灣二期等6個污水處理廠建設,實施雨污分流及管網配套工程,建設改造4個無害化垃圾處理項目。抓好海洋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推進海洋特別保護區建設,開展龍口灣、萊州灣、丁字灣等8個集約用海區域總體規劃編制。全面啟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促進現代林業健康發展。開展“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創建活動,打好“三年大造林”攻堅戰,確保完成造林24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0%以上。
(三)深入實施外向帶動戰略,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推動出口穩步回升。堅持開拓國際市場和擴大國內市場並舉,落實國家鼓勵外貿發展的各項政策,加快我市由對外貿易大市向強市轉變。深入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穩定傳統市場,開發新興市場。抓住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全面啟動的機遇,擴大對東協的出口。提高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爭創國家級、省級出口創新基地。加快農產品等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建設,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重點扶持100戶骨幹出口企業,培育一批擁有核心技術、自主智慧財產權和自有品牌的出口企業。積極發展一般貿易和服務貿易,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加強貿易平台建設,扶持1000戶外貿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擴大緊缺資源、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進口。完善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積極應對國際貿易壁壘。進一步完善大通關體系,為外貿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創新招商引資方式。開展“招大引強年”活動,圍繞大企業、大項目實施重點招商。加大產業招商力度,精心策劃一批重大引資項目,引導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基礎設施領域。提升專業招商的層次和水平,策劃實施一系列主題鮮明、形式靈活的小分隊招商,發揮好海外招商顧問、國內重點城市商務代表的作用。鼓勵外資以併購方式參與市內企業兼併重組,支持外資企業增資擴股,推進基金招商和境外上市,探索跨境換股、交叉持股等引資新途徑。拓展引資市場,加強與國際友城的交流,深化對日韓的經濟合作,強化對港台的招商工作,突破歐美招商項目。加大“三個引進”力度,積極承接高端產業轉移和高新成果產業化項目。推進服務外包基地建設,組織開展“外包企業煙臺行”活動,培育一批具備國際資質、擁有自主品牌的服務外包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推動工貿合作區等現有境外投資項目擴規模、上檔次,鼓勵更多有條件的企業到國外開展資源開發和工貿合作,併購優質資產、品牌和技術,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促進園區經濟升級發展。發揮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對外開放中的引領作用,以大型骨幹企業為龍頭,帶動電子、汽車、船舶、現代化工等產業集群膨脹發展。全面啟動保稅港區規劃建設,儘快通過國家驗收,及早發揮開放前沿高地的政策優勢。高標準推進高新區建設,強化基礎設施配套,大力發展高端產業,打造一流的創新型科技園區。加快各類省級園區轉型升級進程,營造園區發展新優勢。
(四)加快推進城鎮化步伐,進一步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最佳化城鎮發展布局。依託我市城鎮和產業布局的基礎和特點,從中心市、城市群、發展軸三個層面,構築市、縣、鄉、中心村四位一體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中心市,就是以芝罘、萊山、福山、牟平和開發區、高新區為主體的中心城市,構建全市經濟社會和城鎮化發展的核心帶動區。城市群,就是以蓬萊、長島、龍口、招遠、萊州為主體的北部沿海城市群和以海陽、萊陽、棲霞為主體的南部交通幹線沿線城市群,分別構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綜合示範區和最佳化提升區。發展軸,就是以威烏高速、同三高速和規劃建設的萊山至海陽高速為軸線,輻射城鄉幹線周邊鎮村,構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潛力增長區。
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實施“沿海建城、沿河開發、環灣改造、依山布局”的城市發展戰略,高檔次推進大南山、夾河、辛安河“一山兩河”建設,推動芝罘島到養馬島沿海一線開發,打造城市新景觀,建設特色文化旅遊區和國際化商務服務區,帶動六區快速融合。加快毓璜頂醫院周邊、北馬路拓寬改造二期和迎春大街、幸福區片改造步伐,實施勝利、慎禮等重點區片建設改造工程。加大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力度,年內改造城中、城郊村62個,建設安置房260萬平方米。實施軫大路、萊院路、通海東路等36項城區道路工程。組織開展“城市管理年”活動,搞好環境綜合整治,提高城市“潔、綠、亮、美”水平。進一步理順市區管理體制,完善長效化、規範化城市管理機制。堅持公交優先,整合公交資源,健全公共運輸體系。強化城市水資源一體化管理,保障城市生產生活用水。加強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設,擴大市區數位化城市管理覆蓋範圍。加大規劃執法力度,逐步清理違章建築,堅決制止亂搭亂建現象。
一體化推進鎮村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公共財政向“三農”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傳播,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年內基本實現全市城鄉統籌一體發展規劃、城鎮總體規劃和重要專項規劃全覆蓋。完成煙鳳線福山段、上澤線牟平段改建等3項公路工程,啟動國道309、龍口黃水線、成龍線牟平段改建和長島南北長山大橋等5條公路項目,改造農村公路200公里,全市幹線公路通車裡程達到2200公里以上。加大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力度,完成農村住房建設面積380萬平方米,改造危房8000戶。加強重要水源地保護,搞好門樓水庫、沐浴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全面完成12座中型水庫和178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對24個飲用水源地進行劃界設標,維護水源安全。開展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文明村莊創建活動,促進農村環境持續改善。改造惠及200個村、15萬人的農村自來水設施。加強環衛設施建設,推進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發揮龍口市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支持各縣市走特色、生態、高效的發展道路,推動縣域經濟擴規模、上水平。促進小城鎮發展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全市新型農村社區覆蓋率達到60%以上。
