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9年鹹寧市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鹹寧市政府
主要內容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各位市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8年工作回顧
2008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歷史罕見的冰雪災害、 嚴峻複雜的經濟形勢,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拼搏,克難奮進,推動經濟穩健運行,保持社會安定和諧,在鄂南經濟強市建設的進程中邁出了堅實步伐。除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外,本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年度主要預期目標全面超額完成。
經濟發展躍上了新台階。全市生產總值達到359.19億元,增長16.1%,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地方財政總收入完成26.56億元,增長28.6%,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4.33億元,增長29.1%,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工業經濟提速提質。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增91家,達到627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13.41億元,增長30.5%,增幅居全省第三位;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11.18,提高3.96個百分點。農業豐產豐收。實現農業總產值134.78億元,增長17.7%。糧食總產達到20.55億斤,增長14%。特色農業板塊基地面積新增30萬畝,年銷售收入過億元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分別達到14家、17家。低丘崗地改造完成31.6萬畝,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強。第三產業發展加快。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36.81億元,增長29.2%,增幅居全省第一位。接待遊客56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0.7億元,分別增長30%和37.5%。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78.93億元,各項貸款122.03億元,分別增長23.8%和5.9%。完成房地產投資25.35億元,增長73.6%。保險、信息、中介等服務業穩步發展。縣域經濟實力增強。6個縣(市、區)完成工業增加值95.6億元,增長32.1%;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首次全部突破億元大關。民營經濟不斷壯大。二、三產業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220.76億元,增長29.8%,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1.5%,提高2.2個百分點。
城鄉面貌發生了新變化。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00.83億元,增長45.1%,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其中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64.52億元,增長49.8%,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城鎮建設紮實推進。鹹寧、赤壁、嘉魚榮獲全省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楚天杯”和省級文明城市(縣城)稱號。“百鎮千村”示範工程和“清潔家園”建設穩步推進。新建通村公路1724公里,新增戶用沼氣池1.2萬口,新解決17.3萬人的飲水困難。節能環保工作取得明顯成效。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得到加強,依法關閉小造紙、小煉鋼、小煉鐵企業30家,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和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度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可超額完成。
改革開放實現了新突破。“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開局良好,三年行動計畫全面啟動。農村公益性服務“以錢養事”機制進一步完善,農業“小三場”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糧食流通、農資購銷等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政策性“三農”保險試點、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創新試點有序推進。重點企業改制重組後活力增強。部門預算制度漸趨規範,稅收征管機制日益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進一步加強。投資、融資、用地、行政管理等方面體制機制不斷創新,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領域的改革逐步深化。積極參加鄂港粵、鄂滬貿洽會、中博會、廈門投洽會、深圳高交會等大型招商活動,光彩事業鹹寧行活動成果豐碩,融入武漢城市圈步伐加快。招商引資項目達到395個,到位資金82.5億元,增長42.7%。7個省級開發區和工業園引資到位41.6億元,增長28.9%,其中鹹寧經濟開發區增長61.6%。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實際利用外資達到9641萬美元,增長35.4%。外貿出口總額達到1.09億美元,增長36.8%。
