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淮南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0年淮南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0年淮南市政府工作報告,2010年在淮南市發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0年淮南市政府工作報告
  • 地區:淮南市
  • 類型:報告
  • 發布時間:2010年
內容簡介
一、化危為機,負重奮進的2009年
2009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經受住了嚴峻挑戰和重大考驗。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迎難而上,奮力拚搏,危中尋機,化危為機,實現了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圓滿完成了市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年度目標任務。
預計,全市生產總值突破500億元,增長13%以上;財政收入75億元,增長24.7%;固定資產投資300億元,增長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9億元,增長18.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00元,增長7.7%;農民人均純收入5000元,增長12.6%。新增城鎮就業崗位3.7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4.43%;人口自然增長率6.8‰。主要經濟指標提前一年實現“十一五”目標。
一年來,我們緊緊圍繞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抓工業、保企業,政策效應加速顯現
去年(2009年)以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和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雙重壓力,針對年初工業生產下滑、投資增幅下降、企業效益走低的嚴峻形勢,我們果斷決策、及時應對,相繼出台了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非公經濟、財稅扶持、自主創新等9個方面共400餘條政策措施,安排財政扶持資金1.5億元,實施結構性減稅6億元。取消行政事業收費114項、降低收費標準15項,減收3860萬元。階段性調整了社會保險繳費政策,減收3632萬元,緩繳8484萬元。建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及項目市級領導聯繫人制度,實施“224”幫扶工程。這些措施對緩解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工業保持較快增長。預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80億元,增長19%。編制了七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制定了工業企業“退城進園”三年計畫。全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2戶,總數達350戶。張集西風井、新莊孜煤矸石電廠等一批重點項目建成投產。預計原煤產量7960萬噸,發電量440億千瓦時。煤化工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煤化工新區一期12.7平方公里的基礎設施建設、拆遷安置等工作全面推進。與中石化簽訂了合作協定,首期計畫投資200億元,為煤化工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強力支撐。淮化清潔生產工藝項目竣工。啟動了淮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建設,起步區1.8平方公里路網、國家煤及煤化工產品質檢中心、科技創新公共服務中心開工建設。3個省級開發區擴容規劃和4個縣區工業集聚區規劃編制完成。比塞洛斯煤機、長壁煤機、匯通紡織等一批重點項目開工。淮南農場城鄉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驗區和淮南墾區建設投資公司掛牌成立。縣區工業集聚區加快建設,毛集省級民營科技產業園揭牌。
節能減排成效顯著。榮獲“全國節能減排二十佳城市”。加快實施熱電聯產、建築節能、綠色照明等十大重點節能工程。東部垃圾處理場投入使用,16個污染減排項目、7個村鎮生態式污水處理站全面建成,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奠基。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化學需氧量削減6%,二氧化硫排放量低於控制指標2.8個百分點,連續三年超額完成省下達的目標任務。獲得安徽省淮河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年度考核第一名。
(二)抓投資、促消費,發展空間加速拓展
突出把投資作為擴內需的重要抓手。堅持項目、投資、招商“三位一體”突破,以項目帶動投資。成立了高規格的市項目謀劃與推進工作委員會,安排項目編制補助和激勵資金1500萬元。完善了“9771”項目庫,儲備項目957個,投資規模2700億元;建立了工業、城建、農業、服務業項目庫,儲備項目629個,投資規模1432億元。全年實施項目960個,其中新開工項目740個、省“861”項目114個。實施千萬元以上技改項目43個。爭取中央新增投資7.08億元,261個項目獲得支持。
突出把融資作為擴內需的重要途徑。出台了金融支持經濟發展、中小企業信貸支持等政策措施,發放財政貼息資金1400萬元。預計全年各金融機構新增貸款133.8億元,是上年的5倍。組建了淮南通商農村合作銀行,引進了浦發銀行、招商銀行,潘集農村信用聯社改制工作順利推進。獲批小額貸款公司11家,其中開業2家。培育擔保機構50家,其中億元以上4家。大力開展銀企對接活動,對接資金517.5億元。城投、產投、山南投資公司融資工作實現歷史性突破,獲銀行授信200億元,融資52.4億元,利用外國政府貸款5900萬美元,為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突出把消費作為擴內需的重要動力。制定了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實施意見。世貿商城等項目開工建設,家樂福商務廣場建成開業。家電、汽車機車下鄉活動深入開展,發放財政補貼2141萬元。社區商業“雙進”工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網工程”紮實推進,新增農家店180個、“千村百鎮”示範村44個。“早餐工程”供應網路基本建成。文化旅遊消費不斷升溫,實現旅遊收入20億元,增長20%。
