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遼中縣政府工作報告

過去的一年,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發展近海經濟、提升百姓福祉這一主題,帶領全縣人民搶抓機遇、苦幹實幹、開拓創新,譜寫了近海經濟跨躍發展的新篇章,開創了遼中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局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9年遼中縣政府工作報告
  • 報告類型:總結報告
  • 部門:遼中縣政府
  • 報告內容:2008年政府工作回顧
工作回顧,發展任務,

工作回顧

一、2008年政府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發展近海經濟、提升百姓福祉這一主題,帶領全縣人民搶抓機遇、苦幹實幹、開拓創新,譜寫了近海經濟跨躍發展的新篇章,開創了遼中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局面。
預計,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35億元,同比增長33.5%;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06億元,同比增長53.6%;地方財政收入實現6.6億元,同比增長46.63%,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實現4.6億元,同比增長51.7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6億元,同比增長22.4%;實際利用外資實現4500萬美元,同比增長23.3%;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實現10300元,同比增長16%;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7660元,同比增長25.2%。
(一)近海經濟蓬勃發展
通過2008年一年來建設,近海經濟區形象進度在全省的工業經濟園區中處於領先水平,全國唯一的近海模式先導區已具雛形。起步區累計完成7.2平方公里土地整理;基礎設施實現“七通一平”,供暖、燃氣、給水、污水處理等配套設施完成市場化運作;項目集聚態勢明顯,已簽約落戶3000萬元以上項目42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1個,10億元以上項目6個,總投資84億元的中鋼集團北方金屬資源加工項目完成註冊,實現了遼中引進世界500強、全國100強企業的夢想,投資10億元的和世泰等28個項目開工建設。近海效應的放大,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遼寧唯一的東北亞國際物流中心落戶近海經濟區,總規劃面積50平方公里,起步區10平方公里,規劃布局為“一心八區”。其中東北三省唯一的瀋陽保稅物流中心(B型)已完成土地整理,海關綜合樓、保稅倉庫及其它附屬配套設施主體竣工;營口瀋陽陸港項目穩步推進,綜合辦公樓主體竣工,6萬平方米堆場和倉儲庫落成。保稅物流的特殊政策和內陸乾港的功能優勢,拓展了功能輻射空間,搶占了對外開放的制高點。打造“東北新港、渤海新岸”的戰略定位,明晰了百年遼中苦苦求索的發展之路。
(二)最佳化結構成果豐碩
深入開展“最佳化結構年”活動,三次產業比例為27:51:22。工業主導地位凸顯。預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增加值實現240億元、78億,同比增長65.7%、160%;機加泵閥、有色金屬、鑄鍛造產業集群建設加快,預計實現產值104億元;50戶重點工業企業預計實現產值130億元,同比增長62.6%;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規模以上企業產值43.5%;節能減排明顯加強,關停19家產能落後的污染企業,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5%。農業經濟發展增速。設施農業新增棚菜面積3萬畝,新建種植小區260個、畜牧小區35個、水產小區14個;新增2個省級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及6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成功引進投資2.8億元的江蘇雨潤肉牛屠宰深加工項目;加大惠農力度,投放支農貸款13億元以上;爭取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等農建項目和產業政策補貼資金超過5億元;新增造林面積5萬畝,被評為遼寧省唯一的平原林業示範縣;農經合作組織的經驗成為全省新網工程先進典型;成功舉辦近海經濟院士論壇,在全國開創縣域建立院士工作站先河;三個鄉鎮被批准為果蔬出口註冊基地;組建了近海農產品集團。第三產業穩中趨旺。服務業增加值實現30億元,同比增長35%。物流產業迅速崛起,商貿項目順利推進,“萬村千鄉”工程深入開展,大商貿、大物流格局正在形成;以近海為主題的旅遊產業實現歷史性突破;房地產市場進一步活躍,成功舉辦首屆近海房交會。整體經濟結構的日益趨優,彰顯了遼中經濟正由“粗放型”向“質效型”嬗變。
(三)城鄉面貌顯著變化
新農村建設顯著加強。完成了17個鄉鎮的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新建的150公里鄉村路網成為“三縣一市”樣板工程;完成了11個鄉鎮16條主要街路綠化任務,建成20個綠化示範村;遼中鎮率先進入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於家房鎮被列入全國第二批發展改革試點鎮,茨榆坨鎮“土地掛鈎”試點穩步推進。生態建設取得突破。完成了市委、市政府確定的生態縣創建90%達標的階段性任務。城區建設不斷加強。完成北二路、南二路和新華街改擴建工程;交通秩序專項整治成效顯現,市場化管理使市容市貌大為改觀;多座10層以上樓宇竣工改寫了遼中無高層建築的歷史;海之門、海之帆等標誌性建築提升了城市品味,近海綠洲的生態和福祉效應開始顯現;濱水新城的路網、排水、燃氣、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高標準的綠化、美化、亮化彰顯了新城活力。從濱水而居到跨河而興,遼中正向令人矚目、充滿活力的魅力都市昂首邁進。