社會事業取得了新進步。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FS:PAGE]穩步發展,城鄉義務教育免收學雜費工作全面落實,困難學生資助力度不斷加大。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爭取省級以上科技項目31個,引進、推廣科技成果100餘項,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12.8億元,增長28.8%。社會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事業繁榮活躍,精神文化產品不斷湧現。鹹寧市歌舞團正式組建。中央電視台《同一首歌》走進鹹寧,加強了對鹹寧的宣傳推介。以迎奧運為主題的民眾性體育活動廣泛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全面推進,農民參合率達到85.4%。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順利開展。手足口病、愛滋病、血吸蟲病等重大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取得實效。低生育水平持續穩定,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7‰以內。對台、外事、民族、宗教等工作紮實推進。人防、保密、氣象、水文、防震等工作得到加強。人事、編制、統計、物價、審計、檔案、方誌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績。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等事業全面發展。
人民生活有了新改善。就業再就業工作不斷加強。城鎮就業新增39985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新增1131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保險擴面新增5.55萬人次。救災濟困力度加大。在全省率先完成5281戶因災倒損民房的恢復重建任務,改造農村特困戶危房3747戶,救助受災民眾18萬人,新增農村低保2.1萬人。發放城鄉困難民眾大病醫療救助資金2093萬元、低保家庭價格補貼837萬元。新建經濟適用房13.05萬平方米,發放廉租房租金補貼76.29萬元。扶貧開發、庫區移民等工作得到加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0597元和4411元,分別增長14.9%和18%。市政府年初承諾的十件實事全面落實。
民主法制和政府執行力建設得到了新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穩步推進,村委會換屆選舉順利完成。依法行政工作全面推進,“五五”普法教育有序開展。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全面辦結。科學民主決策機制不斷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專家諮詢、社會公示和聽證、合法性審查等制度得到落實,新聘請了10名省內知名專家、學者擔任市諮詢委員會委員。政務公開穩步推進。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應急救援和減災防災體系逐步健全,信訪、維穩工作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形勢總體趨好,“平安鹹寧”創建成效明顯。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和“雙擁”工作得到加強。行風評議、文明執法教育和“一轉變兩提高”等活動深入開展,行政效能有了新的提升。源頭治腐力度加大,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得到加強。
過去一年,我們經受了考驗。面對五十年一遇的冰雪災害,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組織動員各方面力量,千方百計保障人民民眾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面對四川特大地震災害,全市人民以大愛無私的精神,積極支持災區救災重建工作,出資出力,搶前爭先,率先在全省完成了援建工程任務。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沉著應對,化“危”為“機”,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過去一年,我們收穫了欣喜。鄂南經濟強市的建設目標,繪就了我市跨越發展的宏偉藍圖。學習討論和外出考察活動的組織開展,核電和核技術產業高層論壇的成功舉辦,掀起了新一輪思想解放的熱潮。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和建市十周年慶祝活動的隆重舉辦,激發了全市幹部民眾投身改革發展的極大熱情。全省雪災倒損民房恢復重建、“雙低”改造、秋冬農業開發和旅遊工作等現場會在鹹寧的召開,鼓舞了我們爭先創優的鬥志。特別是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紮實開展,更加堅定了我們推進科學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我們深切體會到,做好新形勢下的政府工作,必須堅持好中求快、科學發展,任何時候都不可動搖;必須堅持搶抓機遇、奮勇爭先,任何時候都不可懈怠;必須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FS:PAGE]放,任何時候都不可停步;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共建共享,任何時候都不可忘卻;必須堅持統籌兼顧、整體推進,任何時候都不可偏頗。
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我們清醒認識到,我市經濟總量不大與結構不優的問題同時存在,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較弱與農民穩定增收機制尚未根本建立的問題同時存在,部分企業融資難與產業集中度不高的問題同時存在,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與社會保障能力較弱的問題同時存在,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與少數公務人員作風不實的問題同時存在,等等。我們將倍加珍惜當前的良好局面,倍加重視前進中的困難與問題,倍加努力改進政府工作,不斷開創鹹寧改革發展的新局面。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挑戰非同尋常,成績來之不易。我們取得的每一項進步、每一點成績,都歸功於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親切關懷,歸功於市委的堅強領導,歸功於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歸功於全市人民的團結拼搏。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幹部民眾,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向離退休老同志,向駐鹹解放軍、武警官兵、政法幹警,向所有關心、支持鹹寧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和海內外朋友,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謝!