著力改善民生
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提高人民民眾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滿意度,推動社會和諧穩定與長治久安。
(一)強化社會保障,切實解決好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支持創業帶動就業,鼓勵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發揮好政府投資和重大項目帶動就業的作用,引導和促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和服務業加快發展。落實國家、省有關減負穩崗政策,規範企業用工行為。加強基層勞動保障服務平台建設,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繼續抓好城鎮就業困難人員、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復退轉業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確保申報援助的零就業家庭“動態消零”。年內,創業培訓6000人以上,開發公益性崗位4000個,幫扶困難群體再就業5000人以上,新增城鎮就業12萬人以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萬人以上。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強化社保擴面工作,將更多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和農民工納入社保覆蓋範圍。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實行失業、工傷保險市級統籌,年內將2.1萬名“老工傷”人員納入工傷保險統籌範圍。推進“金保工程”建設,免費為參保職工發放社會保障卡,年內發卡率達到70%以上。搞好國家首批新型農保試點工作,爭取更多縣市區列入試點範圍。紮實做好五保供養工作,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建設經濟適用房5000套,對符合條件的低收入家庭實現廉租住房“應保盡保”。探索建立政府限價房等住房保障方式,有效解決較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困難。
加大社會救助力度。繼續開展“愛心捐助”活動,拓寬慈善救助資金來源渠道,做好睏難家庭和困難學生救助工作。規範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進一步擴大救助範圍。在全市建立優撫醫療“一站式”報銷網路,實現新型優撫醫療保障制度全覆蓋。加快縣級社會福利中心建設,市老年福利服務中心、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年內投入使用。抓好社區居家養老工作,新建10處社區養老服務中心。
(二)繁榮社會事業,切實增強文化影響力和區域軟實力。
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深入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文明月”活動,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鞏固和發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積極培育葡萄酒文化、紅色文化、開埠文化、道教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搞好對外文化交流和城市形象宣傳。加強文藝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實施“精品工程”,推動文藝精品創作上水平。發揮好文化中心的引領作用,廣泛開展“專業藝術演出季”、“社區文化樂萬家”等文化活動,不斷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推進市博物館新館建設,抓好市縣兩級大型文化設施、鄉鎮綜合文化站、農村文化大院、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建設。實施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促進傳媒、出版印刷和創意等現代文化產業繁榮壯大。抓好動漫產業基地、五彩文化廣場、辛安河科技文化公園等文化產業園區建設。
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提升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水平,大力發展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民辦教育。積極改善高校辦學條件,支持駐煙高校搞好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建設。加大中國小校布局調整力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逐步解決農村國小部分學科教師不足問題,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改善中國小辦學條件,加緊實施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和農村中國小“兩熱一暖一改”工程,加快中國小圖書館(室)和網路教育 “班班通”工程建設。健全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繼續免除城鄉義務教育書本費和雜費,解決好睏難家庭子女上學問題。
提高公共衛生髮展水平。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擴大基本醫療保障覆蓋面,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促進基本衛生服務均等化。將城鎮居民醫保補助標準、新農合補助標準均提高到每人每年100元。加強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建設,逐步改善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的設施條件,提高疾控機構實驗室裝備水平。規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做好政府購買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加強基層衛生服務網路建設,完成20個鄉鎮衛生院、500所村衛生室標準化改造。加大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點傳染病防控力度,增強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加快中醫藥事業發展,加強中醫特色專科建設,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