(四)社會事業紮實推進
科技事業不斷發展,被確定為遼寧省唯一一家科技富民強縣試點縣;新開發就業崗位3524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共投入1230萬元,加強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作;教育提前兩年通過省“雙高”普九驗收,遼寧唯一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示範縣建設成果得到中央領導肯定,職教中心被評為國家級重點職教中心;新農合常住人口參合率為98%,報銷封頂線已達2.6萬元;食品安全進一步加強,榮膺全國食品安全示範縣;榮獲省級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文化事業單位改革走在全市前列,縣文化館達到國家一級館水平,成功舉辦首屆近海文化節。各項事業繁榮發展,遼中正呈現出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
(五)百姓福祉切實提升
民生工程不斷加強。新建2所中心敬老院,改造3家鄉鎮衛生院;解決39個村7.6萬人安全飲水問題;整修5萬平方米小街小巷;完成419棟舊居民樓道免費安裝聲控燈工程;更新改造天然氣管線4100米;發放廉租住房補貼130萬元,覆蓋低保家庭473戶;招投標及政府採購共節約資金3200萬元,全部反哺民生;強化隱患排查治理,安全生產顯著加強;“三基”工程在全市領先,省級“平安縣”創建成果顯著;信訪秩序不斷改善,奧運安保、大接訪等工作全面勝利。時代楷模潘作良同志的事跡感人至深,體現了一名基層幹部“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的崇高精神,隨著電影等媒介的宣傳將在更廣範圍傳頌,進一步樹立了遼中在全國的形象。
(六)執政能力顯著提高
政府目標管理得到強化,較好的完成年初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60項重點工作;行政審批大廳資源整合優勢充分發揮,行政審批效能明顯提高;民主法制不斷加強,實行重大決策聽證制,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提高了決策的民主化、法制化、科學化,共辦理人大建議110件,政協提案124件,辦復率100%,滿意率均為99%以上;受理縣長公開辦公電話1020件,辦復率100%,滿意率98.6%。實現了政府為民眾辦10件實事的莊嚴承諾。
此外,監察、審計、司法、宗教、僑務、兵役、人防、檔案、氣象、地震、金融、保險、老齡、殘聯、修志等方面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進步。
2008年一年來各方面成績的取得,是縣委正確領導的結果,得益於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凝聚著全縣人民的辛勞和智慧。在此,我代表縣政府向全縣人民致以崇高敬意!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縣人大代表、縣政協委員,離退休老幹部、各人民團體,向參與遼中建設發展的省、市駐縣單位、武警消防官兵、企業家及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支柱產業的支撐作用尚不明顯,產業結構亟待進一步最佳化;財政剛性支出逐年提高,資金壓力增大,制約著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縣域經濟總量偏小,財政收入構成不盡合理,稅源培育和發展有待加強;開放意識不夠,爭先精神不強,全域近海理念有待深入普及。這些問題需要在今後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發展任務

二、2009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任務
各位代表,2009年是我縣科學發展近海經濟、實現縣域經濟率先崛起的關鍵之年。在新的一年裡,全縣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機遇。伴隨全球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蔓延,遼中經濟尤其是工業經濟發展將受到影響。但隨著國家擴大內需政策措施的相繼出台,省委、省政府加快沿海“五點一線”開放、服務業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以及東北亞國際物流中心競爭優勢的逐步顯現,都為遼中未來發展創造良機。
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以“質量效益年”活動為主線,按照“科學發展、率先崛起”的總體要求,堅持科學發展近海經濟、全面提升百姓福祉,做優東北亞國際物流中心,做強近海經濟區,在質量效益協調共進中,擴大內需,促進增長,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主要經濟指標: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60億元,增長25%;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30億元,增長22.6%;地方財政收入實現7.5億元,增長13.64%,一般預算收入實現5.5億元,增長19.5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5.6億元,增長26.6%;實際利用外資實現6000萬美元,增長33.3%;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實現11800元,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8800元,增長14.9%。
(一)堅持科學發展,提升近海空間質量