二、2009年的形勢和任務
2009年是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是實現“十一五”發展規劃的攻堅之年,是建設鄂南經濟強市的關鍵之年,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進科學發展的重要之年。做好今年(2009年)的政府工作,意義十分重大。
今年(2009年),我們面臨的經濟形勢異常複雜、異常嚴峻。國際金融危機尚未見底,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逐步加深。主要已開發國家經濟仍可能全面衰退,新興市場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經濟增速將明顯放緩。國際市場需求減弱,勢必加劇國內市場競爭,給鹹寧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更大的挑戰。受成本上升和外需收縮的雙重影響,我市企業生產經營的壓力進一步增大;受增值稅轉型和稅負政策調整的雙重影響,我市財政增收的壓力進一步增大;受農民工部分返鄉和市內待崗群體慣性增加的雙重影響,我市就業工作面臨的壓力進一步增大;受不穩定因素增多和利益關係調整的雙重影響,我市維穩工作的壓力進一步增大,等等。我們將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考慮得更周密一些,把工作做得更紮實一些,防止由於估計不足和準備不夠而陷入被動。
縱觀全局,鹹寧的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依然向好。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厚實積澱,為抗禦風險提供了有力支撐。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供了難得機遇。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政局穩定,市場廣闊,發展潛力很大。中央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出台一系列擴大內需的重大措施,沿海產業向中西部地區加快轉移,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全面推進,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啟動實施,為我們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改善民生帶來了新的更大機遇。
正視自身,鹹寧的發展具有諸多基礎優勢。鹹寧有著良好的地理區位、人文山水、交通能源等基礎條件,有著明顯的後發優勢,既具有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綜合優勢,又具有發展內生型經濟的比較優勢;既具有“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特區”政策,又具有中央、省委在我市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試點工作的“小灶”待遇,形成了相對特殊的“小氣候”,為爭取國家和省里的支持提供了契機,為破解經濟發展瓶頸制約、探索建立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創造了條件。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建市十年來,鹹寧人民在歷屆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勵精圖治,艱苦奮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為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FS:PAGE] 展望來勢,鹹寧的發展進入了全面提速、重點跨越的新時期。綜合實力明顯提升,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在2008年底中央新增千億元投資中,我市爭取到176個項目,投資規模達到10.78億元。在全省2009年底前擬新開工的重大項目清單中,我市上榜項目110個,投資規模達到696.6億元,占全省7250.2億元的9.6%。特別是一批重大項目,如鹹寧核電站、蒲圻電廠二期、武鹹城際鐵路、杭瑞高速鹹寧段、大廣高速通山段和林漿紙一體化項目的開工建設,展示了鹹寧良好的發展預期。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鹹寧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面對挑戰,信心比黃金更寶貴;面對機遇,行動比創意更緊要。有信心,就有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勇氣;就有迎接挑戰、戰勝困難的力量;就能夠把廣大幹部抓經濟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把投資者的投資熱情煥發出來,把人民民眾對經濟發展的良好心理預期提振起來。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和決心,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就能在應對挑戰中把握機遇,在戰勝困難中贏得主動,在開拓進取中增創優勢。
2009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省委九屆六次全會和市委三屆六次全會精神,以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和“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為契機,以全面推進科學發展、建設鄂南經濟強市為主線,以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重民生、促和諧為主要任務,以四個“十大建設工程”(十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十大產業項目建設工程、十大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十大民生建設工程)為重要抓手,著力推進產業最佳化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著力推進改革創新和開放合作,著力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和民生事業建設,努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5%以上,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9%,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2%、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3%,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增長15%,外貿出口增長15%;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確定以上目標,是實現保增長、促發展的需要,是銜接和完成“十一五”發展規劃的需要,是發揮後發優勢、加快建設鄂南經濟強市的需要。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將本著“跳起來摘桃子”的精神,積極主動工作,力爭取得更好的發展成果。
三、2009年的工作重點
圍繞2009年的目標任務,我們將著力抓好以下重點工作:
(一)著力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切實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全面落實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不斷擴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以投資帶動消費,以消費促進增長。
千方百計擴大投資規模。大力實施“項目建設年”活動,按照策劃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的要求,實現項目建設的有序接替、滾動發展,謀劃和形成一批千億元、百億元、十億元左右的重點建設項目梯隊或產業集群。完成重點項目投資150億元,帶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00億元以上。全力推進武鹹城際鐵路、武鹹快速通道、杭瑞高速鹹寧段、大廣高速通山段、鹹楠高速、赤壁快速通道、武赤線陶嘉一級公路、市區環城公路、武鹹天然氣管道、向家壩至上海高壓直流輸電鹹寧段等“十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同時協助做好鄂州至通山、鹹寧至宜春鐵路鹹寧段,黃石至鹹寧、鹹寧至嘉魚及仙桃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完善重大項目建設推進機制,確保早建設、早竣工、早投產、早見效。
千方百計擴大消費需求。努力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消費能力,穩定消費預期。完善促進消費的政策[FS:PAGE]措施,拓寬消費領域,改善消費結構,培育消費熱點,推動消費持續升溫。穩步促進教育、旅遊、文化、網路和體育健身等熱點消費,大力發展社區商業、物業、家政等服務性消費,適當擴大公益事業消費。開拓農村市場,擴大農村消費需求。大力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路工程”,鼓勵連鎖超市下鄉、家電下鄉。支持興辦集村務、商務、服務於一體的農村綜合服務社。穩健發展房地產市場,加快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中小戶型、中低價位普通商品房開發。加強市場監管,搞好消費維權,讓民眾放心消費。
千方百計保障資源要素供給。加強經濟運行調度,幫助企業做好煤、電、油、氣、水、運等各類生產要素的供應。建立領導聯繫企業、部門服務企業制度,跟蹤分析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點產品的運行態勢,幫助解決企業生產經營的困難和問題。加強企業周邊社會治安管理,抓好軟硬環境建設。搶抓國家產業振興發展機遇,研究出台具體措施,支持企業加快發展。
(二)著力推進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把保增長、擴內需與調結構有機結合起來,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推動產業最佳化升級,培育壯大產業集群。每個縣(市、區)突出抓好1—2個產業集群。通過重大項目的實施,帶動優勢產業的壯大,確保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0%以上。在抓好已有產業項目的基礎上,重點推進“十大產業項目建設工程”,即推進以鹹寧核電開工及蒲圻電廠二期為主的電力能源項目建設;以林漿紙一體化及板材集群發展為主的森工造紙項目建設;以紅牛飲料二期、維雪啤酒搬遷擴產、黃鶴樓酒業及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食品飲料項目建設;以蒲紡省級經濟開發區創建爭取、天化麻業二期、銀泉維新技改、潔麗雅紡織擴產、元田製衣為主的紡織服裝項目建設;以華新水泥二期、通城100萬噸粉磨站和鹹安、嘉魚、崇陽、通山新型乾法水泥及釩礦、錳礦、高嶺土等資源開發為主的建材冶金項目建設;以三環方向機搬遷擴產、合加環保設備、IT電子、塗附磨具和西門子配套產業為主的機械電子項目建設;以簰州灣天然氣勘探、精細化工園區規劃和天然氣利用為主的燃氣化工項目建設;以溫泉旅遊生態新城、八一溫泉度假村、鹹安金桂湖二期、赤壁龍佑二期、赤壁古戰場二期、嘉魚山湖溫泉度假村、通山富水樂園等為主的生態旅遊項目建設;以市縣城區房地產開發為主的房地產項目建設;以廣東工業園和武漢園外園為主的園區項目建設。促進開發區、工業園區體制機制創新,完善園區基礎設施,最佳化園區功能布局,引導產業和企業向園區聚集。大力提升以旅遊業為主體的服務業。堅持以生態為基礎、以文化為核心、以產業為引擎,推動旅遊與工業、農業、文體和商務等產業有機結合。加快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旅遊行業創優、旅遊名鎮名村創建力度,提升旅遊服務質量。加強旅遊產品宣傳促銷,籌辦首屆中國鹹寧溫泉國際旅遊節,確保接待遊客增長21%,旅遊收入增長35%。運用現代服務技術和經營方式,改造提升商貿、餐飲等行業。充分發揮區位和交通優勢,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建設區域物流配送中心。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科技服務、信息諮詢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創業投資、風險投資、信用擔保等新興行業,促進郵政通信業,發展鑑證評估等中介服務業,發展服務外包。進一步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推動金融、保險業健康發展。
大力推進企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最佳化。加快企業結構調整,推進企業併購、重組、聯合,擴大產能,延伸產業鏈,壯大產業群;進一步支持三環方向機、巨寧森工、嘉裕管業、匯美達、能一郎、精華紡織、華寧橡膠等企業做好上市工作;加快推進“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培育一批鹹寧工業代表隊,[FS:PAGE]確保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增80家以上,2家以上企業進入全省“三個三工程”。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實施精品名牌戰略,爭取1—2個產品躋身中國馳名商標,培育一批地方名牌,發展一批具有競爭力的拳頭產品。
大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以市區為中心,著力打造由沿江、沿鐵路、沿京珠高速連線的“北三縣”中小城市群,沿杭瑞高速、沿國道連線的“南三縣”特色經濟帶,構建以城帶鄉、南北互動、有機融合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高昂市區發展龍頭,按照“市區一體、互為依託、和諧發展、共同繁榮”的要求,整合市區資源,加快市區經濟發展,力爭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加快工業新城建設,力爭鹹寧經濟開發區當年簽約、建設、投產項目分別達到20個,引進資金40億元,實現稅收3億元。加大中心城區建設力度。完成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城區控制性規劃覆蓋率達到85%。完成市中心客運站、南外環、青龍路、武廣客運站配套設施等一批續建項目,啟動桂鄉大道生態走廊建設,完成桂花中路、茶花路、南大街、城區自來水管網等改造項目,抓好城區停車場和3個城市公園建設,完善城市功能。深入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四城同創”活動,繼續推進“潔、綠、亮、美”工程,推進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提升城市形象。加大城市經營力度,抓好土地、資產等資源的營運,走以城養城、以城建城、以城興城的路子。協調推進縣域經濟發展。進一步簡政放權,支持各縣(市、區)發揮比較優勢,走區域特色發展之路。鼓勵爭先進位,力爭赤壁市進入全省縣域經濟前十名,鹹安區、嘉魚縣進入全省第一方陣,通城縣、崇陽縣、通山縣在全省位次明顯前移。加快小城鎮建設。堅持特色立鎮、產業興鎮,著力培育一批經濟強鎮。突破制度障礙,促進農民穩定有序向城鎮轉移。