(三)抓規劃、大建設,城市品位加速提升
堅持規劃先行。完成了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完成了老城區道路網改善和城市主要道路夜景照明、建築特色與色彩、文化設施、環境衛生等一批專項規劃,編制完成了8個控制性詳細規劃,規劃體系不斷完善,規劃質量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啟動了城市大建設。全年實施項目220個,完成投資150億元,是前5年的總和。制定並實施山南新區開發建設及老城區市政基礎設施提升三年計畫、城市大建設三年投融資計畫。山南新區加快建設。國投新集總部竣工投用,市級機關辦公樓、武警新營區等進展順利,南緯二路一期等21條道路加快建設,奧林匹克公園、山南污水處理廠、淮南二中、山南印象、人民公園、政務服務中心等一批項目開工。老城提升加快推進。洞山中路、陳洞路、國慶東路、蔡新路等20條道路改擴建工程建成通車,淮舜南路、夏郢西路二期、林場路等一批道路開工建設,老城區路網加密40個項目完成設計招投標。23箇舊改項目加快推進。合淮蚌鐵路客運專線、淮蚌高速公路、東西部第二通道、206國道改線、孔李淮河大橋引橋及引線開工建設,淮河二橋、淮上大橋、鳳台二橋、淮南大道、九龍大道等78個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龍湖公園改造一期、八公山地質展示館、八公山豆腐文化博物館、新四軍紀念林陳列館等建成開放,焦崗湖濱湖度假村等21個項目開工建設。房地產新開工面積200萬平方米,竣工120萬平方米。市體育文化中心比賽館工程榮獲“魯班獎”。與山東志高集團簽訂了建設文化科技動漫產業園合作協定。縣區大建設全面啟動。全年報批建設用地12231畝,整理土地9941畝,置換土地7140畝,清理閒置土地2547畝。大建設成為經濟寒潮中的“報春花”和支撐發展的“新引擎”。
城市創建取得新成果。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新增焦崗湖、上窯2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焦崗湖濕地被批准建設國家濕地公園。積極推行格線化管理,建成東部城區數位化城管系統。深入開展“淨化社區、美化街巷”活動,洞山中路、陳洞路等綠化亮化一體化改造全面完成。啟動了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創建工作。新增城市綠地面積80.6萬平方米,完成植樹造林2.34萬畝,建成合淮阜高速公路淮南段森林生態長廊。鳳台八一林牧場被命名為全省“森林旅遊人家”,獲得全國表彰。
(四)抓“三農”、強基礎,城鄉統籌加速推進
現代農業穩步發展。出台了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全市財政用於“三農”支出14億元,增長20.7%。奮力奪取抗旱保苗的全面勝利,全年糧食總產137萬噸,增長2.2%,創歷史新高。肉蛋奶總產17.9萬噸,增長10%。水產品產量6.5萬噸,增長9%。蔬菜產量65.9萬噸,增長5.8%。農業產業化“712”提升行動計畫深入實施,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81億元,增長35%。新增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基地1個、省級農產品標準化示範區2個、規模養殖場18個。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26個。升級改造農貿市場2個。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72家,2家被評為省先進合作社。在全省率先開通了“農業114”網路銷售平台。
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建成農村公路392.5公里,提前完成“十一五”村村通計畫。新建客運站和招呼站262個,改造渡口22個。新建供水工程53處,解決11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建成沼氣池4.2萬立方米。治淮新三項工程、大型泵站技改等項目紮實推進,石姚段、洛河窪行洪堤退建加固主體工程完成90%。完成6座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成泥河泵站、禹王泵站上劃市管工作。堅持城鄉環保一體化,深入實施“清潔鄉村、美化家園”示範工程,51個示範村村容村貌大幅改觀。創建省級環境優美鄉鎮7個、省級生態示範村10個。1縣4區成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流轉土地8.5萬畝。我市被批准為全省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市。
(五)抓開放、促改革,發展活力加速集聚
深化合作取得新突破。合淮同城化總體規劃通過專家評審,合淮工業走廊規劃、合肥經濟圈城鎮體系規劃編制完成,交通、旅遊、信息等對接全面展開。積極開展與六安、巢湖的合作。創造性地融入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與央企合作成果豐碩,對接簽約項目25個,投資規模1466億元。淮南礦業集團參股省內外16家電廠,電力權益規模達1060萬千瓦。
對外開放呈現新局面。榮獲“2009浙商投資(中國)最佳城市”、“2009中國吸引華商投資最具潛力城市”稱號。制定了統籌“五外”工作、加快對外開放的若干意見,出台了進一步加快外經貿發展的實施意見。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外商投資服務局,組建了251個招商小分隊,積極推行縣區“一把手”招商。組團參加了中博會、高交會等重要節會,赴香港、深圳等地開展大規模招商推介活動。淮南福建商會成立。成功舉辦第二屆中國淮南國際少兒藝術節、第十六屆中國豆腐文化節。先後引進了中石化、中國城建、中國太平洋、鄭州煤機、大連正源、海螺集團等一批大企業大集團。全年引進內資165億元,利用外資1.2億美元,完成進出口總額1.2億美元。
各項改革取得新進展。3戶企業完成股改,進入券商輔導階段。不良金融資產打包處置工作紮實開展。市政府機構改革基本完成。在全省率先完成工商系統脫鉤改革任務。9個鎮被列入省“擴權強鎮”試點,45個鄉鎮實行分類考核。啟動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鳳台縣被列為全省農村土地使用綜合改革試點縣。出台了扶持西部城區、毛集實驗區和山南七鄉鎮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