加強近海空間質量建設,切實把空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一是工業新城建設要速度。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工業產值實現100億元,實現稅收8000萬元;新整理土地5000畝;完善園區道路、排水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動中鋼集團和大唐國際熱電等重大項目建設進程;加強機泵閥、鑄鍛造、有色金屬加工等優勢產業的配套產業鏈建設,提高裝備製造業及配套能力;促進遼寧人和環保園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做好標準化廠房的經營管理,引導園區內形成“自給式”的要素供應。二是濱水新城建設要進度。做好拆遷、回遷工作,實現土地收益最大化;推進跨河發展,加快法院、檢察院、科技孵化器及新客運站建設進程;完善市政設施配套,打造東北亞國際物流中心後勤服務基地;現代服務業和房地產業引資額力爭突破2億元。三是商貿新城建設要深度。落實保稅物流中心750畝項目用地,吸引多元化投資,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前期建設進程;整合茨榆坨市場資源,大力引進國際化物流和商貿企業;爭取東北貨櫃物流中心落戶。四是園區建設要強度。強化近海產業集群的支撐作用,發揮機加泵閥、鑄鍛造、有色金屬加工產業園的先發優勢,加快自我循環;採取超常舉措籌建瀋陽近海模具產業園,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打造服務遼寧、輻射東北、面向東北亞的國內一流的北方模具之城;加強與鐵西新區合作,推動現代裝備製造業及其配套園區的規劃建設,打造半小時裝備製造業配套產業園;加快國際石化園的規劃建設,做好周邊石化產業轉移承接。
(二)堅持率先發展,全面實施以港興縣
堅持規劃引領、項目突破和機制創新三措並舉,打造“東北新港、渤海新岸”。一是抓好規劃建設。高標準編制東北亞國際物流中心總體規劃,引入多元化投資主體參與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啟動道路、排水、電力等配套設施,加快海關兩倉的建設運行,完成營口瀋陽陸港一期工程,爭創國家級服務業發展示範基地。二是抓實項目引進。通過“兩倉一港”的功能輻射,吸引普洛斯、上海景源、大連港務集團等中外大型物流企業入駐,促進中國華糧集團、中國林業物資總公司等一批“國字頭”的物流項目儘快落地,促成瀋陽工具機集團與香港嘉里物流的合作,打造瀋陽裝備製造業半小時物流配送產業園。三是創新體制機制。研究建立陸港、保稅中心和經濟區統一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理順條塊之間,政府、經濟區和企業之間關係,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與科學配置。同時推廣現代物流管理技術,加強物流價值鏈的管理,發展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降低企業庫存和運輸成本,做到零部件直送工位、準點供應,滿足裝備製造企業的門對門、端對端、一站式、一票到底的低成本、高效率、一體化的物流服務需求。
(三)堅持協調發展,協同推進三次產業
緊緊圍繞“質量效益年”,突出速度與質量、效益相統一。提升工業運行質量。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要完成330億元、增加值完成94億,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戶;實施“龍頭企業推進計畫”,50戶重點工業企業產值要超過150億元,納稅突破1億元;壯優機加泵閥等五大產業集群,推進集群由“空間型”向“要素型”轉變,加快百億產出集群的建設步伐;扶強銀豐鑄造、中鋼集團等一批支柱企業,積極爭取國家支持,鼓勵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促進銀企對接,拓寬企業融資渠道;設立工業發展專項基金,實施50項工業技術改造,鼓勵企業開展新產品開發和科技創新;發揮工業企業家協會職能,組團式抵禦風險;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5%以上,科技投融資要實現1億元以上;繼續淘汰落後產能,做好節能降耗,確保萬元GDP綜合能耗同比下降4.5%以上。加速發展現代農業。遵循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原則,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推動傳統農村農業向現代城市農業轉變。一是全力推進設施農業和高效特色農業發展。在確保糧食生產安全的前提下,突出做強果蔬和花卉為主的設施農業,同時扶持壯大畜牧、淡水魚、林果經濟、現代花卉、休閒觀光農業等高效特色農業。二是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推進農業標準、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建成3個省級標準化出口基地,加大農產品質量執法監督力度,構建東北亞市場直銷網路,發展近海生態、高效、外向型農業。三是提高經濟區建設水平,不斷完善果蔬、肉牛、林果經濟區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促進經濟區上檔次、擴規模。四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土地整理項目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4億元以上,並做好與設施農業、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統籌結合。五是擴大農業對外開放。以食品加工產業園規劃建設為契機,強力招商,市場化運作,吸引重量級農事龍頭企業,延長優勢產業的產業鏈條,建設肉牛、花卉、果蔬、糧食等各類專業市場,力爭引進3000萬元以上項目10個,其中億元項目達到3個。六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抓好現有合作社整合提升,新增50家專業合作社;加強農村土地流轉,鼓勵以土地、勞動力等方式入股,引導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抓實推廣農業標準化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等十項農業新技術。優先發展服務業。現代服務業的增加值比重要達到35%。成立擔保公司,加強政府公共設施資產整合,強化資本運營;以近海國際旅遊節為契機,辦好肉牛節、採摘節、垂釣節、荷花節等主題活動,促進近海旅遊業更快的發展;活躍近海房地產業,繼續舉辦“房交會”,土地收益實現1億元以上,打造全國縣域一流房地產市場。