大力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以市場為導向,圍繞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套用,有針對性地開展產學研合作,促進企業信息化建設。鼓勵和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力爭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數增長5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30%以上。完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產業集中。創新科技投入方式,發揮政府投入的引導作用,加強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基地、成果轉化基地和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落實支持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加快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技能緊缺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為推動自主創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培育全社會的創新精神。
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建設。按照“硬標準、硬約束、硬檢驗”的要求,強化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嚴格執行項目開工建設環評審批和節能評估審查制度,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一批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示範園區、企業和村鎮。加強冶金、建材、化工、電力等重點行業的節能改造,繼續開展“九小”專項治理,大力推進全民節能行動。推進生態鹹寧建設,重點實施鹹寧垃圾焚燒發電、淦河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潛山國家森林公園二期、城市污水處理、崇陽凱迪生物質發電、赤壁城市防洪、陸水節堤航電樞紐、陸水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梓山湖生態科技新城、農村“清潔家園”建設等“十大生態環境建設工程”。積極開展西涼湖和斧頭湖重點水域防治,加強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自然山體水體保護、水土保持、用水水源地保護等工作。
(三)著力做好“三農”工作,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省委提出的“農村面貌三年實現明顯變化,五至七年實現大變化”的要求,總結推廣官橋八組新農村建設經驗,全面推進農村改革[FS:PAGE]發展,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穩定增收、農村面貌不斷改善。
進一步發展現代農業。穩定糧食生產,建設10萬畝高產農田,力爭糧食總產增長2%以上,確保主要農產品生產穩定。堅持開發與保護相結合,推進“在山上再造一個鹹寧”戰略,改造低丘崗地30萬畝、低產林10萬畝。大力發展規模農業、特色農業、品牌農業、效益農業,突出抓好蔬菜、果茶、馬鈴薯、畜禽、水產、速生豐產林等特色板塊建設,力爭全市特色板塊面積新增20萬畝,產值增長8%。加快推進重慶美多、中糧儲、精武鴨、康譽食品、鵬程林農等一批農產品加工項目,重點培植一批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新增一批省級龍頭企業,實現國家級龍頭企業零的突破。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推動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和技術要素以股權形式進入農業。在稅收、信貸、用地、用電等方面,支持龍頭企業加快發展。大力推進農科教結合,抓好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實用技術推廣,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穩定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係並保持長久不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向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加快發展,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認真落實國家較大幅度增加農業補貼、擴大補貼範圍、較大幅度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解決農民工就業等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庭院經濟,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完善企業、基地與農戶的利益連結機制,擴大訂單生產,帶動農民增收。堅持農民外出務工與市內就業相結合,做好市內企業用工與返鄉農民工就業的對接服務工作。加強市場監控,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價格。搞好農產品購銷和調運,暢通流通渠道。加強農民負擔監管,整治涉農亂收費行為。繼續推進新農村示範村建設,實施扶貧整村推進,抓好通山縣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示範工程。注重解決好陸水水庫、鹹寧核電移民安置戶的生產生活困難。
進一步增加“三農”投入。完善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進一步加大財政對“三農”的扶持力度。整合涉農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探索以獎代補、先建後補、以物抵資、民辦公助等方式,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和農民投工投勞,推進農村各項建設。進一步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健全農村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服務體系,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抓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大型排澇泵站更新改造、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及末級渠系建設。繼續完善配套水、電、路、沼氣等基礎設施,實施“百鎮千村”示範工程,不斷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農村面貌。
