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公民稅權手冊——“稅收與中國經濟困局”特輯》是傳知行社會經濟研究所稅制研究系列報告的第二本,現已編寫完成。
稅(Tax)是理解公民與政府關係的重要因素,稅賦制度是一國政治和經濟制度的重要方面。在中國向憲政民主社會的轉型過程中,納稅人意識的覺醒及其對稅賦制度改革的關注和推動,是非常值得予以重視的。 中國轉型在經濟層面主要表現為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隨著大部分經濟領域向內外資的開放,以及國有經濟的私有化,中國政府直接控制的經濟資源在國民經濟所占的比例在逐步地縮小,稅收作為政府開支的融資手段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來中國稅收收入一直在高速增長,1994年全國稅收收入為5217億元,2001年達到15157億元,而到2006年,全國稅收收入達到37636億元。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同期的經濟發展速度。2006年,中國政府的稅收收入占GDP的份額已經超過18%。 稅是奠基於私有財產的基礎上的,稅收的迅猛增長也從側面反映了私有財產的增長。截至2005年底,中國內資民營經濟在GDP中所占比重為50%,加上外商和港澳台投資經濟,比重已經占到了65%。2004年3月通過的中國憲法修正案,將對私產的保護明確寫入憲法。而將於2007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物權法則在如何保護私有財產方法有很多具體的規定。 財產權一旦得到憲法的承認,徵稅的合法性和徵稅權的行使就變成一個迫切而重大的議題,有關徵稅和稅收開支的規則問題也凸現出來。 中國政府近年來頻繁調整稅收政策,不斷推出新的稅收項目。從2005年以來,僅僅是為了解決房價過高問題,政府就先後提出了好幾項新的稅收,如:個人住宅房地產轉手交易的營業稅和個人所得稅、個人出租房屋的所得稅、土地增值稅、還有即將出台的物業稅。除此以外,新增加了燃油稅,備受爭議的利息稅堅持徵收,車船使用稅上漲,年收入12萬以上的個人開始被要求主動申報收入以繳納所得稅。在剛剛召開的兩會上,一些新的稅收計畫也在討論之列:遺產稅、雖無稅收之名實際與稅收無異的社會保障計畫。 這些稅收政策的調整通常是以政府的行政命令的方式下達的。在私有財產權被憲法和物權法明確承認和保護之後,稅收由真正的代議機關來法定,會逐步成為納稅人的訴求。 但是,政府大力增加稅收的做法是很有民意基礎的。在計畫經濟和全能政府控制下生活慣了的人們往往傾向於由政府來解決種種的社會問題。每一次公眾呼籲政府解決某個社會問題時,政府都會藉機推出一個新的稅收方案。這就是政府大力擴張稅收的民意基礎。 很多人,即使是那些批評政府在稅收開支方面過分浪費的人士,都還沒有清楚地意識到稅收的實質。由於中國存在大量的稅外稅,與一般民眾有密切關係的消費稅又是以“價內稅”的形式徵稅的,很多人連誰是納稅人都搞不清楚。至於納稅人具有哪些權利、如何行使和維護這些權利;更進一步地說,稅制改革的方向是什麼,如何推動稅制改革,更就無從談起了。 總而言之,稅賦是中國當下最值得關注和研究的領域之一;面向納稅人的常識讀物和培訓,對於中國的稅制改革乃至憲政轉型,是非常有意義的。 為了提高公民的納稅人意識,普及關於稅賦的基本常識,為納稅人維護自身權利提供理論支持,為納稅人聯合推動稅賦制度改革提供知識準備,傳知行研究所啟動了關於稅賦的系列研究項目,希望能為中國公民更清晰地認識稅,理清關於稅的各種關係做出一點貢獻。