(四)堅持可持續發展,推進城鄉建設步伐
以生態縣創建工作為主線,以“環保攻堅惠民”實踐活動為載體,繼續深化城鄉建設。一是實施精品化城區工程。加強“三城聯動”,啟動濱水新城一號路至工業新城聯通工程;實施29條小街小巷改造工程,攤鋪大修城區道路3萬平方米,鋪人行彩磚6萬平方米,增加城區綠化面積5萬平方米,安裝路燈及景觀燈588盞和50組;強化城市管理市場化運作,建立完善市容環境長效管理及考評獎懲機制,進一步提升城市品味。二是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強新農村示範村創建,完成5個省級示範村,樹立一批縣級標兵和示範村鎮;進一步加強村屯整治,完成綠化村屯80個。三是加大污染減排工作力度,全面實現“十一五”確定的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四是全面完成生態縣創建工作。力爭全縣80%以上鄉鎮達到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標準並獲命名;完成造林面積10.5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18%;建成3個垃圾中轉站,垃圾收集覆蓋130個村以上;實施村鎮改廁工程,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5%以上。
(五)堅持統籌發展,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後勁
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於全面擴大內需、促進經濟成長的決策部署,變壓力為動力,逆境中抓機遇。一是加大資金籌措力度。跟蹤國家、省、市重點項目投資支持方向,圍繞近海鐵路等12個重點項目,積極爭取國債資金,形成對口銜接、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積極調動社會資金投向政府鼓勵的項目和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領域。二是加強稅收工作。繼續鞏固培植稅源,深入挖掘增收潛力,加大對重點稅種、重點納稅大戶征管力度,認真清查稅款流失,打擊偷稅漏稅,確保應收盡收。三是加強財政支出管理。把有限的資金盤活用好,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預算內、預算外資金統籌使用,發揮好財政資金的牽動和導向作用,確保民生工程和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的資金安排;對形成稅收的零占地企業引進單位給予獎勵;繼續推行工程招投標及政府採購制度,全年節支率要達到10%以上。
(六)堅持和諧發展,全面提升百姓福祉
民生是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是鞏固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示範縣和“雙高”普九工作成果,開展教育質量提升年活動。二是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開發6000個就業崗位,城鎮失業率控制在3%以下;出台政策逐步解決城區居民歷史遺留商品房產權登記問題;積極做好農村常年病人集中管理試點工作。三是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實現“一鄉一站一場、一村一室一場”建設目標,建設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遼中接收分中心;“村村通”工程新增有線電視用戶10000戶;舉辦海之帆文化廣場綜合文藝演出40場和送文化下鄉巡迴演出20場。四是加強醫療衛生事業。強化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建設;繼續完善新農合管理工作;新建維修7家鄉鎮衛生院;新建4個鄉鎮計畫生育服務站。五是弘揚“作良精神”,把“苦幹實幹、奮力拚搏”優良作風轉化為發展的動力,進一步做好信訪穩定工作,加強安全生產,加大治安整治力度,構建“平安遼中”。
(七)堅持創新發展,加強執政能力建設
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創新體制機制,進一步加強政府執政能力建設。建立法治型政府,主動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加強政府部門經濟責任審計,實行任前審計和離任審計相結合的工作機制,重點部門“一年一審”和其它部門“三年內一審”。建立廉政節約型政府,執行反腐倡廉各項規定,厲行節約,壓縮經費支出。建設服務高效型政府,做好市級經濟管理許可權下放承接和行政審批服務升級工作,推行“一費制”。建設親民愛民型政府,創新服務平台,推進政務公開,繼續發揮縣長公開辦公電話作用,解決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2009年繼續為民眾辦十件實事:1、完成近海經濟區、火車站新區及6個鄉鎮生態污水處理工程。2、將靈活就業人員逐步納入醫保範圍,增加醫療保險定點藥店10個。3、實施16個鄉鎮飲用水源地污染綜合治理,完成覆蓋10.2萬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4、維修改造農村路網及村屯巷路180公里以上。5、在全縣建設5個沼氣生態村,建設完成秸稈氣化站1座,完成“四位一體”及“一池三改”沼氣池2000個。6、建設1個省級、10個市級農業信息工作站。7、實現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各擴面3000人,完善3000名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8、建設近海綠洲水生花卉園、濕地景觀園等二期工程。9、為全縣在校中小學生投保校方責任險。10、實施縣醫院門診病房樓改擴建工程。
各位代表:新的形勢催人奮進,新的征程充滿希望,新的事業使命光榮,我們堅信,有縣委正確領導,有縣人大、縣政協的有力監督和鼎力支持,緊緊依靠全縣人民,堅定信心、通力合作,奮力拚搏,“東北新港、渤海新岸”的宏偉目標一定能夠實現,遼中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