(四)著力深化改革開放,不斷增強發展活力。搶抓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機遇,堅定不移地實施開放先導戰略,解放思想,先行先試,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加大“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力度。抓緊實施“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實施方案和六個專項規劃,穩步推進三年行動計畫,將重點改革任務分解落實到市直有關部門和各縣(市、區),推動改革試驗具體化、模組化、項目化,切實形成點面結合、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按照“五個一體化”和先行先試的要求,在觀念、體制、產業、市場、基礎設施、城鄉統籌、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等方面,加快推進與武漢城市圈的全面對接。加快引進新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外資金融機構、證券機構來鹹設立分支機構。全方位推進市廳、市校等方面合作,爭取更多更好的政策、項目支持。
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積極引導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FS:PAGE]度,鞏固和發展企業改制成果。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系,加快政企、政資、政事、政府與社會中介組織職能分開步伐。穩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深入推進農村綜合配套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公益性服務“以錢養事”機制。加快建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的農村金融體系,大力發展村鎮銀行,開展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允許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深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集體林權確權到戶任務。繼續推進城中村、城郊村、園中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創新。進一步完善國有農場體制改革。推進財稅、金融、投資、土地、價格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堅持依法治稅理財,深化財稅改革,完善征管機制,規範部門預算,最佳化支出結構。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規定,做好增值稅轉型和燃油稅改革的實施工作。發揮財政資金的政策引導作用,通過資本注入、風險補償等方式,加大對信用擔保公司的支持力度。搭建銀企對接平台,完善合作機制,著力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題。圍繞重大項目建設,創新投資融資機制。建立健全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最佳化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完善土地投資強度分級分類管理制度,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堅守耕地紅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強價格監測預警,發揮價格槓桿促進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作用。
加大招商引資和對外開放力度。完善政策措施,最佳化發展環境,廣招天下客商,承接產業轉移。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生態環保要求的前提下,不論輕工業與重工業,不論技術含量高中低,不論企業規模大與小,都大力引進,鼓勵發展。創新招商方式,鼓勵聯合招商,鞏固小分隊招商,推進產業鏈招商、產業群招商。精心組織重大招商活動,著力招引現代農業、現代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大項目,著力招引有利於促進產業聚集的龍頭項目,著力招引高就業、高稅收項目和循環經濟項目。高度重視外資引進工作,提高外資利用質量。積極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推動出口穩步增長。加大對重點產業、企業和產品的支持力度,抓好一批出口基地建設。最佳化出口結構,提高出口產品質量、規模和檔次。重點支持紡織、機電、農副產品深加工等優勢產品出口。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優勢企業到境外投資辦廠,擴大境外資源合作開發、工程承包、海員外派和勞務合作。
加大促進全民創業工作力度。研究出台《關於促進全民創業的實施意見》,引導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靈活就業,推動城鄉居民創業,支持各類企業再創業,讓全民創業、自主創業成為全市人民的共同追求。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完善體制機制,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公用事業、基礎設施、金融服務、高新技術產業、特色優勢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生態建設以及社會事業等領域,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大力實施“回歸工程”,鼓勵、支持外出務工人員回歸創業,促進“打工潮”向“創業潮”轉變。
(五)著力發展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事業,努力提高人民民眾生活水平。圍繞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健全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培訓促進就業,以開發公益性崗位擴大就業。切實抓好返鄉農民工、高校畢業生、轉業退伍軍人、城鎮困難居民等群體的就業工作,推動城鄉勞動就業一體化。注重發揮人力資源市場在就業方面的基礎性作用,注重加強勞務協作,廣辟就業渠道。採取積極措施減輕企業負擔,穩定企業用工,保持就業局勢的基本穩定。
高度重視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繼續做好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啟動[FS:PAGE]農業“小三場”、國有林場職工和村級主職幹部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工作,加快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設,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完善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擴大受益面,提高受益水平。確保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75%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0%以上。做好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參加醫療保險工作。完善城鄉低保制度,做好社會救助工作,保障和改善困難民眾基本生活。繼續推進農村特困戶危房改造。抓好社會福利中心、兒童福利中心、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建設。做好農村特困民眾大病醫療救助和臨時救助工作。啟動0—6歲貧困殘疾兒童搶救性免費康復工作。