積極發展其他社會事業。認真貫徹落實《全民健身條例》,搞好城鄉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積極參加第二十二屆省運會,籌備好第三屆亞沙會。加強人口計生基層基礎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繼續支援四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積極幫扶棲霞,支持長島科學發展,搞好援藏、援疆工作,抓好定陶煙臺工業園建設。關心支持老齡、婦女、兒童、殘疾人和紅十字事業,做好外事僑務、民族宗教、史志檔案、防震減災、國防教育、人民防空、民兵預備役、雙擁共建等工作。
(三)加強社會管理,切實維護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積極開展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認真做好法律服務、法律援助和法律宣傳工作,搞好城鄉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保障人民民眾更好地行使對政府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防範和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努力構建和諧穩定模範城市。建立健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和大調解工作機制,積極預防化解社會矛盾。做好失地農民就業安置和城鎮拆遷、舊城改造等工作,進一步形成依法有序表達訴求、及時有效解決問題的社會環境。開展“安全生產基層基礎建設年”活動,完善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從根本上減少和遏制各類事故發生。健全糧食調控體系,抓好地方儲備糧油管理,保障市場供應。加強物價監測預警,保持市場價格穩定。高度重視食品藥品安全,提升食品藥品安全水平。健全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建立海洋氣象監測預警基地,防範抵禦極端氣候災害。推進社會管理創新,解決好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特殊人群幫教管理、社會組織管理服務等問題,不斷提高社會管理的科學化水平,讓民眾生活更安全、更方便、更文明、更和諧。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奪取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全面勝利,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必須用時代發展的眼光審視政府工作,用改革創新的精神加強自身建設,解放思想,奮發進取,努力建設為民、務實、清廉政府,推動政府工作全面上水平。
(一)積極創新工作思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不斷增強科學判斷形勢、把握髮展機遇、破解發展難題和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改進政府工作、推動科學發展的新思路、新辦法。加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研究,高質量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完成市、縣兩級政府機構改革任務,科學梳理整合部門職能,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進一步理順事權,推動市級管理許可權下放,強化政府服務職能。建立健全決策諮詢機制,完善重大決策的社會參與、專家諮詢、聽證公示和決策後評估、責任追究制度。綜合運用規劃、財政、信貸、土地、環保等手段加強經濟調控管理,推動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提高科學發展水平。
(二)紮實推進依法行政,不斷最佳化發展環境。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施網上行政審批和行政審批電子監察,擴大並聯審批、告知承諾、聯合年檢等改革措施的實施範圍。發展電子政務,推動政務信息資源開發和共享,提升網上服務和跨部門協同服務水平。強化行業作風建設,加強糾風專項治理,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規範執法程式,提高執法水平。創新政務服務手段,建立健全政府聯繫企業、服務企業的長效機制。加強行政複議工作,改進行政複議方式方法。積極推行政府信息公開,打造陽光政府。認真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堅持定期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工作。認真接受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加強與市政協的工作溝通和協商。主動聽取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自覺接受社會公眾監督和輿論監督。辦理好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提高工作質量和實效。
(三)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始終堅持執政為民。堅持以人為本,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保護好民眾的正當利益。樹立牢固的公僕意識和正確的政績觀,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多辦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的實事,多做謀長遠、打基礎、利全局的工作,杜絕勞民傷財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轉變工作作風,深入基層和民眾,進一步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繼續組織實施為民服務實事工程,讓廣大民眾更多地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四)堅決抓好廉政建設,努力打造良好形象。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深入開展廉政風險防範管理工作,紮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深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加大查辦案件和行政問責力度,著力解決重點領域的腐敗問題,嚴肅查處濫用職權、貪污賄賂、腐化墮落、失職瀆職等各類案件。發揚艱苦奮鬥精神,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堅決反對講排場、比闊氣、鋪張浪費和奢侈之風,嚴格控制各類行政經費,把有限的資金真正用在促進發展、改善民生急需的地方。加強教育、引導和管理,努力建設政治堅定、業務精通、清正廉潔、作風正派的公務員隊伍。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應對危機挑戰、推動科學發展的任務光榮而艱巨。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中共煙臺市委的堅強領導下,解放思想、迎難而上,銳意進取、紮實工作,為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目標、建設文明富庶新煙臺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