自主創新取得新成效。第六次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科技經費支出增長25.6%。“四點一園”自主創新高地加快建設。落戶淮化的流化床甲醇制丙烯(FMTP)工業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鑑定科技成果42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省科技進步獎7項,專利申請797件,專利授權271件,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0家、高新技術產品24個、省創新型試點企業3家,成功申報國家創新基金項目14個。立項建設4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積極構建共享共用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平台。加強質量興市工作,設立“市長質量獎”,新增省名牌產品5個。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淮南礦業集團袁亮同志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六)抓民生、促和諧,人民生活加速改善
民生工程紮實推進。堅持把民計民生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化組織領導,落實資金保障,狠抓督查調度,創新推進機制,全面完成了35項民生工程年度目標任務,累計投入資金7.7億元,增長63.8%,惠及全市220萬人,推動了社會建設,促進了社會和諧。
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出台了進一步做好就業工作的實施意見,4個省級農民工創業園加快建設。實現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01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01萬人。完成各類職業培訓4萬人。勞動契約簽訂率97.1%。實施社會救助150.4萬人次,發放救助金1.77億元。新建、改擴建農村敬老院18所,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達30%。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實現市級統籌,鳳台縣納入國家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完成保障性住房投資12.6億元,建設經濟適用房28.25萬平方米、廉租住房9.78萬平方米,棚戶區改造190萬平方米,發放廉租住房補貼4822戶共1083萬元。
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紮實推進。成立市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辦公室,並將其作為政府工作部門。建立了採煤沉陷區環境綜合治理機制,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採煤沉陷區農村集體土地居民補償搬遷安置暫行辦法。投入10.65億元,開工建設搬遷安置點19個,搬遷居民11854人。安排6000萬元,實施採煤沉陷區農民培訓就業援助行動。
促進教育公平取得新進展。提高了義務教育公用經費標準。加快中國小布局調整,撤併學校31所。創建標準化學校100所,全面啟動校舍安全工程。建成市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動中心。職業教育加快發展,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76%,比上年提高6.6個百分點。
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啟動。新建和改擴建城鄉衛生機構139個。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分別達42.6萬人、51.9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市級統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5.28%,大通、田家庵、謝家集、八公山四區實現市級統籌。抓好重大疾病防治和應急處置工作,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食品藥品監管不斷強化。
文化體育等事業加快發展。《淮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出版,4人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建成農家書屋93個,發放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設備798套。建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39個。成功舉辦了市第六屆運動會。廣播電視事業不斷發展,對外宣傳全面提升。深入開展擁軍優屬、軍民共建活動,榮獲全省雙擁模範城七連冠。民族工作紮實有效,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事業得到新發展,統計、檔案、地方志、防震減災取得新進步,外事、僑務、對台工作呈現新局面,國家安全、國防動員、人民防空、民兵預備役建設邁上新台階。
維護社會穩定的各項工作得到加強。紮實開展“維穩綜治基層基礎夯實年”活動,深入推進基層平安創建。始終保持對刑事犯罪活動的高壓態勢,組織開展打黑除惡、命案偵破等專項鬥爭,全市社會治安形勢持續好轉。紮實做好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和信訪穩定工作,把不穩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全面落實“安全生產年”總體部署,紮實推進“三項行動”,小煤礦實行分類管理,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完善,預防和處突能力不斷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