高度重視社會事業的發展。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完善和鞏固九年制義務教育,加大對高中階段教育的支持力度,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努力提升高等教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抓好農村“普九”債務化解工作。落實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政策,使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水平。積極做好鹹寧職教園區建設項目的爭取工作。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大力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服務點、農村電影數位化放映等惠民工程建設。進一步發展社會科學、新聞出版、文學藝術等事業,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加強文史研究和檔案、方誌等工作。發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推進民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建設,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繼續抓好重大傳染病的預防和監控,提高人民民眾健康素質。加快實施婦女兒童發展綱要。重視和支持老齡、殘疾人事業。加快推進市中心醫院、博物館、婦兒中心、青少年宮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控制出生人口性別比,提高人口出生素質。
高度重視農產品、食品藥品質量安全和生產安全。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強農產品安全監管。開展食品藥品專項整治,嚴防重大食品藥品安全事故的發生。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管理監督和隱患排查,繼續推進礦山、危化品、道路交通、地質災害等重點領域的專項整治,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加強社會化消防管理,做好農村和社區防火工作。
高度重視社會穩定工作。建立以人民調解為基礎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健全信訪工作責任制,開展大接訪、大排查、大調處,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完善應急反應機制,加強預警預測預防,做好防災抗災減災救災工作,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突發事件。充分發揮氣象、水文、防震等工作在防災抗災減災救災中的作用。加強國家安全和保密工作。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深化“平安鹹寧”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嚴打整治,依法打擊違法犯罪,增強人民民眾的安全感。
高度重視社會管理工作。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發揮各類社會組織的作用。完善城市社區功能,開展農村社區建設試點。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在社會管理服務中的作用。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完善村(居)民自治,健全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居)務公開等制度。維護司法公正,支持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深入開展“五五”普法教育,認真做好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工作,大力推進“法治鹹寧”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思想道德建設,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國防教育,提高全民國防意識,支持駐鹹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建設,抓好民兵預備役和人民防空工作,積極開展雙擁共建活動。依法加強對民族宗教事務的管理。注重發揮對台、外事等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職能作用,發揮人事、編制等工作在人[FS:PAGE]才人事工作中的基礎作用,發揮統計調查工作的信息、諮詢和監督作用。
(六)著力提高政府執行力、公信力,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堅持把科學發展、跨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當好公僕、為民服務作為第一職責,把狠抓落實、苦幹實幹作為第一選擇,把依法行政、廉潔從政作為第一準則,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高人民民眾對政府的滿意度和信任度。
更加注重依法行政。堅持市委統一領導,自覺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自覺接受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完善重大行政決策程式和相關制度,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建立健全規範性檔案監督管理制度。嚴格依法行政,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改革行政執法體制,完善行政執法程式,規範行政執法行為,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
更加注重提高政府執行力。深化政府執行力建設,著力構建長效機制,不斷提高政府效能。完善目標管理、績效評估制度和競爭激勵機制,嚴格落實行政首長負責制和行政問責制,全面推行崗位責任制、服務承諾制和限時辦結制。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保持高效率、快節奏,做到工作程式簡化、召開會議簡短、文字材料簡練、深入基層簡從,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解決問題、推動發展。加大調查研究和監督檢查力度,推動工作落實,保證政令暢通。注重加強對公務員的教育、管理和監督,提升能力,轉變作風。
更加注重提高服務質量。加強行政服務網路建設,推進電子政務,加強信息公開。實行一站式、全程式、跟蹤式、“保姆式”服務,拓寬投資項目綠色通道。推行企業設立和項目報建並聯審批模式,做到一個部門牽頭、一個視窗受理、一套數據審批、一次現場勘查、一次集中會審。建立服務企業“直通車”制度,切實為企業排憂解難。加強行政服務中心和綜合招投標中心建設,完善部門協調配合機制,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
更加注重廉政建設。推進政府系統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加大對重點領域、重點部門、重點資金、重點項目的審計監督和行政監察力度,嚴肅查處腐敗案件和失職、瀆職行為。堅持厲行節約,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強政風行風建設,堅決防止和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
各位代表,努力為人民民眾辦好事、辦實事,是各級政府應盡的職責。在這裡,我代表市人民政府鄭重承諾,今年(2009年)我們將著力抓好“十大民生建設工程”:(1)籌措資金2200萬元,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3.6萬人,其中免費開展為期3個月的培訓1萬人;新增城鎮就業3萬人,開發(保持)公益性崗位2000個。(2)籌措資金1.2億元,建設廉租房14.4萬平方米。(3)籌措資金800萬元,新增農村低保1萬人,提高農村五保戶的供養標準。(4)籌措資金1.1億元,建設農村公路500公里。(5)籌措資金380萬元,建設農家書屋17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2個。(6)籌措資金1.02億元,解決21.94萬人農村安全飲水問題;對農民按規定購買家電實行13%的補貼。(7)籌措資金2000萬元,支持1個縣級醫療機構、10個鄉鎮衛生院和100個村衛生室建設,啟動鹹寧市中醫院改造升級工程。(8)籌措資金3000萬元,在鹹寧新城區啟動建設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9)籌措資金500萬元,為困難民眾和農民工提供法律援助。(10)深化“雙扶”活動,組織1000個機關單位結對幫扶村組和社區、30000名黨員幹部結對幫扶困難家庭;減少農村絕對貧困人口0.52萬人、低收入貧困人口2萬人。
各位代表!人民的信任和期待,是我們奮勇前行的強大動力。儘管前進的道路並不平坦,但我們有信心、有條件戰勝一切艱難險阻。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FS:PAGE]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同心同德,紮實工作,奮力譜寫鹹寧科學發展的新篇章,以優異的成績向建國六十周年獻禮!
《政府工作報告》名詞解釋
1、百鎮千村示範工程:省政府決定從2006年開始,用3—5年時間加快全省100個重點鎮和1000個示範村的建設,以加強規劃引導,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為主要建設內容,促使重點鎮成為縣(市、區)域經濟發展的副中心,切實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發展環境,提高廣大農民民眾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加速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我市有6個鎮和47個村被列入全省“百鎮千村”示範工程之列。
2、兩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3、三年行動計畫:2008—2010年武漢市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實施方案,主要包括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科技創新、人才一體化、人力資源開發、“兩型”產業發展示範、信息化示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綜合交通、教育體制、衛生體制、文化體制、土地管理體制、財稅體制、金融、涉外經濟體制、市場一體化、行政管理體制等20項專項改革。
4、以錢養事機制:在鄉鎮綜合配套改革中,嚴格區分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活動,將農村公益性服務由過去的服務性事業站所“固定機構、固定編制、固定人員、固定經費”改為現在的政府保障經費,花錢購買服務,實行“核定公益崗位,人員競聘上崗,項目契約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的運行機制。
5、小三場:原種場、種畜場和漁種場。
6、一轉變兩提高:轉變機關作風,提高行政效能,提高服務質量。
7、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在中央財政支持下,商務部2005年在全國開始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引導和鼓勵城市大中型流通企業延伸連鎖經營網點到農村,在縣城建配送中心(店),在鄉鎮和村建便民“農家店”。在送工業品下鄉的同時,疏通農產品進城渠道。
8、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國家發改委“十一五”期間出台的一大舉措,實施主體是中小企業、非公有制企業,主要內容包括推進政策法規體系建設,培育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中小企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組織結構調整,深化企業改革、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提高隊伍素質,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著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強對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監測與分析。
9、三個三工程: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的“三個一批”、“三個一百”和“三個一律”的統稱。“三個一批”是指在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結構調整方面,一批大型國有企業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一批國有骨幹企業轉制為民營企業,一批民營企業培育成為湖北經濟發展的排頭兵;“三個一百”是指在加快發展方面,重點支持一百家大型企業做強做大,重點培育一百家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重點推進一百個工業重點建設項目;“三個一律”是指在行政管理體制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方面,凡是可以下放的權力一律下放,凡是可以取消的收費一律取消,凡是可以精簡的審批一律精簡。
10、循環經濟:本質上是生態經濟,即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徵,通過“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使所有物資、能源在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利用的經濟成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11、九小專項治理:對小造紙、小水泥、小火電、小煉鐵、小煉鋼、小印染、小酒精、小味素、小檸檬酸等企業的專項治理。
12、五個一體化:《武漢城市圈總體規劃》將武漢城市圈的發展重點概括為基礎[FS:PAGE]設施一體化、產業發展與布局一體化、區域市場一體化、城鄉建設一體化和資源保障、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一體化。
13、雙扶:扶貧扶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